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孤独六讲
摘录:
●情欲的孤独,在本质上并无好与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你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你用任何名称都可以。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还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想听”。
●语言和思想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
●因为我感觉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用各种方法使语言愈来愈准确,当语言愈来愈准确,几乎是没有第二种模棱两可的含义时,语言就丧失了应有的弹性。
他不在乎人们是否能听懂,只是要把它念完。
●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的语言变得很尴尬。在电影中呈现的就是这种“孤独的温暖”,因为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大家就会互相鞠躬道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敬语、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
●为什么革命者都是失败者?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让自己有一段时间走路,不要做车子赶捷运,下点雨也无妨,这时候就是孤独了。
一个渴望伦理大团圆的人,不会让你发现伦理有漏洞。你看传统戏剧,最后总是来个大团圆,而这个团圆会让你感动,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奈的渴望。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有人说,嵇康怎么这么自私,死前还不肯将曲谱留下?但嵇康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读后感:
蒋勋从六个方面来讲述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在传统社会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时以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找对找不对,都只能认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我的学生,她用四种身份在寻找,她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利去寻找最适合的那一半,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他的机会比我的多?”我觉得多重身份并不能提高找到另一半的几率,不一样的身份吸引的是不一样的人,但是相处久了自己就会显露出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刚开始与他交谈时的样子。现在是和以前的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就算只有一种身份,也不意味着一生只能有一次机会找另一半,如果发现在一起不合适可以分开,不用像传统社会那样受礼教的束缚。“所有你以为可以简化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简化反而需要更多时间和空间。与自己对话,使这些慢慢的东西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一半。因为你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东西,那时候你将更不孤独,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一个人带着自己的憧憬和渴求寻找另一半,弥补他自己的孤独。
人生而孤独,也害怕孤独。我一个人独处时,却是挺享受这个种孤独的。譬如坐在公交车上挨着窗边时,塞上耳机听歌,脑子里想各种各样的事情,又是甚至什么也不想就呆呆地望着窗外;譬如晚上一个人走在街上,什么也不干,就随着人流一直走;又譬如一个人捧着本书坐在椅子上,没有人打扰......然而,当坐的公交上你的身旁有朋友在时,就无法做到什么也不说了,即使是为了缓解气氛的尴尬,也一定会开口说点什么,这在某种程度上大概也是一种人性的孤独吧。一个人的时候,身边谁也不认识谁,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孤独,但当需要做点什么时,便再也忍受不了顾得带来的煎熬了,譬如说看电影,逛街等等。换种说法来说就是当看到周围的人有说有笑结伴同行时,孤独感就迅速蔓延开来了。
蒋勋说要学会享受孤独,不只是享受单独时的孤独,更要享受众人时的孤独。这其实是挺难跨出的一步,几乎每一个人为了排遣时间,准确点说应该是拒绝孤独,都会习惯性得拿出手机,似乎这样就能把孤独隔离在外,让旁人觉得你不是孤独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害怕孤独,可慢慢发现越害怕,就越难摆脱。
●情欲的孤独,在本质上并无好与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你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你用任何名称都可以。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还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想听”。
●语言和思想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
●因为我感觉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用各种方法使语言愈来愈准确,当语言愈来愈准确,几乎是没有第二种模棱两可的含义时,语言就丧失了应有的弹性。
他不在乎人们是否能听懂,只是要把它念完。
●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的语言变得很尴尬。在电影中呈现的就是这种“孤独的温暖”,因为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大家就会互相鞠躬道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敬语、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
●为什么革命者都是失败者?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让自己有一段时间走路,不要做车子赶捷运,下点雨也无妨,这时候就是孤独了。
一个渴望伦理大团圆的人,不会让你发现伦理有漏洞。你看传统戏剧,最后总是来个大团圆,而这个团圆会让你感动,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奈的渴望。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有人说,嵇康怎么这么自私,死前还不肯将曲谱留下?但嵇康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读后感:
蒋勋从六个方面来讲述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在传统社会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时以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找对找不对,都只能认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我的学生,她用四种身份在寻找,她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利去寻找最适合的那一半,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他的机会比我的多?”我觉得多重身份并不能提高找到另一半的几率,不一样的身份吸引的是不一样的人,但是相处久了自己就会显露出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刚开始与他交谈时的样子。现在是和以前的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就算只有一种身份,也不意味着一生只能有一次机会找另一半,如果发现在一起不合适可以分开,不用像传统社会那样受礼教的束缚。“所有你以为可以简化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简化反而需要更多时间和空间。与自己对话,使这些慢慢的东西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一半。因为你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东西,那时候你将更不孤独,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一个人带着自己的憧憬和渴求寻找另一半,弥补他自己的孤独。
人生而孤独,也害怕孤独。我一个人独处时,却是挺享受这个种孤独的。譬如坐在公交车上挨着窗边时,塞上耳机听歌,脑子里想各种各样的事情,又是甚至什么也不想就呆呆地望着窗外;譬如晚上一个人走在街上,什么也不干,就随着人流一直走;又譬如一个人捧着本书坐在椅子上,没有人打扰......然而,当坐的公交上你的身旁有朋友在时,就无法做到什么也不说了,即使是为了缓解气氛的尴尬,也一定会开口说点什么,这在某种程度上大概也是一种人性的孤独吧。一个人的时候,身边谁也不认识谁,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孤独,但当需要做点什么时,便再也忍受不了顾得带来的煎熬了,譬如说看电影,逛街等等。换种说法来说就是当看到周围的人有说有笑结伴同行时,孤独感就迅速蔓延开来了。
蒋勋说要学会享受孤独,不只是享受单独时的孤独,更要享受众人时的孤独。这其实是挺难跨出的一步,几乎每一个人为了排遣时间,准确点说应该是拒绝孤独,都会习惯性得拿出手机,似乎这样就能把孤独隔离在外,让旁人觉得你不是孤独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害怕孤独,可慢慢发现越害怕,就越难摆脱。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