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
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反正我写出来都是狗爬的,这大概是种病。
当然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并不以我写哪个好看为转移。
字的第一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才是文化载体,最后则是美学功能。
驱动着字体变化的首先是写字的工具和字本身的载体,这点大家都知道,就是上古甲骨文、金文、籀文之间的演变,但从小篆到隶书开始,就不仅仅是因书写工具的转变,而发生演变了。
产生隶书的时代背景正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统一的大帝国对政令的传达有了更大的难度和更高的要求,而隶书的简便易写则正是符合了这一点。
简便的第一个好处是解决了文盲率,让更多的人能识文断字,才能让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变得更强大。其次是书写效率,一个县一个郡的公文可能一天也没几篇,但对于全国三十六个郡来说,相互联系,数量就很可观了。假如不能今日事今日毕,对于帝国来说,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政府系统瘫痪。
结合来看,更加简便紧凑的楷书,出现在唐朝,就是另一个佐证了。唐帝国的庞大昌盛,不仅要求效率,更要求规范,格外强调了文字作为中央沟通各地乃至边疆都护府的工具,所应具备的准确严谨,系统性强。
此后的宋元明清,在人口地域亦或是社会架构,都没有质的变化,繁体字的楷书也就成了楷模的存在。
进一步简化的讨论和试行出现在民国。当时的文化名流意识到了一个全新国家诞生所面临的新问题,那就是工商业的兴起,必将使各地的沟通变得更频繁,而且不再局限于官方或文人之间,但最主要的是对民主的要求,让读书识字不再与当官有必然联系,扫除文盲也就势在必行。
当然,争论也就由此诞生了。一方面是强调实用性的简化方案,另一方是出于对损害文化传承,破坏字体美感的担忧。
具体的讨论也好,攻讦也好,纷纷扰扰几十年,我才疏学浅,就不作论述了。还是单纯讲讲人所共知的结果吧,国府关于繁体字简化方案的争论,随着败退台湾嘎然而止,而共和国当局则继续完善并系统推行了出来。
这里面体现的自然不是什么正统,也不是什么传承,仅仅是因为各自面对的国民和地域的体量差距极其巨大的缘故。本来简化字体就是为了应对数以万万计,对文化渴求的民众,且方便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传播而诞生的,面对一省之地,出于政治对立的考虑,台湾自然不需要再进行这套方案了。
共和国当局就接过了这个问题,继续这个方案,当然无可厚非。在完善了民国的简化方案之后,继而还出炉了二简,但很快这套二简方案就被废止了。
从个人来讲,简体字没有繁体字的图形美感,但至少简洁清爽,而二简字的确已经不好看了,民众接受度低不说,有些文化人还会恐惧字体继续简化最终会导致字母化,直接破坏文字的文化载体功能。但除了这些主观的原因,客观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传播方式变了,电话报纸的普及,已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了传递信息的效率性,尤其是更后面的互联网普及,将认字的教育成本问题也解决。可以说,字体简化已经结束,转向了以“网络语言”为例的语言简化。
为了信息传递的方便,诞生了文字。为了突破地域人群的局限性,文字简化和发展书写工具双管齐下。
要想使用人群的普适性继续增加,拼音化是一种趋势。这点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学者考虑到了,彻底拉丁字母化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就是出于这种考量。
例证就是当汉字传播入其他文化环境中去的时候,产生的平假名、片假名、谚文、喃字,甚而还有广东流行的切音字,这些不规范乃至仅与汉字有联系的字,使用得更加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盲问题,帮助了信息传播。
然而,对于拥有复杂方言的中国来讲,拉丁字母化的文字,要么消灭方言,要么无法体现传播便利性,事实上的可行性非常低。
幸而从报纸到网络,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超过了人口增长和使用地域扩大带来的影响,字体进一步的简化也就失去了必要,一方面强化规范性,另一方面允许创新,保持活力,是现在汉字使用的方向。
现在,流行繁体字的主要是港澳台地区,长期的经济领先地位,使得他们与大陆的每一种不同,都被赋予了自豪优越感,对于繁体字也是如此。但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两者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一些中心城市,让港澳台的地位不再那么突出。也是在这个时候,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争论变得越发频繁起来,随之一道的还有方言普通话的争论。
就我个人意见来说,两者有差异,但谈不上优劣,至少都还适应现阶段区域内的各自使用。至于交流,我看到写繁体字的不认识简体字的情况要比反之多得多,毕竟以骨推人易,见人料骨难。但总体来说,在网络时代也不算是鸿沟。所以,当局提出的“识繁书简”,对于我们来讲是很好的提议。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经常在网上看到一种言论:古籍都是繁体字写的,不会写繁体字怎么看得懂?岂不是文化断层?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在古籍上都是繁体字写的,不但如此,还是文言文写的。我想,能做到文言文通读的人,比看得懂繁体字的人少得多吧?学会繁体字之余,是不是文言文也要考满分呢?
