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词2——《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一、标题。这首歌的主题讲的是两个字,压抑。无论是从文学性还是从音乐性都把这个概念表达出来了。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那个石家庄人”显然是词里描述的主人公。作为中国距离首都最近的一个省会,石家庄这个城市不但没沾上什么光,反而被首都攫取了不少资源。这是一个污染,经济型式笨拙,GDP乏力的城市。这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省会。这是一个压抑的地方。相信作者能体会这种本土的压抑,也相信“那个石家庄人”折射着很多万青和他们身边的人的影子。
关于“杀死的含义”,鲁迅曾经在压抑的年代里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杀死这个词,不像是灭亡的意思。更像是爆发的方式。一种狗急跳墙式的爆发。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杀死”这个动作是非常出格的。把压抑的代表杀死,就是爆发。
除了标题,歌词里就 再也没说过这句话,全是叙述。一个沉默的人说出这样一句话,压抑和爆发都是极端的。
二、
前两句,直白地勾勒主人公的平淡生活。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工作没有激情,称不上事业。家庭平淡如水,谈不上生活。和妻子没有交流,几瓶啤酒,也许反而能淹没令人疲劳的家庭口角。
接下来两句,歌里面引入了一个将会反复引起的意象,就是“大厦崩塌”。所以“大厦”是什么意思,又为何“崩塌”。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大厦是许多人工作地点的载体。很多人在大厦里上班,每天至少8个小时。也是很多人一天里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而大厦里的活动空间几乎就是格子间吧。从想象的空间来看这个意象,对于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十年的人来说,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低矮而散落的,平房和筒子楼居多。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厦,这些大厦高大、方正、密集,是具有压迫感的建筑。在具有压迫感的载体里面从事具有压迫感的工作,“大厦”无疑是人们压抑生活的符号。
可是大厦好端端的怎么会“崩塌”呢?显然不是真的崩塌,是想让它“崩塌”。为什么想让它“崩塌”?因为觉得自己压抑。注意这说明这两句已经不是直白的速写,而是通过构建意象进行心理刻画。下面的词也都是这样两句叙事两句意象进行的。
如此生活三十年,等待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大厦崩塌)。这是人性的怯懦。也当然是怯懦,才会让人长期压抑。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这句意象很开阔。黑暗的云层把内心的世界淹没了,这句也是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的通感表达。至于这个黑暗的乌云是真实的当时的天气,还是虚拟的意象,我们不去深究,只要感受这种大雨倾盆前的压抑就好。总之这种压迫感不是儿女情长的小家子气,而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抗力。
如果说解释歌词,它表现的是压抑。那么说到编曲,它表现的就是克制。越听下去,越会感受到露出的是冰山一角,下面则是暗流汹涌。主歌开始前的头四个乐句,只有一把吉他铺垫简单的节奏型,后四个乐句管乐进来又退出,像把幕布慢慢拉开。董二千不温不火地唱完四句歌词,大提琴又是相同的旋律承接。让人等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三、
刚才的一段,前几句速写了现实的生活。这一段的前几句写了一个主人公脑海中的荒诞画面。八角柜台就是最普通最不具美感的铝合金边框玻璃柜台,人民商场就是只有国营商场才会起的毫无盈利欲望的名字。可是为什么不是死气沉沉守旧笨拙的人民商场,而是疯狂的人民商场呢?人民商场又能有多疯狂呢: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这场交易经不起任何意义上的拷问,而交易双方却有了与交易规则背道而驰的默契。在这场当事者即是旁观者的交易中,双方心照不宣。这场戏已经足够疯狂。
保卫她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这句和上一段对应着看。保卫她的生活,应该是保卫这个家庭。可这个家庭却不一定是辛福的源泉,反而像是主人公的负担,是他无法脱离却又不得不融入这个荒诞生活的桎梏。虽然守着这些所谓的责任,却仍然期待着大厦崩塌。
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他的脸。这一句写的气象恢宏,并且由远及近。试着想象,从平流层视角,看着黑色的云层滚动着压迫华北平原,夜幕的分界线在逼近。再把视线一直推向“她”的面部特写,麻木而阴沉。这张面孔好像什么表情都没有,又好像想哭又哭不出来。
