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六十二之张居正改革与秦氏败亡的原因(盟友篇)
![]() |
这一回,我们继续上回的内容,分析张居正改革与秦氏败亡的内部原因。
所谓的内部原因,就是来源于张居正改革集团内部,或者说张居正的支持者这一方面出现的问题。
我们曾经分析过,无论历史上的张居正还是书中的秦氏,他们走向权力顶峰,主持改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来自明朝最高统治者或者贾府实权人物的坚定支持。
而他们的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明朝最高统治者或者贾府实权人物的反戈,他们中的很多在改革的过程中,或者说改革所带来的激烈斗争中,逐渐的背弃了张居正和秦氏。
究其原因,就是所谓最高统治者或者说改时代的局限性,无论张居正还是秦氏,对于明朝也好,贾府也好,他们都不会是也不可能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他们必须要在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无条件的支持下,才能把改革进行到底。就像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支持那样。
然而,包括宋神宗在内,所有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就像《石头记》中的贾珍那样。
一方面,他当然深爱着秦可卿,而且愿意去支持秦可卿所代表的改革派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反对的浪潮已经快威胁到他的地位,或者说,他有什么把柄落在反对者的手里,他就会考虑牺牲秦可卿和改革派。贾珍是贾氏宗族的族长,诚然,他具有相当大的权利,但是同时,他也时刻面临着挑战,贾府里无论亲族地位还是实际控制力比他强的人很多,各怀鬼胎的人更多,这样的局面,贾珍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可以说,贾珍是很清醒的和秦可卿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更是很清醒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牺牲秦可卿保全自己。人性本身就是如此,可能秦可卿自己也清楚。
而支持张居正改革的明朝最高统治者也是这样,他们所看重的最根本的东西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皇族的利益,而不是张居正的生死存亡。而一旦张居正和自己的利益或者说统治阶级中的大部分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出卖张居正。
而在张居正改革进入晚期,张居正遇到反对派群起而攻之的局面以后,张居正改革派内部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他的坚定支持者们有的成为了张居正旗帜鲜明的反对者,有的没有给张居正带来正面的效应,或者说给了张居正的敌人更多的攻击他的口实,有的则是在表面上的观望和不过问中,实际上表现出了对张居正的不支持以及放弃。
没有给张居正带来正面的效应,或者说给了张居正的敌人更多的攻击他的口实的人,是冯保。
我们知道,张居正的毁灭是起源于冯保的,作为张居正的坚定支持者,尤其是明代著名权宦之一,冯保的个人问题是非常多的。而这些问题就被张居正的反对者们抓住了把柄。张居正的反对派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知道一味蛮干是不可能撂倒张居正的,所以他们就转换了思路,首先攻击冯保,隔山打牛,先拆掉张居正的保护圈,然后再直接针对张居正本人。
就好像《石头记》中,尤氏、贾蓉等反对派在打击秦可卿的时候,也是首先打击秦可卿的弟弟秦钟,然后再对秦可卿进行攻击。
有的成为了张居正旗帜鲜明的反对者说的是万历皇帝。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无论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如何膨胀,皇权永远是支持改革的首要力量,也是最不可撼动的力量,而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和他本人的覆亡,万历皇帝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万历皇帝这个人,就更多的体现出贾珍的一些特点。
贾珍这个人的性格里是具有鲜明的两面性的,一方面,他有爱着秦可卿,支持改革派的努力,约束反对派,愿意为贾氏宗族的未来考虑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他有与反对派里最腐朽的势力一样的皮肤烂淫,有与他们一样的妥协性。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很善于保护自己,左右逢源的这样一个角色。在必要的时候,他会牺牲自己心爱的女人来保护自己。
