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感动 ——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话:“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 ,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阅读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介绍她丰富、生动、真实一生的自传,让我有三种强烈的感受。
一是难以置信
难以想象这么优美的文字,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描写,森林中各种动听声音的叙述,竟出之于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之手。我们一般想像中的盲聋之人,最多也只能是躲藏在家中,看看一些盲文书。而看她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困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过得我们正常人都没法想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她去骑马、骑自行车兜风,游泳、划雪橇、爬树,甚至一个人独自月夜泛舟,领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她去参观博物馆、世界博览会、艺术馆,去“听”音乐会,去“欣赏”歌剧。这些事或许正常人都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她却做到了。
第二是没法想像
这个不是形容词的“没法想像”,而是的的确确,至今也想像不出她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海伦便不是一出生就这样,出生时是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只是在19个月大的时候,得了一次重病,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现在知道是急性脑充血病,医学术术语是猩红热。经医生救治,虽挽回了生命,但却永远失去了视觉。
一般情况下,失去视觉的人,听觉会异常灵敏,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人物描写,比如古龙笔下的花满楼,金庸笔下郭靖的第一任师傅江南七怪之首柯镇恶。虽小说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现实中这种案例也不少。
而海伦是失去了感官中最重要的两项,没有听觉的人,基本上也就没有说话的能力。正常人在说话时,需要耳朵的帮助,从我们开始学说话,是先听后说,再是边听边说的。由于听不到声音刺激,因此也就不能模仿人的说话,那么他就不能习得言语。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无法判断说话的效果,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十聋九哑”,经常会看到一个词“聋哑人”,聋与哑这两个功能是连在一起的。
对于海伦凯勒,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从此她便生活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但她却在10多岁的时候,说会了说话。她怎么学会说话的?
就是把手轻轻的放在脸上,利用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我也试着这样做,闭上眼睛,把手放在自己的脸上,只感受到脸皮肌肉在动,哪能区别话语之间有什么区别。惭愧得很,到现在为止,前舌、翘舌,前鼻、后鼻,胡吴还学不会,分不清楚。一个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声音的人来说,要想学习说话。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知道,海伦凯勒是怎么做到了。
另外海伦凯勒掌握了英、法、德、希腊、拉丁文,我的妈啊,对她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想想自己,仅仅学习一门外语,就已经成为自己学习生涯中永远的心头之痛。学了十多年的英语,拼尽全力,才好不容量还考出了一个四级。出国一趟才发现,不仅仅是哑巴英语,甚至于连书面、文字的英语,毕业后也全部还给了老师了。 学习一门语言不是短期内就能学会,而一个在我看来根本不具备任何学习语言基础和条件的人却学会了5种语言。
最让人惊异的是,海伦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上了连普通人都没法考取的哈佛大学,并且以优异成绩毕业。要知道,考试和学习的课目中不仅有文学类,更有物理、数学、科学等,数学中的代数、几何、三角可是有许多图形的,那时许多教材都是没有盲文版,没有办法轻易把课本改为点字版,那个时候,盲文用书少之又少,不像现在有这么全,这么多的书。
海伦在课堂上无法记笔记和做练习,别忘了她是一个听不到也看不到的,也不太会说话的学生,学校也没有教育盲聋孩子的经验,学校也是第一次遇到像海伦这样的学生。因为海伦是全世界第一个完成高等教育的盲聋的人。
我对此一直怀疑,一直重复看她的传记,还是一直搞不明白怎么学会的,做到的。越读她,越发出一种感慨,只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油然而生,那是生命的力量!一个奇迹,一个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三是深深的惭愧
大学毕业后,原一直计划考研,因为拖延症,一直没成行。后来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考了一回,却名落孙山。就来一个阿Q式的安慰,看来自己不行,就轻易的放弃了。我想如果海伦凯勒是我,那现在的我们就永远也看不到一个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遗忘的凯歌的故事了。我们说人比人气死人,但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明显知道自己的差距。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处于报怨和腹诽的状态,把别人、社会当成替罪羊来谴责,“社会不够公平,领导不够重视自己,同事们不够理解,老婆不够勤勉,小孩不够自觉,老人们太唠叨。”等等,面对问题,总是习惯性地归罪于外,同时却把自己禁锢在这些问题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说报怨和谴责,我想她可以找出千条理由,万条理由,可抱怨的内容也比我大得多,也多很多。但在海伦凯勒身上却看到了一种巨大力量,能够接受并对周遭环境的责任,足够有勇气去付出努力来战胜或避开困难。她曾经说过:“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更明白这样于事无补,因此我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脑子不要去钻牛角尖。”
海伦凯勒学会了“水”这个单词的拼写,并且知道了它相对应的含义。她高兴地写道:“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话真让我汗颜和惭愧,一件在常人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我们的条件,无疑比她好多少倍,可是说实话,我却从没有人享受到过她那样的幸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对视觉”这个我们正常人习以为常的感官的向往,从一个正常人很少考虑的角度入手,提到如果给她三天時间,在她的设想中,她第一天去看老师、新朋好友、小狗、家里摆设,到森林里、到农田去;第二天看日出、自然博物馆、艺术馆、看戏剧表演;第三天看商店、看城市、看生活在城市平凡人的生活。这些都是被我们忽视的事情,或者说是熟视无睹的东西,但通过海伦独特的视角的描述,让我们感觉到既熟悉,但又有一点点陌生感。
光明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然而,在海伦的眼中,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三天的时间,她安排的每一件事,再平常不过,然而在她的眼中,地成了一种奢求,也许她不曾拥有光明,所以就格外珍惜。
我一直在想,失明的海伦能发现这么多美的东西,而健全的我,却常常忽略生活的美,生活不是自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用我的眼睛做什么?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就如当头一棒。这个问题从没有问过自己,只因为自己没有失明过,不懂得黑暗的世界是怎么样?
