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漫长婚约》说开去
![]() |
周末是看电影的好时候。
特别是在热浪袭人的三伏天,特别对于好静不好动的宅男宅女。
空调、西瓜、咖啡、沙发、蜷在脚边的宠物、合拢的窗帘、完全放松的身体.....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
不知道你怎么样,反正我是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的。
在我看来,看电影应该是很私人的事情,委实不适宜成群结队。哪怕仅仅是一丈之内有旁人。尤其还是陌生人。
我会觉得严重被干扰。而且最终我会闹不清究竟是在看电影,还是在体验影院氛围。我甚至会忍不住把观察打量揣度所有观众的身份、关系列为正题,深陷天蝎星座的洞察本性里无以自拔,看电影反而退居其次成为道具。
![]() |
何况,还得像煞有介事梳洗打扮一番,虽不至于正襟危坐,但也舒服不到哪里去。
何况,我想看的,真的只是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而绝对不是所谓的音响效果、或者其它。
何况,我看电影,是不允许落下任何台词的。稍微没看好,就会“退回”重看,直到看明白听清楚为止。在电影院,这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我始终认为影片里每一句台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忽略的话,不仅仅是不尊重编剧导演和演员,而是很容易曲解误读影片里人物与故事的本相。
看电影这种事情,对影片传导的理念和精神,在个体认知上可以有不同,但人为漫不经心、稀松二五眼造成的曲解误读,会让看电影本身丧失掉观看的根本意义——你那么不入心,看个什么劲呢?
所以,如果,万一有一天,你我不幸狭路相逢,百无聊赖之际不得不一起看一部电影,那么,观看过程中,请谨记尽量不要发出任何不必要的声响,看的过程中也别无端打断我的思路——问这是什么意思、那个人是干什么的等等——呃,你自己没长眼睛么?不会自己看么?——丑话说头里,我是真的会当场翻脸的。
![]() |
上周日看的电影是《漫长婚约》。
该片主要讲述了玛蒂尔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坚守等待未婚夫马涅克的故事。
百度一下剧情,文字介绍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但一位年轻法国女子的伟大战斗才刚刚开始。
玛蒂尔德盼来的不是未婚夫马涅克的荣归,而是一纸带来他死亡讯息的前线来信。在残酷的索姆河战役中,意外受伤的曼尼奇和其他四名自残身体、拒绝投入战斗的士兵(其中包括玛蒂德的未婚夫马涅克),被一起审判。毫无人性的军事法庭判决将他们流放在两军之间的索姆河无人地带,处在德法的交叉炮火之中,那里是人们心照不宣的死亡地带。
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玛蒂尔德坚信自己的未婚夫没有死,坚信他一定会回来履行两人从小许下的婚约。为了证明这个几乎无法证明的事实,左腿残疾的她毅然踏上了漫长的千里寻夫之路。
电影口碑还算不错,该片曾获得法国凯撒奖十二项提名,并夺得最佳摄影、最佳女配角等五个奖项以及第62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 |
但个人感觉,故事整体其实一般。编排上,并没有特别可以让人情绪起伏的东西,甚至没有激动,没有心痛,没有忧伤,至少,对我来说,这些情绪,我统统都没有感受到。
我是说,虽然这是一部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虽然战场上不乏血腥镜头,但对于“老江湖”来说,还是太套路了——若干年前,我曾经花费数月时间,集中把二战电影里数得上的片子看了个遍,看多了的结果,就是觉得战争场面大同小异,很难再有新境界让人高山仰止。
所以,如果单纯从表现战争残酷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看与不看,两可。不过,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曾经在视觉的枪林弹雨中无数次出生入死,直至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所以,若对此类题材不是很熟悉的人,了解一下也无妨。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正在看的《明朝那些事》里当年明月的一段话:学员们将在战场上学会冷酷,他们之前可能都是善良的年轻人,平时从不与人争吵,但当他们走上战场,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乡和战友被敌人杀死,或者身负重伤在地上痛苦的呻吟,他们会被愤怒和痛苦所鼓动,毫不留情地杀死一切与自己敌对的人,给地上的伤兵补上一刀,然后一个人在尸体旁边喃喃自语......就在这地狱一般的环境中,他们变了。
看电影也一样——有些东西看多了,敏感度确实会大幅下降。
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从内心厌恶战争。如果让我上战场,我铁定做不到爬冰卧雪、忍饥挨饿、满身腌臜,我需要每天洗澡,我需要安稳的睡眠,我需要干净的饮食,特别作为重症洁癖我需要不停洗手,这是最基本的。如果做不到,毋宁死。上吊死好了,比被枪炮轰炸得死无全尸要体面些。
![]() |
扯远了。
话说回来,那么,这部片子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然,我也就不在这里浪费唇舌了。
喜欢这部片子有四个理由。
其一:几个女演员颜值都很高。
她们分别是:
![]() |
