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rt·经典三部歌剧
2016年7月14日
早上做完瑜伽,然后淋浴,吃早饭。真的好舒坦。
敷上一贴面膜,点开歌剧。
---------------------------------------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奏鸣曲式,序曲,咏叹调,重唱
触动我想去了解莫扎特的理由是,在听过《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之序曲。
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萨尔兹堡,逝世于维也纳。这是一段任何搜索都能查阅到的事实,我也没再继续纠结他的死因——逝者如斯,我们能继续享受他带给我们的音乐和快乐,就是对他灵魂最大的赞美)。
三天时间,三部歌剧,每个歌剧看了2个版本以上。
算是我初略了解些莫扎特的歌剧背景。不尽其详。
相对而言,我依然还是喜欢听巴赫。(另见GEB)
我依然会非常讨厌、而摒除那些从政治或是乱七八糟立场的评论。
真实的只是有艺术本身。
我也不懂艺术是什么,从我角度看过去,感受到美的一切事物,我认为都是艺术的。(美学,归根就是一句话:看着顺眼,就是美。)
莫扎特在11岁就开始写歌剧,24年间(即其一生)有20多部作品是涉及歌剧类型的:
意大利正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狄托的仁慈》等4部;
意大利喜歌剧——《开罗的鹅》、《受骗的丈夫》、《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等7部;
德奥歌唱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后宫诱逃》、《魔笛》等4部
按照时期来区分的话,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歌剧创作(1756—1780年)。他的音乐创作历经了前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作后巴洛克时期),莫扎特早年的作品大多都打上了那个时期音乐风格的烙印。
莫扎特早期的歌剧创作还不够成熟,带有明显的意大利那波利歌剧的痕迹,在他1780年以前所创的意大利歌剧中有5部用阉人歌手扮演主要角色,它们分别是: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卢契奥·西拉》、《假园丁》、《国王帕斯托》。莫扎特早期的10部歌剧作品中有8部采用意大利语进行创作的。
第二时期的歌剧创作(1781-1785)。1781年,伴随歌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在慕尼黑的成功首演标志着莫扎特的歌剧创作逐渐步上成功的道路,它是一步承前启后的作品,是莫扎特的第一部正歌剧,也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剧作品除了有正歌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之外,还包括德国的歌唱剧《后宫诱逃》、两幕悲喜剧《开罗之鹰》、两幕喜歌剧《被骗的新娘》、独幕喜剧《剧院经理》。
第三时期的歌剧创作(1786-1791)。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786、喜歌剧《唐璜》1787、喜歌剧《女人心》1790、歌唱剧《魔笛》1791、正歌剧《狄多的仁慈》1791。
一般被大家公认的经典三部,是指: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这三部也都是他最后的时期创作,可鉴,珍为经典的往往都是创作者的成熟之作。
我在想象着,莫扎特在创作喜剧的时候,是否是开心快乐的?或是心中更加悲情的?
最近在读迈耶的《自由的文化》,讲古希腊与欧洲的一些文化传承,其中一个观点很有趣,之所以希腊人会想得开,恰是因为他们历史传承中的悲剧主义情结,终究是悲,不妨笑对人生,真的是想得开。(有点扯远了,但细究,欧洲文明的根源,古希腊的文化传承,才造就了后来的伟大欧洲的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累累硕果。所以说,巴赫、莫扎特还是贝多芬都不是横空出世的。)
1、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完成于1786年,分为4幕28曲
首演:1786年5月1日,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
故事的地点/时期:
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里亚附近的阿马维瓦(Almaviva)伯爵府
一句话梗概:
为阻止阿马维瓦伯爵取得费加罗的未婚妻苏珊娜(Susanna)的初夜权,费加罗、苏珊娜与伯爵夫人合作,战胜伯爵的故事。
赏析的重要背景链接:
这部歌剧由蓬特(Lorenzo.da Ponte,1749-1838)据博马舍(P.A.C.de Beatmmrchais,1732-1739)的同名剧(“费加罗三部曲”)撰脚本。
《费加罗的婚礼》是第二部,前传是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是罗西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为成功的一部歌剧作品。据说是,达到意大利喜歌剧的最高成就!)
重唱部分是重点,体会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我特别喜欢男女主说:叮叮,叮叮……真的很俏皮,增色不少欢乐。
版本:
我看的版本
2006年演于萨尔茨堡音乐节
导演:克劳斯·居特 Claus Guth
指挥:尼克劳斯·哈农库特 Nikelaus Harnoncourt
【乐队】维也纳爱乐乐团
【合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主演】(演员....剧中人)
伊尔代布兰多·达尔坎杰洛 Ildebrando D'Arcangelo .... 费加罗
博·斯科夫胡斯 Bo Skovhus.... 阿尔马维瓦伯爵
多萝泰·罗施曼 Dorothea R?schmann....罗西娜(伯爵夫人)
安娜·内特雷布科 Anna Netrebko .... 苏珊娜
克里斯蒂娜·舍费尔 Christine Schlfer ....凯鲁比诺
感言:1、天使的串场,非常有创意和灵感;2、《爱为何物?》和《西风颂》的确是经典。3、觉得特别滑稽的是,费加罗的妈妈竟然要和自己的儿子结婚,在官司中相认。太逗了吧。这个情节不太能理解;4、费加罗的苏珊娜跟伯爵的挑逗,我估计早就失去初夜了吧。5、贵族的死要面子;6、舞台设计非常的简单,简单到只有楼梯。我还是很喜欢这版的舞台设计,简单到只能去用心观察人物,体会音乐表达的人物心理。
1966年(1966年8月11日 录制于萨尔兹堡节庆剧院小祭堂 萨尔兹堡音乐节现场)黑白,我看了序曲和经典的片段听了,视觉上实在满足不了。
指挥: Karl Bohm 卡尔·伯姆
Susanna – Reri Grist
Figaro – Walter Berry
1963年萨尔斯堡音乐节(黑白)
1975年歌剧电影版(地区:德国,语言:意大利语)【经典版本】
导演: Jean-Pierre Ponnelle
Hermann Prey ... Figaro
Mirella Freni ... Susanna
2006年萨尔兹堡音乐节(如上,我看过的版本)
不同指挥家的版本(选用的是我听过的版本)
01 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5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
专辑名称: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所属厂牌:EMI Records Ltd.
出版日期:1999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表演者:埃里希•昆兹,伊尔姆加尔德•希弗里德,乔治•伦敦/Erich Kunz, Irmgard Seefried, George London
表演团体: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Chor der Wiener Staatsoper
02 卡洛·马里亚·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1989
专辑名称: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精选/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highlights
所属厂牌:EMI Records Ltd.
