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这是句歌词。
每当有朋友在彷徨纠结向我寻求帮助时,在我给了一系列建议无果后,我会对他们说或许你应该随心,跟着感觉走。
我在《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上看到一个例子,一位漂亮迷人又精明能干的女士Anne,丈夫因为有了第三者突然提出离婚,她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世界崩溃了。10年的感情毁于一旦,最亲密的人选择背叛,Anne选择自杀,两次自杀都被亲友发现救了回来以后,Anne去请舒俊琳老师给她做心理治疗。
舒老师说,Anne的身上有两种力量:生的力量与死的力量。死的力量让她两次自杀,而生的力量又让她活下来,让她袒露自己的伤痕,决定求助。这两种力量看起来势均力敌,但Anne的亲朋好友都毫无例外地和她生的一面对话,用尽各种办法强化她生的力量,而死的力量,人们却很容易忽略。舒老师先让她身上死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安抚,不再认为人们都是来和它作对的。舒老师对Anne说:“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活着太痛苦了,所以你决定去死。但你有没有想过,你选择死的方式仍然很痛苦?”接下来,舒老师先描绘了割腕自杀的痛苦和上吊自杀的惨状,又绘声绘色地讲了十几种不太痛苦的自杀方式。
当和Anne生的力量进行交流时。舒老师问Anne心中有没有一些遗憾,想把它们完成了再去死,不留遗憾地去死。Anne说她认为家比工作重要,对丈夫也从来言听计从。她很想吃海鲜,但因为丈夫不喜欢吃,她就从不吃海鲜,结婚后,在丈夫的要求下无论有什么工作或应酬,她每天晚上都不会迟于10点半回家。于是那晚,舒老师和Anne先是去了广州最出名的一家海鲜店大吃了一顿,又去了一家酒吧蹦迪。Anne在舞池里蹦得非常忘我,蹦到最后,她嚎啕大哭起来。哭是最好的一种治疗,可以宣泄不良情绪。否则,不良情绪郁积下来,最终会化成死的力量。
接下来,舒老师建议Anne回家整理一下她本可以实现的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去做的愿望清单,并规定三个月内完成。“和顶头上司吵一架,在公司工作了6年,Anne一直抱着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领导的观念,从未惹领导不高兴过;去北京旅游,看香山红叶;痛痛快快地吃川菜、湘菜、东北菜......”Anne一共列了10个愿望,规定三个月内完成。
三个月后,她的10个愿望都实现了。当这些发自内心的愿望实现后,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她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决心痛痛快快做自己。自杀的念头已经彻底消失了。
为什么10个愿望就能改变一个人?
这10个愿望虽然简单,但都发自她的内心。以前,Anne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譬如丈夫、领导,哪怕自己最简单的愿望都不会去追求,她形成的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因为这个外在评价系统,Anne在乎别人的看法远远超出于在乎自己内心的感觉与体验,所以她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丈夫、领导等其他人,其中丈夫是最重要的,成了她的支柱。丈夫一旦离去,她就相当于她整个人外在评价系统崩溃了,而且也意味着,整个外在评价系统对她作出了最严重的否定。这个时候,她的世界必然会崩溃。
但是,这十几个简单愿望的实现,让她发现,原来别人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行我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愿望的实现,颠覆了她整个的外在评价系统,并帮助她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内在评价系统。简单地说,Anne的工作与生活不再以其他人为核心,而是以自己为核心。舒老师说,这种内在评价系统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看完Anne的例子,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处于失恋阶段的好朋友。她在分手的伤痛中苦苦挣扎好久,未果,来找我求助。
你是怎么度过难熬的日子的?
我说,如你所见,我看书、听歌、画画、拼图、玩游戏,做我想做的事情。当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他所能被拘束的事情越少,痛苦越少。我今晚好累不想去上课了,好阿,那就请假不去。太多事情要忙工作没有灵感,好阿,那就去玩玩游戏散散心。当一个人给你带来无尽的痛苦时,那就远离。
回到正题,那怎么样“成为自己”?
