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制的崩溃
周公制周礼,其推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天子对率土之滨的王臣鞭长莫及。当时的统治能力也是粗糙,所以只能试图依靠诸侯卿大夫的自觉自律。或许中世纪西方骑士、贵族阶层中的普遍荣誉感是礼法制希冀的社会蓝图吧。
但这仅仅是在一个达成普遍共识的小群体中试行的,一旦出现从门口闯入的野蛮人,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乱。举几个被坑哭的例子:
在春秋时诸侯会盟很常见,有规定随从的兵马人数,大家也都遵守了上百年。结果发家于化外之地的非主流暴发户——吴王夫差根本不管中原的规矩,从修好的驰道把全国的兵力都调来给自己站台,从晋国手里抢来还没捧热乎的盟主之位;
无独有偶,宋襄公灭了几个小国后自信爆棚,想召开诸侯大会,但咱得搞出特色啊,于是号召各诸侯学关公“单刀赴会”来表示仁德(穿越了)。结果这些倒霉蛋被楚王一锅端全给绑票了,不见钱和土地就不放人…这宋襄公是个奇葩,和楚国打仗的时候,放弃了趁其渡河时攻击的良机,认为其不合礼法、仁德,最终破城被俘。被毛主席痛批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这些本是礼法所规制的正确之举,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这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还是战争对塑造一个社会的深刻案例。从春秋到战国,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秋早期和中世纪很多战争都是带有某个贵族家事性质的,以诸侯及其附庸的卿、大夫为单位,底层人民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但是进入战国以后,实现了全民动员的歼灭战,所以才出现了齐魏马陵之战、秦楚蓝田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与战双方均超过10万人的大兵团作战,底层社会被裹挟其中。日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就是通过在乱世中“视人命如草芥、万物为刍狗”对人命收割来平衡,从而实现了人地矛盾的最终解决。
战争对社会秩序的颠覆还体现在游侠的出现。政治承平时代,他们以士的形象出现,修齐治平,渴望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社会平衡被打破,秩序开始混乱,这些人就撕碎官服,以任侠为手段宣泄不满。看似两个相对立的身份,在他们身上通过价值观的线有机的串连到了一起,并不冲突。韩非子在《五蠹》中把游侠、儒生并列,一个以武一个用文破坏法纪,威胁专制皇权,私以为还是很有洞见的。
这种游侠之风在战国达到了顶峰。战国后期,各国养士成风,所谓“四大公子”(即魏国信陵君、赵国平阳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均因其手下的士而真正名声大噪:
信陵君窃符救赵,使“邯郸先震惊”,得益于手下猛士朱亥,而朱亥也是侯赢推荐的。平阳君手底则有爱好自荐的毛遂,威胁楚王如果不签约就滋他一脸血(不平等条约啊);孟尝君手下不仅有把债券烧了的冯谖,还有“鸡鸣狗盗”之徒帮助主子渡劫;春申君现在有点火啊(不过和芈月的恋情有点扯),他在门客的帮助下成功说服秦昭王把在秦国当人质的楚国太子(之后的楚考烈王)送回去了,后来他又留了一手,把自己的孩子移花接木送上了王位。
这种风潮后来甚至延续到了秦汉时期。汉初三大将中的彭越和黥布都是出身江湖,身逢乱世就披剑上马逐鹿中原了。到了西汉建立,他俩也不干寂寞又想作乱,最终被刘邦镇压。这个事件还在继续发酵之中:已经在儒生叔孙通的帮助下建立起规范礼仪制度的大汉政权,岂能容下有人继续恃武逞凶、目无法纪。政府马上采取措施,把地方豪门大族统一迁到了长安城,就在跟前好好盯住你们。又掀起了打黑风暴,在江湖上极有威名的朱家、郭解都是作为典型被严打的(其事迹详见《游侠列传》)。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礼法制本身催生了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也是各流派思想的源头。先哲们通过个人对其含义的理解,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孕育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哲学、政治思想。汉初休养生息,“萧规曹随”采用黄老学说;到了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对礼法制的理解固定下来,制订了官方的解读版本,并以“外儒内法”作为治国的方针。
