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只有背叛从未退场...
《小武》:只有背叛从未退场...
文/三错
[闲言]
自结识“小武”,如遇故交,多年来从未消减对于他的钟爱。喜欢小武这部电影,喜欢小武这个人物,不是因为别人对其有多么高的评价,而是因为我成长如小武生活的环境中,结交过与小武一样的同龄人,或多或少地体会过他们做人处事的规则,以及他们或隐密或张扬的情感...
这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甚至到处是沉闷的长镜头,但每每重温小武的故事,就会感觉到一种情感的洗礼,犹如重回旧日时光,重拾旧日记忆,这些恰是一种逝去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正文]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的三个鼎足,缺一则孤,缺一则憾。
――题记
2006年,《三峡好人》惊艳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年终岁末,贾樟柯抱着为“艺术殉道”的姿态与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公映,结果引发与双张(张艺谋和张伟平)的“口水之争”,成轰动一时的社会娱乐焦点。世事纷扰,人心浮动。我怀念那个刚出道时的贾樟柯,怀念那部10年前注着“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业”字样的《小武》。这是一部锋芒毕露、才气纵横的实验佳作,用艺术的“放大镜”观察内陆小城的世纪末图景,带我们认识一个叫梁小武的“手艺人”,洞悉一颗因背叛无处可逃的灵魂。
一、“我是个手艺人”
山城公路的两旁一片荒凉,远处散落着一些破旧的村舍楼房。一辆公交车缓缓开来,吵杂声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小武拦下公交车轻巧地跳上去,坐在一位大叔身旁的空座上。售票员走过来,小武目不正视冷冷地说:“我是警察”。山高地远,警察的权力超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以此打开了进入山城的一扇大门。
小武,到底是什么人?他用自我身份认定的方式,作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第一种是公交车上的“警察”,是为逃过车票言不由衷的被动认定。事实上,小武与警察犹如“猫和老鼠”。而某些时候小武用警察之名行利己之事,警察成了小武的“护身符”。两种迥异身份的重合与错位,具有一种深刻的讽刺寓意。
小武对自己身份的第二种认定是“手艺人”。幽暗的歌厅里,梅梅问小武从事什么工作。小武说:“我是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与“警察”身份的被动认定不同,“手艺人”是小武发自内心的主动认可,也是进入小武内心的主干道。只有明白了“手艺人”的意义,才会理解小武为什么会屡犯不改,因为他认为偷窃是一门吃饭的手艺;才会理解小武为什么会义正辞严地大骂小勇,因为他觉得他的手艺与“娱乐业”和“贸易业”没什么区别,都是吃饭的工具;才会理解小武为什么会心安理得地花销自己的收入,因为他认为那是靠手艺赚来的正常收入,天经地义。
二、
友情跨不过的鸿沟
《任逍遥》里,斌斌说自己是“混社会的”。与斌斌一样,小武也是“混社会的”年青人。他们“混的社会”就像武侠片、黑帮片里豪情万丈的江湖,是男儿心中一片肝胆相照、生死不弃、英雄相惜、热血沸腾的圣地,行走全靠一个“义”字。小武就像古代的独行侠,独行在冷清的小城街头,念念不忘对朋友的承诺,时刻挺身而出为朋友分忧排难。小武的不幸就在于有很多的朋友,却没有一个能够同风雨、共患难。
小武和小勇,曾经是儿时亲密的朋友。而今,他们对着过去比高低的墙上留下的画痕,彼此的一声长叹,既是对逝去友情的叹息,又是对不同命运的唏嘘。小勇已是成功转型的“企业家”,从事倒卖香烟的贸易业和开办歌舞厅的娱乐业。名望的提升是友情蜕变的开始,小勇办结婚喜事没有通知小武。小武却铭记着儿时的豪言壮语,他说过在小勇结婚的时候要用秤来称礼金。所以,他冒着“严打风”操起“手艺”积攒了300元钱,在小卖部用秤称后包装,拿好礼钱来到小勇家里。这个时候,摄影机牢牢地竖在前方观望两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小武质问小勇为什么结婚不通知他,小勇含糊其词地找借口;小武拿出礼钱,小勇当面拒绝;小武大骂,小勇沉默;小武点上一支烟,小勇也用“会唱歌”的打火机点上一支烟;小武留下了礼钱,顺手拿走了“会唱歌”的打火机。两个人对友情的态度迥然不同,小勇不过是做着面子上的敷衍,小武拿走打火机却是对小勇的理解。
