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难“无边
有些书,只要看看内容提要,就让你“惊诧莫名”,甚至感动得一塌糊涂,美国作家朱迪.皮考特的《姐姐的守护者》就是其中的一本。
这是个五口之家。凯特两岁时罹患白血病。为了给她治病,父母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孕育并生下了与她基因完美匹配的安娜。从第一管脐带血开始,十三年来,安娜不断向姐姐“供应”了白血球、干细胞、骨髓……后来,凯特的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妹妹捐献一个肾。但这回安娜不干了,她无法忍受自己一再被当成“药品”,还在哥哥的帮助下找到律师事务所,控告父母夺走了自己的身体使用权。
母亲不能谅解小女儿不肯再救姐姐一次;父亲则感觉愧对安娜,认为长期以来不重视小女儿的感受。儿子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成为问题少年。这五口之家由此进入一种无法解脱的感情迷局。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爸爸、特别是妈妈太“过”了。安娜是个同样有灵魂的孩子,既然被“制造”了出来,就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呀,怎能如此“使用”。可是母亲呢?她在法庭上的话让人动容:
“我的人生仿佛一场火灾,一个女儿被困在火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可是光认识路有什么用,房屋在崩坍,弥漫着有毒气体!母亲无奈,她的无所适从,她的惊慌失措,都是因为爱。我们还忍心去指谪这位被火烘烤着的母亲吗?
那么去责怪安娜?责怪她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但她已经13岁了,谁真正关心过她作为一个“器官供应站”所遭受的悲哀和孤寂?那种连自己离开餐桌都没有人注意的冷漠激起了她的抗争。
于是又要责怪母亲——尽管有点不忍心:你格外关注凯特没有错,可是为什么不做好小女儿的“思想工作”呢?哪怕是多几个亲吻也好呀。母亲,您太疏忽了,手心手背都是您的肉哟。
但是,再想想,一位被不断的灾难折磨得筋疲力尽、每天像坐在火山口那样紧张的母亲,还可能事事想得那么周到吗?在人生之路上跌跌撞撞都属不易,怎么顾得上把一碗水端平呢……
我的道德天平就这样在母女两边反复地摆来摆去,猛然记起了一个常说常用的词组:“大爱无边”。没错,可是,呵呵,在一些情况下,“大爱”可是非常难以“无边”的。正像一位苏联诗人写过的,当爱情(广义的爱)仅仅是“明月下的闲散”或“长板凳上的叹息”,“无边”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当爱成了“风雪泥泞里的跋涉”,它就变得非常沉重,就会顾此失彼,就会揿下一头翘起一头,永远都摆不平,它的边际其实很小很小的。如果爱仅仅是甜言蜜语、搂搂抱抱就简单了,可惜在一个物质社会里,它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思绪,还有我们最不愿意提到的钱。更别说遇到那位母亲所说的“火灾”了;“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十分有道理的。有一位朋友从前总是埋怨母亲当年“偏心”,喜欢弟弟,冷落自己,现在他老了,方始体会到了母亲的难处。弟弟自幼体弱多病。在那个困难年代,一点可怜巴巴的凭证供应的“副食品”向弟弟“倾斜”,才救了他那羸弱的命。“爱”就是这个券、那个券,就是几两饭几两粥,母亲的“爱”不够分哟。我有位妻舅有段时间觉得不爽:说自从有了第三代,女儿对自己的“爱”大不如昔了。过去的问寒嘘暖不见了,相反,有时还埋怨外孙没有带好,越想越气,感慨“有了小的,忘了老的”。但现在他想通了:生活的压力如此大,要顾及的方方面面如此多,女儿也一样是“爱”不够分。原来,“爱”一点都不抽象,不高妙,它有时就是一块“红宝石”的大蛋糕,怎么切,怎么分,全是艺术,全是学问。不过当我了解到了这一点也就多了许多宽容,多了许多对亲人朋友的谅解,开朗了许多。谁都不容易哟,哪怕得到一点蛋糕屑,又何必计较那大小呢!
