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第十一周阅读笔记
第三章第二语言教学法
第一节教学法的定义与地位
一 定义
语言教学法:吕必松认为语言教学法是关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科学。实际上是对语言规律,语言学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总和
二 地位
跟教学总体设计的关系:教学法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有密切的关系。
跟教材设计的关系:不同的教学法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侧重点
跟课堂教学的关系:不同的教学法对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把教学法分为两个大类别:一类以听说法为代表,又称为改革派教学法;一类以认知法为代表,又称为传统派教学法。
第二节传统派教学法
一 语法翻译法
盛行于18世纪末,起初用于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后移植到现代外语学习。
特点:
1教学语料是所谓的“规范语言”,即古典的书面语
2教学语言是学生的母语
3词汇教学主要通过词汇表孤立的进行
4语法教学的内容是词与词的组合规则,主要讲词的形态和曲折变化,对复杂语法现象做详尽得解释
5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
6教学方式以翻译为主
语法翻译法的语言学基础:传统语言学(规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
哲学基底:唯理主义
缺点:不注重听力、口语教学,不注重活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功能
作用:对后来的阅读法,自觉对比法和认知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阅读法
产生于二十世纪初,韦斯特创造的一种教学法。
阅读法的功绩:
1 首次区分精读和泛读
2 把快速阅读引入课堂,创造了阅读训练的多种方法,大大丰富了阅读教学法
3在课文编写时注意词汇量的控制
三 认知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卡鲁尔
基本原则:
1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2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该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必要时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
3把新的语言材料与学习者目的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情景进行教学
4听说与读写并进、口头笔头并举,促进各种感官同时运动,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教学顺序由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
认知法的教学过程:
理解阶段
能力培养阶段
综合运用阶段
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奥苏拜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
奥苏拜尔把学习分为两类
1 机械的学习
2有意义的学习
影响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
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现有知识的数量,理解程度和组织结构
2新旧知识的关联度
3学习者的联结意识
认知法的语言学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
基本观点:
1 语言是由无限句子构成,而无限的句子由有限的规则构成,语言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生成语法的规则
2 各种语言都有共性,语言教学应该注重目的语与母语的共性,启发学生将母语知识运用于第二语言学习
3 个人语言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是内化了的语言规则系统,语言表现是运用这个系统来生成新的句子
4 生成语法的基本规则是人的智力组成的一部分。
第三节改革派的教学法
都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联结和与之对比强化的。注重语言与客观的直接联系,情调重复、模仿、强化等手段的应用
一 直接法
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出现的
基本的教学原则:
1建立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把词语与它所指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
2在教学手段上用口语伴随动作或图画展示教学内容
3让学生通过各种模仿的方式重复所学的语句,一边养成习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4口语领先,从简单轶事、对话开始教学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基础:结构语言学
作用: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思维和交际,对第二语言教学影响深远,对听说法、功能法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缺点:忽视成人思维和母语能力的作用,忽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
二 听说法
也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兴起的,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
语言学基础:描写语言学
意义:1 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些较成熟的教材
2 培养出一大批第二语言人才
3 对其他教学法如视听法的产生也有很大的作用
缺点:1 过分强调听排斥读,不准用母语,不讲语法规则。
2 单纯的句型练习太枯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 不少学生把句型背的滚瓜烂熟,在生活中却不会运用。
三 全身反应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阿舍尔,强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
教学原则:
1先有充分的可理解性的听,才能自然的转移到说。
2 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能力的关键
3 指令是基本的交际
4 在大量输入之后,等待学生自然的产生说话的欲望,不要强迫
全身反应法以儿童习得母语理论为基础。
优点:强调通过动作来理解指令,用大量输入来诱发学生开口
缺点:忽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碰到抽象的概念就无能为力。
