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疆游(二)昭苏、新源
2016新疆游(一)伊宁、霍城https://www.douban.com/note/572715632/ 7月18日周一 一早从伊犁州客运站坐车去昭苏,本来以为能直接去昭苏,后来才知道现在客运站所有区昭苏的车都绕道从特克斯走,不再翻雪山了。车开到特克斯以后就开始下雨,中间还在修路,山中水流很急,路不太好走,经过了5个小时才到达昭苏,到县城的时候雨已经很大了,气温也比伊宁市下降了十度左右,赶紧穿上了冲锋衣又穿上了雨衣,还跟宾馆借了伞。

在美食街吃过土豆丝拌面,就直接招手包车去格登山碑。包车的司机师傅叫孟克吴兰,是昭苏洪纳海乡的厄鲁特蒙古人,他的祖先曾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后来他所在的部落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前归附了清朝,一路向东迁徙到热河,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和锡伯人一起西迁守卫清朝边疆,成为了伊犁将军下属的厄鲁特营。师傅开车特别猛,家里有二十多匹马,老给我看手机里他的小马驹的照片,很骄傲。



我们一路向西向着边境进发,沿途都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据说7月份是昭苏油菜花最盛的时候。


临近格登山,雨完全停了,空气非常新鲜,气温只有十几度,非常舒服。格登山其实并不高,但山下都是一马平川,远处的群山后面就是南疆,整体视野非常开阔。格登山下就是边境,在格登碑的位置就能看到哈萨克斯坦的农庄和麻扎。景区旁边就是边防哨所,买票的地方就能看见列队跑步的边防军。












格登山碑全称【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1755年2月,乾隆派兵在这座山上击败了准噶尔汗国汗王达瓦齐。乾隆为纪念这一战役,于1759年下旨在格登山顶树立了一方巨型花岗岩石碑,御笔记载战役的经过和战绩。 绰罗斯·达瓦齐是准噶尔汗国第9代大汗,他的曾祖父是第3代大汗僧格,祖父是准噶尔名将大策零敦多布。 1745年,准噶尔汗国第6代大汗噶尔丹策零染病去世,汗国陷入内乱,他的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继位后不久被废,各部拥立庶长子喇嘛达尔札为准噶尔汗国第8代大汗。当时达瓦齐拥兵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地区),不受命于喇嘛达尔札。 1751年,喇嘛达尔札邀请达瓦齐前往伊犁议事,达瓦齐知道事态紧急,与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商定投靠清朝,但是被人告发,喇嘛达尔札派兵打来,达瓦齐兵败逃往哈萨克,家眷都被押往伊犁监禁。 1752年,喇嘛达尔扎发兵哈萨克,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偷偷绕过喇嘛达尔扎的军队潜回塔尔巴哈台,召集旧部,选精兵一千五百人,昼伏夜行,奇袭伊犁,杀死喇嘛达尔扎,得到了汗位。 1753年十月,阿睦尔撒纳向达瓦齐提出条件,要求管理伊犁以北直至阿尔泰山的地区,而让达瓦齐管理博罗塔拉以南地区,达瓦齐拒绝,谈判破裂。 1754年7月,达瓦齐击败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只好向清朝投诚。乾隆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 1755年2月,在阿睦尔撒纳的多次建议下,清朝结束了从1734年开始的21年与准噶尔汗国的和平,兵分两路远征伊犁,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率先锋队由北路进军。阿睦尔撒纳当时的上司是定北将军班弟,班弟在北京的宅子诚勇公班弟府就在北京东四的育芳胡同。4月,清朝大军进入伊犁,准噶尔各部都投降归附,达瓦齐只好率护卫亲军向西南撤退到格登山。5月23日 ,达瓦齐与清军在格登山激战,率2000人冲出重围,翻越天山。6月8日,达瓦齐翻过天山到达现在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被维吾尔伯克霍集斯俘虏。 1756年,达瓦齐被押至北京,乾隆将他特赦,封为亲王,王府在宝禅寺街(今平安里宝产胡同),最后病死北京。 从格登山东返,第二站是位于洪纳海乡的【小洪纳海石人】。新疆北疆的草原石人分布众多,从青铜时代到突厥汗国跨越千年。但小洪纳海石人的重要性在于其中一尊石人后背刻有粟特文铭文。铭文为纵行,自左向右,共计20行。其中有意为“muxan可汗之孙,像神一样的…nri可汗”。muxan很可能是突厥汗国第三代王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553 - 572在位),nri可汗是他的孙子,西突厥汗国的泥利可汗(587 - 603在位)。铭文中还记有“持有王国二十一”。