于是我就试着让自己也尝尝失明的滋味。在自己的家里,在人行道上,在树林中行走。当我闭上眼睛时,你会发现世界一下变得荒凉了,心里有一丝丝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在家里,凭着记忆,你熟悉,情况还好。但在外面,当我准备向前迈一步时,我却发现平常满不在乎的走路变得如此困难,不敢迈,我害怕,害怕自己会摔倒,害怕什么东西会碰到我,伤害自己。就算是最安全的钱塘江边的堤坝上,前方是没有人的平坦的大路,沿着扶堤走,到后来越来越恐惧,每走一步就感觉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掉进去,甚至于最后,脚开始发抖,不敢迈开一步。并且以为自己走了很远,其实才不过百来米。
在对待我们的能力和感官上,我们的确如海伦凯勒描述得那样。只有失聪的人才知道听见声音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只有失明的人才知道看见阳光下的事物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那些从未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很少能充分利用这些上天恩赐的人类本能。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只是匆匆地吸收周围的声音和景象,从来不会全神贯注地去体会、去欣赏。也验证了这句老话:直到失去了,我们才知道珍惜;直到生病了,我们才感到健康的可贵。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不仅体会语言之美,视角之妙的同时,换一种身份,以感同深受地进入作者的描写中,欣赏从另一扇打开的窗户中看到的风景。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饱受病痛折磨、为生活所苦的残障人士,还是身体健全的正常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从海伦传达的积极、达观、坚韧的人生态度中,从一个又一个激励人的故事中,能在我们的人生低谷时,在我们孤独无助时,在我们困顿彷徨时,鼓舞我们,让我们感动,并从她的经历中得到安慰,重拾信心和希望。
阅读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介绍她丰富、生动、真实一生的自传,让我有三种强烈的感受。
一是难以置信
难以想象这么优美的文字,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描写,森林中各种动听声音的叙述,竟出之于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之手。我们一般想像中的盲聋之人,最多也只能是躲藏在家中,看看一些盲文书。而看她却凭着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困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过得我们正常人都没法想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她去骑马、骑自行车兜风,游泳、划雪橇、爬树,甚至一个人独自月夜泛舟,领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她去参观博物馆、世界博览会、艺术馆,去“听”音乐会,去“欣赏”歌剧。这些事或许正常人都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她却做到了。
第二是没法想像
这个不是形容词的“没法想像”,而是的的确确,至今也想像不出她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海伦便不是一出生就这样,出生时是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只是在19个月大的时候,得了一次重病,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现在知道是急性脑充血病,医学术术语是猩红热。经医生救治,虽挽回了生命,但却永远失去了视觉。
一般情况下,失去视觉的人,听觉会异常灵敏,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人物描写,比如古龙笔下的花满楼,金庸笔下郭靖的第一任师傅江南七怪之首柯镇恶。虽小说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现实中这种案例也不少。
而海伦是失去了感官中最重要的两项,没有听觉的人,基本上也就没有说话的能力。正常人在说话时,需要耳朵的帮助,从我们开始学说话,是先听后说,再是边听边说的。由于听不到声音刺激,因此也就不能模仿人的说话,那么他就不能习得言语。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无法判断说话的效果,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十聋九哑”,经常会看到一个词“聋哑人”,聋与哑这两个功能是连在一起的。
对于海伦凯勒,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从此她便生活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但她却在10多岁的时候,说会了说话。她怎么学会说话的?