友情终究是两个人的事,小武单方的和解怎能挽救行将死亡的友情?“手艺”成了朋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小勇找人送回礼钱,告诉小武自己从事的是正当行业。
友谊,是生活的一盏明灯。培根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遭遇了友情的背叛,小武像幽灵一样闲荡在小城街头,吊铁栏杆,踢小石块,茫然无措。录像厅里传来《喋血双雄》的声音,电影中的兄弟豪情反照现实中情义的失落。一个大叔拉着一车苹果走过,小武从车上拿了一颗苹果,大叔转身投以质问的眼神,小武把手中的苹果伸了过去,大叔看了看转身走了。这个时候,小武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所有的行为只是本能的反应。情义的背叛掏空了内心,他找不到可以倾诉的知己,不得不继续下一站的漂泊,为灵魂寻找友情之外的避风港。
三、掉进了爱情的陷阱
小武来到发泄和放纵情绪的歌舞厅,遇到了歌舞女郎梅梅,一个因追寻明星梦沦落风尘的女孩。小武把梅梅带出歌厅,不知道何去何从,只好陪梅梅打电话、做头发。分手的时候,梅梅感激地轻吻了小武。这一吻甘甜了一颗受伤的心。小武先是到街边听路人唱《心雨》,接着到澡堂独自放声高唱,最后到歌厅和梅梅一起唱《心雨》,爱情在“深深地把你想起”的歌声中滋生、蔓延。梅梅的房间里,两个孤独的人肩并肩坐在一起,随意倾诉,相互偎依。
这是一份复杂的爱情,是一段不对等的付出,一场注定没有结局的缘分。两个失意的人需要依靠的肩膀,始于金钱又高于金钱的真诚成为情感生长的土壤。然而,梅梅有她的梦想,汾阳不过是暂居地,一旦机会来临,必定选择离开。对于小武来说,爱情成了全部,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生命乐趣。为了爱情,小武再次穿行于人群玩起“手艺”,随后给自己购了BP机,到珠宝店买了一枚戒子。当售货员问是不是送给女朋友时,他羞涩且开心地点了点头。
因为爱情,生活充满灿烂的阳光。美好的开始并不意味完美的结局,就像《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说:“我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梅梅离开了汾阳,到更大的都市追逐梦想。小武来到梅梅的住所,人去楼空。爱情,随风飘逝,无影无踪。
对于这段爱情,贾樟柯处理得冷静而残酷。BP机本是爱情的证物,它的第一声响就让小武锒铛入狱,那一次BP机上并不是期待的留言,而是“晴转多云”的天气预报。小武没有想到会跌落于自己挖掘的情感陷阱,爱情埋藏了他的生活。同时,贾樟柯保留了一丝温暖,残酷得不够彻底。BP机的第二次响声是梅梅发来“万事如意”的信息,这条祝福无疑是对已然绝望的小武的些许关怀和同情。
四、找不到依靠的亲情
《佛心妙悟》有一段关于人生的精妙阐释,它也宣判了小武无处可逃的悲惨际遇:
“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体验了亲情的深度,领略了友情的广度,拥有了爱情的纯度,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生。”
当友情背叛、爱情破灭时,亲情成了唯一寄托。可是,小武连这样一个“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沐浴地都不能拥有。他是家庭的局外人,除了随性地逗逗小侄、偶尔带着妹妹看场电影外,剩下的全是些鸡毛蒜皮的隔膜和不可填平的代沟。
梅梅离开后,小武把戒子送给了母亲。父母起初说戒子是假货,后又将戒子送给还未过门的儿媳。面对这一切,小武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冲着母亲大吵大嚷,结果被父亲赶出家门。当亲情变得赤裸裸的时候,小武也就彻底迷失了方向,不可避免地回头走向深渊。
