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惠灵顿
忽然,我就来到了惠灵顿。
为什么说忽然呢?因为在踏足新西兰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来惠灵顿。在我一厢情愿的想象中,惠灵顿之于新西兰,就仿佛华盛顿之于美国,堪培拉之于澳大利亚。那里可以是政客的游乐场,却未必是旅行者的天堂。所以通常情况下,我选择绕道而行。
可是Marlene不这么想,当我在她家换宿时,她抱着Marcus瞪大了眼睛说:我觉得你应该要去惠灵顿,那里有好多不错的博物馆,你肯定会喜欢。
如此说来,惠灵顿的关键词是 --- 博物馆奇妙夜。
搭火车从Ohakune一路吭哧吭哧来到惠灵顿。负责任地讲,新西兰的火车远比汽车慢,在与铁轨偶尔平行的高速上,常常看见汽车从一旁呼啸而过。可是无所谓啊,不是说时间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吗?新西兰的山野乡间显然足够美好,莹莹蓝天有缕缕白云,碧碧青草有朵朵羊群。
惠灵顿的第一个清晨,从路边的咖啡小店开始。一杯美式香浓配全麦火腿面包,不足为奇。可是陌生老太太一个笑容怒放的问候,会瞬间点亮还渗着睡意的早晨,比咖啡因更提神。
仔细安抚好胃,就迫不及待要放飞眼睛,放飞在Te Papa。
毛利语里面,Te Papa是藏宝盒的意思。我却以为这个名字不够贴切,对Te Papa来说,盒太小了,至少也要是个藏宝箱。
说不上对博物馆多有研究,只是每到一个陌生城市都会好奇想要看看。可国内的那些博物馆大部分让人提不起兴趣,他们只是中规中矩陈列着展品,陈列在冰冷的玻璃橱窗里。晦暗的灯光以及过于充足的冷气常常让人寒栗,有某个瞬间你甚至怀疑自己置身太平间,周围躺着些岁月的尸体, 高冷而不屑和你有任何交流。
Te Papa不是这样的,她有容乃大,也平易近人。从毛利文化,到加里波利战役,到地理地质,到自然生物,到世界移民,到社会运动,到当代艺术,无所不包。在表现手法上,不是简单的陈列加陈述,而是场景加互动,有实物有剧场有影像,运用声光电邀请五官全面参与一场历史的巡弋,向你娓娓道来新西兰的过往。甚至一些你只会私下缅怀的小玩意也能堂而皇之占据博物馆的一方空间,比如陈设新西兰家庭在不同年代使用的家电设备,服装衣着,房间摆设,儿童玩具。也不会大费周章,每个年代一个橱窗,透过小小的历史切片你得以窥见祖辈的生活,父辈的生活,以及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有延续有差异,历史的脉络清晰在眼前展开,一目了然。
Te Papa不是一本散发着陈腐气息的历史课本,你爱翻不翻,而是调用各种科技试图把你包裹进她的历史文化社会万象。这样的博物馆,逛一天也不会腻。
Te Papa是惠灵顿的一张城市名片,可惠灵顿的城市名片绝对不止Te Papa,还有战争纪念馆,还有国会大厦,还有古巴街。
作为南太平洋四面环海的国家,新西兰没有经历太多历史的腥风血雨,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重大战役。这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子民来说,当然是十足的幸事。所谓战争纪念馆,主要记录一战二战,以及浓墨重彩的加里波利战役。大多数表现战争的展览通常会按照时间线一路铺陈,经由历史的断壁残垣让你去脑补战争的残酷。战争纪念馆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历史陈述场景化,不是单单给你几样物件几张照片几段文字,而是给你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人自由穿梭其间,感受战争前小镇的宁静生活,战争爆发号召参军的热血激昂,战场上被死亡追赶的焦灼疲惫,以及家乡亲人的日夜担忧。你就像坐了一架时光机,回到过去目睹那场丧失理智的疯狂。
加里波利战役大概是新西兰历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对于这些远渡重洋为国捐躯的军人,国家表现出高度诚意。白色大理石表面一笔一划镌刻下所有记录在案的烈士名字,而那些无迹可查的英灵,则用一座无名塚以示悼念。
国会大厦是我一度犹豫究竟要不要去的地方。毕竟对我来说,政治实在太过冰冷狡黠错综复杂。可能是日常生活的政治参与感太弱,所以对政治无甚兴趣。如果硬要去,也就是看看建筑罢了。