万历皇帝也是如此,我们一般人眼里,万历皇帝是一个相当糟糕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大臣,每天就窝在后宫里,抽大烟,玩女人,喝酒,圈钱,最后把明朝败光。但是,真实的万历皇帝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存在。
他是一个励志的,或者至少说曾经励志的、勤政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他打赢了万历三大征,粉碎了诸如丰臣秀吉这种野心家的幻想。
但同样他也是懈怠的、荒诞的,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的党争愈演愈烈,而且随着他在改革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摇摆,各个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你死我活,而且他统治期间,后金建立,成为了明朝的隐患。
然而,从历史上看,万历皇帝能有这样的变化,张居正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可以说,张居正改革和改革过程中的很多事情,是导致万历皇帝变化的原因。
比如说,张居正受到隆庆皇帝和李太后的嘱托,做万历皇帝的老师,从万历皇帝大概十岁即位开始,每天对万历皇帝严格要求,而有时这种严格要求,就对万历皇帝的身心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实际上,万历皇帝是一个很聪明,也很有权力欲望的皇帝,而张居正在一点一点给万历皇帝塑造一个危险的夺权者,或者说危险的权臣这样的印象。
比如说,张居正在万历皇帝出错的时候,是毫不客气的,甚至完全不顾及君臣之礼节。
据传,有一日万历读书《论语·乡党》,在念到“色勃如也”时,误将“勃”读成“背”。突然听见身边一声大吼:“这个字应该读‘勃’!”诸如此类的怒吼,让小皇帝心中对张居正逐渐从敬到怕。
而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就让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从怕到恨了。
因为万历皇帝逐渐感觉到了,自己的权力在收到来自张居正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是极其致命的。
话说万历年间张居正当政,所有文件都由内阁批阅。万历年幼,总想给自己找点事干;但一拿起奏疏,都是张首辅批阅好了的,所有事情照着办就行。万历毕竟十六七岁了,就只有找人玩,找到身边的太监,太监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太监喝酒他也喝酒。不过万历喝酒喜欢闹事。万历八年,他喝醉后找到一个太监要对方给自己唱歌,但那个太监不会唱。他闹的事马上传到母亲李太后那里,李太后给他看了一本书叫《霍光传》,我们知道霍光曾干过一件大事,就是废除皇帝。意思是说,如果万历再不听话,就把他废掉。
而谁是霍光的,当然是张居正。
明代可以说每一位皇帝,不说都是政治家,但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政治老手,他们极其善于玩弄权力,在朝廷的不同集团,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外戚集团之间摇摆,纵横捭阖,让全天下的福祉都落入皇帝的腰包,而像张居正这样的权臣,在整个明代,也是绝无仅有的。
当万历皇帝切实感受到了威胁,那么张居正的毁灭也就到来了。
事实上,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夺情,遭到反对派围攻的时候,还表现出一副假惺惺的样子,等到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就对张居正,对张居正家族伸出了魔爪。
张居正逝世后仅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在万历皇帝默许甚至暗地指使下弹劾潘晟,皇帝命潘致仕;而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一派的失宠。不久,言官便把矛头直指张居正本人,疯狂攻讦乱咬。
而最有名的三个人,就是李植、羊可立和江东之,这三个人明显是受到万历皇帝的指示,以最为可怕的言辞去攻击张居正,然后因此得到了赏赐。比如说羊可立弹劾张居正以私构陷辽王朱宪节狱状,命刑部侍郎邱授籍没其家,追夺张居正的封诰赠谥。万历皇帝称赞羊可立“摘发大奸,利在社稷”,并御书“尽忠言事”字轴赐他。
万历皇帝于是下令取消“一条鞭法”,并抄没张居正全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莫须有”的罪名还挺多的:“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而且张居正更险遭鞭尸。其家属饿死的饿死(长子自尽)、流放的流放(还是到“烟瘴地面”)。人亡而政息,张居正在位时所用的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亦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张居正呼冤。
可以说,自己悉心培养,希望能在他走后把改革进行到底,让明朝得以重生的万历皇帝的反戈,是张居正改革失败,覆亡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像贾珍的妥协退让,让秦可卿觉得身无长物,四海之内皆囹圄,自尽而亡。