再回头说这本书。那个一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凯特其实是最痛苦的。最早想放弃的人就是她自己,而一直坚持的是母亲。她是否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对妹妹是不公平的,是否觉得母亲的爱沉重得难以负担呢?安娜争得了身体的使用权,却永远地离开了——倾盆大雨中,被一辆疾驶的车碾碎了魂魄。凯特活了下来,妹妹最后还是成了她的守护神。“我想着她的肾脏在我的身体里运作,她的血液在我的血管里流淌。不管去哪里,我都带着她”,这是姐姐对妹妹永远的怀念。
一位书评作者写道“爱固然美好,但非常之爱,总不免带点‘同归于尽’的残忍。爱得入心入肺,死去活来,痛不欲生,也不得不继续熬下去,接受缘分和命运的安排。爱的尽头,或许是最深切的无奈。”
信然!“非常之爱”,这样的事例,比如“暴走母亲”,常常见于报端,让我们既感动又深感无奈和郁闷。我们凡人实在担当不起,当那”火灾“漫及那些不幸的家庭,我们的”杯水“帮不了什么大忙,却可以少一点说三道四,而更寄希望于强大的政府能伸出温暖之手。也许,当整个社会的“爱”拧在了一起,那才会是真正的”大爱无边“了。
(改编为电影)
这是个五口之家。凯特两岁时罹患白血病。为了给她治病,父母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孕育并生下了与她基因完美匹配的安娜。从第一管脐带血开始,十三年来,安娜不断向姐姐“供应”了白血球、干细胞、骨髓……后来,凯特的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妹妹捐献一个肾。但这回安娜不干了,她无法忍受自己一再被当成“药品”,还在哥哥的帮助下找到律师事务所,控告父母夺走了自己的身体使用权。
母亲不能谅解小女儿不肯再救姐姐一次;父亲则感觉愧对安娜,认为长期以来不重视小女儿的感受。儿子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成为问题少年。这五口之家由此进入一种无法解脱的感情迷局。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爸爸、特别是妈妈太“过”了。安娜是个同样有灵魂的孩子,既然被“制造”了出来,就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呀,怎能如此“使用”。可是母亲呢?她在法庭上的话让人动容:
“我的人生仿佛一场火灾,一个女儿被困在火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可是光认识路有什么用,房屋在崩坍,弥漫着有毒气体!母亲无奈,她的无所适从,她的惊慌失措,都是因为爱。我们还忍心去指谪这位被火烘烤着的母亲吗?
那么去责怪安娜?责怪她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但她已经13岁了,谁真正关心过她作为一个“器官供应站”所遭受的悲哀和孤寂?那种连自己离开餐桌都没有人注意的冷漠激起了她的抗争。
于是又要责怪母亲——尽管有点不忍心:你格外关注凯特没有错,可是为什么不做好小女儿的“思想工作”呢?哪怕是多几个亲吻也好呀。母亲,您太疏忽了,手心手背都是您的肉哟。
但是,再想想,一位被不断的灾难折磨得筋疲力尽、每天像坐在火山口那样紧张的母亲,还可能事事想得那么周到吗?在人生之路上跌跌撞撞都属不易,怎么顾得上把一碗水端平呢……
我的道德天平就这样在母女两边反复地摆来摆去,猛然记起了一个常说常用的词组:“大爱无边”。没错,可是,呵呵,在一些情况下,“大爱”可是非常难以“无边”的。正像一位苏联诗人写过的,当爱情(广义的爱)仅仅是“明月下的闲散”或“长板凳上的叹息”,“无边”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当爱成了“风雪泥泞里的跋涉”,它就变得非常沉重,就会顾此失彼,就会揿下一头翘起一头,永远都摆不平,它的边际其实很小很小的。如果爱仅仅是甜言蜜语、搂搂抱抱就简单了,可惜在一个物质社会里,它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思绪,还有我们最不愿意提到的钱。更别说遇到那位母亲所说的“火灾”了;“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十分有道理的。有一位朋友从前总是埋怨母亲当年“偏心”,喜欢弟弟,冷落自己,现在他老了,方始体会到了母亲的难处。弟弟自幼体弱多病。在那个困难年代,一点可怜巴巴的凭证供应的“副食品”向弟弟“倾斜”,才救了他那羸弱的命。“爱”就是这个券、那个券,就是几两饭几两粥,母亲的“爱”不够分哟。我有位妻舅有段时间觉得不爽:说自从有了第三代,女儿对自己的“爱”大不如昔了。过去的问寒嘘暖不见了,相反,有时还埋怨外孙没有带好,越想越气,感慨“有了小的,忘了老的”。但现在他想通了:生活的压力如此大,要顾及的方方面面如此多,女儿也一样是“爱”不够分。原来,“爱”一点都不抽象,不高妙,它有时就是一块“红宝石”的大蛋糕,怎么切,怎么分,全是艺术,全是学问。不过当我了解到了这一点也就多了许多宽容,多了许多对亲人朋友的谅解,开朗了许多。谁都不容易哟,哪怕得到一点蛋糕屑,又何必计较那大小呢!
再回头说这本书。那个一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凯特其实是最痛苦的。最早想放弃的人就是她自己,而一直坚持的是母亲。她是否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对妹妹是不公平的,是否觉得母亲的爱沉重得难以负担呢?安娜争得了身体的使用权,却永远地离开了——倾盆大雨中,被一辆疾驶的车碾碎了魂魄。凯特活了下来,妹妹最后还是成了她的守护神。“我想着她的肾脏在我的身体里运作,她的血液在我的血管里流淌。不管去哪里,我都带着她”,这是姐姐对妹妹永远的怀念。
一位书评作者写道“爱固然美好,但非常之爱,总不免带点‘同归于尽’的残忍。爱得入心入肺,死去活来,痛不欲生,也不得不继续熬下去,接受缘分和命运的安排。爱的尽头,或许是最深切的无奈。”
信然!“非常之爱”,这样的事例,比如“暴走母亲”,常常见于报端,让我们既感动又深感无奈和郁闷。我们凡人实在担当不起,当那”火灾“漫及那些不幸的家庭,我们的”杯水“帮不了什么大忙,却可以少一点说三道四,而更寄希望于强大的政府能伸出温暖之手。也许,当整个社会的“爱”拧在了一起,那才会是真正的”大爱无边“了。
(改编为电影)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