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
文/林呖
奶奶是在今年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去世的,老一辈的先生说人不能在清明节死,她有感知要离去所以先行一步。哦对了,我奶奶没有火化而是埋葬在爷爷身边,她做到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爷爷英年早逝留下奶奶还有我的父亲和姑姑们,姑姑说她们那一代是咬着牙过的日子,有多艰苦多心酸。她和我说了无数次关于她们小时候故事,尽管我对她们过去的日子有多好奇也只是如孩子听故事般,可我还是没有体会到那种吃着粥还要吐出小半碗石子的艰难。
她们的故事有时间在叙吧。
我们老家在中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某个小镇。大多数的90后都是留守儿童
,而我恰恰也不例外,我在奶奶身边呆的时间不久但记忆却始终清晰,我从小就贪吃,比其他孩子更要多吃点零食,奶奶对待我还有其他的哥哥姐姐们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我小就多疼着(姑姑伯伯家的孩子)。一碗水端的太平想歪只能自己想办法,我奶奶是个闲不住的人直到她去世都是,她爱逛街爱看戏爱到处走还有一个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的红色帽子控。
我们上学的时候她喜欢拾荒,卖卖破烂换换钱,即使家里有钱也是这样,她说她一辈子都闲不来她过不了好吃懒做的生活。我还记得我小学二年级有天想多要5毛零花钱,奶奶不给我她说钱可以给,但是要把学校里的废旧纸箱以及不用的破书本带回来给她。我当然不肯啊,但是又想要零花钱,自作聪明做了一件蠢事,到现在我回忆时我都会勾起嘴角笑我自己。我把新买的本子一张一张撕下来揉成团装在塑料袋带回去,后果可想而知啊。
奶奶有个双胞胎妹妹,奶奶家养不起两个女孩,那时候的生活女孩就是赔钱货。于是奶奶被送人了,听奶奶说她八九岁时就跟着爷爷了,算是童养媳了吧,真正结婚分家之后姐妹两个有了联系。大人不会和孩子说这些事,所以到了这天,晚上放学回家,“奶奶”坐在门口,我还问她怎么没去做饭我饿了,她说饭留在厨房热着自己去端着吃。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厨房门口愣了一会,大喊大哭,世界观崩塌到不行。因为我奶奶正在厨房洗碗,那时候我根本没去在意奶奶和小奶奶的穿着不同,哭他个天昏地暗,为什么会有两个奶奶,奶奶是怎么不经过我从门口到厨房。总之我当时接受不了就像看见鬼神一样的惊悚。那大概是我对双胞胎的认知,也十分感叹这个世界上怎么还有一模一样的人。到现在我还是对小奶奶的印象深刻。第一次是懵懵懂懂,没想到十几年后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奶奶的葬礼上,只是看着与我奶奶八分相像也是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不尽的心酸。
我奶奶喜欢吃零食包括我们喜欢吃的辣条,尤其卫龙和飞旺。
后来我一直生活在江苏,直到长大来到上海工作,年后奶奶来了上海,她拉扯了几家的孩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最小的表妹读高二。她终于可以享清福了,我们也终于开始挣钱了,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买买买。我去大伯家接她来我家小住时,她穿着的大衣扣子掉了一粒,我说奶奶,我带你去买衣服吧。她特别开心,女为悦己者容,即使老了。还没来得及买,她已经走了。
脑瘫。
她从生病到去世总共12天,第一天在上海六院时当夜下了病危通知书,趁她还有意识,我们开始和她说说话,害怕她神志不清不认识我们,我弯下身趴在她的病床问她还知道我是谁吗。好在她还能支支吾吾的道出的我名字。她不想死应该说她害怕死吧,她说她想回家把可爱牵着让我陪她在作伴照顾她。可爱是四年前我捡到的一条流浪狗,西施犬名唤可爱。奶奶喜欢猫猫狗狗,我也是。可当我听她说完这句话我害怕极了,在医院基本就没靠近她了,我不怕死人却害怕弥留之际的人还有她说的话。
拿到病危通知单后,我们就请假的请假收拾东西的收拾东西。带着她,自驾从上海到河南。路上换了两个氧气袋,姑姑们都说害怕一路熬不住但还是要带她回家。我们那老一辈的都说人不能死在外面,死在外面的就是孤魂野鬼回不了家。那样就太可怜了。她还活着的时候就说死了不要火化,她说她不能火化,因为在往年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才会火化戳骨扬灰。她说她活着守了寡,死了不想回不了家,她说她要两米的棺材要和我爷爷埋在一起,她说虽然爷爷走得早但爷爷在的时候待她是极好的。爷爷一米九而奶奶只有一米五不到,正是我们口中的最萌身高差。我没见过爷爷,听奶奶说爷爷脾气不太好,是个知客先生(红白事管理来往宾客的先生),好赌成性,爱酒成痴,走在同乡葬礼上的牌桌上,所以爷爷死在了外面没进家门而是在落院处理的丧事。乡下落后思想封建。她们不能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美就像我们不理解她们咕咕叨叨的鬼神传说。但其实科学和生活都是殊途同归的。这场葬礼也让几代人都聚齐一堂,不知下次又是何时。人死为大,顺着遗言来吧。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奶奶走后留下了一笔钱,自己也买好了棺材。我想她一定是担心我们把她装在了小小的骨灰盒里,所以生前就做好了准备。