奥黛丽·塔图(Audrey Tautou)。2001年她因主演电影《天使爱美丽》备受瞩目,这部影片获五项奥斯卡奖提名,奥黛丽本人也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八项提名。2006年,主演电影《达芬奇密码》。2008年,出演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饰演香奈儿。2011年,主演电影《美味》。2012年,主演电影《寂寞的心灵》。2013年,奥黛丽受邀担任第66届戛纳电影节开闭幕式主持人
![]() |
![]() |
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2003年,她出演浪漫惊悚片《两小无猜》。2005年,歌迪亚凭在《漫长的婚约》中扮演一个复仇的妓女而获得了恺撒奖的最佳女配角奖。2008年,玛丽昂·歌迪亚凭借《玫瑰人生》中的表演获得了金球奖、英国学院奖、恺撒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女主角奖项。2009年,玛丽昂·歌迪亚出演电影《公众之敌》和《盗梦空间》。2011年,她出演了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大都市》和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年1月,玛丽昂·歌迪亚出演了由詹姆士·格雷执导的《下流人生》。2013年,她出演了《两天一夜》、《卑贱人生》等影片。
![]() |
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1991年上映的《沉默的羔羊》使朱迪·福斯特获得了自己的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杯。1991年,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锦绣童年》上映。2013年1月,50岁的朱迪·福斯特获得金球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朱迪·福斯特加盟电视剧《纸牌屋》第二季
![]() |
男主角看着也很顺眼。笑起来很干净的样子,有点像神雕侠侣里的杨过,无邪到魅惑。
笑容干净的男生一般都很养眼,他们是男人世界里的异类,特别容易让女人卸下全部武装——男人狡诈的笑容会让女人心生戒备,男人深具城府的笑容会让女人身不由己想要抵御,男人邪恶蛊惑的笑容会让女人从心底滋生厌恶嫌弃....但男人干净到透明的笑容则只会让女人宠爱之心泛滥到不可收拾。
而几位女神级的优秀演员联袂出演,错落有致的动态高颜值,星罗棋布于电影的不同环节,将一部内容平平的影片烘托点缀得熠熠生辉华丽不可方物。
这些人间尤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真的不是庸常演员能比的,至少是把我对剧情的容忍度扩张提升到了极致。
夸张点说,我个人是越看越爱看。跟看画报一样。
所以说,演员的容貌,对一部电影来说,真的至关重要。
除非剧情特别需要,我不主张选用颜值一般的演员。
男人尚可放宽尺度,女人真的没必要。
既然是电影,既然是演员,赏心悦目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丑化,但底质一定要对得起大众的眼睛。
![]() |
![]() |
![]() |
特别是女主角的衣饰、帽子、发辫,氤氲其中的浓郁唯美的异国风情,也是我深爱的调调儿。
呃,是,我对服装有着不同于一般女人的狂热与钟爱。这让我观看过程中很多次按下暂停键,反反复复细细查看衣服的造型、花纹、蕾丝....美不胜收。
一样看过这部电影的花痴女巫说:好迷这样的衣服啊。舒服,田园。不是那种便宜的田园,是有宫廷感的。精致,有审美。
![]() |
有必要一说的是,朱迪福斯特在剧中刚露面的时候,我只是觉得眼熟,并没认出来。
但优秀的演员就是——无论你知道不知道她的名字、无论岁月怎样夺走她的青春与盛名、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她的光芒与才华都是遮挡不住的、都是扑面而来的——一眼望过去,就再也无法视而不见。
很少的戏份里,她的眼神,她脸上岁月的痕迹,她恰到好处、熨贴自然的人物把握,磁铁一样吸牢我的眼光....直到电影结束,百度演职员表,方才恍然、释然。
其二:一些解说词和台词很有味道。
所谓“精致”,用在电影里,可不仅仅是服装道具、音响、高科技等等,台词的精妙其实尤甚于那些表面文章,懂得的人都知道。
![]() |
1、马涅克第一次和玛蒂德爱爱的时候,他的手放在她的胸脯上就睡着了。(后来)只要伤口一痛,马涅克就感受到玛蒂德的心在他的手心里扑通跳,每次心跳,都让彼此更接近。
2、马涅克若有三长两短,玛蒂德会知道。打从收到阵亡通知,她就深信第六感,像紧握一条线,从不气馁。更何况,玛蒂德生性乐观,她自忖,这条线若不能把她带到情人身边,那就算了,至少还可以拿来上吊。
3、你笑起来就像打开了心房似的。
那我就尽量晚点再关上。
![]() |
4、有时候,人不用走得很远就能遇上命运这个东西。
5、人应该接受现实,该来的总会来的。人不该抗拒战争,抗拒生活,抗拒死亡,就是抗拒也只是摆摆样子。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主宰,那就是时间。
6、即便在最浑沌的灵魂中,总有那么一丝明亮的天空。
7、她吹低音喇叭,因为这乐器发出的声音最让人绝望。
![]() |
8、你看,信天翁很固执,任性地挑战风的速度。
9、如果假设成真,我可以把鲸鱼统统塞进火柴盒。
10、每当遇上碎石子路,我都情不自禁想展示自己的格调。
11、玛蒂德要吃饭:叫我吃饭前要是狗狗冲进房里,就表示马涅克还活着(狗狗冲进屋)。
12、玛蒂德坐火车:要是我数到七,火车还没进山洞,或是查票员还没来,马涅克就已经死了。一,二,三,四,五,六。(车票,麻烦一下,愚人节快乐!)
