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码照片披上胶片的外衣--手机修片(一)
最近有几组片子,用了胶片的一些色彩滤镜和后期的手法,在网上很受欢迎,不少小伙伴都在问如何把数码照片调整出胶片的感觉。
“胶片”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的代名词,很多摄影师都以自己现在还在玩胶片为荣。在数码摄影技术如此成熟的今天,为何还有一批人执迷于胶片的色彩以及胶片的质感?很多摄影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数码摄影实际上是一种很虚无的影像,不是一个具体的物,把光影变成了二进制的代码,再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这段代码进行解码,在显示器上显示。而胶片时代的摄影,更能将影像变成一个实物,将影像冲印出来,变成可以握在手中反复把玩和欣赏的一个具体的物,只有这样的具体实物才可以让情怀落地,就好比电子书远没有手持书本的感觉好一样,闻着油墨的清香翻阅书籍才是看书应该有的感觉。
胶片的拍摄过程也远比数码复杂得多,需要我们更多的专注。每一种型号的胶卷都有固定的ISO值,是不可更改的,这对摄影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你在拍摄前就做好所有的准备,甚至为后来的冲印也在心中打好腹稿,提前做好拍摄计划,胶片时代的摄影创作要比现在的数码摄影更加要求人们遵循先思考后拍照这样的过程。数码摄影相对胶片摄影而言显然是快捷、便利、廉价的,但这些特点也让很多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时更随意,不注重思考的过程。
胶片冲印的结果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人们喜爱胶片摄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胶片摄影的探究只能止步于此,作为一个后期师,我所关心的是胶片对我们的视觉及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得来的,关键点在何处。
顺便说一句,大家在电脑或是手机上看到的所谓的胶片摄影作品,其实也都是数码片,要看真正的胶片摄影作品,是需要直接看冲印之后的成品照片的。
胶片拍摄照片,因年代久远,大都发黄褪色,因此“泛黄”“褪色”“划痕”“”是很容易唤起我们对胶片的感觉。
胶片成相因其化学成分的特殊性,感光时会有一定的惰性,高光部分不管怎么过曝,都还是会保留一部分细节,从最暗到最亮如果用一条线来表示,是非常平滑的一条抛物线,而数码成相时,在某个阶段这条线为出现成角度的陡升,因此在明暗的过渡上,胶片也是更加接近于人眼对于自然界的感受。明暗过渡自然层次丰富也是胶片的特点之一。
每一种胶卷都有自己特殊的色彩,这种色彩很让人着迷,而且看上去很艺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胶片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常见,色彩对于情感的表达远比拍摄的内容更加迅速和直接。数码摄影更加忠于现实,拍摄的RAW格式文件都留下了大量的明暗和色彩信息,恰恰是这种对现实高度的还原,让我们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在影调上,暗部是一个我们值得注意的地方,看看下面的例子,虽然照片的暗部很黑,但并没有完全黑死,还是有一定的灰度。
我在自己的camera raw上安装胶片的调整预设,这些预设中很多都向数码照片中添中了噪点,当然这些噪点是无色的。这样做的从表面上看是有意的模仿胶片的质感,但实质是为了让画面的明暗过渡更加自然。(明暗的交界和过渡在画面中的表现为“线”,“线”是明暗剧烈变化交替的表现,“线”原本在自然界也并不存在,是人类出现之后才被定义的。)噪点的加入明显打破了“线”的实实在在,放大看之后会发现“线”被弱化,且明暗的过渡更加自然,这也是模拟胶片质感为什么要加入噪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是明暗还是清晰度其实在影像的世界中永远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未完待续)
“胶片”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的代名词,很多摄影师都以自己现在还在玩胶片为荣。在数码摄影技术如此成熟的今天,为何还有一批人执迷于胶片的色彩以及胶片的质感?很多摄影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数码摄影实际上是一种很虚无的影像,不是一个具体的物,把光影变成了二进制的代码,再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这段代码进行解码,在显示器上显示。而胶片时代的摄影,更能将影像变成一个实物,将影像冲印出来,变成可以握在手中反复把玩和欣赏的一个具体的物,只有这样的具体实物才可以让情怀落地,就好比电子书远没有手持书本的感觉好一样,闻着油墨的清香翻阅书籍才是看书应该有的感觉。
胶片的拍摄过程也远比数码复杂得多,需要我们更多的专注。每一种型号的胶卷都有固定的ISO值,是不可更改的,这对摄影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你在拍摄前就做好所有的准备,甚至为后来的冲印也在心中打好腹稿,提前做好拍摄计划,胶片时代的摄影创作要比现在的数码摄影更加要求人们遵循先思考后拍照这样的过程。数码摄影相对胶片摄影而言显然是快捷、便利、廉价的,但这些特点也让很多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时更随意,不注重思考的过程。
胶片冲印的结果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人们喜爱胶片摄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胶片摄影的探究只能止步于此,作为一个后期师,我所关心的是胶片对我们的视觉及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得来的,关键点在何处。
顺便说一句,大家在电脑或是手机上看到的所谓的胶片摄影作品,其实也都是数码片,要看真正的胶片摄影作品,是需要直接看冲印之后的成品照片的。
胶片拍摄照片,因年代久远,大都发黄褪色,因此“泛黄”“褪色”“划痕”“”是很容易唤起我们对胶片的感觉。
胶片成相因其化学成分的特殊性,感光时会有一定的惰性,高光部分不管怎么过曝,都还是会保留一部分细节,从最暗到最亮如果用一条线来表示,是非常平滑的一条抛物线,而数码成相时,在某个阶段这条线为出现成角度的陡升,因此在明暗的过渡上,胶片也是更加接近于人眼对于自然界的感受。明暗过渡自然层次丰富也是胶片的特点之一。
每一种胶卷都有自己特殊的色彩,这种色彩很让人着迷,而且看上去很艺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胶片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常见,色彩对于情感的表达远比拍摄的内容更加迅速和直接。数码摄影更加忠于现实,拍摄的RAW格式文件都留下了大量的明暗和色彩信息,恰恰是这种对现实高度的还原,让我们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在影调上,暗部是一个我们值得注意的地方,看看下面的例子,虽然照片的暗部很黑,但并没有完全黑死,还是有一定的灰度。
我在自己的camera raw上安装胶片的调整预设,这些预设中很多都向数码照片中添中了噪点,当然这些噪点是无色的。这样做的从表面上看是有意的模仿胶片的质感,但实质是为了让画面的明暗过渡更加自然。(明暗的交界和过渡在画面中的表现为“线”,“线”是明暗剧烈变化交替的表现,“线”原本在自然界也并不存在,是人类出现之后才被定义的。)噪点的加入明显打破了“线”的实实在在,放大看之后会发现“线”被弱化,且明暗的过渡更加自然,这也是模拟胶片质感为什么要加入噪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是明暗还是清晰度其实在影像的世界中永远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