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去理解鸟的歌声呢——《艺术的故事》
![]() |
1
介绍一部名满天下的书是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贡布里希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本书的预想读者是十几岁的少年,我这样二十几岁的读者信心受损的同时,也往往不好意思表达自己对本书的感想以免暴露出自己的智力缺陷。不过我把它理解为一个误会,贡布里希只是说他将以对十几岁的少年叙述的口吻来完成此书,不代表他要降低本书的理论水平,而深入浅出往往更能体现大师水准。
本书一向以思想之美闻名于世,但本书即使一字不着,单是把贯穿全书的413件艺术作品陈列出来,也已经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图册,值得一看再看。因为每幅图的选取都是作者精心的剪裁,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除非非选不可,书中很少出现那些毫不新鲜的画作——比如一提到梵高就是《星夜》、《向日葵》,一提到毕加索就是《格尔尼卡》、《哭泣的女人》,一提到莫奈就是《印象·日出》、《睡莲》组画,莫奈画了那么多睡莲,本书一幅也没有。作者完全依照自己的思想逻辑来选择作品,而且力图呈现出最新鲜的东西: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50年,而我阅读的第十六版,出版于1994年,每一版他都有增订,比如秦兵马俑的考古挖掘是在1974年,本书初版24年后,在之后的版本中,作者很快加入了秦兵马俑的论述。所以阅读本书不仅在思想上时时有所感悟,在观赏选择的艺术品上,也绝对给人以新鲜之感,这一切都体现出作者的眼界和野心。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我觉得大概是作者起初写作本书时没有将读者群体扩大化,所以书中关于东方艺术的篇幅非常稀少,占据九成以上的西方艺术内容说明这本质上是一部西方艺术史,穿插其间东方艺术的内容只是提供一面镜子,使读者在对比中加深对西方艺术的理解。作者自己在中文版序言里把这个问题解释为他没有学会汉语,所以虽然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我觉得这其中还有冷战期间两个阵营对立所造成的影响,但不管如何,在如此小的篇幅里,作者照样体现出自己非凡的眼力,在论述中国古代艺术时,他提到
“虔诚的艺术家开始以毕恭毕敬的态度画山水,不是想进行什么个别的教导,也不是仅仅当作装饰品,而是给深思提供材料”
“(和西方美术家相比)他们就不从研究大自然入手,而是从研究名家的作品入手……在全面掌握了这种技巧之后,他们才去游历和凝视自然之美,以便体会山水的意境。”
这些语句能从一个远隔重洋的英国人那里说出,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在研究艺术上付出的努力。也让人想到中国的艺术史工作者也应该创作出一部可以与贡布里希相抗衡的东方的《艺术的故事》,既然他没有完成这个工作。但是很遗憾,好像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听到有这样一本作品的完成。
本书文本简洁优雅,思维清晰,中文版长达690页,但思路连贯。即便从书中摘录出上百句精彩的论断,也可以组成一篇很好的文章了。但我想这不是作者创作此书时想要见到的,他想要的乃是启发读者的思想。由于我的艺术素养很薄弱,虽然逐字逐句读了两遍,但仍有不少未能理解处,所以在对本书的精彩内容进行摘录前,我试着总结一下全书几个重要的观点,并在其间约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2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这句话简洁而著名,他放置在全书的第一句,仿佛《安娜卡列尼娜》或者《百年孤独》的开头,是进入宫殿前树立在门口的巨大神像。但这句话放到现今的语境下来审视,又特别有沦为一种假作特立独行“语录”的危险。但贡布里希用了一节的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来详尽地阐述了这个说法。作者认为,如果非要认为有一种艺术,那必须要有一种艺术的标准,把艺术和非艺术区分开来,但这种标准真的存在吗?如果艺术是依靠标准而建立的,那它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艺术的任务应当是不断突破标准而建立新的标准。(注意,这里所说的建立和突破也是奇怪的,不过是假设有一种标准而对应叙述)这样依靠标准会产生危险,他加深了鉴赏者的偏见,限制了鉴赏者的眼界,把捕捉暗示和感受和谐的精神活动变成了选择题,而艺术要做的事情恰好与之相反。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艺术家身上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几乎都处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合适”的问题,何谓合适呢?作者举例说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为一些细节而摆弄,比如为一条新裙子配一顶什么样的帽子,为新衬衣配一条什么样的领带,甚至微小到停车时来回摆弄以求和停车线平行……当我们觉得满意了,也就“合适”了,但我们大多只会在这些问题上摆弄三五分钟,所以我们是普通人,那艺术家们呢?
