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脑如何让我们疯狂爱上Google、Twitter和短信,以及为什么这很危险
探索,你不可能停下来。仿佛超越了对食物、性和睡眠的需求,我们对无数的电子信息碎片有着无尽的渴求。我们如此好奇地搜集信息以致卷入麻烦也在所不惜。Google的搜索结果甚至成为陪审团做出无效判决的原因,他们在听完证词后无视法官的解释直接在网上自己寻找事实。我们甚至去搜索那些我们不太关心的信息。Nina Shen Rastogi在Double X上坦白说:“我男朋友威胁和我分手,如果我继续在外出吃饭时不停的用iPhone翻看名人八卦。”是时候想想我们到底是否神智健全了。Virginia Heffernan在New York Times说自己如此沉迷Twitter上关于Henry Louis Gates Jr.被捕的新闻,以致花很多天来不断刷新消息就像一只嗑了药的猴子。
我们其实一点也不像实验室里不停地按下开关给自己大脑一点电流刺激的小白鼠。但是当我们敲键盘,点击搜索按钮时,我们看起来就在刺激我们大脑中和小白鼠一样的系统,那是50多年前科学家探索老鼠颅脑时偶然发现的。
1954年,心理学家James Olds和他的研究团队在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实验室中研究老鼠如何学习。他们在老鼠的脑中插入一个电极,当老鼠跑到笼中某个特点的角落时就给它轻微的电击,并记录老鼠的反应。一天他们没有意识到电极放在了错误的地方,当Olds开始测试后,老鼠却不停地跑回那个会接收到电击角落。他最后发现如果电极放在大脑外侧下丘脑,老鼠就会不停的按下开关给自己电击直到它们崩溃。
Olds和其他人都相信他们找到了大脑的快乐中枢(一些科学家现在也这样认为)。稍后在人类身上的实验也证实,人们会忽视一切——他们的个人健康、他们的家庭责任——只为了能够不停的感受那种轻微电击的震颤。
但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Jaak Panksepp认为,被视作大脑快乐中枢的地方看起来并没有产生快乐。那些不停刺激自己的实验鼠以及稍后的人们,也并没有感受到像吃夹心奥利奥饼干或多次达到高潮时那样欣快的满足感。Panksepp在他的书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中说,实验中的动物“极度兴奋,甚至是发狂的。“老鼠一直处于四处嗅探寻找食物的状态,而一些志愿受试者表示感到性冲动但并没有经历高潮的感觉。刺激哺乳动物的外侧下丘脑会让他们陷入一种循环,Panksepp写道,“每次刺激都唤起新的搜索策略。”(Panksepp没有提到Bing)。
Panksepp为这种情绪状态想了很多种名称:好奇、兴趣、觅食、预期、渴求、期望。他最后决定将其命名为探索。Panksepp已经花了很多年来研究大脑中的情绪系统,他相信这是哺乳动物所共有的,而“探索是这些系统的鼻祖“。它是激发哺乳动物每天醒来离开床或洞穴探索这个世界的动力引擎。正如动物学家Temple Grandin在Animals Make Us Human中写的,它解释了为什么关在笼中的动物更倾向于寻找自己的食物而不是投喂给他们的食物。
对于人类来说,寻找的欲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需求。Panksepp说,人类会因抽象的奖励而感到兴奋,就像获得有形的物质奖励一样。当我们因体会到整个世界的神圣意义而感到震撼的时候,探索回路就在高速运转。
探索系统的燃料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提高向着目标前进的热情”Panksepp写道。而人类乐意处于这种状态中。当我们搜索出什么的时候,那感觉非常好,我们会让这个系统保持运转——就像可卡因、安非他命这些毒品带来的刺激一样。
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为了查查刚看的电影里的主演还演过什么其它电影而坐到电脑前面,本来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结果却发现不知不觉已经Google了一个多小时?感谢多巴胺吧。研究表明我们体内的时间系统受多巴胺系统控制。近期的一项研究认为那些多动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较为缺乏即与此有关,对于这些人来说,即使很短的一段时间也显得很漫长。Nicholas Carr去年在the Atlantic发表了一篇文章“Google让我们变傻了吗?”,他认为我们日常浏览网络的行为习惯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很难持续地将注意力放在很长的文章上。就像实验室中的老鼠,我们不停敲击“enter”键以体验下一个境遇。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ent Berridge已经花了二十多年来研究大脑是如何体验快感的。和Panksepp一样,他也认为James Olds的实验中老鼠被刺激的部位不是奖励中心。经过一系列实验,他和其他研究者已经可以确定哺乳动物的大脑有独立的两套系统,Berridge称为需求和偏好。
