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者,畏者,勇者,为王者——读阿城三王
读阿城的《棋王》,令我怀念起村子里已经故去的一位老人。
说他是老人,那是因为我从记事起遇到他,他已经表现出老人的体征来,当然,他是后来越来越老了。怀念他,是因为他的生命中跟那位棋王有着共通的脾性——痴。
王呆子痴于象棋,他痴于歌唱。
他会一种很古老的歌谣。这种歌谣是用我们祖先的语言来歌唱的,歌调有一定的套路,悠远、拖沓、高亮。他还有一个记录歌词的本子,线装、泛油、枯黄。每餐饭后,他必行走于村道中,三步一停顿,仰头、昂背、开喉放歌。尤其是有月色的夜,他必站到月光最亮的地方,对着月亮来唱。没有月光的时候,他就握着手电筒,一边踢去路中的碎石子,一边歌唱。
每个中国的村落,都会有一个这样的人吧。他们总要做点吃饭以外的事情,才感到自己是在活着。“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人们赐给他们“痴”和“癫”的概括,即使没有褒义,也是当笑料来谈的。不过这其中有的人,终于在于他们的坚持的痴癫中,造出点能震慑常人的事来,于是获得了敬与重。于是贴在他们身上的“痴”字,换作了“神”,“王”字。
《棋王》是很入俗的一个小说。俗,讲的是它的本土,形象,精髓。虽然阿城并不认为他是在写传奇小说,而是笔记小说,但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是很浓郁的。尽管如此,它的哲学命题却是很洋气的。作者在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思考,提出了“真人生”的概念。真,真谛。生的真谛。不能只求吃喝温饱娱乐,要有点精神,信仰,追求。就像西方哲学在苦寻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过这话听起来虚,阿城写的王一生却是实的,有解答的。
《哪啊哪啊神去村》,自然环境跟《树王》是一样的。不过,社会和人文环境就截然相反了。《神去村》讲的是一群村民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他们伐树,感恩自然,回报自然,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王》那个背景,是在中国上山下乡,举国大改造的时候。那也是个野蛮的时代。虽然口号里喊着要科学,解除迷信,扫四旧。可不知道许多人不懂精神,只懂口号,毁了多少好东西,毁了自己的根。
个人面对集体,个人当然是弱小乏力的。可是如果面对野蛮的集体队伍,你不愿意同流合污,努力改变又不够力,怎么办呢?只能把自己豁出去,把生命交出去。不过,几百年的生命都得不到敬畏,几十年的生命又怎能得到敬畏呢?所以,肖疙瘩是乏力的,很快就遗忘的。
曾几何时,我们才听过这样的故事。弱者面对野蛮的势力,他喊:“我死给你看!”死啊,果然死了。可是又如何呢?蛮者并没有醒悟,他可能会有一丝丝愧疚,但他有高尚的理由,伟大的借口。
我难过于什么?我难过于树王这样的王,是没有权力的王,没有震慑本事的王。他有的,只是薄薄一条命。“死给你看”,可是多苍白的死,他坟头上的白花花啊。
一九七六年。
我想起我第一次踏上讲台的那一年,是二零零七年。
一九七六年在农场当知青的“我”,被派到村里的学校当教师。
二零零九年,我离开支教的乡村,来到了一线大城市,继续教。
我不过想说的是,无论时间无论地点,形式的、无用的主义依然存在。它们只是增了减了,变样子了。但它们仍然是在的。一些用心的教者,他会怀疑教书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就如《孩子王》中的“我”。这种怀疑会让人痛心疾首,愤懑不满,很想呐喊撕裂。
孩子王他在撕裂。他在与一套他认为不正确的制度在撕。但是他撕不过,他被没收了撕的资格。
因为,他撕得太明显了。
我曾经也撕。悄悄的,变戏法的。可是不敢过分逾越雷池。在一种遵规守矩的状态下撕,撕不到内核,在皮毛边抓抓痒,然后,自己会一辈子都这样痒。
孩子王是勇的。他依然渺小,但他的勇令他高大。而且他的高大,起码会被几十个孩子看到。至于后来会有多少人记得,那个说起来就悲观了。
棋王,为人生的王。
树王,为自然的王。
孩子王,为未来的王 。
他们,是自己的王。
说他是老人,那是因为我从记事起遇到他,他已经表现出老人的体征来,当然,他是后来越来越老了。怀念他,是因为他的生命中跟那位棋王有着共通的脾性——痴。
