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 |
我无法得知从前文人的生活,却愿意为他们手绘一副别致的画,就将它寄放在五千年的河山中。
—题记
阔别我亲爱的语文课堂竟然已两年了,是偶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文化苦旅》,才惊觉这是高二杨老师列的书单中的一本书,却从未翻开过。乍一想,离开语文是很久了,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字、字母和方程式也并未让我觉得自己比起高中时增长了多少文化,最终添几分文化气息抱着这样功利的心态,终于也开始我的“文化苦旅”。
原以为这是本讲做学问的书,却没想到是本极富文人气息的游记。起初的几篇—《道士塔》、《莫高窟》等,非常有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潜质。我并非是打趣,也非诋毁,文中关于几次巧妙叹息文化瑰宝被毁,几次想怒骂无知卖国的王道士最终化为无奈的自嘲,又几次毫不保留的赞美古迹。原谅我跳戏了,我总是会忍不住想倘若是在语文课上碰到这些文章,亲爱的老师们又会给我们讲述她们和这古迹的故事,又或者是要我们分享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什么的。总之,于我而言,定是有趣的。好了,我的语文课情结先到此为止。
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触,我算是把祖国大好河山游个遍了。并不是很愿意再提三峡,洞庭湖等壮丽河山,对于柳侯祠,天柱山等一类因文人而闻名的地点倒颇有几分兴趣。小时候总听祖国河山风光无限之类的赞美,以为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景致当为世界之首。可在看过许多风景摄影之后,猛然发现每个国家的月亮都一样圆嘛。倒是那些文人骚客们的存在才让这寻常风景变得不寻常。我去过的文人遗迹中,能记得的只有杜甫在成都寓居的草堂。不过我眼前的草堂十分宽敞,屋顶上的茅草厚厚的,任凭它八月秋风再怒号,也卷不走了,显然,这是几经修葺扩建的。里头的木头床也会让人哑然失笑,一看就知是改革开放初期家家都有的那种木床,从前那个承载诗圣一家落脚希望的破床,是早就被当作柴火,在微弱的火光中随历史烟消云散了吧。不过这也不影响什么,另外一旁破旧的书桌上挂着的几只毛笔和半摊开的竹简倒挺有几分意思。我很能想象出弃官后携家眷辗转几策最终在成都勉强有落脚之地的杜甫,在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的秋夜,想到安史之乱,想到国家危难,惆怅悲愤又激越轩昂的样子。而又正是这惆怅悲愤,才使得这破草堂不仅仅是个破草堂,所谓的文人气息大抵如此吧。原谅我读过的书并不多,不能准确将心中的文人气息准确解释出来,只好先大概这样说,这个问题,先留着吧,待今后有所长进再做回答。
很久不提笔写这些随想,整篇写下来,自觉既无文采也无逻辑。而写这随想,很大一个原因是无比怀念我的语文课。我无法解释我的语文课同别人的语文课究竟有何不同,也无法同别人争论关于生扯硬掰作者思想感情云云的鸡毛蒜皮事。至今,我常常怀念一年级时伴着被橘红色阳光染红的花坛和手边的《古诗必备七十首》,从那个场景开始,我逐渐走进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由此打开我看世界的窗口,我也总为那些蝈蝈们留一方净土。以此文,重踏我的文化苦旅。
2016.08.06. 石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