Berridge的需求系统对应于Panksepp的探索系统。Berridge相信偏好系统才是大脑的奖励中心。当我们体验到快感的时候,是阿片系统而不是多巴胺系统受到刺激。这就是为什么鸦片类毒品产生极乐的麻木感,而可卡因和安非他命则带来极度兴奋的感觉。需求和偏好系统是互补的,前者促进我们行动而后者带给我们满足的间歇。探索应该有哪怕是很短暂的停顿,以避免陷入无止境的循环。当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一个奶油馅饼或是一个性伴侣),我们让自己表现得像个胜利者,Panksepp认为这会减弱大脑中的激励机制,至少暂时抑制探索欲。
但我们的大脑被设计得更容易被刺激而不是被满足。“大脑体验快感的机能比欲望要小些”Berridge说到。这比较符合进化的逻辑。缺乏动机的生物很容易感到满足也很短命。所以大自然促使我们不停地去发现、探索。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Brian Knuts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用核磁共振扫描仪观察人们在玩一个投资游戏时的大脑图像。他总是观察到我们的大脑在有可能获利的时候受到的刺激比真正获利的时候大。
需求和偏好机制的独立性以及需求机制的作用大于偏好机制同样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Berridge写到,实验表明老鼠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被破坏后仍然可以奔跑、啃噬和吞咽,但它们丧失了获取食物的动力以至于把食物放在它们鼻子下面也会饿死。相反地,Berridge发现如果给老鼠脑中注入大量多巴胺,它们会更快的学习到如何绕过跑道得到食物。但一旦它们得到食物后,并不比没有注射多巴胺的老鼠表现的兴奋。
这个实验也可说明毒品上瘾和其它强迫行为。Berridge提出在某些成瘾行为中,大脑的需求回路对某种特别的奖励十分敏感,所以上瘾者迫切的去寻找这些东西,哪怕获得这些东西后的满足感在逐渐减少。“多巴胺系统没有满足感的机制”Berridge解释到,“在特定情况下它会让我们产生非理性的需求,那种我们并不需要的极端需求。”所以我们发现自己在Google上一个接一个地搜索下去,尽管我们也意识到这些信息并不那么重要而且我们应该停下来。“只要你坐在那里,你继续下去的欲望会不断产生,”他解释到。
实际上我们所有的电子通讯方式——E-mail、Facebook、texts、Twitter——都像搜索一样不停的驱使我们使用下去。因为我们是如此容易感到不安和厌倦的生物,当找到什么令人兴奋的事物的时候探索/需求系统会给我们大量的刺激。新奇的事物通常能让我们感到兴奋。Panksepp说当我们碰上不可预知或超出预期的什么新鲜事物的时候多巴胺系统就会被激活。如果奖励毫无预期的到来——就像Email、texts、updates毫无预期的到来——我们就变得更加难以自制。难怪我们叫它“CrackBerry”。
当我们发现一些即将得到奖励的线索,这个系统同样也会被激活。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这些线索应该是微小、分散并且很特别——就像巴普洛夫的铃铛。Panksepp说让动物陷入疯狂的方法是只给它们一小点食物:这种受到刺激但又不被满足的戏弄同时传给探索系统会使之变得愈加亢奋。Berridge说”ding”发布一条新的email或者手机震动意味有短信到来的时候,我们就视为一种奖励的暗示。当我们回应,我们仅得到一点消息,使得我们想要更多。这些信息片对人类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就像一份Froot Loop早餐对一只老鼠的意义。当你给老鼠一点点糖时,会使其产生“极度的食欲”,Berrdge说那是一种非常强烈但不必要的愉悦状态。
