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讀不懂憂傷
龐大的風力發電機在大雨中不懈地運作,北威州麥田裡的草垛被打濕變了顏色。坐在老寶馬三系上,看著儀表盤指針大跨步邁向一百六,前方銀光鋥亮的奔馳重卡把落雨篩成氣一個勁地飄灑,全部車子模糊成了顆顆尾燈,速度仍然沒有減慢。
萊茵河一直躲在樹叢後面,故事裡的大教堂也沒見蹤影。行駛到科隆城外,只有老工業的殘餘或者說別的新興工業佔據了視野。
下車不等於雨停,漫天的沈鬱,把不穿雨衣的老婦打得沈重。停車場角落裡,流浪漢和他的德國牧羊犬,把目光投向悲劇的遠方。
但你還是能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氣質畢竟還是變了,自然不比巴黎的驚艷,卻毫無疑問相較布魯塞爾開張得多。來來回回的人,都不再是成群結隊啤酒咖啡那一套。包浩斯的浪頭把《九十五條論綱》的氣質推散了不少,戰後的陣痛下科隆被迫接受鋼筋水泥的秩序,這可能是新的論綱。
是建築形塑了人還是人的喜好決定了建築,這很難說,多半是時間先後的爭論。法蘭德斯地區的紅瓦片以及黔驢技窮卻要大費周章的建築物門臉,都在暗示著一種完全不同的作風。到了德國,這種更硬朗的風格變得沈澱、深入骨髓,從發著銅銹般綠色的霍亨索倫橋往西岸看,挑戰天際線的仿羅馬尖頂和哥特尖頂在某一個角度變得均勻陳列,也不知道如何消受在北海飄來的陰風裡矗立的歲月。
科隆的靈魂因為它的高度而完全沒有了巴黎聖母院般的隱藏,稱得上黝黑的兩座主塔呈現凌駕的存在感。秀場線條豎直向上的過程中把聖徒和他們的傳說盡其能事地安排地穩穩當當,全然談不上生動,但全部毫無疑問地真誠。中世紀的凝望在沖淡的雨中顯得模糊顯得空洞,但如果所有石像一起空洞,又多了另外一種生動,所謂主教座堂,它需要一種宗教高度上的生動。
不是週日卻有禮拜,一聲阿門之後,靠門口的紅衣護衛跟著劃十字。管風琴突然響起,巨大聲響幾乎把所有人鎮得沒了聲音。這時候你看著它的內部拱頂還有不可謂不當代的馬賽克火焰窗,更感覺難以觸及的高大,呼啦啦,所有禮拜的人一齊站起來,低著頭祈禱。
從那裡面出來之後,才發現這教堂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脫節了。孤獨的教堂承載著太多的時光,俯瞰過去也只有市議會可以排解它的憂傷。回頭再看1945年的照片,崩塌的霍亨索倫橋,除了教堂全是頹唐的風景落魄的人。那些石磚終究不會哭喪,只能任雨水叫它們變得黯淡無光。
萊茵河一直躲在樹叢後面,故事裡的大教堂也沒見蹤影。行駛到科隆城外,只有老工業的殘餘或者說別的新興工業佔據了視野。
下車不等於雨停,漫天的沈鬱,把不穿雨衣的老婦打得沈重。停車場角落裡,流浪漢和他的德國牧羊犬,把目光投向悲劇的遠方。
但你還是能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氣質畢竟還是變了,自然不比巴黎的驚艷,卻毫無疑問相較布魯塞爾開張得多。來來回回的人,都不再是成群結隊啤酒咖啡那一套。包浩斯的浪頭把《九十五條論綱》的氣質推散了不少,戰後的陣痛下科隆被迫接受鋼筋水泥的秩序,這可能是新的論綱。
是建築形塑了人還是人的喜好決定了建築,這很難說,多半是時間先後的爭論。法蘭德斯地區的紅瓦片以及黔驢技窮卻要大費周章的建築物門臉,都在暗示著一種完全不同的作風。到了德國,這種更硬朗的風格變得沈澱、深入骨髓,從發著銅銹般綠色的霍亨索倫橋往西岸看,挑戰天際線的仿羅馬尖頂和哥特尖頂在某一個角度變得均勻陳列,也不知道如何消受在北海飄來的陰風裡矗立的歲月。
科隆的靈魂因為它的高度而完全沒有了巴黎聖母院般的隱藏,稱得上黝黑的兩座主塔呈現凌駕的存在感。秀場線條豎直向上的過程中把聖徒和他們的傳說盡其能事地安排地穩穩當當,全然談不上生動,但全部毫無疑問地真誠。中世紀的凝望在沖淡的雨中顯得模糊顯得空洞,但如果所有石像一起空洞,又多了另外一種生動,所謂主教座堂,它需要一種宗教高度上的生動。
不是週日卻有禮拜,一聲阿門之後,靠門口的紅衣護衛跟著劃十字。管風琴突然響起,巨大聲響幾乎把所有人鎮得沒了聲音。這時候你看著它的內部拱頂還有不可謂不當代的馬賽克火焰窗,更感覺難以觸及的高大,呼啦啦,所有禮拜的人一齊站起來,低著頭祈禱。
從那裡面出來之後,才發現這教堂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脫節了。孤獨的教堂承載著太多的時光,俯瞰過去也只有市議會可以排解它的憂傷。回頭再看1945年的照片,崩塌的霍亨索倫橋,除了教堂全是頹唐的風景落魄的人。那些石磚終究不會哭喪,只能任雨水叫它們變得黯淡無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