突厥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公元五世纪前叶受到柔然汗国的侵扰而迁往阿尔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发兵击败柔然汗国,柔然汗国东投北齐。土门自封伊利可汗,后世以552年作为突厥汗国建国之始。 伊利可汗当年就去世,其子科罗立称乙息记可汗,称汗第二年去世。乙息记可汗的弟弟俟斤称汗,号木杆可汗,就是小洪纳海突厥石人上刻的第一位可汗。从555年开始,木杆可汗彻底消灭柔然汗国,并向南击败吐谷浑,向东击败契丹,疆域一直到达辽河上游。 556年,木杆可汗的弟弟室点密率军西征,与波斯萨珊王超库思老一世结盟,联合攻击当时中亚最强盛的嚈哒帝国。 558年,年突厥与萨珊从两面夹击嚈哒,终于击杀嚈哒王,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中亚。 562年,为表彰室点密的攻击,木杆可汗将其立为叶护可汗,称西面可汗。 567年,突厥与萨珊因为丝绸贸易交恶,不久两国关系破裂。568年粟特人马尼亚赫奉突厥西部叶护可汗之命率领使团迁往君士坦丁堡,受到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的热情款待,并派遣以蔡马库斯为首的师团随同马尼亚赫前往突厥,突厥与东罗马正式结盟。 571年,突厥遣使东罗马要求废除与波斯缔结的和平条约,查士丁尼二世同意,于是突厥与东罗马帝国开始联合进攻波斯20年,彻底征服中亚。马镫与马刀就是通过这一时间通过东罗马传至欧洲的。 581年,木杆可汗的弟弟,突厥汗国第四任大汗佗钵可汗去世。他临死前嘱咐儿子庵逻,一定要立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为可汗。但是佗钵可汗死后,第二任可汗以乙息记可汗的儿子摄图为首的突厥贵族称大逻便的母亲出身低微,一致拥立庵逻为可汗。庵逻即位后,大逻便不服,经常派人辱骂庵逻。庵逻受不了,只好将汗位让给了摄图。于是摄图成为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以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统治的地区在沙钵略可汗与西部汗的中间地带。 同年,杨坚称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沙钵略可汗的妻子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侄女千金公主,在千金公主的影响下沙钵略可汗开始进攻隋朝。582年沙钵略可汗联合他的堂叔,突厥汗国西部汗达头可汗一起进攻隋朝,一直打到天水、延安一代,但达头可汗中途突然退兵,导致突厥汗国兵败。 583年,沙钵略可汗与隋朝再次开战,但和他一起出战的阿波可汗在隋朝派将领长孙晟的劝说下向隋朝请和。沙钵略可汗因此与阿波可汗反目开战,阿波可汗投奔突厥西部汗达头可汗,联合进攻沙钵略可汗。至此,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西突厥汗国与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以七河流域为中心,东突厥汗国以蒙古草原为中心。 587年,沙钵略可汗去世,他的弟弟处罗侯即位,称为为莫何可汗,当年,他出兵攻击阿波可汗,将阿波可汗擒获,献给隋朝。西突厥汗国立木杆可汗的孙子为泥利可汗,这就是小洪纳海石人身上的第二位可汗。 593年,泥利可汗联合沙钵略可汗的妻子大义公主攻打隋朝,大义公主被沙钵略可汗之子都兰可汗所杀。603年,泥利可汗被铁勒部击败而死。 从突厥石人出来,孟克吴兰师傅继续带我们去了厄鲁特营的总寺【圣祐寺】,昭苏县的“昭”是蒙古语中寺庙的意思,指的就是这座圣祐寺。因为师傅的亲戚在这里上班,所以没有收我们的门票。师傅带着我们进行了厄鲁特蒙古人的拜佛仪式。















