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书笔记
柏拉图希望由哲学家来统治国家。而马可·奥勒留的事实证明,哲人王并不一定是管理国家的最佳人选。岂非哲学家不成,画家(赵佶),诗人(李煜),作家(哈维尔)都不成。文艺的价值在于它的“无用”,管理国家近乎“有用”的最高要求。让文艺界人士统治国家,南辕北辙。
奥勒留有非常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一连串的胜利并未能阻止前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身后,兵谏四起,僭越成风。罗马帝国进入混乱时期。奥勒留一生戎马,戎马倥偬之间,他将思绪记录下来,整理成《沉思录》,作为希腊文学、哲学一脉的经典传世。
初读《沉思录》,感觉像捧着一碗古老的鸡汤。因为年代实在久远,其中的物料已经石化结晶。《沉思录》就是一块晶莹剔透的鸡汤琥珀。奥勒留死于180年,迄今已经快2000年了。有时候我会觉得,人性在这两千年里,没什么改变。欲望是一样的,操蛋的方式是一样的,所痛苦的东西也大同小异。可另外有些时候,我又觉得,人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人类再也不可能产生达.芬奇那样的全才,再也不可能有奥勒留这样的用最高道德律令要求自己的完人。我们理解的文明进步的标志,有时即是对道德束缚的不断解放。现代人不愿意把自己架上圣坛,更愿意和自己的弱点和谐相处。
我并不怀疑奥勒留时代,有人这般严格要求自己。一如我相信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对良知的求诸内心。但我读着《沉思录》,实在不敢想象,自己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对我来说,这近乎非人。我甚至忍不住联想到郭德纲。奥勒留推崇宽容、谦虚、顺应自然,郭德纲快意恩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郭德纲恐怕不只是草根的代表,也是我们这个嘈杂污浊的环境中,人的代表。你怎么可能在雾霾和毒奶粉、纸箱子做小笼包肉馅的环境中保持宽容?顺应?退回内心去?
“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山林;你也曾经全心向往这种生活。但这完全是一种庸俗的想法,因为你尽可以随时退隐到自己的内心去。没有任何地方能比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更无烦忧,尤其是如果这个人的内心海阔天空,他只消静心敛神,立刻就可以获得完全的宁静(所谓灵魂的宁静,我指的就是内心的秩序)。……宽容是正义的一部分,若有人作恶,他也并非本意如此。想想吧,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相互敌视、猜疑、仇恨、争斗中度过一生,最终难逃一死,灰飞烟灭。想想这些,你就不会有什么不满了。”(《沉思录》卷四.4.3译林出版社)
奥勒留一直在强调忍受、宽容给人带来的正义感,强调复仇的无意义。但实际上,人们最爱看复仇的故事。复仇让人健康。真正让受伤害的人幸福的不是宽容,而是将敌人插入自己身体的剑拔出来,忍着痛插回敌人的身体。
“不要有受到伤害的想法,不去想‘我受到了伤害’;‘我受到了伤害’的想法不见了,伤害也就消失了。”(《沉思录》卷四.4.7译林出版社)
如果鲁迅在,一定会批判奥勒留这种阿Q精神。我知道这其中有哲学思辨,类似克里希那穆提“在孤独时盯着自己的孤独看便不再孤独”的说法。但我怀疑其真实有效,与其这样说,不如更鸡汤一点: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的。
除了“要宽容”,《沉思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体味的地方,可能你达不到。但是有个榜样、目标,总是好的。这就是我读《沉思录》的心态。其实奥勒留自己也是见贤思齐,有些时候他也承认不一定能做到。
“拉斯蒂克斯让我意识到我的性格需要改进和磨练;让我懂得了不要热中于诡辩,不要写故作玄虚的东西,不要讲陈词滥调,不要故意显示自己是个苦修者,或者摆出一副仁慈的样子来炫耀自己;学会了不追求辞藻华丽、音韵优美,不以辞害意;避免穿着出门的袍子在屋里走来走去这类举动;学会了写信时行文朴实,就像他自己从锡纽萨给我母亲写的信一样;对于冒犯我、伤害我的人,不必耿耿于怀,若对方有意和解,就与他们冰释前嫌;从他那里,我还学会了认真阅读,不满足于表面的一知半解;不随便附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沉思录》卷一.1.7译林出版社)
“他也善于享受但绝不沉溺,对这些东西很多人是软弱得既不能放弃、也做不到有节制地享受的。既有力量去承受,又能保持清醒,这是一个人灵魂完善、不可战胜的标志,正像马克西默斯在疾病中所表现的那样。” (《沉思录》卷一.1.16译林出版社)
“就像医生总是要随时备好器具来应付紧急的手术,你也应该铭记一些原则,以便参透神界与人世的事情,这样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能结合神界与人世的关联来考虑;因为只有参照神界,你才能把人世的事情处理好,反之亦然。”(《沉思录》卷三.3.13译林出版社)
