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她》
打车的时候,喜欢坐在副驾和司机闲聊消磨时间,谈路况谈成都谈各种七七八八。有一次,司机是个定居成都的河北人,问他是否习惯成都生活。他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懒,吃吃喝喝玩玩,北方人到这儿,只要勤快一点,赚钱不算难。我莞尔一笑。
那天遇到的司机,是个小伙子。看起来年龄不大,二十五岁的样子。人挺热情,说话也舒服自在,给人很靠谱的印象,不似有的人胡吹海侃,不着边际。我跟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车上放着音乐,陈奕迅的歌,他时不时跟着唱两句,唱的还蛮不错。问他这是哪一首,怎么从来没听过。原来是陈奕迅翻唱的《遥远的她》,原唱是张学友。两个版本都不错,各有各的味道,他说。
我接着问,怎么跑起了优步。
他说,下班闲着,在家无聊;跟朋友到处吃喝吧,次数多了也没啥新鲜的。
“缺个女朋友或者老婆。”我开玩笑道。
停顿了几秒钟,他清了清嗓子,低沉地说:刚离,暂时不想再找。
一下子,我有点不好意思,身为陌生人,无意触碰起别人的伤心事。后半程,我和他都没说话,只听着陈奕迅沙哑的歌声:遥远的她,仿佛借风声跟我话,热情若没变,哪管它沧桑变化·····
下车的时候,道了声谢谢就走了。“哥们,有时间没,找个地儿喝一杯如何?没别的意思,挺想听听你的故事。”这句话,终究咽下去没说,觉得不合适。
回到宿舍,找来张学友和陈奕迅的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听的同时,试着想象,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经历了什么,以及其间的心情。甚至想,以现有的情况为起点,能否构思一篇小说或软文?
铺天盖地的豆瓣、微信、微博文章,谈及感情,常常以“xx是我的朋友,谈了一段五年却没有结果的爱情”,或者“我有一朋友,曾经特别对感情玩世不恭,但是····”我怀疑,这些文章都是道听途说,而后添油加醋而成。不如学学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备好酒水吃食,愿者自来,讲述听过遇过的鬼故事。而后,蒲松龄加工成文,再补上个“异史氏曰”,点评一二。
那天遇到的司机,是个小伙子。看起来年龄不大,二十五岁的样子。人挺热情,说话也舒服自在,给人很靠谱的印象,不似有的人胡吹海侃,不着边际。我跟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车上放着音乐,陈奕迅的歌,他时不时跟着唱两句,唱的还蛮不错。问他这是哪一首,怎么从来没听过。原来是陈奕迅翻唱的《遥远的她》,原唱是张学友。两个版本都不错,各有各的味道,他说。
我接着问,怎么跑起了优步。
他说,下班闲着,在家无聊;跟朋友到处吃喝吧,次数多了也没啥新鲜的。
“缺个女朋友或者老婆。”我开玩笑道。
停顿了几秒钟,他清了清嗓子,低沉地说:刚离,暂时不想再找。
一下子,我有点不好意思,身为陌生人,无意触碰起别人的伤心事。后半程,我和他都没说话,只听着陈奕迅沙哑的歌声:遥远的她,仿佛借风声跟我话,热情若没变,哪管它沧桑变化·····
下车的时候,道了声谢谢就走了。“哥们,有时间没,找个地儿喝一杯如何?没别的意思,挺想听听你的故事。”这句话,终究咽下去没说,觉得不合适。
回到宿舍,找来张学友和陈奕迅的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听的同时,试着想象,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经历了什么,以及其间的心情。甚至想,以现有的情况为起点,能否构思一篇小说或软文?
铺天盖地的豆瓣、微信、微博文章,谈及感情,常常以“xx是我的朋友,谈了一段五年却没有结果的爱情”,或者“我有一朋友,曾经特别对感情玩世不恭,但是····”我怀疑,这些文章都是道听途说,而后添油加醋而成。不如学学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备好酒水吃食,愿者自来,讲述听过遇过的鬼故事。而后,蒲松龄加工成文,再补上个“异史氏曰”,点评一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