担心文化断层的人都应该去看看《尚书》,至少我是大多数文章读不通,即使能读通,也没法在不看解释的情况下完全了解意思。后来查了查,到汉朝的时候能讲解《尚书》的人,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对的,古籍也好,传统文化也好,乃至于诸多思想主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只能吸收少数人嚼过的东西而已。事实上,自古以来,文化都一直流传在士大夫的圈子内,从未曾像现在这般普及,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际上是提高的。
真正的文化断层并不源于普通民众不认识不会写繁体字,而是不再有人关心经典;关心忠孝仁义如何重建现时的道德体系;关心先贤先圣和千千万黎民百姓以血泪留下的前车之鉴;以及如何像列祖列宗那样从传统中去芜存菁,又加入自己时代的精华,然后世代相传。
繁体字的生命力自然是存在的,就书法美感来讲,简体字不能相提并论。同时,作为大多数人心目中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一些招牌题字等重要场合,繁体字都是首选。但简体字的实用地位,已无可撼动。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拥有天然的辩论属性,在未来,随着交流更多,日新月异,一定会有更多的争论出现,但愿不用你死我活。
识繁书简,求同存异。
当然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并不以我写哪个好看为转移。
字的第一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才是文化载体,最后则是美学功能。
驱动着字体变化的首先是写字的工具和字本身的载体,这点大家都知道,就是上古甲骨文、金文、籀文之间的演变,但从小篆到隶书开始,就不仅仅是因书写工具的转变,而发生演变了。
产生隶书的时代背景正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统一的大帝国对政令的传达有了更大的难度和更高的要求,而隶书的简便易写则正是符合了这一点。
简便的第一个好处是解决了文盲率,让更多的人能识文断字,才能让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变得更强大。其次是书写效率,一个县一个郡的公文可能一天也没几篇,但对于全国三十六个郡来说,相互联系,数量就很可观了。假如不能今日事今日毕,对于帝国来说,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政府系统瘫痪。
结合来看,更加简便紧凑的楷书,出现在唐朝,就是另一个佐证了。唐帝国的庞大昌盛,不仅要求效率,更要求规范,格外强调了文字作为中央沟通各地乃至边疆都护府的工具,所应具备的准确严谨,系统性强。
此后的宋元明清,在人口地域亦或是社会架构,都没有质的变化,繁体字的楷书也就成了楷模的存在。
进一步简化的讨论和试行出现在民国。当时的文化名流意识到了一个全新国家诞生所面临的新问题,那就是工商业的兴起,必将使各地的沟通变得更频繁,而且不再局限于官方或文人之间,但最主要的是对民主的要求,让读书识字不再与当官有必然联系,扫除文盲也就势在必行。
当然,争论也就由此诞生了。一方面是强调实用性的简化方案,另一方是出于对损害文化传承,破坏字体美感的担忧。
具体的讨论也好,攻讦也好,纷纷扰扰几十年,我才疏学浅,就不作论述了。还是单纯讲讲人所共知的结果吧,国府关于繁体字简化方案的争论,随着败退台湾嘎然而止,而共和国当局则继续完善并系统推行了出来。
这里面体现的自然不是什么正统,也不是什么传承,仅仅是因为各自面对的国民和地域的体量差距极其巨大的缘故。本来简化字体就是为了应对数以万万计,对文化渴求的民众,且方便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传播而诞生的,面对一省之地,出于政治对立的考虑,台湾自然不需要再进行这套方案了。
共和国当局就接过了这个问题,继续这个方案,当然无可厚非。在完善了民国的简化方案之后,继而还出炉了二简,但很快这套二简方案就被废止了。
从个人来讲,简体字没有繁体字的图形美感,但至少简洁清爽,而二简字的确已经不好看了,民众接受度低不说,有些文化人还会恐惧字体继续简化最终会导致字母化,直接破坏文字的文化载体功能。但除了这些主观的原因,客观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传播方式变了,电话报纸的普及,已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了传递信息的效率性,尤其是更后面的互联网普及,将认字的教育成本问题也解决。可以说,字体简化已经结束,转向了以“网络语言”为例的语言简化。