第四节其他教学法
一 静默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数学家与心理学家加特若创造的。
基本原则:
1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启蒙者。强调教师少说,启发学生多说
2口语领先,先有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再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
3 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4 促使学生用少量词汇造出大量的句子,在词汇学习中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迅速扩大词汇量
二 启示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始人保加利亚心理研究所所长罗扎洛夫。
教学原则:
1 创造舒畅愉悦的环境气氛,让学习者在极度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2 让学习者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相互支持,达到和谐统一
3 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的到启示,然后进行自由自在的交往。
暗示法有两个关键的手段:教师个人和信息源的威信、成年学生的幼稚化。
三 咨询法
咨询法又名社团语言学习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
特点: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病人”教师是“顾问”
2 只学口语不学书面语
3 依赖母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由母语到目的语 的过渡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四 功能法
起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
功能法的主要内容:
1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不强调用语言学的途径教授现代语言,而是强调交际的途径
3 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交际,包括:功能、情景、话题、表达。
4学习成果的构成有五个部分:功能项目、情景项目、话题、熟练度、文化。
5在听、说、读、写五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教学意义。
第五节语言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 与相关学科的互动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在行为主义教学法和心灵主义教学法之间搞调和和妥协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法国和美国的教学法家卡里曼和田岛穆
教学原则:
1教学次序 听→说→读→写
2注重口头联系,尤其是语音操练
3讲语法重视实用
4开始不排斥翻译,以后逐渐减少
5口头学会的材料要进行笔头训练。
三 综合化趋向
“综合”:在全面认识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把某些教学法的理论和原则抽出来,按一定的优化组合规则搭配起来,并注入新鲜的成份,生成一种带新质的方法和体制。
中篇 语言要素及文化教学
第四章语音教学
第一节语音介绍
一 语音: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人类语言=语音+语义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人们的语言交际主要通过语音来实现的。
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1 音高:声音的高低,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决定的。
语音的高低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声调和语调。
2 音强:指声音的轻重强弱,也叫音势,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程度上振幅的大小。
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由发音时用力的大小,呼出气流的强弱决定的。
音强构成语言的重音、轻声和语调。
3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由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所决定。
4 音色:音波振动形式不同而产生的音质。
音色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发音共鸣器的形状所决定。
音色在语音中的作用比音高、音强、音长都要重要,在语音的四种属性中,音色是最重要的属性。
三 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不同的语音由于发音器官活动部位不同、活动方式不同造成的。
人的发音器官分为:肺部、气管(气流的动力器官),声带(振动气流的主要气管),口腔、鼻腔(气流的共鸣气管)
四 语音的社会属性
区分不同的语音不仅要根据其物理属性,还要根据其所包含的意义。
五 语音单位
1音节:是语言里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在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
2音素:从音色角度分析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根据声音的类别可以分为:元音、辅音。
元音:都是乐音,声带振动,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发出的。
辅音: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
3 音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六 汉语语音简介
1辅音:肺部发出的气流在发音器官里受到阻碍而形成的一类音素。汉语有22个辅音。由于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辅音。、
发音部位
双唇音:b p m
唇齿音:f
舌尖前音:z c s
舌尖中音:d t n l
舌尖后音:zh ch sh r
舌面音: j q x
舌根音: g k h ng
发音方法
塞音:b p d t g k
擦音:f s sh r x h
塞擦音:z c zh ch j q
鼻音: m n ng
边音: l
按声带振动与否:清音:除以下五个外都是
浊音:r m n ng l
按送气与否:送气音:p t c ch q
不送气音: b d z zh j
2 元音与韵母
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形成元音的不同是因为口形和舌位的不同。
口形包括:口腔的开合程度、口腔的圆展、舌头的伸缩。
3 声调
声调:音节读音的高低升降。
二 语音教学的原则
一 目标明确
1 用汉语交际
2 教汉语
3 研究汉语
二 汉外对比
(1)母语有、目的语没有
(2)母语目的语一样