上面这些段落还算是语重心长,像长者的提醒。但是接着这些就明显有点强人所难了。
“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 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沉思录》卷二.2.5译林出版社)
“要确保主宰灵魂的那一部分不受任何肉体活动的干扰,无论那是快乐还是痛苦;不要将肉体和灵魂混在一起,要限制它的活动,让那些感情只限于肉体的范围之内。不过,你毕竟是一个灵魂和肉体统一的生物,如果这些感情无形中进入了你的心灵,那么也无需抗拒,因为它是自然的,要注意的只是:不要让你的支配能力来参与判别它的善恶。”(《沉思录》卷五.5.26译林出版社)
估计连奥勒留自己也觉得实难做到,所以他说:
“这样在行为上出类拔萃的人,实在配得上去做祭司或者侍奉神明。”(《沉思录》卷三.3.4译林出版社)
“如果没有能够使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符合正确的原则,也不要厌恶自己,不要沮丧,也不要放弃;但如果你受了沉重的打击,失去信心的时候,要想想自己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合乎人性,问心无愧的。热爱你正在恢复的本性吧。”(《沉思录》卷五.5.9译林出版社)
《沉思录》里不少的篇章用于解释、规劝与人相处的道理。怎样对朋友、怎样对父母、怎样做君王,怎样对百姓,与他人相处应持的态度。这一点和孔子的《论语》不无相似之处。孔子比奥勒留早四五百年。不过按照西方的标准,孔子并不能算哲学家。而奥勒留之所以算哲学家,可能是因为他对死亡的态度。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而聪明的东方人是不屑于谈论死亡的,包括佛陀本人,对形而上的问题也是避而不谈。而西方人对死亡有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态度。也是奥勒留秉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要顺应自然,将身体的死亡看做再自然不过的事。
“要认清什么是死亡:如果单独地看待死亡本身,借助理性把它和附着于它的幻想分离开来,那么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转换;若是还害怕这种自然的转换,那就像小孩一样无知了。实际上,死亡是自然的运转,而且也有利于自然。要学会思考:人是怎样与神沟通的,借助自身的哪个部分来沟通,这一部分又是如何与神沟通的。”(《沉思录》卷二.2.12译林出版社)
“不论地位如何,我的存在,不过是一具肉体、一阵呼吸、一份能支配自己的能力。肉体是多么微不足道--只是一滩血、几根骨头、一团纠结的神经和血管罢了。呼吸呢,也不过是一缕空气,不停地变化,每时每刻都在排出、吸入。接下来,就只剩下支配能力了。丢开你的书吧,不要再虚耗精力,不能再这样了。假设你现在濒临死亡,那么好好想想吧:你已经垂垂老矣,不要再让自己成为奴隶,听凭操纵,像个木偶一样受各种冲动胡乱驱使,也不要再抱怨目前的处境,或者为将来忧虑。”(《沉思录》卷二.2.2译林出版社)
最后,我感觉奥勒留的某些想法和儒家的格物致知有些相似。随便摘两段你们看看,剩下的你们去书里找。
“对于所见的事物,都要在心里界定或描述它,以便看清它的本质,加以归类,弄清它的整体如何,局部如何;然后给这事物一个确切的名称,分析它由什么元素组成(它将来又会转化成这些元素)。最有利于提升思想的事情,莫过于切实而有条理地审视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要这样来看待它们:这事物对于宇宙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在宇宙中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有何价值?人乃是宇宙这一至高至圣城邦的公民,各个城邦犹如一个家庭。留给我印象的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由什么组成?它能存在多久?我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德性对待它?亲善、勇敢、真诚、忠贞、简朴、自足,还是别的什么。”(《沉思录》卷三.1.11译林出版社)
“系统地研究观察万事万物如何更替转化,始终潜心于此,认真地训练自己——若论有助于人的心胸豁达,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这样的人就不再为肉体所困扰,能够抛开一切,远离人群,无论经历什么,都全心全意地使自己行为正直,顺从宇宙的安排。至于别人怎样议论他,对他有什么看法,是否反对他,他毫不在意。”(《沉思录》卷十.10.11译林出版社)
这就是古罗马的皇帝哲学家奥勒留。套用现在庸俗的说法:——这人格局很大。一方面是征战与政治,一方面是真正谦逊和宽容的美德。我们常讲刑不上大夫。一个在社会阶层顶端的人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道德感,获得自己的正义感的?这是在我读完《沉思录》后更加感兴趣的命题。