小勇和小武对社会规则的不同姿态,揭示了世纪末“家”的含意。小勇结婚成家,意味着承认、接受了世俗秩序,重归到稳定安全却被束缚的生活轨道;小武赌气出走,意味着与庸俗、迟钝的因循守旧力量决裂,选择了自由的生活轨道。但是,获取自由的代价同样预示着未来机会的丧失,小武背负着“忤逆之子”的骂名,迷失于正统秩序的大浪。
五、尊严无处可逃
从古到今,窃贼都是遭人谴责的对象,小武却是个例外。在小武的小偷身份背后,是一个有情有义、心底善良又自尊极强的城镇青年,正如法国《电影手册》评析的那样:
“他们(贾樟柯和王宏伟)创造了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不可能有的角色:一个可笑、消沉的家伙,又很天真,随时会受到伤害,经受各种考验,他是这部充满智慧和欲望的电影里的一个理想人物。这个小伙子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很理解那些悄然而来的变化,这种态度非常令人感动,但他仍然会被这些变化所淹没。”
小武不仅不令人生厌,反而让人同情、痛爱。他的所作所为,是想求得一个相对平等的机会,无非是要求最基本的信任。小武就像《喋血双雄》里的小庄和四哥,不适应这个激变的社会。对于小武的遭遇,贾樟柯说:
“经过了这些年经济的变革,人际关系重组,在现实中小武这种人物已经绝种了,小武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是他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有特别大的热情和幻想。”
在人人谋利的大环境下,小武固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交往模式,积极地面对友情、爱情和亲情,采取“一心利他,毫不利己”的方式满足对方,试图以此获得认可。小武没有意识到他无法改变社会的人心走向,付出不一定换回正比的收获。很多时候,付出越多失望越大。最后,小武被警察铐在电线杆下,好奇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围观。目光如利刃射来刺碎自尊,小武黯然低下了头。
文/三错
[闲言]
自结识“小武”,如遇故交,多年来从未消减对于他的钟爱。喜欢小武这部电影,喜欢小武这个人物,不是因为别人对其有多么高的评价,而是因为我成长如小武生活的环境中,结交过与小武一样的同龄人,或多或少地体会过他们做人处事的规则,以及他们或隐密或张扬的情感...
这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甚至到处是沉闷的长镜头,但每每重温小武的故事,就会感觉到一种情感的洗礼,犹如重回旧日时光,重拾旧日记忆,这些恰是一种逝去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正文]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的三个鼎足,缺一则孤,缺一则憾。
――题记
2006年,《三峡好人》惊艳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年终岁末,贾樟柯抱着为“艺术殉道”的姿态与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公映,结果引发与双张(张艺谋和张伟平)的“口水之争”,成轰动一时的社会娱乐焦点。世事纷扰,人心浮动。我怀念那个刚出道时的贾樟柯,怀念那部10年前注着“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业”字样的《小武》。这是一部锋芒毕露、才气纵横的实验佳作,用艺术的“放大镜”观察内陆小城的世纪末图景,带我们认识一个叫梁小武的“手艺人”,洞悉一颗因背叛无处可逃的灵魂。
一、“我是个手艺人”
山城公路的两旁一片荒凉,远处散落着一些破旧的村舍楼房。一辆公交车缓缓开来,吵杂声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小武拦下公交车轻巧地跳上去,坐在一位大叔身旁的空座上。售票员走过来,小武目不正视冷冷地说:“我是警察”。山高地远,警察的权力超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以此打开了进入山城的一扇大门。