在表面上的观望和不过问中,实际上表现出了对张居正的不支持以及放弃说的是张居正最为坚定的盟友李太后。
李太后在万历即位以后,基本不太过问朝政,只过问万历的教育。
但是李太后很多有意识无意识的干预,就严重的恶化了万历对于张居正的态度。
比如说,李太后经常像老奶奶吓唬孩子一样,拿张居正吓唬万历皇帝,只要万历皇帝犯错,她就会说如果张先生知道了,你就麻烦大了如何如何,给万历皇帝幼小的心灵增加压力。
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关系由不好到极度恶化的过程里,我认为,也有李太后的因素在。
比如,万历六年的废黜风波。
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皇帝和李太后间曾发生过一次极为严重的冲突。其时,万历皇帝新婚不久,李太后便离开乾清宫,搬回慈宁宫居住。离开了母亲的监护,万历皇帝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便在太监的唆使下,做一些往常不敢做的事情。一次夜游西城,贴身侍应太监孙海为其找来两位年轻貌美的宫女陪酒。喝得半醉时,万历皇帝要这两位宫女唱时令新曲。所谓时令新曲,类似于今天的流行歌曲,但明代坊间的曲子,语颇轻佻,与时下东北民间的二人转,庶几近之。两位宫女说不会唱,孙海在一旁怂恿,宫女仍坚持不唱,万历皇帝因此大怒,喝令推出斩首。经孙海提醒,万历皇帝这才醒悟杀人不是好玩的事情,于是改为削发代替斩首。
第二天,李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情,找来那两位惊魂未定花容失色的宫女,问明事情原委,顿时大怒。她跑到奉先殿祭告亡夫,竟然作出撤销万历皇帝的九五至尊地位的决定,改让潞王继承皇位。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朱翊钧吓得三魂出窍,六魄离身。他跑到李太后面前长跪不起,乞求得到宽恕,并保证悔过自新。李太后在陈太后的一再劝说下,终于松了口气,但仍坚持说:“能不能留你,要看张先生的态度。”张居正在李太后的授意下,写了一道劝诫皇上“慎起居”的奏疏。《明史·李太后传》中说张居正“具疏切谏”,过几天,张居正又遵李太后的懿旨,替万历皇帝代草“罪己诏”颁示天下,此场风波才告平息。
要知道,这件事发生前后不久,李太后刚刚让万历皇帝看过《霍光传》,这次就等于给他实际演练了一遍,让他更加加深印象。知道自己的皇位时时刻刻会受到张居正的威胁。
但是,这还不是李太后在张居正被围攻,以及万历皇帝和反对派在张居正死后对他反攻倒算不闻不问,默认抛弃张居正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李太后在张居正被围攻,以及万历皇帝和反对派在张居正死后对他反攻倒算不闻不问,默认抛弃张居正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改革让李太后为代表的皇族利益收到了严重损失。
我们知道,李太后这个来自通州的老奶奶,有着很多中国农村老奶奶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惯孩子,具体来说就是疼儿子。
比如说万历皇帝,别看李奶奶平时对万历皇帝管的很严,但是他儿子的权力,是任何人动不得的。如果在儿子和张居正之间选一个的话,那她毫无疑问会支持儿子。
而万历皇帝也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政治老手,他在对张居正反攻倒算,抄家之后,做了一件让李太后更高兴的事情,也是一件让李太后不可能拒绝的好事。
这件事情,充分证明了万历绝对不是乖宝宝,绝对是老狐狸。
我们知道李太后是很疼爱万历皇帝的,但是她最疼爱的人还不是万历皇帝,而是万历皇帝的亲弟弟,璐简王。
我们很多农村的老奶奶都是疼小儿子的,包括李奶奶。
而万历皇帝也许是知道李奶奶肯定不会同意他动张居正,至少不会同意把张居正抄家的。
万历抄张居正和冯保的家,除了政治原因之外,还有个私密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皇弟潞王筹款,筹款的原因,是潞王结婚。万历十七年,潞王到河南就藩(当藩王),万历不顾群臣反对,上来就赐予这个弟弟河南、湖北两省庄田4万顷。有先例就有后例,万历四十一年,他的三儿子福王就藩河南洛阳,万历又是赐予这个极为钟爱的儿子庄田4万顷。结果这4万顷,到了地方上实在是拿不出来了,才减为2万顷(给他4万顷,河南的财政就废了)。张居正是抑制土地兼并,万历是带头替皇族兼并土地。只是他不想想,帝国的土地都这么兼并,最终坑的是自己的朝廷与国库;你国家多少年以后,从哪里来从土地征收税赋?
而我们知道张居正改革一大对象就是这种为非作歹的皇族,尤其是土地兼并。
此举一出,作为皇族最有资历代表的李太后即使心有戚戚,也没办法对万历皇帝修理张居正说三道四了,于内,这件事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获利,一个获得权力一个获得经济利益,于外,如果张居正改革继续进行下去,还不知道有多少皇族会因此利益受损,而皇族利益受损,毫无疑问对皇帝本人是巨大的不利。
所以,形势发展如斯,李太后只能抛弃张居正。这就是在表面上的观望和不过问中,实际上表现出了对张居正的不支持以及放弃的原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