清明时节雨纷纷,坟地在我们镇后的一座南山不是很高,大家都在担心,棺材很重下雨路不好走。好在,上天很给面子在头七就已经天晴了。送棺那天,我的两个姑姑哭的特别狠,小姑已经哭倒在棺材边,我们小辈拉走她一次她哭倒一次,小姑一边哭一边说她们小时候的事。反而让更多人哭了。葬礼后我的两个姑姑明显像老了十岁一样憔悴。我想我终于理解那句“孩子,妈妈再也没有妈妈了”这句话。甚至我不敢想象。
因为家里孩子多,所以家里没请阿姨,我们这些女孩也就派上了用场。只是送棺那天是我们最不情愿干活的一天,因为我们不能跟随大部队送奶奶走,甚至可能不能去。后来我们匆忙做完了一切。抄近道奔去。想起那天我们走的捷径,疯狂的奔跑和我们跨过溪流河水路过林间小道旁边村庄还有狗叫。泥泞的小路,打湿的白鞋拖脏了的孝布。记忆犹新,每走一条路每跨过的一个田间仿佛都有那佝偻的背影带领我,指引我,甚至嘱咐我,快些,慢些。赶到坟地时,正准备落棺入土,大伯看到了我们,吩咐抬棺的人等一下,他烧了一刀纸,我们跪下磕了头,看着这个矮小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入了土。意味着她真的走了,忍不住的眼泪滴落。回去的路上。先生告诉我们送了最后一程走的时候不要回头不要留恋。我不懂这是为什么。只是每走一步都觉得沉重。我想,这次是真的再也见不到她了,再见了。
明天我的父亲还有姑姑们就要赶回去了,七月半鬼节要摔掉灵盆,真正的送她去了阴宅。
我不知道我的记忆能有多久,我也害怕未来身边人太多,更害怕我忘记了她,我想在我还记得的时候记下来吧。
她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活了七十八年,俩儿俩女,俩孙子俩外孙三孙女俩外孙女,她姓潘本姓袁,李氏,从今以后,她不必想,不必等,不必念,不必找。
2016.08.07
奶奶是在今年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去世的,老一辈的先生说人不能在清明节死,她有感知要离去所以先行一步。哦对了,我奶奶没有火化而是埋葬在爷爷身边,她做到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爷爷英年早逝留下奶奶还有我的父亲和姑姑们,姑姑说她们那一代是咬着牙过的日子,有多艰苦多心酸。她和我说了无数次关于她们小时候故事,尽管我对她们过去的日子有多好奇也只是如孩子听故事般,可我还是没有体会到那种吃着粥还要吐出小半碗石子的艰难。
她们的故事有时间在叙吧。
我们老家在中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某个小镇。大多数的90后都是留守儿童
,而我恰恰也不例外,我在奶奶身边呆的时间不久但记忆却始终清晰,我从小就贪吃,比其他孩子更要多吃点零食,奶奶对待我还有其他的哥哥姐姐们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我小就多疼着(姑姑伯伯家的孩子)。一碗水端的太平想歪只能自己想办法,我奶奶是个闲不住的人直到她去世都是,她爱逛街爱看戏爱到处走还有一个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的红色帽子控。
我们上学的时候她喜欢拾荒,卖卖破烂换换钱,即使家里有钱也是这样,她说她一辈子都闲不来她过不了好吃懒做的生活。我还记得我小学二年级有天想多要5毛零花钱,奶奶不给我她说钱可以给,但是要把学校里的废旧纸箱以及不用的破书本带回来给她。我当然不肯啊,但是又想要零花钱,自作聪明做了一件蠢事,到现在我回忆时我都会勾起嘴角笑我自己。我把新买的本子一张一张撕下来揉成团装在塑料袋带回去,后果可想而知啊。
奶奶有个双胞胎妹妹,奶奶家养不起两个女孩,那时候的生活女孩就是赔钱货。于是奶奶被送人了,听奶奶说她八九岁时就跟着爷爷了,算是童养媳了吧,真正结婚分家之后姐妹两个有了联系。大人不会和孩子说这些事,所以到了这天,晚上放学回家,“奶奶”坐在门口,我还问她怎么没去做饭我饿了,她说饭留在厨房热着自己去端着吃。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厨房门口愣了一会,大喊大哭,世界观崩塌到不行。因为我奶奶正在厨房洗碗,那时候我根本没去在意奶奶和小奶奶的穿着不同,哭他个天昏地暗,为什么会有两个奶奶,奶奶是怎么不经过我从门口到厨房。总之我当时接受不了就像看见鬼神一样的惊悚。那大概是我对双胞胎的认知,也十分感叹这个世界上怎么还有一模一样的人。到现在我还是对小奶奶的印象深刻。第一次是懵懵懂懂,没想到十几年后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奶奶的葬礼上,只是看着与我奶奶八分相像也是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不尽的心酸。
