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嘉定
作者:Vamei,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嘉定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小城,守在圆形的护城河里,不问世事。虽说是上海的一个区,嘉定毕竟有些冷清。街道冷清,公园冷清,连房价都有些冷清。有时候拿连着市区和嘉定的“沪嘉高速”开玩笑:看吧,嘉定明明是对立于上海的存在。 我在城外久居三个月,终于午后无事,想到把嘉定当做一个甜点,随意的逛逛。于是,骑着一辆租来的自行车,闯入小城。 跨过护城河,就到了嘉定老城。老城的规模不算小。除了护城河,还有横纵两条河穿城而过。人烟鼎盛时,曾是江南重镇。现在的上海,也只是归属于嘉定的小乡村。只可惜,旧日城墙已逝,老房舍也所剩无几,昨日繁华大概早就葬于平静的河水里。想追忆过去,于是先去了嘉定博物馆。高墙青瓦,亭台楼榭,看起来江南风味十足,与苏州博物馆颇为相像。博物馆规模不大,只有两层楼,每一层也不大,正合适我闲逛的心情。

每一地,总有很多祖先留下的痕迹。嘉定也是如此。嘉定在南宋嘉定十年才置县,和长安洛阳这样的旧都无法比拟。但博物馆里有代表性的历史器物,居然一样不少。铜戈汉弩,白玉汝窑,唐三彩似乎还在唱着塞外歌,文人字画不绝明清风月…… 其中的细节推敲起来,也是充满趣味。就拿展厅里的嘉定经济史部分来说,明代时嘉定种棉业大盛,号称“十地九棉”。嘉定商人也向朝廷请愿,用白银来折算粮食赋税。和中国历史联系起来,正承袭明代工商业发展,也吻合张居正以银纳税的“一条鞭法”。再拓展开来,西方正是早期殖民时代。西方商人用美洲的银子大量采购亚洲的棉花。一不小心,嘉定与世界近代潮流联系在一起。

出了博物馆,不远就是州桥老街。横纵两条河交汇的地方,正是嘉定的中心。中心的位置站着法华塔,始建于南宋。中国建筑大多采用砖木结构,难以长时间保存。从南宋延续到现在的法华塔,古老得让人咋舌。这座塔自然成了嘉定的标志。

民国时外交家顾维钧是嘉定人。他遇到家乡故人时,总是要聊一聊这座塔。塔下有一个顾维钧生平陈列馆,记录着他当年在巴黎和会上的长袖善舞。那一次,他怒而拒签巴黎和约,成就了一次五四,心中却在喟叹弱国无外交。陈列馆里有他的一个日记本,写了日期,和一句“平静的一天”。这是他最后一次记笔记。只是,他那时早已在海峡之外数十年,想见却终不能见那座塔。

即使今天,州桥老街附近还是商贾聚集的地方,有不少的小吃小店。可往南再走一点,气氛就会宁静下来。很大的一片地,包括两汪潭水,都归了孔庙。明清时,嘉定文风鼎盛,出过一百多位进士,还有三位状元。因此有了不少心急的家长,带了孩子来拜嘉定的孔庙。孔庙里又分出来一个科举博物馆,走进去空气都有些凝重。家长们面色肃穆得化不开,孩子们眼中透着无聊。我从旁边走过,只能暗自庆幸自己过了高考的年纪。出了透一口气,周遭潭水幽静,古树森森,其实是个放松休闲的好地方。真希望那些孩子多来嬉戏,不用对着孔老夫子唯唯诺诺。

最后去逛的是秋霞圃。骑到时已经是下午四点。阿姨看看表,说还有半个小时,你抓紧时间。秋霞圃是一处园林,旧时三家的旧宅打通,再加上一座城隍庙。园子里人很少,不知是因为要闭园,还是因为这是逛了一下午唯一要收费的景点。一个人走在回环曲折的走廊,期待着下一个窗外的怪石墨竹,或者池塘雨荷,恍然穿越回明清,成了个衣食无忧总想附庸风雅的地主,却也惬意无双。偶尔有野猫带着小猫仔从草丛中窜出,给这个园子更增加了些生活气。

转入一个小堂屋,一位大妈正准备收摊。玻璃柜里都是草编的制品。我看到一个能装手机的小包,问大妈要多少钱。 “这个编得快。三十五。” 又看到一个大了很多,能装一本书的包。又问价格。 “这个我要编一天的。就五十吧。” 听了这个差价,觉得大妈很实在。可送人草编的包,有骂人草包的嫌疑,不妥。最后买了两个草编的笔筒,当做骑行嘉定的纪念品。

出园时已经是黄昏。随口吃点东西果腹,再到一所老房子改造成的酒吧喝一杯,听了一会驻唱的歌。出门推车,凉风吹拂,吹散暑气。晃晃悠悠,在路灯下跨过护城河,回到城外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