师傅说寺里的六棵雪岭云杉代表了厄鲁特营的六个苏木。这六棵雪岭云杉栽植于1889年,是一位叫布瓦的厄鲁特老人在73岁时栽种的。



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准噶尔人经过战乱人口锐减,流散各地。1762年10月清朝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伊犁将军),又在伊犁地区分设“满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厄鲁特营的设置使得准噶尔人开始回归伊犁地区。 1755年,准噶尔汗国的台吉达什达瓦被害,他的妻子带领部族6000人离开伊犁内迁巴里坤投降清朝,于1758年迁往热河的避暑山庄附近。1764年,清朝调派热河的500名准噶尔官兵同热河的满洲兵以及盛京的锡伯兵共两千五百多人,加上北京城的二十五名准噶尔官兵,踏上了西迁道路。这段历史就是官方宣传的锡伯西迁,但其实五百多准噶尔人也在其中,历时一年四个月,横穿蒙古高原,路过乌兰巴托,翻越阿尔泰山,经历了口粮匮乏,洪水泛滥,天寒地冻,终于到达了伊犁。于1765年编为厄鲁特左翼,1767年组成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旗六苏木,被称为上三旗厄鲁特人,伊犁昭苏县的名字就是“喇嘛昭六苏木”的简称。上三旗厄鲁特人最初在特克斯河、察林河一带驻牧,现在大部分已经是哈萨克斯坦的领土,少部分在昭苏县境内。 厄鲁特营作为军事单位,首要的任务是驻防卡伦(边防哨所),对跨境逃犯、走私,以及牧场纠纷都有责任。每个卡伦驻防12到30人之间,每3个月轮换一次。除此之外,厄鲁特营也承担着经营官牧场以及少量农业的任务。 清代在伊犁各营推广喇嘛教,在伊犁河谷钦定建有八座重要的寺庙,总寺在伊犁将军府所在的惠远城,其他八座分寺分别位于厄鲁特营左、右翼,沙毕纳尔,察哈尔营左、右翼,锡伯营以及索伦营,留存至今的只有锡伯营和厄鲁特营左翼的两座。 1808年,嘉庆帝赐厄鲁特上三旗六苏木的的寺庙为“圣祐寺”,当时的圣祐寺在现在中哈边境的格登山以北的阿尔班河畔,当地人称为“阿尔班”庙,这也是当时厄鲁特上三旗的驻牧中心地带。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厄鲁特上三旗的驻牧地大多数划分给了俄罗斯,阿尔班河就在其中。1871-1881年俄罗斯又占据伊犁十年,厄鲁特上三旗人被迫东迁。这一时期经常有俄罗斯人劫掠厄鲁特人,抢走佛像,1876年左右在大洪纳海河口的老圣祐寺最终被俄国七河省省长科尔帕科夫斯基将军烧毁。 1884年,厄鲁特营左翼总管才仁加甫向清政府要求,在昭苏洪那海选址,俗人从北京请来建筑名师李照福及几十名工匠,僧人从西藏取得经书和佛像,由上三旗厄鲁特人集资重建圣佑喇嘛庙,历时4年竣工,耗银10万两,终于在1898年建成,成为伊犁厄鲁特营最大的寺庙,并重新成为厄鲁特上三旗的驻牧中心。 1906年,马达汉在《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中写道,厄鲁特上三旗六苏木当时约有5000人,其中有500人是喇嘛,当时人家里只要有两个以上的男孩,其中一个男孩就会在喇嘛寺接受教育。 1949年,圣祐寺有喇嘛583人,然而到1957年减少到86人,1959年宗教改革后只剩下喇嘛27人,1986年恢复宗教活动时有11位喇嘛,到2013年只有8位喇嘛,每月轮流值班。 圣祐寺的主神是释迦牟尼,建寺之初从西藏请来,当地人称为“佛爷大师”,此外还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宗喀巴、玛格哈拉佛等。 晚上回到了昭苏县城,去吃了著名的小土鸡焖花卷,真的是巨好吃,还送了两个凉菜。


