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界限
《狗镇》和《狩猎》都是丹麦导演执导的,两个电影的内核几乎是一样的。但《狗镇》要残酷和极致的多,它更像是一个寓言,而非一个故事,当然它的结局也是大快人心的,虽然结局只是以恶制恶并不值得称道。但正如主人公所说:如果世界上需要少一个小镇的话就是这个小镇。
不同于《狩猎》的压抑与沉郁,《狗镇》的形式是舞台剧式的,而这也增强了它的隐喻性,而减弱了它的真实性。
《狩猎》讲述了由于一个小女孩无意的谎言,一个成人被封闭小镇的滔天舆论与偏见所毁灭。结尾的枪声也预示了偏见与不安仍然没有停止。《狗镇》则更倾向于表现集体从善变恶的渐进过程。
善更像是场交易,它的开始在于同情,而同情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当施舍者与凌辱者的界限打破,恶就开始滋生。这种同情慢慢演变为“因为我帮助了你,所以你需要在其他方面补偿我”的交易。格蕾丝一再同意这种交易的时候,小镇的人们变得得寸进尺。她的默许为小镇的人们继续行恶铺就了坦途。
当查克强暴了格蕾丝,凌辱更升一级,从身体上的凌辱变成了精神上的凌辱。他们可以肆意强暴她,打骂她,她变得连畜生都不如。口口声声说爱她要帮她却阻止她逃跑的托姆对她的强暴以及提出把她交出去赢得实际利益的丑恶行为完成了整个小镇的终极的恶。
变本加厉是人的本性吗?性本恶还是性本善?还是说种种环境与默许让善走向恶?
当然,小镇的人到死也不觉得他们对格蕾丝是在作恶,他们觉得那是为了帮助她应该获得的回报,就像格蕾丝同意枪杀整个小镇也不觉得这是恶,她认为这只是对他们作恶多端而做出的惩罚。
托姆收留格蕾丝是为了证明人的善良,而格蕾丝的实际遭遇证明了人的丑恶。充满嘲讽的实验在大火中结束。
最后的大火烧的大快人心,黑帮似乎成为了“善”的代表,在惩罚完“恶”后,在火光中扬长而去。狗镇真的成了狗镇。
不同于《狩猎》的压抑与沉郁,《狗镇》的形式是舞台剧式的,而这也增强了它的隐喻性,而减弱了它的真实性。
《狩猎》讲述了由于一个小女孩无意的谎言,一个成人被封闭小镇的滔天舆论与偏见所毁灭。结尾的枪声也预示了偏见与不安仍然没有停止。《狗镇》则更倾向于表现集体从善变恶的渐进过程。
善更像是场交易,它的开始在于同情,而同情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当施舍者与凌辱者的界限打破,恶就开始滋生。这种同情慢慢演变为“因为我帮助了你,所以你需要在其他方面补偿我”的交易。格蕾丝一再同意这种交易的时候,小镇的人们变得得寸进尺。她的默许为小镇的人们继续行恶铺就了坦途。
当查克强暴了格蕾丝,凌辱更升一级,从身体上的凌辱变成了精神上的凌辱。他们可以肆意强暴她,打骂她,她变得连畜生都不如。口口声声说爱她要帮她却阻止她逃跑的托姆对她的强暴以及提出把她交出去赢得实际利益的丑恶行为完成了整个小镇的终极的恶。
变本加厉是人的本性吗?性本恶还是性本善?还是说种种环境与默许让善走向恶?
当然,小镇的人到死也不觉得他们对格蕾丝是在作恶,他们觉得那是为了帮助她应该获得的回报,就像格蕾丝同意枪杀整个小镇也不觉得这是恶,她认为这只是对他们作恶多端而做出的惩罚。
托姆收留格蕾丝是为了证明人的善良,而格蕾丝的实际遭遇证明了人的丑恶。充满嘲讽的实验在大火中结束。
最后的大火烧的大快人心,黑帮似乎成为了“善”的代表,在惩罚完“恶”后,在火光中扬长而去。狗镇真的成了狗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