出版日期:1989
指挥:卡洛·马里亚·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
表演者:埃贝哈德·瓦赫特,伊丽莎白·施瓦科夫,朱塞佩·塔德伊/Eberhard Wachter, Elisabeth Schwarzkopf, Giuseppe Taddei
表演团体: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爱乐合唱团/Philharmonia Chorus
03 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955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 Decca
埃里克.克莱伯是世界古典乐坛极具个人魅力的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这套1955年的3CDS《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版录音是二次大战结束,老克莱巴回到维也纳之後的录音代表作。虽显陈旧,但似乎未受当时的技术所限,指挥、演奏、演唱均属一流,即使没有场面和布景的帮助也能营造出一种极佳的歌剧氛围。
这套《费加罗的婚礼》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莫札特歌剧风貌,精巧而细腻,在典雅之中带着轻松的妙趣,是不可多得的歌剧录音。谢比、德拉卡莎、葛登等一代歌手,都展现出令人赞叹又怀念的名演唱,实在非常精采。可惜是单声道录音,如果是立体声那就更完美了。而这套《费加罗的婚礼》在乐评界口碑也甚佳,曾入选英国《留声机》创刊七十周年的“最佳七十”,堪称后无来者了。
04 穆蒂2001
05 维托里奥·古伊/Vittorio Gui 2006
06 费伦茨•弗里乔伊(Ferenc Fricsay)
我喜欢的片段精选:
01 序曲(最经典,耳熟能详的旋律,听完序曲,基本上故事的节奏感也都找到了。)
02 第一幕 我再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Act one Non so piu cosa son, cosa faccio(伯爵夫人的唱词,充满了贵妇的幽怨,感觉秋叶纷落,整个世界都在变冷,怨妇的无力,却又要保持着自尊来掩盖内心的忧郁。)
03 第二幕 你们知道什么是爱情吗? Act two Voi, che sapete che cosa e amor(经典,我觉得更适合中国人的翻译是:情为何物。是由切鲁比诺的小咏叹调,歌词大意: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你们可理解我的心情?我想把一切讲给你们听,新奇的感觉我也说不清。只感到心中翻腾不定;我有时兴奋,有时消沉,我心中充满火样热情,一瞬间又感到寒冷如冰。幸福在远方向我召唤,转眼间它又无踪无影,不知道为什么终日叹息,一天天一夜夜不得安宁;不知道为什么胆战心惊,但我却情愿受此苦刑。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你们可理解我的心情?")
推荐:弗莱妮1976年版(优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3Nzg2MjQ=.html)
04 第三幕 献给微风 Act three Sull'aria(伯爵夫人写给伯爵的《西风颂》,如风一般的轻盈,拂面而来,旧日的美好时光在眼睛里、歌声中。苏珊娜的重唱部分,表达了女性对爱的认同。)
05 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06 第一幕 咏叹调“你不要去做情郎”(费加罗) Atto I Aria "Non piu andrai"(这个花腔啊,真是厉害的,好吧,费解的意大利语,却很好听。这段蛮有趣的。记得,好像是在说教切鲁比诺的一段唱词,不是真切了)
2、《唐·乔万尼》Don Giovanni
完成于1787年,2幕喜歌剧
首演:1787年10月29日在布拉格国家剧院首次公演
故事的地点/时期:15世纪中叶/西班牙
一句话梗概:风流倜傥而自我、追求自由的西班牙贵族唐璜,阅女无数,终被石人惩罚,入地狱。
赏析背景链接:
达·庞蒂笔下的唐璜预示了西方文学史和社会上的一种新人类:他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他不能忍受任何管束,要扫除随心所欲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唐璜是浪子的永恒形象——对他来说,追求人生快乐与自由成为生活的最终目的。莫扎特的音乐使这个表面上惩恶扬善的教说故事有了另一层深义,人性的张扬与争取成了主要刻划的意旨,而唐璜也就此成为歌剧领域最大胆的形象之一。
故事来自于西班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莫扎特创作是在法国大革命前期。
以唐璜为题材的艺术大师:莫里哀、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所有以唐璜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最为著名。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指出《唐璜》是一部“没有瑕疵,毫无间断的完美作品”。
看过一些评论之后,我了解到这部歌剧揉入莫扎特的个人人生经历,据说表达了莫扎特渴望自由,但他真的挣脱宗教和宫廷的束缚后,自由之后的茫然。这部剧最终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有答案。自由,用来做什么?
千万别把这部歌剧简单地进行道德层面的理解,增加一层人性对自由、自我、放荡不羁的追求与渴望,也是很不错的。
版本:
我看过的版本
【推荐】莫扎特《唐璜》Mozart Don Giovanni 195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电影)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zMTA2MDAw.html?f=19218163
Mozart: Don Giovanni, K527
指挥:威廉·富特文格勒
Cesare Siepi (Don Giovanni), Elisabeth Grümmer (Donna Anna), Anton Dermota (Don Ottavio), Lisa Della Casa (Donna Elvira), Otto Edelmann (Leporello), Erna Berger (Zerlina), Walter Berry (Masetto), Deszö Ernster (Il Commendatore)
Vienna State Opera Chorus, Vienna Philharmonic, Wilhelm Furtwängler
2010年 德国的科隆国家歌剧院,现代版《唐璜》(古钢琴,60人)
导演:劳芬博格
指挥:马库斯·史坦兹(Markus Stenz)
让我惊讶不已的版本,算是重新认识德国人啦,真是够大胆的。改变了我对德国人的严谨形象的认知。
不同指挥家的版本(选用的是我听过的版本)
01 卡洛·玛里亚·朱利尼/Carlo Maria
02 费伦克·弗里乔伊 Ferenc Fricsay(电驴有下载链接)
同伯姆一样,弗里乔伊一度也被公认为指挥莫扎特的高手,可惜的是他留下的莫扎特录音并不多,在DG的几套莫扎特的歌剧几乎成为了他莫扎特指挥艺术的总结。
乐团:Radio-Symphonie Orchester Berlin
演唱: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Giovanni)
Sena Jurinac (Anna)
Maria Stader (Elvira)
Ernst Häfliger (Ottavio)
Karl-Christian Kohn (Leporello)
Irmgard Seefried (Zerlina)
Ivan Sardi (Masetto)
Walter Kreppel (Commendatore)
合唱:RIAS Berlin Kammerchor
录音日期:1958
发行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CD编号:437 341-2
03 Karl Bohm 卡尔·伯姆(没找到,希望有朋友提供资源,只能听费加罗的婚礼)
04 Karajan 卡拉扬, BPO, 1985
我喜欢的片段精选:
01 唐璜 序曲 Sinfonia(经典,歌剧《唐璜》的中心思想,在它的序曲中已经有了具体的反映。这首序曲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特别投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开始几小节的隐含的恶魔性质,在“墓地”和终场“石像显灵”处加上了长号后得到更为强烈地凸现,其中的主题主要描写唐璜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 莫扎特把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本剧的一大特色。据记载莫扎特拖到彩排前的最后一刻才写出这个序曲。)
02 第二幕 第一场 快请来到窗口,我的宝贝(唐璜/马塞托) Don Giovanni Acte II Scene 1 Deh vieni alla finestra… V'e gente alla finestra(经典片段,窗下调情)
03 第一幕 第一场 我日以继夜的疲惫(莱波雷洛) Don Giovanni Acte I Scene 1-Notte e giorno faticar(序曲之后的第一段唱词,非常活泼有趣,带着一点小花腔,一方面表达莱波雷洛的善良本性,一方面表达对主人的评价和抱怨)
04 第一幕 第三场 你们这些思春的少女(泽莉娜) Don Giovanni Acte I Scene 3-Giovinette che fate all'amore
05 第二幕 这就是命运! Act II Questo e il fin(尾声的咏叹调,求索、无奈、挣扎……)
06 第一幕 第五场 颤抖,颤抖吧,恶棍! Don Giovanni Acte I Scene 5 Trema, trema, scellerato!