(3)母语没有 目的语有
(4)母语和目的语相似
三 循序渐进
第一节教学法的定义与地位
一 定义
语言教学法:吕必松认为语言教学法是关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科学。实际上是对语言规律,语言学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总和
二 地位
跟教学总体设计的关系:教学法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有密切的关系。
跟教材设计的关系:不同的教学法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侧重点
跟课堂教学的关系:不同的教学法对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把教学法分为两个大类别:一类以听说法为代表,又称为改革派教学法;一类以认知法为代表,又称为传统派教学法。
第二节传统派教学法
一 语法翻译法
盛行于18世纪末,起初用于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后移植到现代外语学习。
特点:
1教学语料是所谓的“规范语言”,即古典的书面语
2教学语言是学生的母语
3词汇教学主要通过词汇表孤立的进行
4语法教学的内容是词与词的组合规则,主要讲词的形态和曲折变化,对复杂语法现象做详尽得解释
5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
6教学方式以翻译为主
语法翻译法的语言学基础:传统语言学(规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
哲学基底:唯理主义
缺点:不注重听力、口语教学,不注重活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功能
作用:对后来的阅读法,自觉对比法和认知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阅读法
产生于二十世纪初,韦斯特创造的一种教学法。
阅读法的功绩:
1 首次区分精读和泛读
2 把快速阅读引入课堂,创造了阅读训练的多种方法,大大丰富了阅读教学法
3在课文编写时注意词汇量的控制
三 认知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卡鲁尔
基本原则:
1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2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该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必要时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
3把新的语言材料与学习者目的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情景进行教学
4听说与读写并进、口头笔头并举,促进各种感官同时运动,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教学顺序由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
认知法的教学过程:
理解阶段
能力培养阶段
综合运用阶段
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奥苏拜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
奥苏拜尔把学习分为两类
1 机械的学习
2有意义的学习
影响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
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现有知识的数量,理解程度和组织结构
2新旧知识的关联度
3学习者的联结意识
认知法的语言学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
基本观点:
1 语言是由无限句子构成,而无限的句子由有限的规则构成,语言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生成语法的规则
2 各种语言都有共性,语言教学应该注重目的语与母语的共性,启发学生将母语知识运用于第二语言学习
3 个人语言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是内化了的语言规则系统,语言表现是运用这个系统来生成新的句子
4 生成语法的基本规则是人的智力组成的一部分。
第三节改革派的教学法
都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联结和与之对比强化的。注重语言与客观的直接联系,情调重复、模仿、强化等手段的应用
一 直接法
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出现的
基本的教学原则:
1建立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把词语与它所指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
2在教学手段上用口语伴随动作或图画展示教学内容
3让学生通过各种模仿的方式重复所学的语句,一边养成习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4口语领先,从简单轶事、对话开始教学
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基础:结构语言学
作用: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思维和交际,对第二语言教学影响深远,对听说法、功能法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缺点:忽视成人思维和母语能力的作用,忽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
二 听说法
也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兴起的,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
语言学基础:描写语言学
意义:1 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些较成熟的教材
2 培养出一大批第二语言人才
3 对其他教学法如视听法的产生也有很大的作用
缺点:1 过分强调听排斥读,不准用母语,不讲语法规则。
2 单纯的句型练习太枯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 不少学生把句型背的滚瓜烂熟,在生活中却不会运用。
三 全身反应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阿舍尔,强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
教学原则:
1先有充分的可理解性的听,才能自然的转移到说。
2 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能力的关键
3 指令是基本的交际
4 在大量输入之后,等待学生自然的产生说话的欲望,不要强迫
全身反应法以儿童习得母语理论为基础。
优点:强调通过动作来理解指令,用大量输入来诱发学生开口
缺点:忽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碰到抽象的概念就无能为力。
第四节其他教学法
