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科科研处与高研院举行第十三期“通业青年讲坛”
复旦文科科研处与高研院举行第十三期“通业青年讲坛”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下午2:30,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联合主办的“通业青年讲坛”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第十三期学术讨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哲学博士张双利,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在站博士后、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邱家军,华东师范大学西方思想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马华灵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担任本次通业青年讲坛的主持人。高研院研究人员沈映涵、刘清平、孙国东、林曦等参加了本次讲坛。许多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生和老师们也来到了讲坛现场。
首先,邓正来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出席讲坛的讲演嘉宾以及点评嘉宾,对嘉宾和听众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为三位讲演嘉宾颁发了高研院通业青年讲坛讲演嘉宾聘书。
主讲嘉宾张双利做了题为“建构宗教与革命的联盟——卢卡奇、布洛赫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宗教思想初探”的学术报告。一共涉及到四个大的问题:
第一,张博士对题目做了说明,指出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界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复活了黑格尔体系的传统,尤其是以总体性为核心的辩证法传统。不过,在这里嘉宾指出自己并未特别把黑格尔思想的维度加入,而是选择关注宗教这一维度,原因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传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共同揉入,一个是德国思辨哲学(German speculative Philosophy)的传统思想资源,另一个是大批犹太人身份的欧洲知识分子具有的宗教方面的思想资源,这一资源连带出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所以在这里,她特别关注卢卡奇和布洛赫在他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宗教方面的思想资源以及这一资源最终为什么会做实成为宗教和革命的联盟。
第二,她讲解了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的关系。指出马克思从异化批判的角度、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商品拜物教批判的角度对宗教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判,并将其中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复杂的文本进路展现了出来,重点讲解了究竟应该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商品拜物教(偶像崇拜)这个概念。
第三,她介绍了卢卡奇、布洛赫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作为欧洲知识分子代表的他们以马克思·韦伯的双重态度和意义上的思想为支撑,各自进行了激进化与创造性转换,其问题意识建基于对欧洲文明危机的基本判断,即指出当下的欧洲文明进入了末世论意义上的危机,具体表现在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唯美主义,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日益凸显的犹太人问题等等。
第四,嘉宾分析了宗教和革命的联盟是如何被积极建构起来的这一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思想资源,联盟建构过程还涉及到犹太教弥撒亚主义、基尔凯郭尔(祁克果、克尔凯戈尔)的思想、乌托邦思想、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及最终落实为革命的伦理等思想资源。
主讲嘉宾邱家军做了题为“层推选举法修改的逻辑”的学术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他指出自己是以法律的逻辑自洽为研究方法,举了一个例子,即针对我国选举法“四分之一”条款背后的代表制理论(农村公民的被代表权只有城镇公民的四分之一),可以从“国情”和宪法平等权这两个角度进行追问逻辑自洽程度的学术研究。他强调自己的研究旨在回答:本次选举法的修改,以城乡按照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制度安排是否更好地实现了公民的真正的行省选举权?能否通过对选举法的修改实现从阶级政治到公民政治的转换?通过选举法的修改能否推进政治民主的实际进程?
第二,他考察了选举法的法律渊源与其中涉及的各类属种关系,辨析了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和选举法,选举法与宪法,宪法与党章及执政党等几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他说明了选举法的修改主体与技术路线,讲解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五年立法规划、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提出制定或修改某一部法律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议案的审查,全国人大进行投票表决等一系列法律的和政治的实践过程与内容。
第四,他指出在选举法修改中呈现出来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三者之间存在张力,学理上不断被强调的前后一致的逻辑严密性在现实操作中有待加强。
第五,嘉宾强调本次选举法的修改过程与民主政治宏大叙事式的政治发展志向之间存在逻辑矛盾,选举民主的确立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绝非一蹴而就的实践问题。
主讲嘉宾马华灵做了题为“中国启蒙运动与中国知识人的现代转型”的学术报告:第一,他指出自己试图处理的是“二十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倡导的启蒙运动为何在乡村社会发生的效力并不明显”这个问题,讲演人极力想发掘其中的社会历史根源。他认为,启蒙要发生效力,前提是知识分子在乡村社会当中居于权威地位,但伴随着中国古代乡村绅士向现代知识人的渐进转型,这一权威地位逐步解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到了了启蒙的效力不甚明显。
