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除了让梨,还做过什么吗?
孔融,人生巅峰在三岁,因为让了个梨。
管宁,读书时就声名远扬,因为跟最好的朋友绝交。
故事耳熟能详,但大家是否注意过,主人公——品德高尚的孔融和管宁,一生中鲜有建树。而管宁绝交的华歆,后来在曹操手下当了大官,极有才干。
他们道德修养如此高,按理应该很有作为。而事实是,官都让华歆这样的“小人”当了,道德上的圣贤沦为现实中的平凡人。原因为何?有一关键是“要知变通”。
年少成名,很容易被自身的光环笼罩,看不清外界。孔融三岁懂得让梨,人们知道了纷纷称赞,很快美名传遍天下。有一天,孔融“不幸”听到了自己的美名,他会怎么办?自然以后事事想着谦让,不可辜负这美名。那么,这崇高的道德就成了禁锢他的枷锁。他只知谦让,不知有时就该当仁不让;他看重美德,忽视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事畏手畏脚,如何有建树?
再说管宁,只因为华歆去凑了个热闹,看了下路过的大官,管宁就要与他绝交,这心胸未免狭隘了吧?人们歌颂他的正直,他是否真正换位思考过华歆的做法有没有他的道理;就算华歆确实热衷功名利禄,他也没有必要一言不合就绝交,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不是更好。他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稍不合意就将其一棒子打死。以道德为由绑架他人的同时,也禁锢了自己。容不得别人的不同,他于整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也就可有可无了。
知变通不是说非要左右逢源,圆滑世故,而是遇事能多一点辩证思考,留一些回旋余地。
宋襄公相信讲究仁义的军队一定能获得胜利,在多次占据有利位置时按兵不动,坚持要与楚国正面抗衡,于是宋襄公终因仁义误国。孔子教导弟子“人无信不立”,但在关乎性命的危急时刻也不跟小人讲什么诚信。所以宋襄公只留下个愚昧的名声,而孔子还作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名垂青史。
有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在多年后仍有大作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最后还是成了普通人。不用说,能做状元的人一定是很优秀的,能吃苦,也有才干。只是在经历了高考的辉煌后,很多人就沉浸其中,很难走出光环。只有走出来的人,才能在人生的新阶段中继续创造辉煌。
古代形容能人都是“德才兼备”,有德是一方面,而有真才实学才能被社会需要。孔融、管宁们要是能知变通, 实学实干, 不被少时名声套住,会活得更精彩吧。
管宁,读书时就声名远扬,因为跟最好的朋友绝交。
故事耳熟能详,但大家是否注意过,主人公——品德高尚的孔融和管宁,一生中鲜有建树。而管宁绝交的华歆,后来在曹操手下当了大官,极有才干。
他们道德修养如此高,按理应该很有作为。而事实是,官都让华歆这样的“小人”当了,道德上的圣贤沦为现实中的平凡人。原因为何?有一关键是“要知变通”。
年少成名,很容易被自身的光环笼罩,看不清外界。孔融三岁懂得让梨,人们知道了纷纷称赞,很快美名传遍天下。有一天,孔融“不幸”听到了自己的美名,他会怎么办?自然以后事事想着谦让,不可辜负这美名。那么,这崇高的道德就成了禁锢他的枷锁。他只知谦让,不知有时就该当仁不让;他看重美德,忽视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事畏手畏脚,如何有建树?
再说管宁,只因为华歆去凑了个热闹,看了下路过的大官,管宁就要与他绝交,这心胸未免狭隘了吧?人们歌颂他的正直,他是否真正换位思考过华歆的做法有没有他的道理;就算华歆确实热衷功名利禄,他也没有必要一言不合就绝交,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不是更好。他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稍不合意就将其一棒子打死。以道德为由绑架他人的同时,也禁锢了自己。容不得别人的不同,他于整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也就可有可无了。
知变通不是说非要左右逢源,圆滑世故,而是遇事能多一点辩证思考,留一些回旋余地。
宋襄公相信讲究仁义的军队一定能获得胜利,在多次占据有利位置时按兵不动,坚持要与楚国正面抗衡,于是宋襄公终因仁义误国。孔子教导弟子“人无信不立”,但在关乎性命的危急时刻也不跟小人讲什么诚信。所以宋襄公只留下个愚昧的名声,而孔子还作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名垂青史。
有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在多年后仍有大作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最后还是成了普通人。不用说,能做状元的人一定是很优秀的,能吃苦,也有才干。只是在经历了高考的辉煌后,很多人就沉浸其中,很难走出光环。只有走出来的人,才能在人生的新阶段中继续创造辉煌。
古代形容能人都是“德才兼备”,有德是一方面,而有真才实学才能被社会需要。孔融、管宁们要是能知变通, 实学实干, 不被少时名声套住,会活得更精彩吧。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