就是把手轻轻的放在脸上,利用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我也试着这样做,闭上眼睛,把手放在自己的脸上,只感受到脸皮肌肉在动,哪能区别话语之间有什么区别。惭愧得很,到现在为止,前舌、翘舌,前鼻、后鼻,胡吴还学不会,分不清楚。一个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声音的人来说,要想学习说话。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知道,海伦凯勒是怎么做到了。
另外海伦凯勒掌握了英、法、德、希腊、拉丁文,我的妈啊,对她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想想自己,仅仅学习一门外语,就已经成为自己学习生涯中永远的心头之痛。学了十多年的英语,拼尽全力,才好不容量还考出了一个四级。出国一趟才发现,不仅仅是哑巴英语,甚至于连书面、文字的英语,毕业后也全部还给了老师了。 学习一门语言不是短期内就能学会,而一个在我看来根本不具备任何学习语言基础和条件的人却学会了5种语言。
最让人惊异的是,海伦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上了连普通人都没法考取的哈佛大学,并且以优异成绩毕业。要知道,考试和学习的课目中不仅有文学类,更有物理、数学、科学等,数学中的代数、几何、三角可是有许多图形的,那时许多教材都是没有盲文版,没有办法轻易把课本改为点字版,那个时候,盲文用书少之又少,不像现在有这么全,这么多的书。
海伦在课堂上无法记笔记和做练习,别忘了她是一个听不到也看不到的,也不太会说话的学生,学校也没有教育盲聋孩子的经验,学校也是第一次遇到像海伦这样的学生。因为海伦是全世界第一个完成高等教育的盲聋的人。
我对此一直怀疑,一直重复看她的传记,还是一直搞不明白怎么学会的,做到的。越读她,越发出一种感慨,只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油然而生,那是生命的力量!一个奇迹,一个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三是深深的惭愧
大学毕业后,原一直计划考研,因为拖延症,一直没成行。后来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考了一回,却名落孙山。就来一个阿Q式的安慰,看来自己不行,就轻易的放弃了。我想如果海伦凯勒是我,那现在的我们就永远也看不到一个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遗忘的凯歌的故事了。我们说人比人气死人,但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明显知道自己的差距。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处于报怨和腹诽的状态,把别人、社会当成替罪羊来谴责,“社会不够公平,领导不够重视自己,同事们不够理解,老婆不够勤勉,小孩不够自觉,老人们太唠叨。”等等,面对问题,总是习惯性地归罪于外,同时却把自己禁锢在这些问题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说报怨和谴责,我想她可以找出千条理由,万条理由,可抱怨的内容也比我大得多,也多很多。但在海伦凯勒身上却看到了一种巨大力量,能够接受并对周遭环境的责任,足够有勇气去付出努力来战胜或避开困难。她曾经说过:“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更明白这样于事无补,因此我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脑子不要去钻牛角尖。”
海伦凯勒学会了“水”这个单词的拼写,并且知道了它相对应的含义。她高兴地写道:“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话真让我汗颜和惭愧,一件在常人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我们的条件,无疑比她好多少倍,可是说实话,我却从没有人享受到过她那样的幸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对视觉”这个我们正常人习以为常的感官的向往,从一个正常人很少考虑的角度入手,提到如果给她三天時间,在她的设想中,她第一天去看老师、新朋好友、小狗、家里摆设,到森林里、到农田去;第二天看日出、自然博物馆、艺术馆、看戏剧表演;第三天看商店、看城市、看生活在城市平凡人的生活。这些都是被我们忽视的事情,或者说是熟视无睹的东西,但通过海伦独特的视角的描述,让我们感觉到既熟悉,但又有一点点陌生感。
光明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然而,在海伦的眼中,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三天的时间,她安排的每一件事,再平常不过,然而在她的眼中,地成了一种奢求,也许她不曾拥有光明,所以就格外珍惜。
我一直在想,失明的海伦能发现这么多美的东西,而健全的我,却常常忽略生活的美,生活不是自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用我的眼睛做什么?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就如当头一棒。这个问题从没有问过自己,只因为自己没有失明过,不懂得黑暗的世界是怎么样?
于是我就试着让自己也尝尝失明的滋味。在自己的家里,在人行道上,在树林中行走。当我闭上眼睛时,你会发现世界一下变得荒凉了,心里有一丝丝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在家里,凭着记忆,你熟悉,情况还好。但在外面,当我准备向前迈一步时,我却发现平常满不在乎的走路变得如此困难,不敢迈,我害怕,害怕自己会摔倒,害怕什么东西会碰到我,伤害自己。就算是最安全的钱塘江边的堤坝上,前方是没有人的平坦的大路,沿着扶堤走,到后来越来越恐惧,每走一步就感觉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掉进去,甚至于最后,脚开始发抖,不敢迈开一步。并且以为自己走了很远,其实才不过百来米。
在对待我们的能力和感官上,我们的确如海伦凯勒描述得那样。只有失聪的人才知道听见声音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只有失明的人才知道看见阳光下的事物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那些从未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很少能充分利用这些上天恩赐的人类本能。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只是匆匆地吸收周围的声音和景象,从来不会全神贯注地去体会、去欣赏。也验证了这句老话:直到失去了,我们才知道珍惜;直到生病了,我们才感到健康的可贵。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不仅体会语言之美,视角之妙的同时,换一种身份,以感同深受地进入作者的描写中,欣赏从另一扇打开的窗户中看到的风景。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饱受病痛折磨、为生活所苦的残障人士,还是身体健全的正常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从海伦传达的积极、达观、坚韧的人生态度中,从一个又一个激励人的故事中,能在我们的人生低谷时,在我们孤独无助时,在我们困顿彷徨时,鼓舞我们,让我们感动,并从她的经历中得到安慰,重拾信心和希望。
![]() |
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 :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