如果人类是搜索机器的话,我们已经创造出更完美的机器让我们无休无止的搜索下去。也许是时候考虑一下它的危害性了。在Animals in Translation这本书中,Temple Grandin提到一个实验,用一个乱晃的激光光点让两只家猫在屋子里抓狂。它们根本不能停止追逐那个抓不住的光点——它们的多巴胺系统正剧烈活动着。但野猫却不会沉溺于这种无用的行为中,“一只猫需要抓住老鼠而不是一直追着它绕圈”她写到,“无脑的追赶游戏”很难满足动物真正的需求,因为“减少了有效的追踪猎物的行为”。对于我们追逐散漫的信息碎片的行为,这是个有益的警告。
我们其实一点也不像实验室里不停地按下开关给自己大脑一点电流刺激的小白鼠。但是当我们敲键盘,点击搜索按钮时,我们看起来就在刺激我们大脑中和小白鼠一样的系统,那是50多年前科学家探索老鼠颅脑时偶然发现的。
1954年,心理学家James Olds和他的研究团队在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实验室中研究老鼠如何学习。他们在老鼠的脑中插入一个电极,当老鼠跑到笼中某个特点的角落时就给它轻微的电击,并记录老鼠的反应。一天他们没有意识到电极放在了错误的地方,当Olds开始测试后,老鼠却不停地跑回那个会接收到电击角落。他最后发现如果电极放在大脑外侧下丘脑,老鼠就会不停的按下开关给自己电击直到它们崩溃。
Olds和其他人都相信他们找到了大脑的快乐中枢(一些科学家现在也这样认为)。稍后在人类身上的实验也证实,人们会忽视一切——他们的个人健康、他们的家庭责任——只为了能够不停的感受那种轻微电击的震颤。
但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Jaak Panksepp认为,被视作大脑快乐中枢的地方看起来并没有产生快乐。那些不停刺激自己的实验鼠以及稍后的人们,也并没有感受到像吃夹心奥利奥饼干或多次达到高潮时那样欣快的满足感。Panksepp在他的书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中说,实验中的动物“极度兴奋,甚至是发狂的。“老鼠一直处于四处嗅探寻找食物的状态,而一些志愿受试者表示感到性冲动但并没有经历高潮的感觉。刺激哺乳动物的外侧下丘脑会让他们陷入一种循环,Panksepp写道,“每次刺激都唤起新的搜索策略。”(Panksepp没有提到Bing)。
Panksepp为这种情绪状态想了很多种名称:好奇、兴趣、觅食、预期、渴求、期望。他最后决定将其命名为探索。Panksepp已经花了很多年来研究大脑中的情绪系统,他相信这是哺乳动物所共有的,而“探索是这些系统的鼻祖“。它是激发哺乳动物每天醒来离开床或洞穴探索这个世界的动力引擎。正如动物学家Temple Grandin在Animals Make Us Human中写的,它解释了为什么关在笼中的动物更倾向于寻找自己的食物而不是投喂给他们的食物。
对于人类来说,寻找的欲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需求。Panksepp说,人类会因抽象的奖励而感到兴奋,就像获得有形的物质奖励一样。当我们因体会到整个世界的神圣意义而感到震撼的时候,探索回路就在高速运转。
探索系统的燃料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提高向着目标前进的热情”Panksepp写道。而人类乐意处于这种状态中。当我们搜索出什么的时候,那感觉非常好,我们会让这个系统保持运转——就像可卡因、安非他命这些毒品带来的刺激一样。
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为了查查刚看的电影里的主演还演过什么其它电影而坐到电脑前面,本来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结果却发现不知不觉已经Google了一个多小时?感谢多巴胺吧。研究表明我们体内的时间系统受多巴胺系统控制。近期的一项研究认为那些多动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较为缺乏即与此有关,对于这些人来说,即使很短的一段时间也显得很漫长。Nicholas Carr去年在the Atlantic发表了一篇文章“Google让我们变傻了吗?”,他认为我们日常浏览网络的行为习惯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很难持续地将注意力放在很长的文章上。就像实验室中的老鼠,我们不停敲击“enter”键以体验下一个境遇。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ent Berridge已经花了二十多年来研究大脑是如何体验快感的。和Panksepp一样,他也认为James Olds的实验中老鼠被刺激的部位不是奖励中心。经过一系列实验,他和其他研究者已经可以确定哺乳动物的大脑有独立的两套系统,Berridge称为需求和偏好。