07 第二幕 第三场 最崇高的雕像 Don Giovanni Acte II Scene 3 O statua gentilissima
3、《魔笛》Die Zauberflote
完成于1791年,2或4幕,莫扎特式的“灰色喜剧”的典范
首演:1791年9月30日,维多剧院
故事的地点/时期:埃及/
一句话梗概:公主与王子的一见钟情,经过太阳神的重重考验,识破黑后阴谋,爱情与美德再次战胜了黑暗。类似于白雪公主的命运。
赏析背景链接: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
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契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a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
大谈美德和爱情,从头到尾,都是美丽公主的爱慕支持着塔米诺王子,旁边的捕鸟人的无疾而终对待情感的态度,更加衬托出男主对爱情的执着。最终正义(萨拉斯特罗)战胜了邪恶(夜后)。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值得去感受的是每个角色的刻画,用音乐的语言刻画的。非常喜欢舞台设计中的飞车,三个小男孩扮演的精灵。两场试炼也是意味深长,一个是塔米诺保持“沉默”,我的理解是这是对情侣之间的默契和误解考验,如果没有精灵们的解释,公主仍然在“沉默”的误解中,所以说,相处之时多沟通还是好的;二是通过水与火的道路,此时是两个人携手共进才共同克服的,水火相克,男女相克。
歌剧中的合唱和三重唱居多。(三个宫女、三个精灵……等等)
版本:
魔笛版本更加多了,现在演绎的也非常多。我看的是2003年皇家歌剧院版本
01 Fricsay, RIAS Symphoine-Orchester Berlin; 弗里乔伊 1955年(经典,电驴有下载)
如果说Bhom是故意往传统、敦厚一路去作的话,这一版真的可称是浑然天成。
02 Wunderlich,Fischer-Dieskau,Bohm,DG 1964年
03 Karajan, VPO, 1953(唱的不错,值得推荐)
在豆瓣里可以搜索和点击倾听
04 Klemperer, Philharmonia; 克伦佩勒, 爱乐乐团
(比较喜欢这张专辑的封面设计)
05 沃尔夫冈·萨瓦利什/Wolfgang Sawallisch
表演者:库尔特·莫尔,皮特·施瑞尔,艾达·莫泽尔/Kurt Moll, Peter Schreier, Edda Moser
表演团体:巴伐利亚慕尼黑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Orchester der Bayerischen Staatsoper Munchen;巴伐利亚慕尼黑州立歌剧院合唱团/Chor der Bayerischen Staatsoper Munchen
06 Furtwangler 富特文格勒1949年
尽管不同于贝多芬作品的强烈意志和起伏,富特文格勒的莫扎特作品时常显示出优美旋律下的强烈情绪而不是“竭力想把自己的悲痛和失望深深掩饰在优美旋律下”。和众人印象中莫扎特的微笑形象相反,大师总是试图表达一个凡人意义上的,精神领域上的真实的莫扎特。在熟悉若乾表象华丽甚 至妖艳的版本之后再领教这套唱片,你会对不同指挥家对作品本色的“理解深度”有直观的认识。
富特文格勒坚决反对用一种随意归类的方法来对待一位音乐家。莫扎特作品节奏的独创性,人性的高尚精神和洒脱性格在他眼力是揭示作品内涵的关键。对于《魔笛》,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 仅仅把之看成一个神话故事将是一个绝对的错误,人们应该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我们在作品中发现了一些比简单概念更重要的东西:她的真实。也就是使作品显得 独特化的那种真实。她代表的不仅仅是莫扎特的高尚气质,而且是他代表的整个人性,某种意义上是整个欧洲,还不仅仅是他的时代。
《魔笛》是一部宗教剧,一首生动的弥撒曲,一种宗教中的奉献仪式,一种对所有高洁情操的短暂体现。”
(摘自VC - CATS原创评论。历史资料摘自阿杜安著《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
我喜欢的片段精选:
01 魔笛 序曲 Overture(依然经典,莫扎特的三部歌剧序曲都是经典之作,多听会发现他的音乐中充满着活力,同时也饱含着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
02 魔笛 第二幕 复仇之火在我心里燃烧 Act two Der Ho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最为经典,夜后誓言要复仇的那一段咏叹调,由于几处最高音达到了Highf3,让许多花腔女高音都对此望而却步。 )
Der Ho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夜后的咏叹调也叫“我心中充满复仇之火”。这段咏叹调是夜后让自己的女儿去杀死太阳神撒拉丝特罗Sarastro: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n Herzen, 复仇的烈火在我胸口燃烧
Tod und Verzweiflung flammet um mich her! 死亡与绝望燃烧着我
Fühlt nicht durch dich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除非Sarastro在你的手中尝到死亡的痛苦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你将不再是我的女儿
Verstoßen sei auf ewig, verlassen sei auf ewig, 你将永远被抛弃,永远被放逐,
Zertrümmert sei'n auf ewig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之间)生而有之的纽带将永远破碎
Wenn nicht durch dich Sarastro wird erblassen! 除非你让Sarastro奄奄一息!
Hort! Rachegötter! Hört der Mutter Schwur! 听着!以复仇之神之名!这是(你)母亲的誓言!
03 第一幕 对人有情的男人 Act one Bei Mannern, welche Liebe fuhlen
04 第一幕 哼!哼!哼!哼! Act one Hm! hm! hm! hm!(著名的三重唱)
05 第一幕 这声音真美妙,这是好听的铃声 Act one Das klinget so herrlich, das klinget so schon(非常喜欢神铃的清脆声,立体声效果,特别有童话的带入感,很短暂)
06 第二幕 祭司们的进行曲 管弦乐 Act two March of the Priests(舒缓)
07第二幕 情人或老婆(另有翻译:少女或者女人) Act two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听着很有趣,但听不懂歌词,等了解歌词后,
第二幕 帕帕杰诺!帕帕杰诺!帕帕杰诺! Act two Papagena! Papagena! Papagena!
第二幕 帕-帕-杰娜!···帕-帕-杰诺 Act two Pa-pa-gena!... Pa-pa-geno!
