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分流:绝大多数人一生无所建树
![]() |
人,从迈入幼儿园那天起,就已经打开了群体世界的大门,然后选小学、小升初、中考、高考乃至留学等等,每经一次学校的变换,就会从一个群体流向另一个群体。流入社会以后的情况会更复杂化一些,但道理相似。
在少年时代,无论身为学霸还是学渣,多数人都没有太强烈地觉得一个重点中学与一个非重点有太大的不同,反正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所有这些课本整体是一样的,差别只是进去时的录取分数线和出来时的升学率。(跨省的可能会不同,但跨省的毕竟少)
高考是一个特殊的节点,此后,每个人的读书生涯,生活形态,以及意识世界,会有很不一样的延展。这个时候去走去看,一流学府的气象与三流院校的气质,称得上天差地别。一些同学,自此打开自怨自艾模式,并且单曲循环。这其中,也会有人暗自憬悟,展开自我救赎,终于追上一批人;追上后,会有松一口气又随了大流的,还会有从此一路奔跑着向前的,不过后者少之又少。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环境之下的人,也一样分三六九等,在下一个分流节点到来时,走向不同的命途。只是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懵懵懂懂地活着,意识不到毕业后的不同流向,会把同学、朋友还有自己,推向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态、意识形态。
这个时候,我们大多才25岁。
假设我们这代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在人生的前半程,你我总还是有机会跟生活叫板的。只是走上社会后,很多事没有标准,没有统一的考量方式,会让许多原本就懵懵懂懂的年轻人渐渐地昏昏沉沉,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聚焦点。在这个人生阶段,所处的行业以及所生活的城市,会是最强有力的机器,替身处其中的人搅拌属于他的人生之味。所以,不管“逃离北上广”吵得多么大声,那些相对聪明、机智、有点想法的人,还是会毅然走向北上广。对于外来者,北上广的意义首先是紧扣时代的脉搏,平台够大、够多,目之所及,一片辽阔。
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一点,然而社会规律不在于我们信不信它,而在于它就是那么客观真实地存在着、演变着。
尽管在四十岁之前,我们总还是有那么些机会和希望去提升自我、改变轨迹,但其实,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习惯了去做中等、中上等,在社会的洪流之中,这个属性会加强而不是弱化。
因为中等、中上等是稳妥得再不能稳妥的选择,既不会太潦倒,也犯不着太拼命,所谓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确实也没什么不对,毕竟每个人一生追寻的东西不一样,况且,到最后,即便是追求卓越的那些人,也往往会倒过来寻求事业与生活的平衡。不过人这一生,没有过纵情向前的体验着实少了一份动人的色彩。抛开家底殷实的人不谈,对于一个选择从众的人来说,当ta要去一趟欧洲看看自己没曾到过的地方,极有可能是要憋着一股劲攒钱和攒时间,但对于一个一路向前、达到某个高度的人来说,出去一趟也许只是自我追求过程中的顺带,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卓越者的日常。
有阵子读到这样一段话:
24岁到25岁是第一次分流,在分流之前,对于行业了解更全面一些的,会比对行业一无所知的有更大的几率选准自己的细分方向。
而在选准方向的人之中,努力程度高一些的比努力程度低一些的能更加安全一些,其上升空间也大一些。
在努力程度不错的人之中,务实程度高一些的比务实程度低一些的要更安全一些,跑的也靠前一些。
再往后,再过一个五年,是30岁,又是一次分流和选择,对于人脉,精神,智商的要求更高。
下一个十年,40岁之后,是人生最后一次洗牌,至此之后绝大部分人已经定型,再也没有可以上升和改变的机会。
绝大多数普通人在三次洗牌之中都不会有建树,到了40岁之后再也不会有任何长进,但是残酷的是,一个40岁的普通人是完全没办法和一个20岁的普通人竞争的。
深以为然。
![]() |
----------------------
![]() |
微信公众号:三分白(i_sanfenb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