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教育目标篇
1 引言
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走一步算一步,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今天看到小孩子出现一个坏毛病,只是随意的说教两句,明天看到小孩子某个行为习惯很棒,就随便表扬一下,没有一个整体的教育规划来明确自己教育目标。
当辅导者(父母或者老师)确定儿童有何种行为问题,进而选择何种目标行为作为塑造或矫正的重点时,就取决于辅导者的价值观。由于辅导者的价值观彼此不同,因此如何确定目标行为,就是个难题。
本文将从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的目标分类理论入手,来谈谈教育目标中的“情感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从彼得•德鲁克的SMART原则来聊聊教育目标应该具备的几大原则。
彼得.德鲁克
本杰明•布鲁姆
2 观念革命之“情感领域”
布鲁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指的是对固定的知识的掌握,比如背诵古诗,学习汉字等等。动作技能领域指的是学习小提琴这样的技能等等,这两领域个作为教育目标是最容易量化和确认的。“情感领域”是家长最容易忽视,却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地方,教育的观念革命从“情感领域”开始!
现代教育学的大量实践和实验表明:情感领域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了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孩子就能够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反之,学习的结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正如有种说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对一件东西产生兴趣之后,作为辅导者要做的只是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的环境,适当指点一下学习的方法,剩下的部分可以完全交给孩子自己就行了。
这种感觉就像在阳光和煦的春天,在肥沃的土地(小孩子好奇的天性)上播下一颗名为兴趣种子,适当的浇一下水,知识就会自然而然的生根发芽。皆大欢喜,人人开心。
有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其决定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占20%。“态度”在孩子身上尤其重要。所以家长在给小孩子设立教育目标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情感领域”的把握,采用引导而不是逼迫的方式。想让孩子有学什么东西的是,不应该直接命令和要求,抱着“学是理所当然,不学就应该受惩罚”的观念来对待孩子,这样会激起孩子内心的抵触情绪,很容易造成孩子敷衍了事的坏毛病。而通过向孩子展示各种东西的神奇而趣味,激起小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兴趣,并让孩子喜欢上一件东西,孩子就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这样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才算是好的教育模式,家长轻松,孩子开心,还能学到东西。
同理,对于需要小孩子改正的坏毛病,比如坐姿不正,不好好刷牙。家长的目标是改正这样的行为,同样也应该从“情感领域”入手,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孩子自身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就不会去做了。而直接的责备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当着你的面会坐端正,会好好刷牙,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就开始敷衍了事”,明着家长一套,背着家长又是另一套,这样毫无意义,不会是家长想看到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建立教育目标的时候,要从“情感方面”入手,治理水的方式疏通永远比堵好,教育孩子的时候引导永远比责备好!
3 观念革命之“SMART原则”
在执行上述具体的目标时,应该坚持SMART原则(智慧的原则)。SMART是智慧的意思,其实是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它们分别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度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ased(具有时间限制的)。SMART原则是管理学中的一大重要部分,它能使辅导者有效地与宝宝协议好近期需要实现的目标。
Specific: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在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免不了给小孩子提一些目标要求,那么在提要求的时候要注意要求一定得是“具体”且“明确”的。比如说要求宝宝“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就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笼统的目标。没有给出“懂礼貌”的具体要求,小孩子自己怎么可能知道怎样才算“懂礼貌”。家长应该做的是耐心的亲自示范给孩子看,遇人要打招呼,对老人要尊重,小孩子特别特别喜欢模仿,啰啰嗦嗦说一大通,或者不讲清楚,只是笼统的让孩子“好好去做某件事”都是不妥的。家长自身要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良好的规范,然后自己按照良好的规范去做到了,然后也就能名正言顺的让孩子也明确的这么做。
Measurable:目标应该是可度量的。“量化”是一种有力的思想工具,它能让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加的清晰有条理。那刷牙做例子,小孩子不好好刷牙是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好好刷牙”也是个不明确的目标,它可以被量化成刷多少下,按照什么的样的方式刷,这样就清晰了不少。在生活中这些小细节中潜移默化的让小孩子行成严谨明确的思考习惯有百利无一害。
Attainable:目标应该是可实现的。小孩子只是个小孩子,而家长常常只会从家长自己的视角来看问题,其实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要求来要求小孩子。在给孩子设立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否则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自卑的心理。
Relevant: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有整体上的计划性,有规划的。那么每个小目标的设立就应该和这样的培养规划具有相关联性。孩子和家长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可能想要达成的目标很多,但是能实现的只有一部分,所以要有所优先级的取舍,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抓住核心关键,适当忽略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这样家长和孩子的负担都很少很多。
Time-based:目标应该是具有一个时限的。这既是对家长的要求,也是对孩子的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计划,看看到特定的时间之后,小孩子的变化和自己期望值的偏差,家长要有所反思,对目标计划有所调整,无期限的拖延下去的计划不能称之为计划,只能是想法。
4 总结:
人生是一场旅行,童年是这段旅行的起点,属于童年这段旅行的方向很大程度是由父母决定的。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人生导师,有义务让他们过上一段有意义,开心,充实的童年。而“行为目标”是一幅地图,它指明了在童年这段旅程如何游览更美丽的风景,愿每个家长都用心去引导自己的宝贝~
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走一步算一步,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今天看到小孩子出现一个坏毛病,只是随意的说教两句,明天看到小孩子某个行为习惯很棒,就随便表扬一下,没有一个整体的教育规划来明确自己教育目标。
当辅导者(父母或者老师)确定儿童有何种行为问题,进而选择何种目标行为作为塑造或矫正的重点时,就取决于辅导者的价值观。由于辅导者的价值观彼此不同,因此如何确定目标行为,就是个难题。
本文将从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的目标分类理论入手,来谈谈教育目标中的“情感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从彼得•德鲁克的SMART原则来聊聊教育目标应该具备的几大原则。
彼得.德鲁克
![]() |
本杰明•布鲁姆
![]() |
2 观念革命之“情感领域”
布鲁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 |
认知领域指的是对固定的知识的掌握,比如背诵古诗,学习汉字等等。动作技能领域指的是学习小提琴这样的技能等等,这两领域个作为教育目标是最容易量化和确认的。“情感领域”是家长最容易忽视,却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地方,教育的观念革命从“情感领域”开始!