“他们是些男男女女,具有惊人的天赋,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稀罕的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他们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唾手可得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踏踏实实地经历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书中用这样动人的笔触描述到。
所以本书和大多数国内的美术史不同,它不是从外部来观察艺术,而是从内部来观察艺术家,这是它在视角方面的独创之处,也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从内部观察艺术家,他们的处境(是受雇创作首先满足雇主还是自由创作),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靠近自然还是和自然保持距离反映主观),他们所依靠的手段(线条、造型、色彩、材质)的变化历程构成了一部艺术史,也让我们找到理解他们作品的钥匙,不管这些作品从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疯狂。
3
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提出这句著名论断的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同为英国人的贡布里希气质上没有王尔德这样极端怪谬,他在书中平衡了这两方面的论述,艺术家既不断地从自然中学习,也不断打开欣赏者的眼界,所以贡布里希为王尔德的这句论断提供了许多坚实的证据。
![]() |
克劳德·洛兰《向阿波罗献祭场面的风景》 |
贡布里希在书中不断地提到一幅画,克劳德·洛兰的《向阿波罗献祭场面的风景》,因为画家通过他的慧眼传达出来的画面,确定了一种西方人眼里野外风景的标准,从此旅行者在旅行的时候,总是尽量寻找和洛兰画中相似的景色,并确定这是美景,而富有的庄园主则干脆将庄园修建成洛兰画里的样子。我们口头上所说的风景如画,就说明我们潜意识里已经承认我们对于风景的想象和评判,实际上来自于学习,来自于艺术家敏锐伟大的头脑。在洛兰之后,又不断有艺术家发现了荒野之美、钢筋水泥之美、废墟之美等等,他们都成为普通人不断得以获得乐趣的标准。就拿旅游业来说,许多以前不认为是风景的地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而以前认为是伟大景观的地方渐渐失却市场,这都和艺术风潮的变化有关,旅行者跋山涉水寻找独特的风景,但无需感到羞愧地承认,他们在寻找之前,已经在模仿艺术,因为他们的脑子先有了一个“美景”的想象,然后才能对它进行印证。
这样的一个情况也可以推演到其它的艺术形式上,比如写作,在陶渊明之前,在王维孟浩然之前,又有多少人觉得田园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呢?是陶渊明们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新的田园,自他们以后,整个田园都不一样了,艺术家就是这样,即便他们不名一文,他们也依然是时代想象力的保存者和创造者。
4
艺术家有权决定何时停止
![]() |
静物1 |
![]() |
静物2 |
两幅画同样是《静物》,哪一幅更胜一筹呢?这几乎是现代艺术诞生之后捉弄人让人气恼的题目,第一幅画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实在找不到什么不好的理由,第二幅画呢?有点像儿童画作一般质朴和笨拙,但它会不会是一个大师的作品呢?现在如果再提供一个信息,第一幅画的作者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威廉·卡尔夫,第二幅画的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画家塞尚,这道题似乎就变得简单了,被提问者似乎可以把手放回口袋里,因为被质疑不懂艺术的危险似乎消除了——当然是第二幅画更胜一筹,因为塞尚可是名满天下的大师,至于威廉·卡尔夫,他是谁?这生动体现了艺术的陈规陋见是多么害人不浅,并且剥夺了欣赏者的欣赏乐趣。
如果仔细阅读过《艺术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两幅画不相上下,都是杰作。那么理由何在呢?因为他们都在追求“合适”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他们追求的合适差别甚远,卡尔夫追求的是光线在物体上的反射和折射;而塞尚呢,追求的是色彩和造型之间的和谐,所以我们看到卡尔夫的《静物》冷峻,但在反映光线上堪称绝妙,塞尚的《静物》温暖,对色彩的匠心独运简直让人快乐。于是我们也可以逐渐寻找一条理解那些现代艺术的路径,比如毕加索的作品是否在追求造型和空间?波洛克的作品是否在追求色彩的和谐等等,我们无需去看它在某些方面显示得多么“糟糕”,而是去关心他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多么杰出。
