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电影的不公平
讲这部电影之前,我想先说点别的。
有一天,我计划着看一部电影。虽然知道自己口味不挑剔,可还是清楚地明白自己不想看烂片。于是我打开豆瓣,先点开自己主页里的“想看”。我很开心,因为我发现自己点了164部的“想看”。164部中总能选出想看的一部吧。我想放松,所以我剔除掉了戈达尔安东尼奥尼一类的大闷片,同时也剔除掉了剧情看着很难受的几个。一些我名字听都没听过的电影更是放弃,紧接着疑惑了下为什么我当初会标记。黑白无声电影看着压力太大,也放弃。2000年后的小众电影也被我放弃,因为本能地抵触数字摄影。硬盘里没有的电影放弃,因为不想等下载。纪录片被我放弃。那么好了,放弃了一大堆,剩下的一定是我最爱想看的了。不是大闷片,不是黑白无声,不是纪录片,名字也听说过,2000年之前,刚好硬盘里有——《电子世界争霸战(1982年版)》。
《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你会想看吗?你可以去看十分钟,然后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它。
从《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到《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个跨越有点大我知道。而且《去年》是黑白闷片,早在第一轮就被我淘汰出去了,况且我根本没在豆瓣标记它“想看”,也没下载。事实上是,后来那一天根本没看任何电影,是看了两个小时《极限挑战》。之所以去看《去年》,完全是因为买了电影票,被迫得去。
数字时代让人变得更加挑剔,因为触手可及的选项变多了。如果你只是刚开始看电影,恭喜你,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电影对你来说会一直是惊喜的。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你也不会去触碰《去年》这样的文艺电影。从从前的问人或者买报纸看电影推荐,到现在从豆瓣、imdb、烂番茄评分来判断自己要不要看这个电影。从各种渠道听说各种牛片的大名,在心中标记下无数“想看”。不断翻看电影的剧情梗概,被电影宣传告知各种参与电影制作好莱坞团队,或者去查某个导演某个摄影师的作品。我们甚至还会被影评人影响。所有的一切,都在为看电影前埋下各种期待,也是埋下许多看电影后的失望。
(《去年》里)阿伦雷乃用他最喜欢的轨道推镜来为电影开头。画面内划过富丽堂皇的酒店内饰,画外一个人反复说着同样的话——“重复的大理石,重复的走廊,重复的门廊”——像是在形容建筑精美,又像是在自言自语,透露着厌烦的情绪。影片大概五分钟后,画面中才出现人。镜头推过坐在房间里的一个个人,光线昏沉,旁白继续讲着同样的话。画面中的人盯着同一个的地方,像是在观看一出舞台剧,暗示这反复冗长的旁白可能是他们看的舞台剧演员的台词。这样的推镜又过了五分钟,镜头才定格在舞台上的一对演员。他们默默注视着对方,可这时画外的旁白仍在继续,所以旁白也不是舞台剧的台词。那这旁白的叙述者到底是谁?他作何目的要说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影片中这样的模棱两可比比皆是,给观众留下各种人物关系上的疑问——女主角到底记不记得去年见过男主角(女主角反复否认说不记得他);女主角去年到底有没有见过男主角(女主角反复说没有去年的事);女主角到底去年有没有交给男主角一张相片作为一年之约的信物(女主角打开房间抽屉发现无数张一样的照片);女主角到底为什么会此般伤心逃避(反复无常的情绪变化);另外一个男士到底是不是女主角的丈夫或是情人(女子和男子虽出现在同一房间,但二人对彼此十分冷漠);女主角是不是在想方设法逃离这名男士的掌控(虽然冷漠,却时常表现出害怕)。哪怕时空在电影里也是交错混乱的存在着,同一句台词,可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空,可以被三种不一样的情绪所叙述。这个所谓的“去年”,是不确定的。连“在马里昂巴德”,也是不确定的。整个电影,恐怕只有男主角一人,内心是笃定的,只有他确定着去年见过女主角、记得一年之约、身上保存着照片,也只有他在电影里(用台词)表达对整件事情的陈述。他串起了整个电影的人物关系,可因为所有人都在矢口否认或含糊其辞,他的陈述也都是无法验证的猜测,从而让观众无法落实观众的猜测。电影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走钢丝。“去年”和“马里昂巴德”就像两只薛定谔的猫,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一直到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我甚至不确定自己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种不确定一直延续到我写这篇小文之时。而且甚至以后,肯定仍是不确定的。