2016.8.8
奥勒留有非常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一连串的胜利并未能阻止前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身后,兵谏四起,僭越成风。罗马帝国进入混乱时期。奥勒留一生戎马,戎马倥偬之间,他将思绪记录下来,整理成《沉思录》,作为希腊文学、哲学一脉的经典传世。
初读《沉思录》,感觉像捧着一碗古老的鸡汤。因为年代实在久远,其中的物料已经石化结晶。《沉思录》就是一块晶莹剔透的鸡汤琥珀。奥勒留死于180年,迄今已经快2000年了。有时候我会觉得,人性在这两千年里,没什么改变。欲望是一样的,操蛋的方式是一样的,所痛苦的东西也大同小异。可另外有些时候,我又觉得,人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人类再也不可能产生达.芬奇那样的全才,再也不可能有奥勒留这样的用最高道德律令要求自己的完人。我们理解的文明进步的标志,有时即是对道德束缚的不断解放。现代人不愿意把自己架上圣坛,更愿意和自己的弱点和谐相处。
我并不怀疑奥勒留时代,有人这般严格要求自己。一如我相信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对良知的求诸内心。但我读着《沉思录》,实在不敢想象,自己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对我来说,这近乎非人。我甚至忍不住联想到郭德纲。奥勒留推崇宽容、谦虚、顺应自然,郭德纲快意恩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郭德纲恐怕不只是草根的代表,也是我们这个嘈杂污浊的环境中,人的代表。你怎么可能在雾霾和毒奶粉、纸箱子做小笼包肉馅的环境中保持宽容?顺应?退回内心去?
“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山林;你也曾经全心向往这种生活。但这完全是一种庸俗的想法,因为你尽可以随时退隐到自己的内心去。没有任何地方能比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更无烦忧,尤其是如果这个人的内心海阔天空,他只消静心敛神,立刻就可以获得完全的宁静(所谓灵魂的宁静,我指的就是内心的秩序)。……宽容是正义的一部分,若有人作恶,他也并非本意如此。想想吧,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相互敌视、猜疑、仇恨、争斗中度过一生,最终难逃一死,灰飞烟灭。想想这些,你就不会有什么不满了。”(《沉思录》卷四.4.3译林出版社)
奥勒留一直在强调忍受、宽容给人带来的正义感,强调复仇的无意义。但实际上,人们最爱看复仇的故事。复仇让人健康。真正让受伤害的人幸福的不是宽容,而是将敌人插入自己身体的剑拔出来,忍着痛插回敌人的身体。
“不要有受到伤害的想法,不去想‘我受到了伤害’;‘我受到了伤害’的想法不见了,伤害也就消失了。”(《沉思录》卷四.4.7译林出版社)
如果鲁迅在,一定会批判奥勒留这种阿Q精神。我知道这其中有哲学思辨,类似克里希那穆提“在孤独时盯着自己的孤独看便不再孤独”的说法。但我怀疑其真实有效,与其这样说,不如更鸡汤一点: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的。
除了“要宽容”,《沉思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体味的地方,可能你达不到。但是有个榜样、目标,总是好的。这就是我读《沉思录》的心态。其实奥勒留自己也是见贤思齐,有些时候他也承认不一定能做到。
“拉斯蒂克斯让我意识到我的性格需要改进和磨练;让我懂得了不要热中于诡辩,不要写故作玄虚的东西,不要讲陈词滥调,不要故意显示自己是个苦修者,或者摆出一副仁慈的样子来炫耀自己;学会了不追求辞藻华丽、音韵优美,不以辞害意;避免穿着出门的袍子在屋里走来走去这类举动;学会了写信时行文朴实,就像他自己从锡纽萨给我母亲写的信一样;对于冒犯我、伤害我的人,不必耿耿于怀,若对方有意和解,就与他们冰释前嫌;从他那里,我还学会了认真阅读,不满足于表面的一知半解;不随便附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沉思录》卷一.1.7译林出版社)
“他也善于享受但绝不沉溺,对这些东西很多人是软弱得既不能放弃、也做不到有节制地享受的。既有力量去承受,又能保持清醒,这是一个人灵魂完善、不可战胜的标志,正像马克西默斯在疾病中所表现的那样。” (《沉思录》卷一.1.16译林出版社)
“就像医生总是要随时备好器具来应付紧急的手术,你也应该铭记一些原则,以便参透神界与人世的事情,这样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能结合神界与人世的关联来考虑;因为只有参照神界,你才能把人世的事情处理好,反之亦然。”(《沉思录》卷三.3.13译林出版社)
上面这些段落还算是语重心长,像长者的提醒。但是接着这些就明显有点强人所难了。
“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 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沉思录》卷二.2.5译林出版社)