这是我的原创作品,版权归我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微信:cissifish)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吧。时不时的总有一些小情怀分享。
---------------------------------------------------------------
一、《魔笛》
(2003,Mozart: Die Zauberflöte 2003年皇家歌剧院版),162分钟。
故事发生在埃及,
【感想】
大谈美德和爱情,只是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觉得埃佘诺很傻的,只是一见钟情。从头到尾,都是美丽公主的爱慕支持着他走到底,旁边的捕鸟人的无疾而终对待情感的态度,更加衬托出男主对爱情的执着。
大谈正义与光明,黑后与
二、《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由于此剧题材敏感,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德语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首次出版
出版社:阿尔塔利亚出版社。
出版商:Hoffmeister
关于首演
当1786年这部歌剧首次彩排时,由当时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班努契饰演剧中的主人公费加罗,班努契的演唱极其洪亮,尤其是在唱到这部歌剧中最受人欢迎的咏叹调《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去当兵》时,班努契漂亮的音色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站在一旁指挥乐队的莫扎特禁不住低声地对班努契说:“唱得太好了,班努契!”这首咏叹调刚结束,站在舞台上参加演出的所有的人和乐队的全体成员都情不自禁地对着莫扎特欢呼:“太好了,太好了!音乐大师!伟大的莫扎特万岁!” 根据当时一位歌唱家的回忆录里所提供的情况,这部歌剧首次正式上演的那个夜晚的情况无比热烈,几乎剧中每一首优美感人的咏叹调都被要求重新演唱一次,以至于演出的时间超出了原定时间的一倍。
地点: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形式:4幕28曲,喜歌剧
一首本剧中最杰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
著名版本
(按年代)
■1.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5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
点评:卡拉扬在EMI的50年的那版费加罗可以说无与伦比,Kunz、Seefried、London、Schwarzkopf、Jurinac、Hongen等阵容非常的理想(几乎将当时演唱费加罗的最佳歌手一网打尽),即使删去了全部对白,也还是掩盖不住其光芒。全剧有多处精妙亮点,特别是在第三幕中伯爵夫人的那段咏叹调,施瓦茨科普夫(大家都知道,施瓦对一些歌剧中的一些人物是终身研究的,伯爵夫人就是之一,在理解诠释伯爵夫人上面,施瓦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此的处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前面类似独白的部份---张力实足,还是最后高潮的推动),即始她后来录的版本或别的版本都没有如此的让人满意过(听说卡拉扬后来曾让施瓦在6天之内连唱5场费德里奥里的超重戏剧女高音,导至她嗓音严重受损,后来只有靠微调才能得以保持莫扎特歌剧里非常重要的声音清亮线条优美,但在高潮推动的时候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所以施瓦在最佳时期的录音和中晚期的处理是有所不同的),听过这段之后,别的只能说全部索然无味了。
■2.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955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 Decca
点评:埃里克.克莱伯是世界古典乐坛极具个人魅力的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这套1955年的3CDS《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版录音是二次大战结束,老克莱巴回到维也纳之後的录音代表作。虽显陈旧,但似乎未受当时的技术所限,指挥、演奏、演唱均属一流,即使没有场面和布景的帮助也能营造出一种极佳的歌剧氛围。
这套《费加罗的婚礼》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莫札特歌剧风貌,精巧而细腻,在典雅之中带着轻松的妙趣,是不可多得的歌剧录音。谢比、德拉卡莎、葛登等一代歌手,都展现出令人赞叹又怀念的名演唱,实在非常精采。可惜是单声道录音,如果是立体声那就更完美了。而这套《费加罗的婚礼》在乐评界口碑也甚佳,曾入选英国《留声机》创刊七十周年的“最佳七十”,堪称后无来者了。
■3.Karl Bohm卡尔·伯姆,1959年,柏林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乐团Deutsche Grammophon
■4.Otto Klemperer克莱姆佩勒1970年,阿蒂斯合唱团,新爱乐乐团,EMI
■5.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78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
点评:这个1978年的录音室版本由卡拉扬钦定的Cotrubas,Dam,Stade,Krause,Stade,Equiluz等主唱,再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优异伴奏,以及Decca发烧级的录音,几乎是无可挑剔。
■6.Claudio Abbado阿巴多1994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Deutsche Grammophon
点评:这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阿巴多起用了一批二战后出生的中生代歌唱演员。其中饰演凯鲁比诺的 Cecilia Bartoli 最为耀眼;饰演伯爵夫人的 Cheryl Studer 演唱莫扎特的魔笛中的夜后和这里的伯爵夫人均颇获好评,她演唱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也是拿手好戏。记得有一年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就由 Studer 担纲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演唱伯爵的 Boje Skovhus 和饰演费加罗的 Lucio Gallo 实力也都很强。有评论甚至称阿巴多这版是当年老克莱伯1955年版之后最好的《费加罗的婚礼》。
--------------
【片名】莫扎特: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The Marriage of Figaro
【年代】2006年演于萨尔茨堡音乐节
【作曲】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脚本】洛伦佐·达蓬特 Lorenzo Da Ponte,1749-1838
【原著】博马舍 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
【导演】克劳斯·居特 Claus Guth
【指挥】尼克劳斯·哈农库特 Nikelaus Harnoncourt
【乐队】维也纳爱乐乐团
【合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主演】(演员....剧中人)
伊尔代布兰多·达尔坎杰洛 Ildebrando D'Arcangelo .... 费加罗
博·斯科夫胡斯 Bo Skovhus.... 阿尔马维瓦伯爵
多萝泰·罗施曼 Dorothea R?schmann....罗西娜(伯爵夫人)
安娜·内特雷布科 Anna Netrebko .... 苏珊娜
克里斯蒂娜·舍费尔 Christine Sch?fer ....凯鲁比诺
玛丽·麦克劳克林 Marie Mclaughlin .... 马尔切利娜
帕特里克·亨肯斯 Patrick Henckens .... 巴西利奥
埃娃·利鲍 Eva Liebau .... 巴尔巴里娜
弗洛里安·伯施 Florian Boesch .... 安东尼奥
奥利弗·林格尔汉 Oliver Ringelhahn .... 唐·库尔齐奥
乌利·基尔施 Uli Kirsch .... 凯鲁宾
感言:1、天使的串场,非常有趣;2、《爱为何物?》和《西风颂》的确是经典。3、觉得特别滑稽的是,费加罗的妈妈竟然要和自己的儿子结婚,在官司中相认。太逗了吧。这个情节不太能理解;4、费加罗的妻子,估计早就失去初夜了吧。5、贵族的死要面子;6、舞台设计非常的简单,简单到只有楼梯。
2014年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5MTc4OTI0.html
感言:舞台效果赞,色彩比较棒,舞台设计非常具象,我想演员也不用那么辛苦。但显得很拥挤,相对2003年版本的简洁,或许能理解到为什么2003年版本空无一物,是为了聚焦到人物和剧情、音乐中吧。2014年版的人物形象都非常不错的,都是俊男美女的。唱功就相对会弱一些了。
三、《唐璜》(wiki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Don_Giovanni)
《唐璜》出自于莫扎特创作的两幕歌剧,初演于1787年。讲述中世纪的西班牙贵族唐璜的风流韵事。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这个中心而发展的。歌剧《唐·璜》把生活和哲理的因素揉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为十九世纪大为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
莫扎特《唐璜》Mozart Don Giovanni 195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zMTA2MDAw.html?f=19218163