从旧圣保罗大教堂离开,一路晃悠到国会大厦,安检、寄存、静候。等到12点,一位优雅的中年女士走出,热情接待访者。十来人循着她精心设计的路线一边在蜂巢、议政厅、图书馆间穿梭,一边听她讲述国家的历史过往与未来使命。她声音轻柔,语速平缓,却透着一股坚定和自信,尤其是在介绍新西兰的女性平权与政治透明时,那股子骄傲不彰自显。站在两天前刚刚使用过的众议院,政治余温尚存。眼睛里装着空荡荡的房间,脑子里却寻思国会议员们是否也在这里唇枪舌战,为了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争得面红耳赤。每一次的矛盾、争执、协商、妥协都形塑着新西兰的日后走向,而这一切总要透过摄影机的黑色镜头飞入寻常百姓家,公之于众。看来,他们力图营造全员参与的公民政治,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入场的权谋政治。
下午四点的古巴街或许是乏味的,淌了一地生活的琐碎。路人匆匆而过的步伐,小童在糖果摊前目不转睛的流连,还有酒吧店员对自家桌椅无精打采的摆弄。仿佛还没从上一场宿醉中完全清醒过来,又要开始为下一场宿醉做准备。古巴街的光合作用要从太阳落山开始。不要阳光,要魔力月光。音乐混杂着酒精、喧嚣和荷尔蒙从酒吧里纷纷扰扰夺门而出,游荡在惠灵顿五月湿冷的空气里。那些不安分的青年男女像接收到信号般从家里鱼贯而出,集聚在小街巷,寻找自己的码头。
在惠灵顿,总有那么几条街只存在于午夜之后,日出之前。
如果实在不想把夜晚交给嘈杂且放纵的古巴街,那么,去卡特天文台吧。坐小缆车上山,花一个钟头看一场天幕电影,在浩瀚苍穹下感受沧海一粟的渺小,分享凉宫春日的忧郁。畅游银河系,了解宇宙大爆炸,认识八大行星以及被排挤的冥王星。可爱的工作人员会教你辨认星座,并讲述毛利人与南十字星的故事。若是天朗气清,还能透过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可惜我去的时候惠灵顿在耍小脾气,阴晴不定,观星宏愿只好留作下次。
作为首都的惠灵顿是宏大的,毕竟这里做出的每一项政治决策都关乎全体新西兰人民的日常生活。可是作为城市的惠灵顿又是小巧的,她和蔼可亲,从来不端着架子。不管去哪里几乎都可以步行到达,拥有全国最好的博物馆却分文不取,在古巴街的小食店随意买一份登不得台面的炸鱼薯条也能吃的津津有味。
这样的惠灵顿,你总是想要多看一眼,再多一眼。
为什么说忽然呢?因为在踏足新西兰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来惠灵顿。在我一厢情愿的想象中,惠灵顿之于新西兰,就仿佛华盛顿之于美国,堪培拉之于澳大利亚。那里可以是政客的游乐场,却未必是旅行者的天堂。所以通常情况下,我选择绕道而行。
可是Marlene不这么想,当我在她家换宿时,她抱着Marcus瞪大了眼睛说:我觉得你应该要去惠灵顿,那里有好多不错的博物馆,你肯定会喜欢。
如此说来,惠灵顿的关键词是 --- 博物馆奇妙夜。
![]() |
拥有近80年历史的惠灵顿火车站 |
![]() |
当我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总有阿岳陪我。 |
搭火车从Ohakune一路吭哧吭哧来到惠灵顿。负责任地讲,新西兰的火车远比汽车慢,在与铁轨偶尔平行的高速上,常常看见汽车从一旁呼啸而过。可是无所谓啊,不是说时间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吗?新西兰的山野乡间显然足够美好,莹莹蓝天有缕缕白云,碧碧青草有朵朵羊群。
![]() |
火车缓缓流过草原 |
惠灵顿的第一个清晨,从路边的咖啡小店开始。一杯美式香浓配全麦火腿面包,不足为奇。可是陌生老太太一个笑容怒放的问候,会瞬间点亮还渗着睡意的早晨,比咖啡因更提神。
![]() |
惠灵顿的第一顿早餐 |
仔细安抚好胃,就迫不及待要放飞眼睛,放飞在Te Papa。
毛利语里面,Te Papa是藏宝盒的意思。我却以为这个名字不够贴切,对Te Papa来说,盒太小了,至少也要是个藏宝箱。
![]() |
新西兰探索地图 |
说不上对博物馆多有研究,只是每到一个陌生城市都会好奇想要看看。可国内的那些博物馆大部分让人提不起兴趣,他们只是中规中矩陈列着展品,陈列在冰冷的玻璃橱窗里。晦暗的灯光以及过于充足的冷气常常让人寒栗,有某个瞬间你甚至怀疑自己置身太平间,周围躺着些岁月的尸体, 高冷而不屑和你有任何交流。
Te Papa不是这样的,她有容乃大,也平易近人。从毛利文化,到加里波利战役,到地理地质,到自然生物,到世界移民,到社会运动,到当代艺术,无所不包。在表现手法上,不是简单的陈列加陈述,而是场景加互动,有实物有剧场有影像,运用声光电邀请五官全面参与一场历史的巡弋,向你娓娓道来新西兰的过往。甚至一些你只会私下缅怀的小玩意也能堂而皇之占据博物馆的一方空间,比如陈设新西兰家庭在不同年代使用的家电设备,服装衣着,房间摆设,儿童玩具。也不会大费周章,每个年代一个橱窗,透过小小的历史切片你得以窥见祖辈的生活,父辈的生活,以及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有延续有差异,历史的脉络清晰在眼前展开,一目了然。
![]() |