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还生活在礼法制的余晖下。它像一颗进入暮年的红巨星,内核虽然收缩了,但外壳还在继续的膨胀着,利用它强大的引力,影响着周围的星体。
但这仅仅是在一个达成普遍共识的小群体中试行的,一旦出现从门口闯入的野蛮人,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乱。举几个被坑哭的例子:
在春秋时诸侯会盟很常见,有规定随从的兵马人数,大家也都遵守了上百年。结果发家于化外之地的非主流暴发户——吴王夫差根本不管中原的规矩,从修好的驰道把全国的兵力都调来给自己站台,从晋国手里抢来还没捧热乎的盟主之位;
无独有偶,宋襄公灭了几个小国后自信爆棚,想召开诸侯大会,但咱得搞出特色啊,于是号召各诸侯学关公“单刀赴会”来表示仁德(穿越了)。结果这些倒霉蛋被楚王一锅端全给绑票了,不见钱和土地就不放人…这宋襄公是个奇葩,和楚国打仗的时候,放弃了趁其渡河时攻击的良机,认为其不合礼法、仁德,最终破城被俘。被毛主席痛批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这些本是礼法所规制的正确之举,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这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还是战争对塑造一个社会的深刻案例。从春秋到战国,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秋早期和中世纪很多战争都是带有某个贵族家事性质的,以诸侯及其附庸的卿、大夫为单位,底层人民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但是进入战国以后,实现了全民动员的歼灭战,所以才出现了齐魏马陵之战、秦楚蓝田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与战双方均超过10万人的大兵团作战,底层社会被裹挟其中。日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就是通过在乱世中“视人命如草芥、万物为刍狗”对人命收割来平衡,从而实现了人地矛盾的最终解决。
战争对社会秩序的颠覆还体现在游侠的出现。政治承平时代,他们以士的形象出现,修齐治平,渴望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社会平衡被打破,秩序开始混乱,这些人就撕碎官服,以任侠为手段宣泄不满。看似两个相对立的身份,在他们身上通过价值观的线有机的串连到了一起,并不冲突。韩非子在《五蠹》中把游侠、儒生并列,一个以武一个用文破坏法纪,威胁专制皇权,私以为还是很有洞见的。
这种游侠之风在战国达到了顶峰。战国后期,各国养士成风,所谓“四大公子”(即魏国信陵君、赵国平阳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均因其手下的士而真正名声大噪:
信陵君窃符救赵,使“邯郸先震惊”,得益于手下猛士朱亥,而朱亥也是侯赢推荐的。平阳君手底则有爱好自荐的毛遂,威胁楚王如果不签约就滋他一脸血(不平等条约啊);孟尝君手下不仅有把债券烧了的冯谖,还有“鸡鸣狗盗”之徒帮助主子渡劫;春申君现在有点火啊(不过和芈月的恋情有点扯),他在门客的帮助下成功说服秦昭王把在秦国当人质的楚国太子(之后的楚考烈王)送回去了,后来他又留了一手,把自己的孩子移花接木送上了王位。
这种风潮后来甚至延续到了秦汉时期。汉初三大将中的彭越和黥布都是出身江湖,身逢乱世就披剑上马逐鹿中原了。到了西汉建立,他俩也不干寂寞又想作乱,最终被刘邦镇压。这个事件还在继续发酵之中:已经在儒生叔孙通的帮助下建立起规范礼仪制度的大汉政权,岂能容下有人继续恃武逞凶、目无法纪。政府马上采取措施,把地方豪门大族统一迁到了长安城,就在跟前好好盯住你们。又掀起了打黑风暴,在江湖上极有威名的朱家、郭解都是作为典型被严打的(其事迹详见《游侠列传》)。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礼法制本身催生了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也是各流派思想的源头。先哲们通过个人对其含义的理解,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孕育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哲学、政治思想。汉初休养生息,“萧规曹随”采用黄老学说;到了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对礼法制的理解固定下来,制订了官方的解读版本,并以“外儒内法”作为治国的方针。
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还生活在礼法制的余晖下。它像一颗进入暮年的红巨星,内核虽然收缩了,但外壳还在继续的膨胀着,利用它强大的引力,影响着周围的星体。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