Berridge的需求系统对应于Panksepp的探索系统。Berridge相信偏好系统才是大脑的奖励中心。当我们体验到快感的时候,是阿片系统而不是多巴胺系统受到刺激。这就是为什么鸦片类毒品产生极乐的麻木感,而可卡因和安非他命则带来极度兴奋的感觉。需求和偏好系统是互补的,前者促进我们行动而后者带给我们满足的间歇。探索应该有哪怕是很短暂的停顿,以避免陷入无止境的循环。当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一个奶油馅饼或是一个性伴侣),我们让自己表现得像个胜利者,Panksepp认为这会减弱大脑中的激励机制,至少暂时抑制探索欲。
但我们的大脑被设计得更容易被刺激而不是被满足。“大脑体验快感的机能比欲望要小些”Berridge说到。这比较符合进化的逻辑。缺乏动机的生物很容易感到满足也很短命。所以大自然促使我们不停地去发现、探索。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Brian Knutso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用核磁共振扫描仪观察人们在玩一个投资游戏时的大脑图像。他总是观察到我们的大脑在有可能获利的时候受到的刺激比真正获利的时候大。
需求和偏好机制的独立性以及需求机制的作用大于偏好机制同样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Berridge写到,实验表明老鼠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被破坏后仍然可以奔跑、啃噬和吞咽,但它们丧失了获取食物的动力以至于把食物放在它们鼻子下面也会饿死。相反地,Berridge发现如果给老鼠脑中注入大量多巴胺,它们会更快的学习到如何绕过跑道得到食物。但一旦它们得到食物后,并不比没有注射多巴胺的老鼠表现的兴奋。
这个实验也可说明毒品上瘾和其它强迫行为。Berridge提出在某些成瘾行为中,大脑的需求回路对某种特别的奖励十分敏感,所以上瘾者迫切的去寻找这些东西,哪怕获得这些东西后的满足感在逐渐减少。“多巴胺系统没有满足感的机制”Berridge解释到,“在特定情况下它会让我们产生非理性的需求,那种我们并不需要的极端需求。”所以我们发现自己在Google上一个接一个地搜索下去,尽管我们也意识到这些信息并不那么重要而且我们应该停下来。“只要你坐在那里,你继续下去的欲望会不断产生,”他解释到。
实际上我们所有的电子通讯方式——E-mail、Facebook、texts、Twitter——都像搜索一样不停的驱使我们使用下去。因为我们是如此容易感到不安和厌倦的生物,当找到什么令人兴奋的事物的时候探索/需求系统会给我们大量的刺激。新奇的事物通常能让我们感到兴奋。Panksepp说当我们碰上不可预知或超出预期的什么新鲜事物的时候多巴胺系统就会被激活。如果奖励毫无预期的到来——就像Email、texts、updates毫无预期的到来——我们就变得更加难以自制。难怪我们叫它“CrackBerry”。
当我们发现一些即将得到奖励的线索,这个系统同样也会被激活。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这些线索应该是微小、分散并且很特别——就像巴普洛夫的铃铛。Panksepp说让动物陷入疯狂的方法是只给它们一小点食物:这种受到刺激但又不被满足的戏弄同时传给探索系统会使之变得愈加亢奋。Berridge说”ding”发布一条新的email或者手机震动意味有短信到来的时候,我们就视为一种奖励的暗示。当我们回应,我们仅得到一点消息,使得我们想要更多。这些信息片对人类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就像一份Froot Loop早餐对一只老鼠的意义。当你给老鼠一点点糖时,会使其产生“极度的食欲”,Berrdge说那是一种非常强烈但不必要的愉悦状态。
如果人类是搜索机器的话,我们已经创造出更完美的机器让我们无休无止的搜索下去。也许是时候考虑一下它的危害性了。在Animals in Translation这本书中,Temple Grandin提到一个实验,用一个乱晃的激光光点让两只家猫在屋子里抓狂。它们根本不能停止追逐那个抓不住的光点——它们的多巴胺系统正剧烈活动着。但野猫却不会沉溺于这种无用的行为中,“一只猫需要抓住老鼠而不是一直追着它绕圈”她写到,“无脑的追赶游戏”很难满足动物真正的需求,因为“减少了有效的追踪猎物的行为”。对于我们追逐散漫的信息碎片的行为,这是个有益的警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