现代教育学的大量实践和实验表明:情感领域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了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孩子就能够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反之,学习的结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正如有种说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对一件东西产生兴趣之后,作为辅导者要做的只是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的环境,适当指点一下学习的方法,剩下的部分可以完全交给孩子自己就行了。
这种感觉就像在阳光和煦的春天,在肥沃的土地(小孩子好奇的天性)上播下一颗名为兴趣种子,适当的浇一下水,知识就会自然而然的生根发芽。皆大欢喜,人人开心。
![]() |
有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其决定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占20%。“态度”在孩子身上尤其重要。所以家长在给小孩子设立教育目标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情感领域”的把握,采用引导而不是逼迫的方式。想让孩子有学什么东西的是,不应该直接命令和要求,抱着“学是理所当然,不学就应该受惩罚”的观念来对待孩子,这样会激起孩子内心的抵触情绪,很容易造成孩子敷衍了事的坏毛病。而通过向孩子展示各种东西的神奇而趣味,激起小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兴趣,并让孩子喜欢上一件东西,孩子就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这样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才算是好的教育模式,家长轻松,孩子开心,还能学到东西。
![]() |
同理,对于需要小孩子改正的坏毛病,比如坐姿不正,不好好刷牙。家长的目标是改正这样的行为,同样也应该从“情感领域”入手,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孩子自身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就不会去做了。而直接的责备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当着你的面会坐端正,会好好刷牙,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就开始敷衍了事”,明着家长一套,背着家长又是另一套,这样毫无意义,不会是家长想看到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建立教育目标的时候,要从“情感方面”入手,治理水的方式疏通永远比堵好,教育孩子的时候引导永远比责备好!
3 观念革命之“SMART原则”
在执行上述具体的目标时,应该坚持SMART原则(智慧的原则)。SMART是智慧的意思,其实是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它们分别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度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ased(具有时间限制的)。SMART原则是管理学中的一大重要部分,它能使辅导者有效地与宝宝协议好近期需要实现的目标。
![]() |
Specific: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在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免不了给小孩子提一些目标要求,那么在提要求的时候要注意要求一定得是“具体”且“明确”的。比如说要求宝宝“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就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笼统的目标。没有给出“懂礼貌”的具体要求,小孩子自己怎么可能知道怎样才算“懂礼貌”。家长应该做的是耐心的亲自示范给孩子看,遇人要打招呼,对老人要尊重,小孩子特别特别喜欢模仿,啰啰嗦嗦说一大通,或者不讲清楚,只是笼统的让孩子“好好去做某件事”都是不妥的。家长自身要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良好的规范,然后自己按照良好的规范去做到了,然后也就能名正言顺的让孩子也明确的这么做。
Measurable:目标应该是可度量的。“量化”是一种有力的思想工具,它能让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加的清晰有条理。那刷牙做例子,小孩子不好好刷牙是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好好刷牙”也是个不明确的目标,它可以被量化成刷多少下,按照什么的样的方式刷,这样就清晰了不少。在生活中这些小细节中潜移默化的让小孩子行成严谨明确的思考习惯有百利无一害。
![]() |
Attainable:目标应该是可实现的。小孩子只是个小孩子,而家长常常只会从家长自己的视角来看问题,其实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要求来要求小孩子。在给孩子设立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否则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自卑的心理。
Relevant: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有整体上的计划性,有规划的。那么每个小目标的设立就应该和这样的培养规划具有相关联性。孩子和家长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可能想要达成的目标很多,但是能实现的只有一部分,所以要有所优先级的取舍,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抓住核心关键,适当忽略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这样家长和孩子的负担都很少很多。
Time-based:目标应该是具有一个时限的。这既是对家长的要求,也是对孩子的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计划,看看到特定的时间之后,小孩子的变化和自己期望值的偏差,家长要有所反思,对目标计划有所调整,无期限的拖延下去的计划不能称之为计划,只能是想法。
4 总结:
人生是一场旅行,童年是这段旅行的起点,属于童年这段旅行的方向很大程度是由父母决定的。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人生导师,有义务让他们过上一段有意义,开心,充实的童年。而“行为目标”是一幅地图,它指明了在童年这段旅程如何游览更美丽的风景,愿每个家长都用心去引导自己的宝贝~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