为了信息传递的方便,诞生了文字。为了突破地域人群的局限性,文字简化和发展书写工具双管齐下。
要想使用人群的普适性继续增加,拼音化是一种趋势。这点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学者考虑到了,彻底拉丁字母化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就是出于这种考量。
例证就是当汉字传播入其他文化环境中去的时候,产生的平假名、片假名、谚文、喃字,甚而还有广东流行的切音字,这些不规范乃至仅与汉字有联系的字,使用得更加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盲问题,帮助了信息传播。
然而,对于拥有复杂方言的中国来讲,拉丁字母化的文字,要么消灭方言,要么无法体现传播便利性,事实上的可行性非常低。
幸而从报纸到网络,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超过了人口增长和使用地域扩大带来的影响,字体进一步的简化也就失去了必要,一方面强化规范性,另一方面允许创新,保持活力,是现在汉字使用的方向。
现在,流行繁体字的主要是港澳台地区,长期的经济领先地位,使得他们与大陆的每一种不同,都被赋予了自豪优越感,对于繁体字也是如此。但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两者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一些中心城市,让港澳台的地位不再那么突出。也是在这个时候,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争论变得越发频繁起来,随之一道的还有方言普通话的争论。
就我个人意见来说,两者有差异,但谈不上优劣,至少都还适应现阶段区域内的各自使用。至于交流,我看到写繁体字的不认识简体字的情况要比反之多得多,毕竟以骨推人易,见人料骨难。但总体来说,在网络时代也不算是鸿沟。所以,当局提出的“识繁书简”,对于我们来讲是很好的提议。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经常在网上看到一种言论:古籍都是繁体字写的,不会写繁体字怎么看得懂?岂不是文化断层?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在古籍上都是繁体字写的,不但如此,还是文言文写的。我想,能做到文言文通读的人,比看得懂繁体字的人少得多吧?学会繁体字之余,是不是文言文也要考满分呢?
担心文化断层的人都应该去看看《尚书》,至少我是大多数文章读不通,即使能读通,也没法在不看解释的情况下完全了解意思。后来查了查,到汉朝的时候能讲解《尚书》的人,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对的,古籍也好,传统文化也好,乃至于诸多思想主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只能吸收少数人嚼过的东西而已。事实上,自古以来,文化都一直流传在士大夫的圈子内,从未曾像现在这般普及,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际上是提高的。
真正的文化断层并不源于普通民众不认识不会写繁体字,而是不再有人关心经典;关心忠孝仁义如何重建现时的道德体系;关心先贤先圣和千千万黎民百姓以血泪留下的前车之鉴;以及如何像列祖列宗那样从传统中去芜存菁,又加入自己时代的精华,然后世代相传。
繁体字的生命力自然是存在的,就书法美感来讲,简体字不能相提并论。同时,作为大多数人心目中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一些招牌题字等重要场合,繁体字都是首选。但简体字的实用地位,已无可撼动。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拥有天然的辩论属性,在未来,随着交流更多,日新月异,一定会有更多的争论出现,但愿不用你死我活。
识繁书简,求同存异。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