《穆赫兰道》当然在所有扰乱时空、描述“不确定”的电影中被讨论最广泛的。而且也不可否认《穆》在内容容量上远远超过了《去年》。可《穆》用接近一部电影的时间构造了真实,到最后揭穿谜底。换言之,《穆》先欺骗了观众,最后像调皮小孩一般说道这一切只是恶作剧。相比之下《去年》是“坦白”的。它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都没有确定下任何事情,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牵引力,并还有着高超的电影技巧。
因此毫无疑问,像《去年》这样的电影是不吸引人的,尤其还顶着《八部半》一样的盛名。我也像许多人一样,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聚精会神,生怕错过这部经典名作的任何细节。《穆》的好看,很大程度上其实在它还是依照着主流悬疑惊悚电影的规则,一步一步铺起悬念和气氛,一点点把观众调动起来。而《去年》,是那种观众越是调动自己思考,越会得到“无解答”的电影。重复的“无解答”就是在拿观众的耐心在冒险,因为观众已经被通俗电影给惯坏了。其实《去年》并没有做错什么,甚至都没有做什么,观众便不喜欢它,无法接受它,甚至职责它,这就是电影的不公平。
这么一想,我对《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也挺不公平的。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崇一种“两不一没”的观影观——不理评价,不看剧情梗概,最好是我没听说过的。我甚至把看电影跟寻找灵魂伴侣等价。这一切主要是避免对电影的先入为主,但也是给自己留一点惊喜的可能。我对电影一向是“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对一切电影抱有期待和理解,认为电影作为工业的产物也是艺术的产物。所以当我看到艺术特质特别浓烈的作品时,我是兴奋的,因为我感受到电影作为艺术突破了工业以外的东西。这一刻电影是有艺术价值的,作为影迷是幸福的。
那《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呢?不看。
(原发于虹膜读者群)
有一天,我计划着看一部电影。虽然知道自己口味不挑剔,可还是清楚地明白自己不想看烂片。于是我打开豆瓣,先点开自己主页里的“想看”。我很开心,因为我发现自己点了164部的“想看”。164部中总能选出想看的一部吧。我想放松,所以我剔除掉了戈达尔安东尼奥尼一类的大闷片,同时也剔除掉了剧情看着很难受的几个。一些我名字听都没听过的电影更是放弃,紧接着疑惑了下为什么我当初会标记。黑白无声电影看着压力太大,也放弃。2000年后的小众电影也被我放弃,因为本能地抵触数字摄影。硬盘里没有的电影放弃,因为不想等下载。纪录片被我放弃。那么好了,放弃了一大堆,剩下的一定是我最爱想看的了。不是大闷片,不是黑白无声,不是纪录片,名字也听说过,2000年之前,刚好硬盘里有——《电子世界争霸战(1982年版)》。
《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你会想看吗?你可以去看十分钟,然后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它。
从《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到《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个跨越有点大我知道。而且《去年》是黑白闷片,早在第一轮就被我淘汰出去了,况且我根本没在豆瓣标记它“想看”,也没下载。事实上是,后来那一天根本没看任何电影,是看了两个小时《极限挑战》。之所以去看《去年》,完全是因为买了电影票,被迫得去。
数字时代让人变得更加挑剔,因为触手可及的选项变多了。如果你只是刚开始看电影,恭喜你,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电影对你来说会一直是惊喜的。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你也不会去触碰《去年》这样的文艺电影。从从前的问人或者买报纸看电影推荐,到现在从豆瓣、imdb、烂番茄评分来判断自己要不要看这个电影。从各种渠道听说各种牛片的大名,在心中标记下无数“想看”。不断翻看电影的剧情梗概,被电影宣传告知各种参与电影制作好莱坞团队,或者去查某个导演某个摄影师的作品。我们甚至还会被影评人影响。所有的一切,都在为看电影前埋下各种期待,也是埋下许多看电影后的失望。