且慢!同样是杰作,为什么塞尚就不能像卡尔夫那样,把完成自己目标的同时把静物画得更加栩栩如生一些呢,这不是对欣赏者的冒犯吗?原因是艺术家有权决定何时停止作画,只要他觉得自己完成了目标,卡尔夫和塞尚的区别在于,卡尔夫需要寻找买主,把画作画得栩栩如生以便买主挂到餐厅里去;而塞尚有足够的收入,可以自由自在的作画,无需考虑其它因素,就是这么简单。
5
贡布里希对艺术家的温情令人感动,他必然对每个书中提到的艺术家都有非常深湛的研究,以至于提到他们的时候,完全不需要依靠段子和轶闻这些品格不高的方法来吸引人的注意力,他总是寥寥几笔就能写出这些艺术家最本质的形象,我相信这些描述也是这些艺术家乐意看到和被形容的,这些语句也必将激励一切愿意为了任何艺术形式而努力的人
他写达芬奇
“他对学者的书本知识不感兴趣,跟莎士比亚一样,他大概也是“不大懂拉丁语,希腊语更差””。正当大学的博学之士信赖享有盛誉的古代作者的权威之时,莱奥纳尔多这位画家却从不盲从仅仅耳闻而未经目验的东西,每当他遇到问题,他不依赖权威,而是通过实验予以解决。
他写伦勃朗
“在那里(阿姆斯特丹)他迅速成为一位肖像画家,跟富家的姑娘结了婚,买了房子,他收集艺术品和古董,而且不停地工作……1669年他的生命结束,除了一些旧衣服和绘画用具,再也没有留下任何财产。”
他引用库尔贝的信件
“我希望永远用我的艺术维持我的生计,一丝一毫也不偏离我的原则,一时一刻也不违背我的良心,一分一寸也不画仅仅为了取悦于人、易于出售的东西。”
他写梵高
“只活了三十七岁,他的画家生涯还没有超过十年;成名作在三年之中画成,那三年时间还夹杂有病危和绝望的时期。”
还有许许多多对于艺术家的描述,恕我不能一一列举,通过阅读而触摸这些艺术家的生平,认识这些清洁而毫不矫饰的人,我们就能更加理解本文标题引用的毕加索的这句话“你为什么不去理解鸟的歌声呢?”并非只是艺术家故作惊人之语或者是不近人情的傲慢,它是真真切切的回答。没有人能够理解鸟的叫声,但谁也不会失去听鸟叫的那份喜悦,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自己的头脑呢,以理智的名义?不如找回面对艺术作品那种单纯的快乐,因为所有的艺术家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下面是二十句从书中的摘录,这些句子都启发了我,我想它对你也一定有帮助。
------------------------------
1、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
2、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我们会说他琐碎不堪,因为那些事情不值得如此耗神。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
3、我们想要欣赏艺术,也许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清新的头脑,随时捕捉它的每个暗示,感受它的每种潜藏的和谐,特别要排除冗长的浮夸辞令和现成空话的干扰。由于一知半解而自命不凡,就远远不如对艺术一无所知。
4、如果一个民族的全部创造物都服从于一个法则,我们就把这一法则叫做“风格”。
5、文章对识字者之作用,与绘画对文盲之作用,同功并运——格列高利大教皇。
6、我们现代的观念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创新”,前面已经看到,过去大多数民族绝对没有这种看法。
7、艺术家的手段和技巧固然能够发展,艺术自身却很难说是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前进。某一方面的任何发现,都会在其它地方造成新困难。
8、此乃拉斐尔之墓,自然之母当其在世时,深空被其征服;当其谢世后,又恐随之云亡——拉斐尔墓志铭,红衣主教本博撰
9、……生活在乡村的人本性较少伪装,较少隐匿于人为惯例的虚饰。这样,剧作家和艺术家想暴露人类的愚蠢,就往往取材于下层生活。
10、这些专家自己却不知道,他们逐渐证明了绘画的题材远远不像人们所曾想象的那么重要。正如平凡的词语可能给一支美妙的歌曲提供歌词一样,平凡的事物也能构成一幅尽善尽美的图画。
11、由于工业革命的崛起和手工技术的衰落,由于缺乏传统教养的暴发户的冒头,再加上贱货次品生产出来伪充“艺术”,公众的趣味遭到了严重的败坏。
12、艺术家跟公众之间的不信任一般是相互的。在一个得意的商人眼中,艺术家简直跟拿不地道的货色漫天要价的骗子差不多。另一方面,去“吓唬有钱人”,打掉他的得意感,让他无所适从,已成为艺术家公认的消遣方式。
13、他们知道人的眼睛是奇妙的工具,只要给它恰当的暗示,它就给你组成它知道存在于其处的整个形状。
14、他(梵高)渴望创造一种纯真的艺术,不仅要吸引富有的鉴赏家,还要能给所有的人快乐和安慰。
15、梵高是第一个发现断株残茬、灌木树篱和庄稼地之美,发现多节的橄榄树枝和深色的火焰般的丝柏的形状之美的画家。
16、只要一件事做得无比美好,我们由于单纯欣赏他的做法几乎忘记问一问他的意图,这时我们就会谈到艺术。
17、今天的问题却是,当年对新作品的震惊感已经消失,报刊评论和公众,几乎对任何实验性的东西都不妨接受。如果今天有人要找个斗士,那就是回避了造反者架势的艺术家。
