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忘忧
![]() |
我那时只知道这院落中丛生的是最家常不过的黄花菜。许久之后才知道这便是萱草的一种。就像你突然发现,你的一位亲密朋友,竟是一位风雅无敌、声名远播的名人,隐姓埋名地在你身边埋伏了许久。 —— 《萱草.忘忧》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卫风.伯兮》
行役之人到边地戍守,远离父母妻儿,不得返家。家中妻子想念征人,忧思成病。妻子有着希望夫君建功立业,和期望与夫君相守之间的矛盾心情。她希望能够暂时忘记这思念的忧苦,却又难以忘记,所以希望得到使人善忘的草,使得自己可以漠然无所思。然而世间哪有这样的东西呢?
世间大概真有这样的东西,便是可忘忧的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意为“忘记”,“萱”的发音与“谖”相同,所以古人把萱草命名为忘忧草。《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嵇康《养生论》中说,“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合欢花可免除人愤怒的情绪,而萱草是能让人忘掉忧愁的。
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欲忘人之忧,则赠以丹棘,丹棘一名忘忧。”丹棘正是萱草的另一个名字。如果你想让一个一个忘掉忧思,那么就送给对方一枝萱草吧。
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台阶下种上几棵萱草,希望它能够让思念游子的母亲有所依托,忘却烦忧。
《诗经疏称》中说“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于是也便称母亲的居室为萱堂,以萱作为母亲的代称。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是行天涯的游子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王冕《偶书》写道“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是在一个萱草花盛开的好天气里,举杯为母亲祝寿。
萱草,还有一个别名,叫宜男草。周处《风土记》记载,“妇人佩之必生男。”言之凿凿地讲,女人佩戴萱草花,便必定能生儿子。南朝梁元帝曾作《宜男草诗》:“可爱宜男草,垂采映倡家,何时如此叶,结实复含花。”借咏萱草,表达了女子对结实生子生活的祈愿。
![]() |
童年时夏日在外祖母家,院落中有丛生的黄花,叶子细长如兰,淡绿色的长形花枝上,擎着黄色或橘色的花朵,花形有些像百合。黄昏时外祖母会把花朵摘下来,用开水焯过,与粉丝、蒜泥等,拌成爽口的凉菜。或者把花朵晾干储存,要吃时取出,泡开,裹以鸡蛋面糊,在油中煎炸至金黄。入口酥脆,而又带有夏日花朵的清香。
我那时只知道这院落中丛生的是最家常不过的黄花菜。许久之后才知道这便是萱草的一种。就像你突然发现,你的一位亲密朋友,竟是一位风雅无敌、声名远播的名人,隐姓埋名地在你身边埋伏了许久。童年时有无边的烂漫欢乐,不知是不是吃多了外祖母的忘忧草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