“要确保主宰灵魂的那一部分不受任何肉体活动的干扰,无论那是快乐还是痛苦;不要将肉体和灵魂混在一起,要限制它的活动,让那些感情只限于肉体的范围之内。不过,你毕竟是一个灵魂和肉体统一的生物,如果这些感情无形中进入了你的心灵,那么也无需抗拒,因为它是自然的,要注意的只是:不要让你的支配能力来参与判别它的善恶。”(《沉思录》卷五.5.26译林出版社)
估计连奥勒留自己也觉得实难做到,所以他说:
“这样在行为上出类拔萃的人,实在配得上去做祭司或者侍奉神明。”(《沉思录》卷三.3.4译林出版社)
“如果没有能够使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符合正确的原则,也不要厌恶自己,不要沮丧,也不要放弃;但如果你受了沉重的打击,失去信心的时候,要想想自己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合乎人性,问心无愧的。热爱你正在恢复的本性吧。”(《沉思录》卷五.5.9译林出版社)
《沉思录》里不少的篇章用于解释、规劝与人相处的道理。怎样对朋友、怎样对父母、怎样做君王,怎样对百姓,与他人相处应持的态度。这一点和孔子的《论语》不无相似之处。孔子比奥勒留早四五百年。不过按照西方的标准,孔子并不能算哲学家。而奥勒留之所以算哲学家,可能是因为他对死亡的态度。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而聪明的东方人是不屑于谈论死亡的,包括佛陀本人,对形而上的问题也是避而不谈。而西方人对死亡有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态度。也是奥勒留秉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要顺应自然,将身体的死亡看做再自然不过的事。
“要认清什么是死亡:如果单独地看待死亡本身,借助理性把它和附着于它的幻想分离开来,那么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转换;若是还害怕这种自然的转换,那就像小孩一样无知了。实际上,死亡是自然的运转,而且也有利于自然。要学会思考:人是怎样与神沟通的,借助自身的哪个部分来沟通,这一部分又是如何与神沟通的。”(《沉思录》卷二.2.12译林出版社)
“不论地位如何,我的存在,不过是一具肉体、一阵呼吸、一份能支配自己的能力。肉体是多么微不足道--只是一滩血、几根骨头、一团纠结的神经和血管罢了。呼吸呢,也不过是一缕空气,不停地变化,每时每刻都在排出、吸入。接下来,就只剩下支配能力了。丢开你的书吧,不要再虚耗精力,不能再这样了。假设你现在濒临死亡,那么好好想想吧:你已经垂垂老矣,不要再让自己成为奴隶,听凭操纵,像个木偶一样受各种冲动胡乱驱使,也不要再抱怨目前的处境,或者为将来忧虑。”(《沉思录》卷二.2.2译林出版社)
最后,我感觉奥勒留的某些想法和儒家的格物致知有些相似。随便摘两段你们看看,剩下的你们去书里找。
“对于所见的事物,都要在心里界定或描述它,以便看清它的本质,加以归类,弄清它的整体如何,局部如何;然后给这事物一个确切的名称,分析它由什么元素组成(它将来又会转化成这些元素)。最有利于提升思想的事情,莫过于切实而有条理地审视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要这样来看待它们:这事物对于宇宙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在宇宙中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有何价值?人乃是宇宙这一至高至圣城邦的公民,各个城邦犹如一个家庭。留给我印象的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由什么组成?它能存在多久?我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德性对待它?亲善、勇敢、真诚、忠贞、简朴、自足,还是别的什么。”(《沉思录》卷三.1.11译林出版社)
“系统地研究观察万事万物如何更替转化,始终潜心于此,认真地训练自己——若论有助于人的心胸豁达,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这样的人就不再为肉体所困扰,能够抛开一切,远离人群,无论经历什么,都全心全意地使自己行为正直,顺从宇宙的安排。至于别人怎样议论他,对他有什么看法,是否反对他,他毫不在意。”(《沉思录》卷十.10.11译林出版社)
这就是古罗马的皇帝哲学家奥勒留。套用现在庸俗的说法:——这人格局很大。一方面是征战与政治,一方面是真正谦逊和宽容的美德。我们常讲刑不上大夫。一个在社会阶层顶端的人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道德感,获得自己的正义感的?这是在我读完《沉思录》后更加感兴趣的命题。
2016.8.8
-
小筋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9 07: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