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欢你的人那里热爱生活,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看清世界。
作者:大将军郭 读者留言问我,感觉宿舍里的人都不喜欢自己。该怎么办?我问:每个都不喜欢你吗?她说也不是,就有两个人不喜欢我。 从小到大,不喜欢自己的人二十个都数不过来吧? 仔细数数,其实不喜欢我们的人大有人在!以前我也忧虑过这个问题,唉,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啊?我怎么办才能让他们喜欢我啊? 大多数人都为此苦恼过,因为我们常常有现实达不到的不合理目标,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 你以为你是谁?人民币吗?就算你是人民币,还有更多人喜欢美元呢! 但作为凡人,还是会因此不开心,即便理性上你接受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多元复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还是没有躲得过偶尔闪现的失落和烦恼。 如果你没学会跟不喜欢自己的人和解,这种失落和烦恼就会一直驻足。今天就说说怎么面对不喜欢你的人吧。 别盯着对方,低头看看自己 苦苦追问为什么不喜欢你,其实对方或许不会跟你讲出最真实的答案。但这是一个审视自己的好机会,回顾你们的交往过程,你都做了什么,有哪些部分可能存在问题。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我深以为然,以人为镜,的确可以更全面的窥视自己。 所以不排除一些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表现,比如失信、欺骗、过度依赖、自我中心等等,这些的确构成了别人不喜欢你的因素,如果你发现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问题,这很好,这是一次修正和调整自我的机会,至少以此为鉴,我们以后会躲避掉很多不被喜欢的可能。 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特质,比如直爽、爱吐槽、敏感等等,这些反应放在一些情境下是可以被理解的,说不定还会变成令人喜欢的优点,但如果用错了场合,却是很容易让对方不快的。所以,除了自身的原因,也不妨审视一下你是不是在不适合的场合表错了情。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多数人认为的美好的特质,也未必就一定让对方喜欢。我特别喜欢吃海胆,认为那简直是人间美味,一次跟朋友吃饭的时候我点了海胆想跟他一起分享,我本以为他也会忍不住赞叹海胆入口即化的体验,但没想到他非常不喜欢海胆的味道和触感。 可是海胆有什么错吗?它是无辜的啊!它怎么可能会被不喜欢呢?可就真的有人不喜欢呢!所以,我不嗔怪海胆,你也别苛责自己。审视自己,如果没有明显的问题,做你自己就好。 他不喜欢你,有时候只是他自己的原因 喜欢这件事其实是很模糊的,有时候说不清具体的原因,但不喜欢这种情感,却一定能找到一些证据。我闺蜜的男朋友不喜欢她化妆,朋友的妈妈不喜欢他打游戏……诸如此类的细节都可以成为一个人不喜欢你的理由。但这些理由背后一定跟他自己有关,因为我们很难做到排除过往的经历去简单纯粹的面对一个人、一件事。 当这个人对你表现出不喜欢的时候,他或许把他过去的情感体验投射到你身上。比如闺蜜的男朋友其实是因为上一段感情中女友出轨,而他的前任很爱打扮;朋友的妈妈以前就经常抱怨他爸玩物丧志,担心儿子也这样。所以看似针对你的个人情感,其实都掺杂了过往积累的情绪。 还有的人会用自己的三观去衡量他人,不符合标准的人就不喜欢,这跟你是怎样的人并没有绝对关系,他只是不喜欢他看不惯的人而已,换做是别人,也未必能讨得他的欢心。 这一点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才能觉悟,当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请不别泄气,给他一些时间厘清自己的情感。 适度的不喜欢,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我们都以为所有人都喜欢我们才是最幸福最舒服的事,其实不然。假设真的存在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可能,我想我会躲得更远。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那说明你是一个多么面目模糊又放低自己的人呢,你可能会为了讨得别人的欢心做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事,你可能要维持这种喜欢而继续牺牲自己留存住他人的期望。 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呢?要么是绝对完美,要么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前者是痴人说梦,后者只会让你忘记你存在的真实意义,只为了赢得他人的喜欢而活。 所以,那些不喜欢,保护了我们真实的个性、相对自由的个人意志,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跟彼此喜欢的人相处。 过度关注不喜欢的人,是对喜欢自己的人不公平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原本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八面玲珑能让接触过我的人都喜欢的角色。我的个性很强,说话直接,不喜欢做的事不会仅仅为了别人而勉强自己,当然缺点也不少,所以认清自己之后我从不把有多少人喜欢我当成一种要求和标准。 写文章之后,这一点就更加凸显,虽然大多时间遇到的是支持和肯定的声音,但也遭遇过直接赤裸的表达,不喜欢。因为大家都隐藏在网络背后,所以有些语言还是蛮尖锐和刺耳的,最严重的时候遭遇过人身攻击和连带我家人的侮辱和谩骂。 我反省过自己,一些确实做得不够妥帖的地方我以后会改,但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并不认为自己伤害或者攻击过他人,也没犯过上升到大是大非的错误,可还是有人不喜欢。 