编曲的推进上面,几乎和上一段一样的克制忍耐。可是听过的人听到这里应该已经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体验。因为潮水马上就要涌来了。
四、
按照作者的解释,第一段是写丈夫,第二段是写妻子,这一段是该写孩子了。我不喜欢作者去解释作品,这样读者的思路就被束缚住了。既然是这样写的,那我只能在这个方向里解释了。
不过,河北师大附中这么明显的暗示,我还是觉得有姬赓的影子夹杂在里面。我们还是把焦点对准这里,前面是乒乓少年的背影。这是写实,因为在河北或者其他很多地方上过学的人大概知道,乒乓球是普及率非常高的活动,看见乒乓少年很正常,揣测作者别样的用意未免有点过分解读。不过,我还是从一个侧面,稍微体会一下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是具有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就是周杰伦的叶惠美专辑中有一首歌叫《三年二班》,随便感受一下,可不可以不要这个奖是种什么体验。
“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生活在经验里,其实是生活在规则里,其实是囚禁在规则里。到底要囚禁到什么时候呢?只能默默地盼望大厦崩塌吧。这种压抑和幻想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大厦崩塌这几句仍然是和前两段有照应关系的,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虽然前几句描述的可能是不同的角色,但是后面几句的状态是通用的。汉语里有回文的修辞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其实是转了一圈,买了骏马和鞍鞯。不知道这个栗子是否恰当。
歌词就是这么多,后面的几句也是重复前面的歌词。再去分析也是有过分解读之嫌。这时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向已经渐渐失去控制的编曲上面了。
经过前两段的克制忍耐之后,歌曲用了非常提气的小号过门,鼓点此时刚刚进来,电吉他也附和着小号。然后第三段的唱就直接在这个情绪上没有下来,还是一样的旋律,只是提高了八度。大提琴和贝斯也进来了。仿佛之前的角色纷纷赶回来,准备策划这场情绪暴乱。
“生活在经验里”,二千一声分贝很高,好像黑色夜空下的一声枪响。“在他脑海中奔跑”的嗓音一落,吉他刮弦的凌厉声音带领着千军万马呼啸奔腾。
万青的音乐高级之处在于,他们会淡化旋律,用律动和织体去推进情绪。吉他,小号,萨克斯风,大提琴相辅相成。从连复段到即兴solo,再到噪音。我已经不想说话,只想pogo。
音乐节我听过万青的现场,可以说是和录音版完全不同的版本。即兴风格非常强,太牛了。录音版本更精致一些,而现场更加即兴。总之有机会我还是想去看。
一、标题。这首歌的主题讲的是两个字,压抑。无论是从文学性还是从音乐性都把这个概念表达出来了。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那个石家庄人”显然是词里描述的主人公。作为中国距离首都最近的一个省会,石家庄这个城市不但没沾上什么光,反而被首都攫取了不少资源。这是一个污染,经济型式笨拙,GDP乏力的城市。这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省会。这是一个压抑的地方。相信作者能体会这种本土的压抑,也相信“那个石家庄人”折射着很多万青和他们身边的人的影子。
关于“杀死的含义”,鲁迅曾经在压抑的年代里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杀死这个词,不像是灭亡的意思。更像是爆发的方式。一种狗急跳墙式的爆发。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杀死”这个动作是非常出格的。把压抑的代表杀死,就是爆发。
除了标题,歌词里就 再也没说过这句话,全是叙述。一个沉默的人说出这样一句话,压抑和爆发都是极端的。
二、
![]() |
前两句,直白地勾勒主人公的平淡生活。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工作没有激情,称不上事业。家庭平淡如水,谈不上生活。和妻子没有交流,几瓶啤酒,也许反而能淹没令人疲劳的家庭口角。
接下来两句,歌里面引入了一个将会反复引起的意象,就是“大厦崩塌”。所以“大厦”是什么意思,又为何“崩塌”。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大厦是许多人工作地点的载体。很多人在大厦里上班,每天至少8个小时。也是很多人一天里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而大厦里的活动空间几乎就是格子间吧。从想象的空间来看这个意象,对于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十年的人来说,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低矮而散落的,平房和筒子楼居多。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厦,这些大厦高大、方正、密集,是具有压迫感的建筑。在具有压迫感的载体里面从事具有压迫感的工作,“大厦”无疑是人们压抑生活的符号。
可是大厦好端端的怎么会“崩塌”呢?显然不是真的崩塌,是想让它“崩塌”。为什么想让它“崩塌”?因为觉得自己压抑。注意这说明这两句已经不是直白的速写,而是通过构建意象进行心理刻画。下面的词也都是这样两句叙事两句意象进行的。