小武,到底是什么人?他用自我身份认定的方式,作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第一种是公交车上的“警察”,是为逃过车票言不由衷的被动认定。事实上,小武与警察犹如“猫和老鼠”。而某些时候小武用警察之名行利己之事,警察成了小武的“护身符”。两种迥异身份的重合与错位,具有一种深刻的讽刺寓意。
小武对自己身份的第二种认定是“手艺人”。幽暗的歌厅里,梅梅问小武从事什么工作。小武说:“我是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与“警察”身份的被动认定不同,“手艺人”是小武发自内心的主动认可,也是进入小武内心的主干道。只有明白了“手艺人”的意义,才会理解小武为什么会屡犯不改,因为他认为偷窃是一门吃饭的手艺;才会理解小武为什么会义正辞严地大骂小勇,因为他觉得他的手艺与“娱乐业”和“贸易业”没什么区别,都是吃饭的工具;才会理解小武为什么会心安理得地花销自己的收入,因为他认为那是靠手艺赚来的正常收入,天经地义。
二、
友情跨不过的鸿沟
《任逍遥》里,斌斌说自己是“混社会的”。与斌斌一样,小武也是“混社会的”年青人。他们“混的社会”就像武侠片、黑帮片里豪情万丈的江湖,是男儿心中一片肝胆相照、生死不弃、英雄相惜、热血沸腾的圣地,行走全靠一个“义”字。小武就像古代的独行侠,独行在冷清的小城街头,念念不忘对朋友的承诺,时刻挺身而出为朋友分忧排难。小武的不幸就在于有很多的朋友,却没有一个能够同风雨、共患难。
小武和小勇,曾经是儿时亲密的朋友。而今,他们对着过去比高低的墙上留下的画痕,彼此的一声长叹,既是对逝去友情的叹息,又是对不同命运的唏嘘。小勇已是成功转型的“企业家”,从事倒卖香烟的贸易业和开办歌舞厅的娱乐业。名望的提升是友情蜕变的开始,小勇办结婚喜事没有通知小武。小武却铭记着儿时的豪言壮语,他说过在小勇结婚的时候要用秤来称礼金。所以,他冒着“严打风”操起“手艺”积攒了300元钱,在小卖部用秤称后包装,拿好礼钱来到小勇家里。这个时候,摄影机牢牢地竖在前方观望两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小武质问小勇为什么结婚不通知他,小勇含糊其词地找借口;小武拿出礼钱,小勇当面拒绝;小武大骂,小勇沉默;小武点上一支烟,小勇也用“会唱歌”的打火机点上一支烟;小武留下了礼钱,顺手拿走了“会唱歌”的打火机。两个人对友情的态度迥然不同,小勇不过是做着面子上的敷衍,小武拿走打火机却是对小勇的理解。
友情终究是两个人的事,小武单方的和解怎能挽救行将死亡的友情?“手艺”成了朋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小勇找人送回礼钱,告诉小武自己从事的是正当行业。
友谊,是生活的一盏明灯。培根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遭遇了友情的背叛,小武像幽灵一样闲荡在小城街头,吊铁栏杆,踢小石块,茫然无措。录像厅里传来《喋血双雄》的声音,电影中的兄弟豪情反照现实中情义的失落。一个大叔拉着一车苹果走过,小武从车上拿了一颗苹果,大叔转身投以质问的眼神,小武把手中的苹果伸了过去,大叔看了看转身走了。这个时候,小武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所有的行为只是本能的反应。情义的背叛掏空了内心,他找不到可以倾诉的知己,不得不继续下一站的漂泊,为灵魂寻找友情之外的避风港。
三、掉进了爱情的陷阱
小武来到发泄和放纵情绪的歌舞厅,遇到了歌舞女郎梅梅,一个因追寻明星梦沦落风尘的女孩。小武把梅梅带出歌厅,不知道何去何从,只好陪梅梅打电话、做头发。分手的时候,梅梅感激地轻吻了小武。这一吻甘甜了一颗受伤的心。小武先是到街边听路人唱《心雨》,接着到澡堂独自放声高唱,最后到歌厅和梅梅一起唱《心雨》,爱情在“深深地把你想起”的歌声中滋生、蔓延。梅梅的房间里,两个孤独的人肩并肩坐在一起,随意倾诉,相互偎依。
这是一份复杂的爱情,是一段不对等的付出,一场注定没有结局的缘分。两个失意的人需要依靠的肩膀,始于金钱又高于金钱的真诚成为情感生长的土壤。然而,梅梅有她的梦想,汾阳不过是暂居地,一旦机会来临,必定选择离开。对于小武来说,爱情成了全部,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生命乐趣。为了爱情,小武再次穿行于人群玩起“手艺”,随后给自己购了BP机,到珠宝店买了一枚戒子。当售货员问是不是送给女朋友时,他羞涩且开心地点了点头。