![]() |
玛蒂德削苹果:要是皮没削断,就代表硬饼干救了巴士多,也顺便救了马涅克(未削断)。
玛蒂德追车子:如果我比车子先到弯道,马涅克就会活着回来!
......
这些漂亮灵气的句子,像钻石一样,在剧情之间,在情感起伏的缝隙里,闪闪发光。
虽然不是特别多,但真的很惊艳。
让我记起以前看《大明宫词》的感觉。
还记得吗——
1、他的心情一如他脸上的神色,阴沉晦暗得仿佛一件被锈迹啃噬的前朝铁器,麻木沉默地应付着眼前流逝的时光。
2、后院破落杂乱,墙角屋檐由于好久未见打扫,遍积灰尘,挂满蛛网。阳光被前院高大的屋檐和院中的一棵古树隔得很远。于是这儿就更幽深潮冷,透着神秘。
3、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蓬松的身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倾倒,竟忘记他的主人是多么的威严。
......
不过,《大明宫词》毕竟是连续剧,所以这些美丽的句子几乎处处可寻踪迹,而《漫长婚约》只是一部130分钟的电影,所以数量相对少多了。但效果一样醒目耐看,不然你以为我怎么会注意到的呢。
怎么说呢,好的台词和解说词,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而且,能瞬间提升整部影片档次,文艺感立刻就在字里行间如丝如缕传递出来了,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包括在渲染人物情感方面,也会有不可忽视的烘托效果。
它们就像耳后腕间的香水气息,不动声色地把观众带入某种情境之中,让人神魂颠倒。
说到底,电影在我看来,真的是一门综合艺术,好的电影,每一部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有的胜在剧情冲突,有的胜在人物刻画,有的,好像,就是玩情调阿,就像这一部,连台词都是入骨的小风骚。
所以,一部电影好不好,就看你怎么解读、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了。
![]() |
![]() |
![]() |
![]() |
其三:画面很美。有滤镜效果。
用花痴女巫专业解读的说法就是:不是油画感,是浓郁水彩画的感觉,比普通的水彩浓郁。有学院感,比油画清透。
抛开战争场面,整体看下来,视觉效果一直是旧旧的,柔柔的,看着看着,慢慢就身不由己生出了沉醉之感,是情愿沦陷的味道呢。
随便一个镜头切换,都能切出一个独立的无可挑剔的画面,怎么看都美。
决不敷衍。
怎么说呢,我个人拼命拼命形容起来就是——民国老照片的质感,但却佐以西洋情怀。
忽然就想改朝换代,就想横向穿越,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郊区,然后世世代代安居于此,做个农民也是愿意的。
其四:一些故事细节很nice
![]() |
比如在钟楼里,两个人第一次爱爱之前,蜡烛一次次点燃又熄灭,玛蒂德的衣服一件一件剥落,蜡烛吹熄一次,衣服剥落一件,这样的“戏前活动”细节,还真是有点别处心裁,不落俗套。
也比如,当其中一个士兵为了逃避兵役,为了满足6个孩子的免除兵役名额,在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特别安排自己的妻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上床,结果2个本意逢场作戏的男女双双猝不及防恋上彼此,然后寻找各种机会男欢女爱。
一般情况这种桥段后来的走向,都是貌似痛苦纠结,之后彼此再无瓜葛,而在这部剧里,俩人居然真的爱爱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居然睡出了真情实感和满心欢喜,也蛮特别的。
![]() |
也比如少年青梅竹马的对话,也很清新。
也比如最后场景里,男女主角的对白和眼神——
马涅克:你走路的时候脚疼吗?
马涅克:你想看看我在干什么?我以后给你看,我还没做好。你为什么哭了?
旁白:玛蒂尔德笔直的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她看着他,在温暖的微风中,在花园的阳光下,玛蒂尔德看着他,她看着他,她看着他......
好吧,到底是可以看一看的电影,不算浪费时间。
识别下面二维码可以关注1905咖啡馆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