有时候跟朋友聊起,他们说你可以反驳啊,写文章或是直接回复他就可以了啊。是的,非常简单,只要动动手指我就能回应,甚至是可以讨个说法。但大多数时候,审视了对方说的话和自己之后,除了表达歉意以外,我都保持了沈默。 如果我把时间、精力、情绪花费在跟不喜欢我的人继续解释和争论,势必减少了我跟其他人的互动时间,但那些向我提问或者喜欢我的人更需要我的关注。 有那些时间我跟其他读者深入探讨问题不好吗?我陪我妈看会儿电视不好吗?我去想想我的终生大事不好吗? 如果每天纠缠于不喜欢你的人中间,这种不被喜欢的低落更加难以摆脱。所以,不要恋战,把你的人生花费在值得的地方。 坦荡荡相处 最后还是想说说行为层面上的互动,因为有时候我们的确无法在现实中隔绝跟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我不建议你直接告诉对方,我知道你不喜欢我。因为即便他真的不喜欢你,大多情况下,对方也会因为内心的防御或避免尴尬而不承认。并且,这样直接的提问,会让对方觉得你准备还击或者认为你也不喜欢他。 所以,换种方式提问或表达,你可以问问对方,觉得他希望你怎么去做,或者他觉得你哪里可以有一些改变。这样的方式相对温和,给彼此台阶,而不是直接让两个人陷入情感上的对抗。 但沟通和提问,不代表对方说什么你都要做出改变,从对方的答案中找到合理的、客观的可以调整和改善的部分,在不影响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做些让步和妥协没什么不好,但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也不要以取悦的心态急于改变他对你的看法。退一步讲,他已经不喜欢你了,更恶劣的也不过是不喜欢的程度加深而已,你还畏手畏脚做什么呢?坦荡荡的做你自己就可以,做到你能改变且不委屈自己的部分,剩下的交给缘分吧。 毕竟,我们跟不喜欢自己的人一样,我们也会不喜欢他人,不是吗?所以,尽人事,其他的不要勉强,勉强别人也是为难自己。你能接受自己不喜欢别人,且能给自己找到不喜欢的理由,那么对于他来说,也是同样。 其实,能从不喜欢的人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自我,其实还有对方身上折射出的人性,更深远点谈,这些人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它并不总是让掌声和赞美围绕在我们身边,它也给我们喝过倒彩甚至扔过鸡蛋,但不正是因为这些不如意的才让我们对每一点肯定和喜欢更加珍视吗? 早年我喜欢范晓萱,但不是那个唱着我爱洗澡和稍息立正站好的小萝莉,我喜欢的是不愿再维持自己不喜欢的形象后,酷而洒脱的唱自己想唱的、表现自己想表现的那个范晓萱。你看,我也没有喜欢全部的她,但这并不影响我尊重她曾经有过的经历。 范晓萱说,转型之后,很多人不再支持她,但是她说,“我喜欢被一小撮人喜欢的感觉。” 多年之后,即便她已经淡出公众视线,我还清晰的记着这句话。能被一小撮人哪怕是一个人深刻的喜欢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除了珍惜,我想不到更高贵的词语来表达我们得到的喜爱。除了和解,也没有比它更合适的方法来面对我所得到的“不喜欢”了。

前不久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当自己不再想象生活中的可能时,就会变得不幸福了。
我说,不是那个样子的。
真实情况恰恰相反,想象生活的可能性,往往会增加你无法感知到幸福的可能。
尤其是,当你的想象,仅仅只是单纯的幻想时。幻想生活的美好,幻想如何尽情的享受,乃至幻想成功时的意气风发等等。除了“未来”与“当下”的落差之外,还在于当一个人,想象了太多这种生活中的可能,会变得精神恍惚,萎靡不振。这恰恰会让他抓不住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好好度过正在经历的这一天。
假如你想增加自己遇见幸福的可能,比起这样单纯的想象,你应该存放在心中的,是“对策”。譬如想要减肥的人,不要想太多瘦下来之后会如何,要多想象一会儿饿了怎么办。多思考如何在最想吃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抵御那样的食欲。是先喝点水,是预先让自己远离食物,还是做些能够转移注意力的事。所谓“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这个预先为没有意志力的自己思考对策的过程,就是“诚意”的一部分。也是修身的先决条件。如同你建立了从杭州步行去西藏的愿景,每日思考如何风餐露宿,如何在疲惫的时候坚持,又如何在不想起床的时候奋力起身等等。你虽尚未出发,但每日如此思索,就已经是出发了。你虽然在路上,但每天想的是自己家里如何温暖,这趟旅途如何艰辛不值,那么你从来没有真的上路。想瘦下来会如何,想象旅途终点如何美好,的确会带给你动力,毕竟生活需要一些可能性来支撑。如同盖一件屋,你也需要一个图纸才能建造区宅。可那图纸,你只有将其认知为是对策的一部分,才能更快让自己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从单纯的想象,到开始思考对策的转变,会带给你崭新的思维模式。在你的思考之中,切实可行的行动会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会少一些。脚踏实地会多一些,空中楼阁会少一些。当然,不是说幻想和愿景就消失了。而是在这样慢慢转变的过程里,你会学习到如何去正确的建立愿景。然后你会尽可能搜集完成这幅愿景所需要的材料,而不是拿着一张图纸东游西逛。
最后顺带一提,在最新的科学研究中,也证实了这样一件事:在许多技巧类主导的活动中,只是通过想象练习,也能够收获真实练习一半左右的效果。譬如书法,譬如开车,又或者某种运球的技巧。而即使是力量型的训练活动——如举哑铃之类,想象的训练,也能够加速一个人的进步。同样的例子在你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想一想,当你预先规划好工作的时候,是不是比毫无准备的时候,处理得更顺利一些?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奇的发明。在《中庸》之中,它被称之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注意这里的“凡事”,就是所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