因为爱情,生活充满灿烂的阳光。美好的开始并不意味完美的结局,就像《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说:“我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梅梅离开了汾阳,到更大的都市追逐梦想。小武来到梅梅的住所,人去楼空。爱情,随风飘逝,无影无踪。
对于这段爱情,贾樟柯处理得冷静而残酷。BP机本是爱情的证物,它的第一声响就让小武锒铛入狱,那一次BP机上并不是期待的留言,而是“晴转多云”的天气预报。小武没有想到会跌落于自己挖掘的情感陷阱,爱情埋藏了他的生活。同时,贾樟柯保留了一丝温暖,残酷得不够彻底。BP机的第二次响声是梅梅发来“万事如意”的信息,这条祝福无疑是对已然绝望的小武的些许关怀和同情。
四、找不到依靠的亲情
《佛心妙悟》有一段关于人生的精妙阐释,它也宣判了小武无处可逃的悲惨际遇:
“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体验了亲情的深度,领略了友情的广度,拥有了爱情的纯度,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生。”
当友情背叛、爱情破灭时,亲情成了唯一寄托。可是,小武连这样一个“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沐浴地都不能拥有。他是家庭的局外人,除了随性地逗逗小侄、偶尔带着妹妹看场电影外,剩下的全是些鸡毛蒜皮的隔膜和不可填平的代沟。
梅梅离开后,小武把戒子送给了母亲。父母起初说戒子是假货,后又将戒子送给还未过门的儿媳。面对这一切,小武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冲着母亲大吵大嚷,结果被父亲赶出家门。当亲情变得赤裸裸的时候,小武也就彻底迷失了方向,不可避免地回头走向深渊。
小勇和小武对社会规则的不同姿态,揭示了世纪末“家”的含意。小勇结婚成家,意味着承认、接受了世俗秩序,重归到稳定安全却被束缚的生活轨道;小武赌气出走,意味着与庸俗、迟钝的因循守旧力量决裂,选择了自由的生活轨道。但是,获取自由的代价同样预示着未来机会的丧失,小武背负着“忤逆之子”的骂名,迷失于正统秩序的大浪。
五、尊严无处可逃
从古到今,窃贼都是遭人谴责的对象,小武却是个例外。在小武的小偷身份背后,是一个有情有义、心底善良又自尊极强的城镇青年,正如法国《电影手册》评析的那样:
“他们(贾樟柯和王宏伟)创造了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不可能有的角色:一个可笑、消沉的家伙,又很天真,随时会受到伤害,经受各种考验,他是这部充满智慧和欲望的电影里的一个理想人物。这个小伙子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很理解那些悄然而来的变化,这种态度非常令人感动,但他仍然会被这些变化所淹没。”
小武不仅不令人生厌,反而让人同情、痛爱。他的所作所为,是想求得一个相对平等的机会,无非是要求最基本的信任。小武就像《喋血双雄》里的小庄和四哥,不适应这个激变的社会。对于小武的遭遇,贾樟柯说:
“经过了这些年经济的变革,人际关系重组,在现实中小武这种人物已经绝种了,小武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是他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有特别大的热情和幻想。”
在人人谋利的大环境下,小武固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交往模式,积极地面对友情、爱情和亲情,采取“一心利他,毫不利己”的方式满足对方,试图以此获得认可。小武没有意识到他无法改变社会的人心走向,付出不一定换回正比的收获。很多时候,付出越多失望越大。最后,小武被警察铐在电线杆下,好奇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围观。目光如利刃射来刺碎自尊,小武黯然低下了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