我奶奶喜欢吃零食包括我们喜欢吃的辣条,尤其卫龙和飞旺。
后来我一直生活在江苏,直到长大来到上海工作,年后奶奶来了上海,她拉扯了几家的孩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最小的表妹读高二。她终于可以享清福了,我们也终于开始挣钱了,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买买买。我去大伯家接她来我家小住时,她穿着的大衣扣子掉了一粒,我说奶奶,我带你去买衣服吧。她特别开心,女为悦己者容,即使老了。还没来得及买,她已经走了。
脑瘫。
她从生病到去世总共12天,第一天在上海六院时当夜下了病危通知书,趁她还有意识,我们开始和她说说话,害怕她神志不清不认识我们,我弯下身趴在她的病床问她还知道我是谁吗。好在她还能支支吾吾的道出的我名字。她不想死应该说她害怕死吧,她说她想回家把可爱牵着让我陪她在作伴照顾她。可爱是四年前我捡到的一条流浪狗,西施犬名唤可爱。奶奶喜欢猫猫狗狗,我也是。可当我听她说完这句话我害怕极了,在医院基本就没靠近她了,我不怕死人却害怕弥留之际的人还有她说的话。
拿到病危通知单后,我们就请假的请假收拾东西的收拾东西。带着她,自驾从上海到河南。路上换了两个氧气袋,姑姑们都说害怕一路熬不住但还是要带她回家。我们那老一辈的都说人不能死在外面,死在外面的就是孤魂野鬼回不了家。那样就太可怜了。她还活着的时候就说死了不要火化,她说她不能火化,因为在往年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才会火化戳骨扬灰。她说她活着守了寡,死了不想回不了家,她说她要两米的棺材要和我爷爷埋在一起,她说虽然爷爷走得早但爷爷在的时候待她是极好的。爷爷一米九而奶奶只有一米五不到,正是我们口中的最萌身高差。我没见过爷爷,听奶奶说爷爷脾气不太好,是个知客先生(红白事管理来往宾客的先生),好赌成性,爱酒成痴,走在同乡葬礼上的牌桌上,所以爷爷死在了外面没进家门而是在落院处理的丧事。乡下落后思想封建。她们不能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美就像我们不理解她们咕咕叨叨的鬼神传说。但其实科学和生活都是殊途同归的。这场葬礼也让几代人都聚齐一堂,不知下次又是何时。人死为大,顺着遗言来吧。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奶奶走后留下了一笔钱,自己也买好了棺材。我想她一定是担心我们把她装在了小小的骨灰盒里,所以生前就做好了准备。
清明时节雨纷纷,坟地在我们镇后的一座南山不是很高,大家都在担心,棺材很重下雨路不好走。好在,上天很给面子在头七就已经天晴了。送棺那天,我的两个姑姑哭的特别狠,小姑已经哭倒在棺材边,我们小辈拉走她一次她哭倒一次,小姑一边哭一边说她们小时候的事。反而让更多人哭了。葬礼后我的两个姑姑明显像老了十岁一样憔悴。我想我终于理解那句“孩子,妈妈再也没有妈妈了”这句话。甚至我不敢想象。
因为家里孩子多,所以家里没请阿姨,我们这些女孩也就派上了用场。只是送棺那天是我们最不情愿干活的一天,因为我们不能跟随大部队送奶奶走,甚至可能不能去。后来我们匆忙做完了一切。抄近道奔去。想起那天我们走的捷径,疯狂的奔跑和我们跨过溪流河水路过林间小道旁边村庄还有狗叫。泥泞的小路,打湿的白鞋拖脏了的孝布。记忆犹新,每走一条路每跨过的一个田间仿佛都有那佝偻的背影带领我,指引我,甚至嘱咐我,快些,慢些。赶到坟地时,正准备落棺入土,大伯看到了我们,吩咐抬棺的人等一下,他烧了一刀纸,我们跪下磕了头,看着这个矮小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入了土。意味着她真的走了,忍不住的眼泪滴落。回去的路上。先生告诉我们送了最后一程走的时候不要回头不要留恋。我不懂这是为什么。只是每走一步都觉得沉重。我想,这次是真的再也见不到她了,再见了。
明天我的父亲还有姑姑们就要赶回去了,七月半鬼节要摔掉灵盆,真正的送她去了阴宅。
我不知道我的记忆能有多久,我也害怕未来身边人太多,更害怕我忘记了她,我想在我还记得的时候记下来吧。
她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活了七十八年,俩儿俩女,俩孙子俩外孙三孙女俩外孙女,她姓潘本姓袁,李氏,从今以后,她不必想,不必等,不必念,不必找。
2016.08.07
-
仍有爱意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9 14: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