第二,讲演嘉宾着重讲解了古代绅士权威地位的来源和解体,以及解体与启蒙运动的关联这两个问题。前者涉及到权威的知识来源和社会来源两个方面,后者以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表现为权威逐步逐代被消解,实际过程是随着知识的正当化、资本化、公共化的土壤丧失,也即是现代知识人在乡村中找不到位置,既形不成有效的知识资本,也做不到充分的知识传播,更未取得足够的知识影响。他指出“重建现代知识分子与乡村社会在知识视野与社会视野上的诸种交集视域,或许是使启蒙在乡村社会更为有效的一个方式。”
第三,嘉宾还谈到,似乎在当今社会,知识分子与平民大众构成了某种对立,自由民主和白面米饭之间隐约有了某种鸿沟,其中涉及的先在性、独立性和深层次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在嘉宾讲演结束后,与会学者和听众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里摘要列举如下:选举法的实证研究与其后的政治结构和理论预设有何关系?政治过程和仪式是否表达了某种政治合法性,保障了政治结构的稳定性?如何看待强世功等学者进行的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的研究?在讨论权威的知识来源这一问题上的正当化、资本化和公共化等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中国启蒙运动的不成功和中国知识人权威的丧失有何关系?就宗教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在方法论意义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选举法本身的合法性是如何被确立起来的?如果把启蒙理解为是对权威的破除的话,那么借助后一种权威来破除前一种权威这一逻辑如何能够自洽?韦伯的宗教理论仅限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吗?以政治科学的路径研究政治改革是否可行?等等。讲演嘉宾们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
接着,纳日碧力戈教授对本期讲坛做了学术点评,具体针对三位讲演嘉宾的报告,他谈了六点看法:
其一,他指出对启蒙做明确的定义是个重要的问题,康德所强调的启蒙与我们所讲的启蒙是否是一个意思,这里面有没有一个无控歧义(uncontrolled equivocation)?是否可能由于语言本身造成了隔阂进而导致人们互相之间的理解总会产生一些偏差呢?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公共的澄清,进而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
其二,为什么知识分子总是启蒙的担当主体呢?知识分子传播启蒙思想的正当性在哪里?思想本身、意识形态、科举考试、普遍认同、公共传播这些都给知识分子权威的确立带来了巨大的力量支持,但目前情况下,这些条件都已经或多或少地不充足具备了,那么启蒙的真正意义何在?
其三,从哲学层面上看,如果说大道的彰显包含有某些核心的价值理念化育和支撑整个文明样态的话,正义和善的关系隐含有对生存的根基性、合理性问题的追究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提问政治科学的基本理论如何更好地应用到现实当中,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富有方法论启发意义的理论问题。因为此一问题的解决在某个角度涉及到了肉体的折磨、物的困扰在多大程度上妨碍了“光”的显现和大道的澄明这一根本问题?
其四,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论断相当详细,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居于中间的社会文化的研究较多,法兰克福学派对语言问题极为重视,这其中的理论关系还有待厘清。不过,大体上,如张老师所说,犹太知识分子内部的争论有三类取向,即一种是建立自己国家以保持文化的倾向,另一种是接受同化和放弃原有文化的倾向,最后一种是弥赛亚主义带有的折中性倾向。依照皮尔斯符象三观(semiotic Thirdness)其中的一种分法,物性的象似(它与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类似于照片和本人的关系)、任意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和标指(index,是一种具有折中意味的逻辑关系),这三者合在一起看,是一个同时产生而不断循环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物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物),这对我们分析“西马”所面对的话语场景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其五,诸位的演讲涉及到语言是否可信的这个问题,因为大家理解不同、说话的方式不同、用的语言不同,那么我们表达的东西就受到一个马克思所说的物的困扰,实际生活中产生了物的依赖。那么我们所进行着的是靠一种理想去推动的破除,还是我们本能受“心中之光” 的指引,抑或是外在和内在的某种结合?一如乔姆斯基所说的人天生有一个语言机制,他成长学习的过程就是把这个机制不断开启,而不是从一个白板开始的学习过程。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应该有区分。一方面有索绪尔所指出的作为语言系统自身规则的“棋法”问题,是内在定式,另一方面有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是临场发挥。
其六,从张双利博士的讲演可以引发出一个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可以追问革命的理想是什么,这个理想有没有涵盖了宗教的意义和向度?我们是否仅仅是换一种方式在重新解读前人提出的灵与肉、思维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将西方哲学的某些思考引进中国学界,与我们固有的传统思想形成某种在哲学层面上的撞击,这在学术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主持人郭苏建教授再次代表高研院向到场的所有同道特别是三位讲演嘉宾表示了衷心的谢意,郭教授回顾了八十年代中期学界就开始讨论的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等重要理论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要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进行深度研究。
通业青年讲坛每月举办一次,每次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以及其他院校的三、四位不同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分别做二十分钟的学术报告,然后与会人员进行自由讨论,并由评论嘉宾做学术点评。讲坛旨在打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科界限和专业界限,改变学科割裂的、封闭性的研究取向,建立一种开放性的、超越学科分野的学术交流模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