Mozart: Don Giovanni, K527
Cesare Siepi (Don Giovanni), Elisabeth Grümmer (Donna Anna), Anton Dermota (Don Ottavio), Lisa Della Casa (Donna Elvira), Otto Edelmann (Leporello), Erna Berger (Zerlina), Walter Berry (Masetto), Deszö Ernster (Il Commendatore)
Vienna State Opera Chorus, Vienna Philharmonic, Wilhelm Furtwängler
Filmed in 1954
莫扎特歌剧《唐璜》,195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电影)版,中文字幕
塞萨尔·西艾皮、伊丽莎白·格吕梅尔、安东·狄尔莫塔、丽莎·德拉·卡萨、奥托·爱德尔曼、艾尔娜·伯格、沃尔特·贝里
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指挥:威廉·富特文格勒
《唐璜》精选(http://ncpa-classic.cntv.cn/2011/12/13/VIDA1323783304615993.shtml)
1999年 穆蒂 指挥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4MzIwNDI0.html)
点评:穆蒂指挥的《唐璜》被企鹅公司评星三颗。
这个版本不太喜欢,舞台比较小,演员的唱功都不如1954年版。
1999年维也纳艺术节周 莫扎特歌剧 《唐璜》 穆蒂 指挥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合唱 1999年6月26-27日 录制于维也纳剧院 导演:Brian Large
早上做完瑜伽,然后淋浴,吃早饭。真的好舒坦。
敷上一贴面膜,点开歌剧。
---------------------------------------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奏鸣曲式,序曲,咏叹调,重唱
触动我想去了解莫扎特的理由是,在听过《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之序曲。
35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萨尔兹堡,逝世于维也纳。这是一段任何搜索都能查阅到的事实,我也没再继续纠结他的死因——逝者如斯,我们能继续享受他带给我们的音乐和快乐,就是对他灵魂最大的赞美)。
三天时间,三部歌剧,每个歌剧看了2个版本以上。
算是我初略了解些莫扎特的歌剧背景。不尽其详。
相对而言,我依然还是喜欢听巴赫。(另见GEB)
我依然会非常讨厌、而摒除那些从政治或是乱七八糟立场的评论。
真实的只是有艺术本身。
我也不懂艺术是什么,从我角度看过去,感受到美的一切事物,我认为都是艺术的。(美学,归根就是一句话:看着顺眼,就是美。)
莫扎特在11岁就开始写歌剧,24年间(即其一生)有20多部作品是涉及歌剧类型的:
意大利正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狄托的仁慈》等4部;
意大利喜歌剧——《开罗的鹅》、《受骗的丈夫》、《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等7部;
德奥歌唱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后宫诱逃》、《魔笛》等4部
按照时期来区分的话,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歌剧创作(1756—1780年)。他的音乐创作历经了前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作后巴洛克时期),莫扎特早年的作品大多都打上了那个时期音乐风格的烙印。
莫扎特早期的歌剧创作还不够成熟,带有明显的意大利那波利歌剧的痕迹,在他1780年以前所创的意大利歌剧中有5部用阉人歌手扮演主要角色,它们分别是: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卢契奥·西拉》、《假园丁》、《国王帕斯托》。莫扎特早期的10部歌剧作品中有8部采用意大利语进行创作的。
第二时期的歌剧创作(1781-1785)。1781年,伴随歌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在慕尼黑的成功首演标志着莫扎特的歌剧创作逐渐步上成功的道路,它是一步承前启后的作品,是莫扎特的第一部正歌剧,也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剧作品除了有正歌剧《克里特王伊多美纽》之外,还包括德国的歌唱剧《后宫诱逃》、两幕悲喜剧《开罗之鹰》、两幕喜歌剧《被骗的新娘》、独幕喜剧《剧院经理》。
第三时期的歌剧创作(1786-1791)。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786、喜歌剧《唐璜》1787、喜歌剧《女人心》1790、歌唱剧《魔笛》1791、正歌剧《狄多的仁慈》1791。
一般被大家公认的经典三部,是指: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这三部也都是他最后的时期创作,可鉴,珍为经典的往往都是创作者的成熟之作。
我在想象着,莫扎特在创作喜剧的时候,是否是开心快乐的?或是心中更加悲情的?
最近在读迈耶的《自由的文化》,讲古希腊与欧洲的一些文化传承,其中一个观点很有趣,之所以希腊人会想得开,恰是因为他们历史传承中的悲剧主义情结,终究是悲,不妨笑对人生,真的是想得开。(有点扯远了,但细究,欧洲文明的根源,古希腊的文化传承,才造就了后来的伟大欧洲的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累累硕果。所以说,巴赫、莫扎特还是贝多芬都不是横空出世的。)
1、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完成于1786年,分为4幕28曲
首演:1786年5月1日,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
故事的地点/时期:
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里亚附近的阿马维瓦(Almaviva)伯爵府
一句话梗概:
为阻止阿马维瓦伯爵取得费加罗的未婚妻苏珊娜(Susanna)的初夜权,费加罗、苏珊娜与伯爵夫人合作,战胜伯爵的故事。
赏析的重要背景链接:
这部歌剧由蓬特(Lorenzo.da Ponte,1749-1838)据博马舍(P.A.C.de Beatmmrchais,1732-1739)的同名剧(“费加罗三部曲”)撰脚本。
《费加罗的婚礼》是第二部,前传是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是罗西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为成功的一部歌剧作品。据说是,达到意大利喜歌剧的最高成就!)
重唱部分是重点,体会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我特别喜欢男女主说:叮叮,叮叮……真的很俏皮,增色不少欢乐。
版本:
我看的版本
2006年演于萨尔茨堡音乐节
导演:克劳斯·居特 Claus Guth
指挥:尼克劳斯·哈农库特 Nikelaus Harnoncourt
【乐队】维也纳爱乐乐团
【合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主演】(演员....剧中人)
伊尔代布兰多·达尔坎杰洛 Ildebrando D'Arcangelo .... 费加罗
博·斯科夫胡斯 Bo Skovhus.... 阿尔马维瓦伯爵
多萝泰·罗施曼 Dorothea R?schmann....罗西娜(伯爵夫人)
安娜·内特雷布科 Anna Netrebko .... 苏珊娜
克里斯蒂娜·舍费尔 Christine Schlfer ....凯鲁比诺
感言:1、天使的串场,非常有创意和灵感;2、《爱为何物?》和《西风颂》的确是经典。3、觉得特别滑稽的是,费加罗的妈妈竟然要和自己的儿子结婚,在官司中相认。太逗了吧。这个情节不太能理解;4、费加罗的苏珊娜跟伯爵的挑逗,我估计早就失去初夜了吧。5、贵族的死要面子;6、舞台设计非常的简单,简单到只有楼梯。我还是很喜欢这版的舞台设计,简单到只能去用心观察人物,体会音乐表达的人物心理。
1966年(1966年8月11日 录制于萨尔兹堡节庆剧院小祭堂 萨尔兹堡音乐节现场)黑白,我看了序曲和经典的片段听了,视觉上实在满足不了。
指挥: Karl Bohm 卡尔·伯姆
Susanna – Reri Grist
Figaro – Walter Berry
1963年萨尔斯堡音乐节(黑白)
1975年歌剧电影版(地区:德国,语言:意大利语)【经典版本】
导演: Jean-Pierre Ponnelle
Hermann Prey ... Figaro
Mirella Freni ... Susanna
2006年萨尔兹堡音乐节(如上,我看过的版本)
不同指挥家的版本(选用的是我听过的版本)
01 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5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
专辑名称: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所属厂牌:EMI Records Ltd.
出版日期:1999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表演者:埃里希•昆兹,伊尔姆加尔德•希弗里德,乔治•伦敦/Erich Kunz, Irmgard Seefried, George London
表演团体: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Chor der Wiener Staatsoper
02 卡洛·马里亚·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1989
专辑名称: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精选/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highlights
所属厂牌:EMI Records Ltd.