王呆子痴于象棋,他痴于歌唱。
他会一种很古老的歌谣。这种歌谣是用我们祖先的语言来歌唱的,歌调有一定的套路,悠远、拖沓、高亮。他还有一个记录歌词的本子,线装、泛油、枯黄。每餐饭后,他必行走于村道中,三步一停顿,仰头、昂背、开喉放歌。尤其是有月色的夜,他必站到月光最亮的地方,对着月亮来唱。没有月光的时候,他就握着手电筒,一边踢去路中的碎石子,一边歌唱。
每个中国的村落,都会有一个这样的人吧。他们总要做点吃饭以外的事情,才感到自己是在活着。“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人们赐给他们“痴”和“癫”的概括,即使没有褒义,也是当笑料来谈的。不过这其中有的人,终于在于他们的坚持的痴癫中,造出点能震慑常人的事来,于是获得了敬与重。于是贴在他们身上的“痴”字,换作了“神”,“王”字。
《棋王》是很入俗的一个小说。俗,讲的是它的本土,形象,精髓。虽然阿城并不认为他是在写传奇小说,而是笔记小说,但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是很浓郁的。尽管如此,它的哲学命题却是很洋气的。作者在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思考,提出了“真人生”的概念。真,真谛。生的真谛。不能只求吃喝温饱娱乐,要有点精神,信仰,追求。就像西方哲学在苦寻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过这话听起来虚,阿城写的王一生却是实的,有解答的。
《哪啊哪啊神去村》,自然环境跟《树王》是一样的。不过,社会和人文环境就截然相反了。《神去村》讲的是一群村民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他们伐树,感恩自然,回报自然,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王》那个背景,是在中国上山下乡,举国大改造的时候。那也是个野蛮的时代。虽然口号里喊着要科学,解除迷信,扫四旧。可不知道许多人不懂精神,只懂口号,毁了多少好东西,毁了自己的根。
个人面对集体,个人当然是弱小乏力的。可是如果面对野蛮的集体队伍,你不愿意同流合污,努力改变又不够力,怎么办呢?只能把自己豁出去,把生命交出去。不过,几百年的生命都得不到敬畏,几十年的生命又怎能得到敬畏呢?所以,肖疙瘩是乏力的,很快就遗忘的。
曾几何时,我们才听过这样的故事。弱者面对野蛮的势力,他喊:“我死给你看!”死啊,果然死了。可是又如何呢?蛮者并没有醒悟,他可能会有一丝丝愧疚,但他有高尚的理由,伟大的借口。
我难过于什么?我难过于树王这样的王,是没有权力的王,没有震慑本事的王。他有的,只是薄薄一条命。“死给你看”,可是多苍白的死,他坟头上的白花花啊。
一九七六年。
我想起我第一次踏上讲台的那一年,是二零零七年。
一九七六年在农场当知青的“我”,被派到村里的学校当教师。
二零零九年,我离开支教的乡村,来到了一线大城市,继续教。
我不过想说的是,无论时间无论地点,形式的、无用的主义依然存在。它们只是增了减了,变样子了。但它们仍然是在的。一些用心的教者,他会怀疑教书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就如《孩子王》中的“我”。这种怀疑会让人痛心疾首,愤懑不满,很想呐喊撕裂。
孩子王他在撕裂。他在与一套他认为不正确的制度在撕。但是他撕不过,他被没收了撕的资格。
因为,他撕得太明显了。
我曾经也撕。悄悄的,变戏法的。可是不敢过分逾越雷池。在一种遵规守矩的状态下撕,撕不到内核,在皮毛边抓抓痒,然后,自己会一辈子都这样痒。
孩子王是勇的。他依然渺小,但他的勇令他高大。而且他的高大,起码会被几十个孩子看到。至于后来会有多少人记得,那个说起来就悲观了。
棋王,为人生的王。
树王,为自然的王。
孩子王,为未来的王 。
他们,是自己的王。
-
187****7371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5 18:56:52
-
titi .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5 22: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