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前一段,在报纸上看到最美的山村女教师李灵的报道,看到李灵说学校缺老师,于是萌生了利用假期去做志愿者的想法。甚至想到组织一个志愿者协会,保证学校有源源不断的教师供应。奥运会证明,中国志愿者的力量是伟大的。可是今天,看了卢安克的博客http://luanke.jiaoyu.org/,我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卢安克,42岁,德国人,在中国农村贫困的深山中执教10年,没有工资,每年父母从德国寄来5000元人民币生活。
记者柴静采访他。柴静问:你每个月的生活需要多少钱?卢安克说:100元左右。
村民说,他不吃肉,和我们一样吃红薯叶,和我们一起种地、种菜。
卢安克的博客,写的很顺畅,完全看不出外国人对汉语的隔阂。当看到他对志愿者的看法时,我的心里震了一下。他说“作为志愿者的特点也就是"短期做事"这个特点,作为志愿者的人一开始就已经想得到:这只是一段最后都要结束的状态,不会是长期的。"志愿者"这种职业是帮不了学生的,因为这种身份的短期性,志愿者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地方联系起来。农村最需要的,其实是城市人长期的时间,是城市人的命,不是知识或方法。一个随时都有可能离开学生的老师会破坏学生的所靠,就像一个叫学生回家,过后又批评他们"为什么走了"的老师一样。说夸张一点:如果一个老师的心情、他属不属于学生的心态一下子就变,如果学生都不知道过一下子又会怎么样,学生就更找不到安全感,更没有了健康身体所需要的依靠。”
说起志愿者,大家都会赞叹,认为他们无私高尚。可是出于志愿者的心理,去山村任教为的是什么?不可否认,改变山村落后的教育质量,带去新的视野自然是首要目的,但志愿者心里是不是也有借此摆脱城市的喧嚣,人事的复杂,去寻一份纯净,净化自己的心灵呢?或者说想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满足自己对山村的“他者”诉求?最重要的是志愿者都明白自己在山村任教是个短期过程,他终归要回归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所以,山区不便利、不丰富、落后的生活他尚可以忍受。这种时间的限度,也使志愿者更能够全身心纯粹的投入教育。但是一旦时间到了,志愿者给孩子心理上造成的缺失感和极度没有安全感会更深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他会觉得一切都会变,没有什么归属感。
所以,如果你真的决定做一个志愿者,一定要想到这些问题。
李灵、卢安克选择的其实是一种人生,而众多志愿者选择的只是一种人生态度。
卢安克,42岁,德国人,在中国农村贫困的深山中执教10年,没有工资,每年父母从德国寄来5000元人民币生活。
记者柴静采访他。柴静问:你每个月的生活需要多少钱?卢安克说:100元左右。
村民说,他不吃肉,和我们一样吃红薯叶,和我们一起种地、种菜。
卢安克的博客,写的很顺畅,完全看不出外国人对汉语的隔阂。当看到他对志愿者的看法时,我的心里震了一下。他说“作为志愿者的特点也就是"短期做事"这个特点,作为志愿者的人一开始就已经想得到:这只是一段最后都要结束的状态,不会是长期的。"志愿者"这种职业是帮不了学生的,因为这种身份的短期性,志愿者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地方联系起来。农村最需要的,其实是城市人长期的时间,是城市人的命,不是知识或方法。一个随时都有可能离开学生的老师会破坏学生的所靠,就像一个叫学生回家,过后又批评他们"为什么走了"的老师一样。说夸张一点:如果一个老师的心情、他属不属于学生的心态一下子就变,如果学生都不知道过一下子又会怎么样,学生就更找不到安全感,更没有了健康身体所需要的依靠。”
说起志愿者,大家都会赞叹,认为他们无私高尚。可是出于志愿者的心理,去山村任教为的是什么?不可否认,改变山村落后的教育质量,带去新的视野自然是首要目的,但志愿者心里是不是也有借此摆脱城市的喧嚣,人事的复杂,去寻一份纯净,净化自己的心灵呢?或者说想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满足自己对山村的“他者”诉求?最重要的是志愿者都明白自己在山村任教是个短期过程,他终归要回归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所以,山区不便利、不丰富、落后的生活他尚可以忍受。这种时间的限度,也使志愿者更能够全身心纯粹的投入教育。但是一旦时间到了,志愿者给孩子心理上造成的缺失感和极度没有安全感会更深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他会觉得一切都会变,没有什么归属感。
所以,如果你真的决定做一个志愿者,一定要想到这些问题。
李灵、卢安克选择的其实是一种人生,而众多志愿者选择的只是一种人生态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