出版日期:1989
指挥:卡洛·马里亚·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
表演者:埃贝哈德·瓦赫特,伊丽莎白·施瓦科夫,朱塞佩·塔德伊/Eberhard Wachter, Elisabeth Schwarzkopf, Giuseppe Taddei
表演团体: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爱乐合唱团/Philharmonia Chorus
03 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955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 Decca
埃里克.克莱伯是世界古典乐坛极具个人魅力的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这套1955年的3CDS《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版录音是二次大战结束,老克莱巴回到维也纳之後的录音代表作。虽显陈旧,但似乎未受当时的技术所限,指挥、演奏、演唱均属一流,即使没有场面和布景的帮助也能营造出一种极佳的歌剧氛围。
这套《费加罗的婚礼》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莫札特歌剧风貌,精巧而细腻,在典雅之中带着轻松的妙趣,是不可多得的歌剧录音。谢比、德拉卡莎、葛登等一代歌手,都展现出令人赞叹又怀念的名演唱,实在非常精采。可惜是单声道录音,如果是立体声那就更完美了。而这套《费加罗的婚礼》在乐评界口碑也甚佳,曾入选英国《留声机》创刊七十周年的“最佳七十”,堪称后无来者了。
04 穆蒂2001
05 维托里奥·古伊/Vittorio Gui 2006
06 费伦茨•弗里乔伊(Ferenc Fricsay)
我喜欢的片段精选:
01 序曲(最经典,耳熟能详的旋律,听完序曲,基本上故事的节奏感也都找到了。)
02 第一幕 我再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Act one Non so piu cosa son, cosa faccio(伯爵夫人的唱词,充满了贵妇的幽怨,感觉秋叶纷落,整个世界都在变冷,怨妇的无力,却又要保持着自尊来掩盖内心的忧郁。)
03 第二幕 你们知道什么是爱情吗? Act two Voi, che sapete che cosa e amor(经典,我觉得更适合中国人的翻译是:情为何物。是由切鲁比诺的小咏叹调,歌词大意: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你们可理解我的心情?我想把一切讲给你们听,新奇的感觉我也说不清。只感到心中翻腾不定;我有时兴奋,有时消沉,我心中充满火样热情,一瞬间又感到寒冷如冰。幸福在远方向我召唤,转眼间它又无踪无影,不知道为什么终日叹息,一天天一夜夜不得安宁;不知道为什么胆战心惊,但我却情愿受此苦刑。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你们可理解我的心情?")
推荐:弗莱妮1976年版(优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3Nzg2MjQ=.html)
04 第三幕 献给微风 Act three Sull'aria(伯爵夫人写给伯爵的《西风颂》,如风一般的轻盈,拂面而来,旧日的美好时光在眼睛里、歌声中。苏珊娜的重唱部分,表达了女性对爱的认同。)
05 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06 第一幕 咏叹调“你不要去做情郎”(费加罗) Atto I Aria "Non piu andrai"(这个花腔啊,真是厉害的,好吧,费解的意大利语,却很好听。这段蛮有趣的。记得,好像是在说教切鲁比诺的一段唱词,不是真切了)
2、《唐·乔万尼》Don Giovanni
完成于1787年,2幕喜歌剧
首演:1787年10月29日在布拉格国家剧院首次公演
故事的地点/时期:15世纪中叶/西班牙
一句话梗概:风流倜傥而自我、追求自由的西班牙贵族唐璜,阅女无数,终被石人惩罚,入地狱。
赏析背景链接:
达·庞蒂笔下的唐璜预示了西方文学史和社会上的一种新人类:他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他不能忍受任何管束,要扫除随心所欲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唐璜是浪子的永恒形象——对他来说,追求人生快乐与自由成为生活的最终目的。莫扎特的音乐使这个表面上惩恶扬善的教说故事有了另一层深义,人性的张扬与争取成了主要刻划的意旨,而唐璜也就此成为歌剧领域最大胆的形象之一。
故事来自于西班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莫扎特创作是在法国大革命前期。
以唐璜为题材的艺术大师:莫里哀、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所有以唐璜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最为著名。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指出《唐璜》是一部“没有瑕疵,毫无间断的完美作品”。
看过一些评论之后,我了解到这部歌剧揉入莫扎特的个人人生经历,据说表达了莫扎特渴望自由,但他真的挣脱宗教和宫廷的束缚后,自由之后的茫然。这部剧最终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有答案。自由,用来做什么?
千万别把这部歌剧简单地进行道德层面的理解,增加一层人性对自由、自我、放荡不羁的追求与渴望,也是很不错的。
版本:
我看过的版本
【推荐】莫扎特《唐璜》Mozart Don Giovanni 195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电影)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zMTA2MDAw.html?f=19218163
Mozart: Don Giovanni, K527
指挥:威廉·富特文格勒
Cesare Siepi (Don Giovanni), Elisabeth Grümmer (Donna Anna), Anton Dermota (Don Ottavio), Lisa Della Casa (Donna Elvira), Otto Edelmann (Leporello), Erna Berger (Zerlina), Walter Berry (Masetto), Deszö Ernster (Il Commendatore)
Vienna State Opera Chorus, Vienna Philharmonic, Wilhelm Furtwängler
2010年 德国的科隆国家歌剧院,现代版《唐璜》(古钢琴,60人)
导演:劳芬博格
指挥:马库斯·史坦兹(Markus Stenz)
让我惊讶不已的版本,算是重新认识德国人啦,真是够大胆的。改变了我对德国人的严谨形象的认知。
不同指挥家的版本(选用的是我听过的版本)
01 卡洛·玛里亚·朱利尼/Carlo Maria
02 费伦克·弗里乔伊 Ferenc Fricsay(电驴有下载链接)
同伯姆一样,弗里乔伊一度也被公认为指挥莫扎特的高手,可惜的是他留下的莫扎特录音并不多,在DG的几套莫扎特的歌剧几乎成为了他莫扎特指挥艺术的总结。
乐团:Radio-Symphonie Orchester Berlin
演唱: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Giovanni)
Sena Jurinac (Anna)
Maria Stader (Elvira)
Ernst Häfliger (Ottavio)
Karl-Christian Kohn (Leporello)
Irmgard Seefried (Zerlina)
Ivan Sardi (Masetto)
Walter Kreppel (Commendatore)
合唱:RIAS Berlin Kammerchor
录音日期:1958
发行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CD编号:437 341-2
03 Karl Bohm 卡尔·伯姆(没找到,希望有朋友提供资源,只能听费加罗的婚礼)
04 Karajan 卡拉扬, BPO, 1985
我喜欢的片段精选:
01 唐璜 序曲 Sinfonia(经典,歌剧《唐璜》的中心思想,在它的序曲中已经有了具体的反映。这首序曲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特别投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开始几小节的隐含的恶魔性质,在“墓地”和终场“石像显灵”处加上了长号后得到更为强烈地凸现,其中的主题主要描写唐璜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 莫扎特把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本剧的一大特色。据记载莫扎特拖到彩排前的最后一刻才写出这个序曲。)
02 第二幕 第一场 快请来到窗口,我的宝贝(唐璜/马塞托) Don Giovanni Acte II Scene 1 Deh vieni alla finestra… V'e gente alla finestra(经典片段,窗下调情)
03 第一幕 第一场 我日以继夜的疲惫(莱波雷洛) Don Giovanni Acte I Scene 1-Notte e giorno faticar(序曲之后的第一段唱词,非常活泼有趣,带着一点小花腔,一方面表达莱波雷洛的善良本性,一方面表达对主人的评价和抱怨)
04 第一幕 第三场 你们这些思春的少女(泽莉娜) Don Giovanni Acte I Scene 3-Giovinette che fate all'amore
05 第二幕 这就是命运! Act II Questo e il fin(尾声的咏叹调,求索、无奈、挣扎……)
06 第一幕 第五场 颤抖,颤抖吧,恶棍! Don Giovanni Acte I Scene 5 Trema, trema, scellerato!