一 静默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数学家与心理学家加特若创造的。
基本原则:
1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启蒙者。强调教师少说,启发学生多说
2口语领先,先有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再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
3 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4 促使学生用少量词汇造出大量的句子,在词汇学习中通过分类学习的方法迅速扩大词汇量
二 启示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始人保加利亚心理研究所所长罗扎洛夫。
教学原则:
1 创造舒畅愉悦的环境气氛,让学习者在极度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2 让学习者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相互支持,达到和谐统一
3 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的到启示,然后进行自由自在的交往。
暗示法有两个关键的手段:教师个人和信息源的威信、成年学生的幼稚化。
三 咨询法
咨询法又名社团语言学习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
特点: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病人”教师是“顾问”
2 只学口语不学书面语
3 依赖母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由母语到目的语 的过渡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四 功能法
起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
功能法的主要内容:
1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不强调用语言学的途径教授现代语言,而是强调交际的途径
3 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交际,包括:功能、情景、话题、表达。
4学习成果的构成有五个部分:功能项目、情景项目、话题、熟练度、文化。
5在听、说、读、写五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教学意义。
第五节语言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 与相关学科的互动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在行为主义教学法和心灵主义教学法之间搞调和和妥协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法国和美国的教学法家卡里曼和田岛穆
教学原则:
1教学次序 听→说→读→写
2注重口头联系,尤其是语音操练
3讲语法重视实用
4开始不排斥翻译,以后逐渐减少
5口头学会的材料要进行笔头训练。
三 综合化趋向
“综合”:在全面认识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把某些教学法的理论和原则抽出来,按一定的优化组合规则搭配起来,并注入新鲜的成份,生成一种带新质的方法和体制。
中篇 语言要素及文化教学
第四章语音教学
第一节语音介绍
一 语音: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人类语言=语音+语义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人们的语言交际主要通过语音来实现的。
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1 音高:声音的高低,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决定的。
语音的高低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声调和语调。
2 音强:指声音的轻重强弱,也叫音势,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程度上振幅的大小。
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由发音时用力的大小,呼出气流的强弱决定的。
音强构成语言的重音、轻声和语调。
3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由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所决定。
4 音色:音波振动形式不同而产生的音质。
音色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发音共鸣器的形状所决定。
音色在语音中的作用比音高、音强、音长都要重要,在语音的四种属性中,音色是最重要的属性。
三 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不同的语音由于发音器官活动部位不同、活动方式不同造成的。
人的发音器官分为:肺部、气管(气流的动力器官),声带(振动气流的主要气管),口腔、鼻腔(气流的共鸣气管)
四 语音的社会属性
区分不同的语音不仅要根据其物理属性,还要根据其所包含的意义。
五 语音单位
1音节:是语言里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在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
2音素:从音色角度分析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根据声音的类别可以分为:元音、辅音。
元音:都是乐音,声带振动,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发出的。
辅音: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
3 音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六 汉语语音简介
1辅音:肺部发出的气流在发音器官里受到阻碍而形成的一类音素。汉语有22个辅音。由于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辅音。、
发音部位
双唇音:b p m
唇齿音:f
舌尖前音:z c s
舌尖中音:d t n l
舌尖后音:zh ch sh r
舌面音: j q x
舌根音: g k h ng
发音方法
塞音:b p d t g k
擦音:f s sh r x h
塞擦音:z c zh ch j q
鼻音: m n ng
边音: l
按声带振动与否:清音:除以下五个外都是
浊音:r m n ng l
按送气与否:送气音:p t c ch q
不送气音: b d z zh j
2 元音与韵母
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形成元音的不同是因为口形和舌位的不同。
口形包括:口腔的开合程度、口腔的圆展、舌头的伸缩。
3 声调
声调:音节读音的高低升降。
二 语音教学的原则
一 目标明确
1 用汉语交际
2 教汉语
3 研究汉语
二 汉外对比
(1)母语有、目的语没有
(2)母语目的语一样
(3)母语没有 目的语有
(4)母语和目的语相似
三 循序渐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