一、远离人格面具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它们,但它们就像一张面具贴在我们的脸上,进而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譬如Anne的“完美妻子”、“听话好员工”的人格面具。
二、远离“应该”
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他们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如“我应该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好样的”,但他们要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好样的”,目的其实只是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罗杰斯说,许多人通过取悦他们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制定的还是由文化制定的。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
如果你现在的状态是很累很烦躁的话,不妨试试跟着感觉走,做你自己,希望这碗鸡汤能帮助到你。
一米心理,专业+唯一,我们只做心理学。
文:一米
参考书籍:《身体知道答案》
每当有朋友在彷徨纠结向我寻求帮助时,在我给了一系列建议无果后,我会对他们说或许你应该随心,跟着感觉走。
我在《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上看到一个例子,一位漂亮迷人又精明能干的女士Anne,丈夫因为有了第三者突然提出离婚,她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世界崩溃了。10年的感情毁于一旦,最亲密的人选择背叛,Anne选择自杀,两次自杀都被亲友发现救了回来以后,Anne去请舒俊琳老师给她做心理治疗。
舒老师说,Anne的身上有两种力量:生的力量与死的力量。死的力量让她两次自杀,而生的力量又让她活下来,让她袒露自己的伤痕,决定求助。这两种力量看起来势均力敌,但Anne的亲朋好友都毫无例外地和她生的一面对话,用尽各种办法强化她生的力量,而死的力量,人们却很容易忽略。舒老师先让她身上死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安抚,不再认为人们都是来和它作对的。舒老师对Anne说:“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活着太痛苦了,所以你决定去死。但你有没有想过,你选择死的方式仍然很痛苦?”接下来,舒老师先描绘了割腕自杀的痛苦和上吊自杀的惨状,又绘声绘色地讲了十几种不太痛苦的自杀方式。
当和Anne生的力量进行交流时。舒老师问Anne心中有没有一些遗憾,想把它们完成了再去死,不留遗憾地去死。Anne说她认为家比工作重要,对丈夫也从来言听计从。她很想吃海鲜,但因为丈夫不喜欢吃,她就从不吃海鲜,结婚后,在丈夫的要求下无论有什么工作或应酬,她每天晚上都不会迟于10点半回家。于是那晚,舒老师和Anne先是去了广州最出名的一家海鲜店大吃了一顿,又去了一家酒吧蹦迪。Anne在舞池里蹦得非常忘我,蹦到最后,她嚎啕大哭起来。哭是最好的一种治疗,可以宣泄不良情绪。否则,不良情绪郁积下来,最终会化成死的力量。
接下来,舒老师建议Anne回家整理一下她本可以实现的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去做的愿望清单,并规定三个月内完成。“和顶头上司吵一架,在公司工作了6年,Anne一直抱着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领导的观念,从未惹领导不高兴过;去北京旅游,看香山红叶;痛痛快快地吃川菜、湘菜、东北菜......”Anne一共列了10个愿望,规定三个月内完成。
三个月后,她的10个愿望都实现了。当这些发自内心的愿望实现后,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她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决心痛痛快快做自己。自杀的念头已经彻底消失了。
为什么10个愿望就能改变一个人?
这10个愿望虽然简单,但都发自她的内心。以前,Anne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譬如丈夫、领导,哪怕自己最简单的愿望都不会去追求,她形成的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因为这个外在评价系统,Anne在乎别人的看法远远超出于在乎自己内心的感觉与体验,所以她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丈夫、领导等其他人,其中丈夫是最重要的,成了她的支柱。丈夫一旦离去,她就相当于她整个人外在评价系统崩溃了,而且也意味着,整个外在评价系统对她作出了最严重的否定。这个时候,她的世界必然会崩溃。
但是,这十几个简单愿望的实现,让她发现,原来别人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行我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愿望的实现,颠覆了她整个的外在评价系统,并帮助她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内在评价系统。简单地说,Anne的工作与生活不再以其他人为核心,而是以自己为核心。舒老师说,这种内在评价系统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这是因为在成长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看完Anne的例子,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处于失恋阶段的好朋友。她在分手的伤痛中苦苦挣扎好久,未果,来找我求助。
你是怎么度过难熬的日子的?
我说,如你所见,我看书、听歌、画画、拼图、玩游戏,做我想做的事情。当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他所能被拘束的事情越少,痛苦越少。我今晚好累不想去上课了,好阿,那就请假不去。太多事情要忙工作没有灵感,好阿,那就去玩玩游戏散散心。当一个人给你带来无尽的痛苦时,那就远离。
回到正题,那怎么样“成为自己”?
一、远离人格面具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它们,但它们就像一张面具贴在我们的脸上,进而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譬如Anne的“完美妻子”、“听话好员工”的人格面具。
二、远离“应该”
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他们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如“我应该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好样的”,但他们要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好样的”,目的其实只是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三、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罗杰斯说,许多人通过取悦他们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制定的还是由文化制定的。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
如果你现在的状态是很累很烦躁的话,不妨试试跟着感觉走,做你自己,希望这碗鸡汤能帮助到你。
一米心理,专业+唯一,我们只做心理学。
文:一米
参考书籍:《身体知道答案》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