07 第二幕 第三场 最崇高的雕像 Don Giovanni Acte II Scene 3 O statua gentilissima
3、《魔笛》Die Zauberflote
完成于1791年,2或4幕,莫扎特式的“灰色喜剧”的典范
首演:1791年9月30日,维多剧院
故事的地点/时期:埃及/
一句话梗概:公主与王子的一见钟情,经过太阳神的重重考验,识破黑后阴谋,爱情与美德再次战胜了黑暗。类似于白雪公主的命运。
赏析背景链接: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
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契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a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
大谈美德和爱情,从头到尾,都是美丽公主的爱慕支持着塔米诺王子,旁边的捕鸟人的无疾而终对待情感的态度,更加衬托出男主对爱情的执着。最终正义(萨拉斯特罗)战胜了邪恶(夜后)。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值得去感受的是每个角色的刻画,用音乐的语言刻画的。非常喜欢舞台设计中的飞车,三个小男孩扮演的精灵。两场试炼也是意味深长,一个是塔米诺保持“沉默”,我的理解是这是对情侣之间的默契和误解考验,如果没有精灵们的解释,公主仍然在“沉默”的误解中,所以说,相处之时多沟通还是好的;二是通过水与火的道路,此时是两个人携手共进才共同克服的,水火相克,男女相克。
歌剧中的合唱和三重唱居多。(三个宫女、三个精灵……等等)
版本:
魔笛版本更加多了,现在演绎的也非常多。我看的是2003年皇家歌剧院版本
01 Fricsay, RIAS Symphoine-Orchester Berlin; 弗里乔伊 1955年(经典,电驴有下载)
如果说Bhom是故意往传统、敦厚一路去作的话,这一版真的可称是浑然天成。
02 Wunderlich,Fischer-Dieskau,Bohm,DG 1964年
03 Karajan, VPO, 1953(唱的不错,值得推荐)
在豆瓣里可以搜索和点击倾听
04 Klemperer, Philharmonia; 克伦佩勒, 爱乐乐团
(比较喜欢这张专辑的封面设计)
05 沃尔夫冈·萨瓦利什/Wolfgang Sawallisch
表演者:库尔特·莫尔,皮特·施瑞尔,艾达·莫泽尔/Kurt Moll, Peter Schreier, Edda Moser
表演团体:巴伐利亚慕尼黑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Orchester der Bayerischen Staatsoper Munchen;巴伐利亚慕尼黑州立歌剧院合唱团/Chor der Bayerischen Staatsoper Munchen
06 Furtwangler 富特文格勒1949年
尽管不同于贝多芬作品的强烈意志和起伏,富特文格勒的莫扎特作品时常显示出优美旋律下的强烈情绪而不是“竭力想把自己的悲痛和失望深深掩饰在优美旋律下”。和众人印象中莫扎特的微笑形象相反,大师总是试图表达一个凡人意义上的,精神领域上的真实的莫扎特。在熟悉若乾表象华丽甚 至妖艳的版本之后再领教这套唱片,你会对不同指挥家对作品本色的“理解深度”有直观的认识。
富特文格勒坚决反对用一种随意归类的方法来对待一位音乐家。莫扎特作品节奏的独创性,人性的高尚精神和洒脱性格在他眼力是揭示作品内涵的关键。对于《魔笛》,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 仅仅把之看成一个神话故事将是一个绝对的错误,人们应该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我们在作品中发现了一些比简单概念更重要的东西:她的真实。也就是使作品显得 独特化的那种真实。她代表的不仅仅是莫扎特的高尚气质,而且是他代表的整个人性,某种意义上是整个欧洲,还不仅仅是他的时代。
《魔笛》是一部宗教剧,一首生动的弥撒曲,一种宗教中的奉献仪式,一种对所有高洁情操的短暂体现。”
(摘自VC - CATS原创评论。历史资料摘自阿杜安著《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
我喜欢的片段精选:
01 魔笛 序曲 Overture(依然经典,莫扎特的三部歌剧序曲都是经典之作,多听会发现他的音乐中充满着活力,同时也饱含着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
02 魔笛 第二幕 复仇之火在我心里燃烧 Act two Der Ho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最为经典,夜后誓言要复仇的那一段咏叹调,由于几处最高音达到了Highf3,让许多花腔女高音都对此望而却步。 )
Der Ho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夜后的咏叹调也叫“我心中充满复仇之火”。这段咏叹调是夜后让自己的女儿去杀死太阳神撒拉丝特罗Sarastro: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n Herzen, 复仇的烈火在我胸口燃烧
Tod und Verzweiflung flammet um mich her! 死亡与绝望燃烧着我
Fühlt nicht durch dich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除非Sarastro在你的手中尝到死亡的痛苦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你将不再是我的女儿
Verstoßen sei auf ewig, verlassen sei auf ewig, 你将永远被抛弃,永远被放逐,
Zertrümmert sei'n auf ewig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之间)生而有之的纽带将永远破碎
Wenn nicht durch dich Sarastro wird erblassen! 除非你让Sarastro奄奄一息!
Hort! Rachegötter! Hört der Mutter Schwur! 听着!以复仇之神之名!这是(你)母亲的誓言!
03 第一幕 对人有情的男人 Act one Bei Mannern, welche Liebe fuhlen
04 第一幕 哼!哼!哼!哼! Act one Hm! hm! hm! hm!(著名的三重唱)
05 第一幕 这声音真美妙,这是好听的铃声 Act one Das klinget so herrlich, das klinget so schon(非常喜欢神铃的清脆声,立体声效果,特别有童话的带入感,很短暂)
06 第二幕 祭司们的进行曲 管弦乐 Act two March of the Priests(舒缓)
07第二幕 情人或老婆(另有翻译:少女或者女人) Act two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听着很有趣,但听不懂歌词,等了解歌词后,
第二幕 帕帕杰诺!帕帕杰诺!帕帕杰诺! Act two Papagena! Papagena! Papagena!
第二幕 帕-帕-杰娜!···帕-帕-杰诺 Act two Pa-pa-gena!... Pa-pa-geno!