18、还有一种讲法,说过去伟大的艺术家无一例外总是在他们的时代遭到反对和嘲笑,这种奇谈不胫而走,于是公众现在做出值得佩服的努力,尽量不再反对和嘲笑任何东西。
19、但是,商人刮不起变革之风来,正如风车刮不起大风来一样。
20、然而,时时修改我们的观念不正是研究历史所感到的种种激动之一吗?
微信公众号:wy-badtaste(魏冶的坏品味)
更多我的书评和评论:(点击进入)
一个悲哀的玩笑:保罗·福塞尔《格调》
令人绝望的一剂毒药:乔伊斯《都柏林人》
永不触岸:库切《青春》
宋元古人如何骂人:水浒传国骂大全
重读水浒传笔记
终究悲哀的智性与情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吃相:《窃听风暴》
飞过疯人院:家乡的那些疯子们:《飞越疯人院》
-
oo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2 21:26:33
-
SalvadorCruso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30 19:14:23
-
zhenying39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0 01:00:57
-
TA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2 13:27:25
-
嘟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6 13:46:08
-
Fancy7788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6 13:17:21
-
Ra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6 00:25:17
-
土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30 04:38:35
-
R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6 17:19:53
-
一打硬币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1 23:52:17
-
黑松露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1 21:28:17
-
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1 15:38:17
-
Better_逗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0 23:41:09
-
鱼渔与熊掌🐾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0 21:12:33
-
K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0 16:49:07
-
Craft Be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0 13:53:29
-
snai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0 12:58:52
-
影子的影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2 11:10:42
-
Q女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8 20:33:36
-
珞珈山的刘杰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7 23:42:15
-
沉思与幻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7 23:38:41
-
北辰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7 16:00:09
-
象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7 13:12:34
-
茶舞齹朲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17:04:50
-
S.M.Z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11:21:49
-
毛毛绒绒黄老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0 13:22:42
-
飞机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0 10:24:03
-
มะเขือยาว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0 08: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