忍者神龟+神秘博士+walkman+Nintendo=童年 |
Te Papa不是一本散发着陈腐气息的历史课本,你爱翻不翻,而是调用各种科技试图把你包裹进她的历史文化社会万象。这样的博物馆,逛一天也不会腻。
![]() |
好有爱的爷爷奶奶 |
Te Papa是惠灵顿的一张城市名片,可惠灵顿的城市名片绝对不止Te Papa,还有战争纪念馆,还有国会大厦,还有古巴街。
作为南太平洋四面环海的国家,新西兰没有经历太多历史的腥风血雨,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重大战役。这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子民来说,当然是十足的幸事。所谓战争纪念馆,主要记录一战二战,以及浓墨重彩的加里波利战役。大多数表现战争的展览通常会按照时间线一路铺陈,经由历史的断壁残垣让你去脑补战争的残酷。战争纪念馆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历史陈述场景化,不是单单给你几样物件几张照片几段文字,而是给你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让人自由穿梭其间,感受战争前小镇的宁静生活,战争爆发号召参军的热血激昂,战场上被死亡追赶的焦灼疲惫,以及家乡亲人的日夜担忧。你就像坐了一架时光机,回到过去目睹那场丧失理智的疯狂。
![]() |
征兵海报 |
加里波利战役大概是新西兰历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对于这些远渡重洋为国捐躯的军人,国家表现出高度诚意。白色大理石表面一笔一划镌刻下所有记录在案的烈士名字,而那些无迹可查的英灵,则用一座无名塚以示悼念。
国会大厦是我一度犹豫究竟要不要去的地方。毕竟对我来说,政治实在太过冰冷狡黠错综复杂。可能是日常生活的政治参与感太弱,所以对政治无甚兴趣。如果硬要去,也就是看看建筑罢了。
![]() |
国会大厦 |
从旧圣保罗大教堂离开,一路晃悠到国会大厦,安检、寄存、静候。等到12点,一位优雅的中年女士走出,热情接待访者。十来人循着她精心设计的路线一边在蜂巢、议政厅、图书馆间穿梭,一边听她讲述国家的历史过往与未来使命。她声音轻柔,语速平缓,却透着一股坚定和自信,尤其是在介绍新西兰的女性平权与政治透明时,那股子骄傲不彰自显。站在两天前刚刚使用过的众议院,政治余温尚存。眼睛里装着空荡荡的房间,脑子里却寻思国会议员们是否也在这里唇枪舌战,为了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争得面红耳赤。每一次的矛盾、争执、协商、妥协都形塑着新西兰的日后走向,而这一切总要透过摄影机的黑色镜头飞入寻常百姓家,公之于众。看来,他们力图营造全员参与的公民政治,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入场的权谋政治。
![]() |
行将苏醒的古巴街 |
下午四点的古巴街或许是乏味的,淌了一地生活的琐碎。路人匆匆而过的步伐,小童在糖果摊前目不转睛的流连,还有酒吧店员对自家桌椅无精打采的摆弄。仿佛还没从上一场宿醉中完全清醒过来,又要开始为下一场宿醉做准备。古巴街的光合作用要从太阳落山开始。不要阳光,要魔力月光。音乐混杂着酒精、喧嚣和荷尔蒙从酒吧里纷纷扰扰夺门而出,游荡在惠灵顿五月湿冷的空气里。那些不安分的青年男女像接收到信号般从家里鱼贯而出,集聚在小街巷,寻找自己的码头。
![]() |
夜幕下的惠灵顿 |
在惠灵顿,总有那么几条街只存在于午夜之后,日出之前。
如果实在不想把夜晚交给嘈杂且放纵的古巴街,那么,去卡特天文台吧。坐小缆车上山,花一个钟头看一场天幕电影,在浩瀚苍穹下感受沧海一粟的渺小,分享凉宫春日的忧郁。畅游银河系,了解宇宙大爆炸,认识八大行星以及被排挤的冥王星。可爱的工作人员会教你辨认星座,并讲述毛利人与南十字星的故事。若是天朗气清,还能透过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可惜我去的时候惠灵顿在耍小脾气,阴晴不定,观星宏愿只好留作下次。
![]() |
南半球的五月星空 |
作为首都的惠灵顿是宏大的,毕竟这里做出的每一项政治决策都关乎全体新西兰人民的日常生活。可是作为城市的惠灵顿又是小巧的,她和蔼可亲,从来不端着架子。不管去哪里几乎都可以步行到达,拥有全国最好的博物馆却分文不取,在古巴街的小食店随意买一份登不得台面的炸鱼薯条也能吃的津津有味。
![]() |
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吃不完的炸鱼薯条 |
这样的惠灵顿,你总是想要多看一眼,再多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