这是我的原创作品,版权归我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微信:cissifish)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吧。时不时的总有一些小情怀分享。
---------------------------------------------------------------
一、《魔笛》
(2003,Mozart: Die Zauberflöte 2003年皇家歌剧院版),162分钟。
故事发生在埃及,
【感想】
大谈美德和爱情,只是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觉得埃佘诺很傻的,只是一见钟情。从头到尾,都是美丽公主的爱慕支持着他走到底,旁边的捕鸟人的无疾而终对待情感的态度,更加衬托出男主对爱情的执着。
大谈正义与光明,黑后与
二、《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由于此剧题材敏感,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德语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首次出版
出版社:阿尔塔利亚出版社。
出版商:Hoffmeister
关于首演
当1786年这部歌剧首次彩排时,由当时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班努契饰演剧中的主人公费加罗,班努契的演唱极其洪亮,尤其是在唱到这部歌剧中最受人欢迎的咏叹调《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去当兵》时,班努契漂亮的音色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站在一旁指挥乐队的莫扎特禁不住低声地对班努契说:“唱得太好了,班努契!”这首咏叹调刚结束,站在舞台上参加演出的所有的人和乐队的全体成员都情不自禁地对着莫扎特欢呼:“太好了,太好了!音乐大师!伟大的莫扎特万岁!” 根据当时一位歌唱家的回忆录里所提供的情况,这部歌剧首次正式上演的那个夜晚的情况无比热烈,几乎剧中每一首优美感人的咏叹调都被要求重新演唱一次,以至于演出的时间超出了原定时间的一倍。
地点: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堡邸。
形式:4幕28曲,喜歌剧
一首本剧中最杰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
著名版本
(按年代)
■1.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5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
点评:卡拉扬在EMI的50年的那版费加罗可以说无与伦比,Kunz、Seefried、London、Schwarzkopf、Jurinac、Hongen等阵容非常的理想(几乎将当时演唱费加罗的最佳歌手一网打尽),即使删去了全部对白,也还是掩盖不住其光芒。全剧有多处精妙亮点,特别是在第三幕中伯爵夫人的那段咏叹调,施瓦茨科普夫(大家都知道,施瓦对一些歌剧中的一些人物是终身研究的,伯爵夫人就是之一,在理解诠释伯爵夫人上面,施瓦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此的处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前面类似独白的部份---张力实足,还是最后高潮的推动),即始她后来录的版本或别的版本都没有如此的让人满意过(听说卡拉扬后来曾让施瓦在6天之内连唱5场费德里奥里的超重戏剧女高音,导至她嗓音严重受损,后来只有靠微调才能得以保持莫扎特歌剧里非常重要的声音清亮线条优美,但在高潮推动的时候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所以施瓦在最佳时期的录音和中晚期的处理是有所不同的),听过这段之后,别的只能说全部索然无味了。
■2.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955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 Decca
点评:埃里克.克莱伯是世界古典乐坛极具个人魅力的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这套1955年的3CDS《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版录音是二次大战结束,老克莱巴回到维也纳之後的录音代表作。虽显陈旧,但似乎未受当时的技术所限,指挥、演奏、演唱均属一流,即使没有场面和布景的帮助也能营造出一种极佳的歌剧氛围。
这套《费加罗的婚礼》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莫札特歌剧风貌,精巧而细腻,在典雅之中带着轻松的妙趣,是不可多得的歌剧录音。谢比、德拉卡莎、葛登等一代歌手,都展现出令人赞叹又怀念的名演唱,实在非常精采。可惜是单声道录音,如果是立体声那就更完美了。而这套《费加罗的婚礼》在乐评界口碑也甚佳,曾入选英国《留声机》创刊七十周年的“最佳七十”,堪称后无来者了。
■3.Karl Bohm卡尔·伯姆,1959年,柏林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乐团Deutsche Grammophon
■4.Otto Klemperer克莱姆佩勒1970年,阿蒂斯合唱团,新爱乐乐团,EMI
■5.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78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
点评:这个1978年的录音室版本由卡拉扬钦定的Cotrubas,Dam,Stade,Krause,Stade,Equiluz等主唱,再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优异伴奏,以及Decca发烧级的录音,几乎是无可挑剔。
■6.Claudio Abbado阿巴多1994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Deutsche Grammophon
点评:这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阿巴多起用了一批二战后出生的中生代歌唱演员。其中饰演凯鲁比诺的 Cecilia Bartoli 最为耀眼;饰演伯爵夫人的 Cheryl Studer 演唱莫扎特的魔笛中的夜后和这里的伯爵夫人均颇获好评,她演唱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也是拿手好戏。记得有一年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就由 Studer 担纲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演唱伯爵的 Boje Skovhus 和饰演费加罗的 Lucio Gallo 实力也都很强。有评论甚至称阿巴多这版是当年老克莱伯1955年版之后最好的《费加罗的婚礼》。
--------------
【片名】莫扎特: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The Marriage of Figaro
【年代】2006年演于萨尔茨堡音乐节
![]() |
【作曲】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脚本】洛伦佐·达蓬特 Lorenzo Da Ponte,1749-1838
【原著】博马舍 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
【导演】克劳斯·居特 Claus Guth
【指挥】尼克劳斯·哈农库特 Nikelaus Harnoncourt
【乐队】维也纳爱乐乐团
【合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主演】(演员....剧中人)
伊尔代布兰多·达尔坎杰洛 Ildebrando D'Arcangelo .... 费加罗
博·斯科夫胡斯 Bo Skovhus.... 阿尔马维瓦伯爵
多萝泰·罗施曼 Dorothea R?schmann....罗西娜(伯爵夫人)
安娜·内特雷布科 Anna Netrebko .... 苏珊娜
克里斯蒂娜·舍费尔 Christine Sch?fer ....凯鲁比诺
玛丽·麦克劳克林 Marie Mclaughlin .... 马尔切利娜
帕特里克·亨肯斯 Patrick Henckens .... 巴西利奥
埃娃·利鲍 Eva Liebau .... 巴尔巴里娜
弗洛里安·伯施 Florian Boesch .... 安东尼奥
奥利弗·林格尔汉 Oliver Ringelhahn .... 唐·库尔齐奥
乌利·基尔施 Uli Kirsch .... 凯鲁宾
感言:1、天使的串场,非常有趣;2、《爱为何物?》和《西风颂》的确是经典。3、觉得特别滑稽的是,费加罗的妈妈竟然要和自己的儿子结婚,在官司中相认。太逗了吧。这个情节不太能理解;4、费加罗的妻子,估计早就失去初夜了吧。5、贵族的死要面子;6、舞台设计非常的简单,简单到只有楼梯。
2014年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5MTc4OTI0.html
感言:舞台效果赞,色彩比较棒,舞台设计非常具象,我想演员也不用那么辛苦。但显得很拥挤,相对2003年版本的简洁,或许能理解到为什么2003年版本空无一物,是为了聚焦到人物和剧情、音乐中吧。2014年版的人物形象都非常不错的,都是俊男美女的。唱功就相对会弱一些了。
三、《唐璜》(wiki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Don_Giovanni)
《唐璜》出自于莫扎特创作的两幕歌剧,初演于1787年。讲述中世纪的西班牙贵族唐璜的风流韵事。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这个中心而发展的。歌剧《唐·璜》把生活和哲理的因素揉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为十九世纪大为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
莫扎特《唐璜》Mozart Don Giovanni 195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zMTA2MDAw.html?f=19218163
Mozart: Don Giovanni, K527
Cesare Siepi (Don Giovanni), Elisabeth Grümmer (Donna Anna), Anton Dermota (Don Ottavio), Lisa Della Casa (Donna Elvira), Otto Edelmann (Leporello), Erna Berger (Zerlina), Walter Berry (Masetto), Deszö Ernster (Il Commendatore)
Vienna State Opera Chorus, Vienna Philharmonic, Wilhelm Furtwängler
Filmed in 1954
莫扎特歌剧《唐璜》,195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电影)版,中文字幕
塞萨尔·西艾皮、伊丽莎白·格吕梅尔、安东·狄尔莫塔、丽莎·德拉·卡萨、奥托·爱德尔曼、艾尔娜·伯格、沃尔特·贝里
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指挥:威廉·富特文格勒
《唐璜》精选(http://ncpa-classic.cntv.cn/2011/12/13/VIDA1323783304615993.shtml)
![]() |
1999年 穆蒂 指挥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4MzIwNDI0.html)
点评:穆蒂指挥的《唐璜》被企鹅公司评星三颗。
这个版本不太喜欢,舞台比较小,演员的唱功都不如1954年版。
1999年维也纳艺术节周 莫扎特歌剧 《唐璜》 穆蒂 指挥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合唱 1999年6月26-27日 录制于维也纳剧院 导演:Brian 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