(《去年》里)阿伦雷乃用他最喜欢的轨道推镜来为电影开头。画面内划过富丽堂皇的酒店内饰,画外一个人反复说着同样的话——“重复的大理石,重复的走廊,重复的门廊”——像是在形容建筑精美,又像是在自言自语,透露着厌烦的情绪。影片大概五分钟后,画面中才出现人。镜头推过坐在房间里的一个个人,光线昏沉,旁白继续讲着同样的话。画面中的人盯着同一个的地方,像是在观看一出舞台剧,暗示这反复冗长的旁白可能是他们看的舞台剧演员的台词。这样的推镜又过了五分钟,镜头才定格在舞台上的一对演员。他们默默注视着对方,可这时画外的旁白仍在继续,所以旁白也不是舞台剧的台词。那这旁白的叙述者到底是谁?他作何目的要说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影片中这样的模棱两可比比皆是,给观众留下各种人物关系上的疑问——女主角到底记不记得去年见过男主角(女主角反复否认说不记得他);女主角去年到底有没有见过男主角(女主角反复说没有去年的事);女主角到底去年有没有交给男主角一张相片作为一年之约的信物(女主角打开房间抽屉发现无数张一样的照片);女主角到底为什么会此般伤心逃避(反复无常的情绪变化);另外一个男士到底是不是女主角的丈夫或是情人(女子和男子虽出现在同一房间,但二人对彼此十分冷漠);女主角是不是在想方设法逃离这名男士的掌控(虽然冷漠,却时常表现出害怕)。哪怕时空在电影里也是交错混乱的存在着,同一句台词,可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空,可以被三种不一样的情绪所叙述。这个所谓的“去年”,是不确定的。连“在马里昂巴德”,也是不确定的。整个电影,恐怕只有男主角一人,内心是笃定的,只有他确定着去年见过女主角、记得一年之约、身上保存着照片,也只有他在电影里(用台词)表达对整件事情的陈述。他串起了整个电影的人物关系,可因为所有人都在矢口否认或含糊其辞,他的陈述也都是无法验证的猜测,从而让观众无法落实观众的猜测。电影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走钢丝。“去年”和“马里昂巴德”就像两只薛定谔的猫,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一直到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我甚至不确定自己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种不确定一直延续到我写这篇小文之时。而且甚至以后,肯定仍是不确定的。
《穆赫兰道》当然在所有扰乱时空、描述“不确定”的电影中被讨论最广泛的。而且也不可否认《穆》在内容容量上远远超过了《去年》。可《穆》用接近一部电影的时间构造了真实,到最后揭穿谜底。换言之,《穆》先欺骗了观众,最后像调皮小孩一般说道这一切只是恶作剧。相比之下《去年》是“坦白”的。它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都没有确定下任何事情,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牵引力,并还有着高超的电影技巧。
因此毫无疑问,像《去年》这样的电影是不吸引人的,尤其还顶着《八部半》一样的盛名。我也像许多人一样,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聚精会神,生怕错过这部经典名作的任何细节。《穆》的好看,很大程度上其实在它还是依照着主流悬疑惊悚电影的规则,一步一步铺起悬念和气氛,一点点把观众调动起来。而《去年》,是那种观众越是调动自己思考,越会得到“无解答”的电影。重复的“无解答”就是在拿观众的耐心在冒险,因为观众已经被通俗电影给惯坏了。其实《去年》并没有做错什么,甚至都没有做什么,观众便不喜欢它,无法接受它,甚至职责它,这就是电影的不公平。
这么一想,我对《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也挺不公平的。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崇一种“两不一没”的观影观——不理评价,不看剧情梗概,最好是我没听说过的。我甚至把看电影跟寻找灵魂伴侣等价。这一切主要是避免对电影的先入为主,但也是给自己留一点惊喜的可能。我对电影一向是“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对一切电影抱有期待和理解,认为电影作为工业的产物也是艺术的产物。所以当我看到艺术特质特别浓烈的作品时,我是兴奋的,因为我感受到电影作为艺术突破了工业以外的东西。这一刻电影是有艺术价值的,作为影迷是幸福的。
那《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1982年版)》呢?不看。
(原发于虹膜读者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