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完南墙,再回头思考更深一层次的问题 | 中国建筑遗产研学工作营第5日
![]() |
云冈石窟(摄影:曾翰) |
行程过半,师生们的状态如随队专业摄影师曾翰所说,“虽疲累却激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热烈、深入。大同,夜,城墙雄伟磅礴,思绪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已钻进了时间的裂缝,一股说不清的乡愁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清晨,从大同东小城出发,往西行18公里到武州山南麓的十里河北岸,即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所在。穿过新建的寺宇和广场,37位同学一路就“北魏风格”的仿古建筑各抒己见。到了石窟区后,再也没人顾得上说话了。形制各异的洞窟,神态各样的佛像;精美的飞天,抽象的楼阁……让人目不暇接。公元5世纪的“人作”将这片悠然净土化为佛国;持续一千五百年的“天开”为它染上风霜,刻上纹痕。云冈石窟是二者联手创作的艺术品,感染力直入人心!
![]() |
![]() |
云冈石窟(摄影:曾翰) |
从云冈出来返回大同城内,同学们再次为善化寺和华严寺的风韵所倾倒。从善化寺三圣殿的“怒放的花朵”般的斗拱,到善化寺大雄宝殿内的八角形双龙戏珠藻井;从上华严寺大雄宝殿上尺寸骇人的鸱吻,到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里玲珑精致的经橱……传统木构建筑的魅力,为这些现代、当代建筑语境中成长的年轻人重构了历史与设计的关系。
![]() |
善化寺大雄宝殿(摄影:曾翰) |
![]() |
善化寺(摄影:曾翰) |
日落时分,登上华严寺中新近修成的华严宝塔,古平城新貌尽收眼底。对于城墙内外的城市和建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沈旸反复提醒大家多作思考。相信诸位同学经过所见所闻后,自会有所思所想。
【第四组成员思维笔记】
迷:我们在看些什么?
建筑考察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天堂里没有天使,地狱里全是魔鬼”,刚从华严宝塔的顶层下来的沈旸老师如是说。站在旁边的我们一脸茫然,不懂大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我们无法理解沈旸老师究竟看到了什么。
佛光寺、五台山寺庙群、应县木塔和悬空寺,我们的目光扫过这些古建筑的每一组斗拱,每一根柱子,每一根横梁,甚至是每一片瓦,我们在记录中感知尺度,研究构造,分析空间,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顺畅,然而到今天,看完云冈石窟,善化寺以及华严寺,团队中出现了一种名为“茫然”的情绪。
![]() |
夏帅琦速写与笔记 |
在我们看来,今天参观的建筑在尺度、构造、空间上跟我们之前看过的建筑是如此的相似,再分析之前的东西对我们而言似乎没有太多意义。行走在楼阁长廊中,我们急切地寻找着更深层次的发现,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分析过的东西的意义。像之前那样用目光扫掠古建筑的每一个角落,眼中却失去了几天前的坚定。
我们不禁问自己,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
【启:遗产的价值判断】
后来沈旸老师和我们说,这番痛苦与困惑是必须经历的。他要看着我们撞完南墙,再回头思考更深一层次的问题。
在薄伽教藏殿的出檐下,伴着微凉的晚风,我们急切地将困惑诉诸老师,沈旸老师却反问我们,这次古建研习营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眼前你们以为看到的历史,其实叠加了年代的变化,早已面目全非。你们究竟是来看它原来的样子呢,还是思考,它究竟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比如眼下看到的辽金建筑与文物,它是否能称为“文物遗产”,究竟又有多少社会普世价值?比如华严寺新建的塔,应该是以什么样的城市肌理价值观来判断它。又比如故宫大修,以什么时代的格局作为它基本的参照。这都取决于这些古代遗产所应该具备的价值以及判断的标准。
![]() |
夏帅琦速写与笔记 |
举个例子,在太原城西北角的一个小山包上有一座很小的舍利塔,而城的东南角有个双塔,两个方位的塔间有一条神秘的45度线,所有和太原城有关的重要建筑,如衙署、文庙等所处的位置,就在这条线上上下波动,这二者的建造之间必然有所关联。在历史维度的事件叠加中,这种类似的关联还有很多,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看似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在凌乱表面下的秩序情况。
如果不足够了解历史,就会导致遗产保护的错误,而这样一种错误的呈现可能把历史完全扭曲从而使人遗忘。比如前几天提到的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后人设立了原本没有的围墙。努尔哈赤原本希望子民都可以无约束地来到殿前参与政治活动,而这一围墙的设立却完全违背了努尔哈赤王朝的这种从政的理念。我们在做遗产保护时,应该对生活抱有敬畏,因为古人就是带着这种心理来进行建造活动的。
最后沈旸老师告诉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不是能拿来用的,而应该是在血液里流淌的。为什么学设计的学生要学建筑史?或者更深层次的问,我们为什么而做设计?值得思考。其实这次研学营只是以古建对象为载体,而我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认知,才是最令人欣喜的结果。
![]() |
程亦凡速写与笔记 |
“当你们发现自己不懂了,其实是出现了高原反应。一定不要急于压缩自己所需要的时间,当你想的越深做的研究越多时,突然有一天你或许会豁然开朗。”
【悟:历史不只是一种设计思维】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与历程,有属于各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其中过去,是我们审视当下,探索未来的基石。正如“历史,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所言,我们试图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来服务于我们当今的设计,这种想法没有错,只是,当我们仅仅将学习建筑历史作为提高我们设计水平的途径时,我们也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狭隘的眼界中。
![]() |
陈菁速写(左)冷孟芸速写(右) |
其实,我们可以不怀有功利性目的地去了解历史,尝试将历史化为自己的内在,使其成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一部分。我们之前往往习惯从历史中提取元素作为设计语汇或者理念起源,更多的是对历史简单的提炼与参考。但我们不是匠人,不是历史的复制者,我们具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建筑史横亘人类历史始终,当现代主义如火如荼地进驻中国时,人们开始怀疑建筑史存在的必要性,五千年的历史不再成为一种优势,而成为了一种负担。通过最近几天的学习,我们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历史能培养一种认知环境、了解建筑的整体观,剖开陈旧抑或现代的外在形体,探究背后所蕴藏的深层含义;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简单模仿过去,缺乏思考;历史成为传承价值的载体,饱含建筑对于人们的精神意义。
傍晚,漫步在经过“古建保护”而建成的华严街上,看着两侧的仿古建筑群,不禁有一丝疲乏。为了城市的发展摒弃原有的建筑和城市肌理,复原古城,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对于居民的城市记忆与归属感造成的破坏却是千金难复的。社会、城市、建筑因为历史的多样性而充满活力,历史应写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更应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建筑之中。当我们面对历史底蕴深厚的建筑,我们所关注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和构造,而是用心与建筑所在的时空内对话,穿越千年的风尘,聆听从前的故事。也许,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就是这次旅行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意义。
![]() |
大同(摄影:程亦凡) |
【速写、笔记】
![]() |
陈韵玄速写 |
![]() |
![]() |
程亦凡速写 |
![]() |
![]() |
张啸速写 |
![]() |
周瑶瑾速写 |
编辑 | 张远博
文字整理 | 余燚
校对 | 林楚杰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