7月19日周二 一早在在昭苏美食街吃了爆炒搓鱼面,然后去昭苏客运站坐车去新源县。昭苏到新源大概要5个小时。


到达新源县后,去了南郊的【唐加勒克纪念馆】 。唐加勒克纪念馆其实相当于新源县博物馆了,里面有不少关于哈萨克文化的展品。除了唐加勒克以外,还有另一位新源县的冬不拉大师阿西姆·墩希也在其中。






唐加勒克是中国哈萨克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名哈萨克诗人,1903年生于新源县,1922年留学苏联哈萨克斯坦,1925年从苏联返回故乡后,便拿起冬不拉,游历许多乡村,吟诗弹唱,政治性很强,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1933年,唐加勒克开始参加社会活动,在伊犁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哈萨克文报纸《伊犁日报》,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哈萨克语话剧。1940年唐加勒克作为“危险分子”被盛世才政府在伊宁市逮捕,并于同年4月12日被转移到迪化(乌鲁木齐)监狱。唐加勒克在迪化监狱写了不少深刻的诗。直到1946年唐加勒克才在三区革命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条款签订时,以政治犯予以释放。1947年8月6日去世,时年44岁。



关于冬不拉大师阿西姆的介绍以及阿西姆用过的一些东西。





还有很多关于哈萨克民俗的展示。
















从新源县客运站门口坐车去那拉提镇,又在那拉提镇坐车去阿尔善村。在路上录下了一段音频,一对哈萨克母女可爱的对话。大家可以听听看。 https://site.douban.com/xiaowangluzhu/widget/notes/18478563/note/574129960/ 前几年阿尔善村被改成了哈萨克第一村的民俗度假村,住在了毡房里。在毡房里躺下,听着外面牛吃草的声音慢慢睡去,半夜下了大雨,在半梦半醒间听着雨滴噼里啪啦的打在毡房顶。








7月20日周三 一早从阿尔善村坐车去那拉提镇,在那拉提镇吃早点,在维吾尔馆子里吃了一碗汤面一碗粉汤。



那拉提镇上的哈萨克商店,有好多哈萨克帽子,为我的帽子博物馆买了一顶塔合亚TAHIYA 和一顶毡帽。





那拉提镇有好多卖牛奶和马奶的店,果断尝尝。第一次喝马奶,味道特别特别棒,导致我和爱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都在念叨马奶。






还买了一个哈萨克馕带在路上吃。


赶到客运站准备去和静。售票员说十一点半从新源到和静的票已经卖完了,只好等着碰碰运气。十二点的时候从新源到和静的车来了,果真没有位置了,这时候门口从那拉提到巴音布鲁克的金杯车司机师傅过来说我们可以从那拉提坐他的车到巴音布鲁克,再从巴音布鲁克到和静。因为我之前在网上查了从巴音布鲁克到和静只有上午有两班,但是司机师傅跟我们保证说旺季的时候巴音布鲁克有金杯车坐满就走一直都有车去和静,于是我们就坐车去了巴音布鲁克。 因为第二天巴音布鲁克有赛马会,于是司机师傅带了好几桶马奶,满车都是很香的马奶味儿。

金杯车沿着山谷一路向东,离开了伊犁州,来到了巴州,开始了我们穿越天山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