如此生活三十年,等待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大厦崩塌)。这是人性的怯懦。也当然是怯懦,才会让人长期压抑。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这句意象很开阔。黑暗的云层把内心的世界淹没了,这句也是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的通感表达。至于这个黑暗的乌云是真实的当时的天气,还是虚拟的意象,我们不去深究,只要感受这种大雨倾盆前的压抑就好。总之这种压迫感不是儿女情长的小家子气,而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抗力。
如果说解释歌词,它表现的是压抑。那么说到编曲,它表现的就是克制。越听下去,越会感受到露出的是冰山一角,下面则是暗流汹涌。主歌开始前的头四个乐句,只有一把吉他铺垫简单的节奏型,后四个乐句管乐进来又退出,像把幕布慢慢拉开。董二千不温不火地唱完四句歌词,大提琴又是相同的旋律承接。让人等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三、
![]() |
刚才的一段,前几句速写了现实的生活。这一段的前几句写了一个主人公脑海中的荒诞画面。八角柜台就是最普通最不具美感的铝合金边框玻璃柜台,人民商场就是只有国营商场才会起的毫无盈利欲望的名字。可是为什么不是死气沉沉守旧笨拙的人民商场,而是疯狂的人民商场呢?人民商场又能有多疯狂呢: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这场交易经不起任何意义上的拷问,而交易双方却有了与交易规则背道而驰的默契。在这场当事者即是旁观者的交易中,双方心照不宣。这场戏已经足够疯狂。
保卫她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这句和上一段对应着看。保卫她的生活,应该是保卫这个家庭。可这个家庭却不一定是辛福的源泉,反而像是主人公的负担,是他无法脱离却又不得不融入这个荒诞生活的桎梏。虽然守着这些所谓的责任,却仍然期待着大厦崩塌。
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他的脸。这一句写的气象恢宏,并且由远及近。试着想象,从平流层视角,看着黑色的云层滚动着压迫华北平原,夜幕的分界线在逼近。再把视线一直推向“她”的面部特写,麻木而阴沉。这张面孔好像什么表情都没有,又好像想哭又哭不出来。
编曲的推进上面,几乎和上一段一样的克制忍耐。可是听过的人听到这里应该已经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体验。因为潮水马上就要涌来了。
四、
![]() |
按照作者的解释,第一段是写丈夫,第二段是写妻子,这一段是该写孩子了。我不喜欢作者去解释作品,这样读者的思路就被束缚住了。既然是这样写的,那我只能在这个方向里解释了。
不过,河北师大附中这么明显的暗示,我还是觉得有姬赓的影子夹杂在里面。我们还是把焦点对准这里,前面是乒乓少年的背影。这是写实,因为在河北或者其他很多地方上过学的人大概知道,乒乓球是普及率非常高的活动,看见乒乓少年很正常,揣测作者别样的用意未免有点过分解读。不过,我还是从一个侧面,稍微体会一下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是具有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就是周杰伦的叶惠美专辑中有一首歌叫《三年二班》,随便感受一下,可不可以不要这个奖是种什么体验。
“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生活在经验里,其实是生活在规则里,其实是囚禁在规则里。到底要囚禁到什么时候呢?只能默默地盼望大厦崩塌吧。这种压抑和幻想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大厦崩塌这几句仍然是和前两段有照应关系的,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虽然前几句描述的可能是不同的角色,但是后面几句的状态是通用的。汉语里有回文的修辞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其实是转了一圈,买了骏马和鞍鞯。不知道这个栗子是否恰当。
歌词就是这么多,后面的几句也是重复前面的歌词。再去分析也是有过分解读之嫌。这时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向已经渐渐失去控制的编曲上面了。
经过前两段的克制忍耐之后,歌曲用了非常提气的小号过门,鼓点此时刚刚进来,电吉他也附和着小号。然后第三段的唱就直接在这个情绪上没有下来,还是一样的旋律,只是提高了八度。大提琴和贝斯也进来了。仿佛之前的角色纷纷赶回来,准备策划这场情绪暴乱。
“生活在经验里”,二千一声分贝很高,好像黑色夜空下的一声枪响。“在他脑海中奔跑”的嗓音一落,吉他刮弦的凌厉声音带领着千军万马呼啸奔腾。
万青的音乐高级之处在于,他们会淡化旋律,用律动和织体去推进情绪。吉他,小号,萨克斯风,大提琴相辅相成。从连复段到即兴solo,再到噪音。我已经不想说话,只想pogo。
音乐节我听过万青的现场,可以说是和录音版完全不同的版本。即兴风格非常强,太牛了。录音版本更精致一些,而现场更加即兴。总之有机会我还是想去看。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