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而行,在尘世中出离
花了两天时间精读了(草原城韵)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最近心里很杂,尘土味儿太特么重,好长时间没正儿八经写点东西了!找借口说没时间觉得对不起这个借口,我们平时往往将时间碎片化去阅读微信公众号的各种推送,却越来越难静下心来啃一本厚书;习惯于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发表一些剪短的言论再配上夸张的图片,也越来越难一气呵成啃一本可以物化的精神食粮。退伍后智能机还没普及,挂个扣扣总是关心啥时候上线,现在几百块的智能机一抓一大把,且功能丰富,却好奇的是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下线,仔细想想不过是几年时间,变化之巨确实出乎意料。
网络上有一首特喜欢的诗:以前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要是想你了,就得翻几座山,趟几条河,再走几里路去看你。
现在爱一个人特别简单,电话微信各种工具大大缩短两个人的距离。却再也难得时间很慢期间的美丽爱情,也成为一种向往!
利用申请休假期间去了趟云贵川,一路上疲惫不堪,几千公里昼夜奔波,也不知道终点是哪儿,终于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没有意义,只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不论时间怎么变,就当是圆了当初的承诺!关于旅行的意义我觉得我是有资格品头论足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游,时间上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发前,不光是做出行的相关物质准备,自驾游的话比如加油卡,石油石化各种卡片,比如现金,各种医药,洗涤用品,通讯设备,相机,帐篷等一些列有可能用到的东西,对于陌生的地方有必要对旅行目的地的知识储备,人文历史,地理地貌,民风民俗等。第二部分是旅行中,那是一个实修过程,需要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包括饮食,服饰,宗教,甚至意识形态,进行大量的对话去体会别人口中得不到的灵感。最后是回到出发地,从新整理旅行中的点点滴滴,把旅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整理成问题库,然后通过书籍,网络以及各种途径去了解,去思辨,补充,去重构,最终形成一套完成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这些看似独立的知识体系会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所谓的世界观,并最终内化为一种文化修养,或者说一种气质。
在很早以前就和人论证过旅行的价值。旅行和电影一样,不是济世良药,要我说顶多是阿司匹林。可以止痛但是不能治痛,病根还在那,非增不减。任何把旅行上升到灵魂救赎,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都是耍流氓。如果一次旅行真的改变一个人,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出发之前内心就已经改变了,旅行不过是一次验证的过程;二是旅途中发生意料未及的重大事情,比如遇到意外,山崩海啸绝处逢生的那种。但是这种概率说真的不高!
所以,我们无法旅行时,与其嘟囔着“哎呀,又去不了”倒不如回到生活本身,比如清晨去公园遛弯,和快成仙的老大爷斗斗嘴,去彻底接受本地拥有的世俗生活!
最近在天山,有机会去蒙古包,去酣畅淋漓的喝了马奶酒,大口大口吃手把羊肉,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能够拥有一段激情未消,同时又可以伶仃大醉的日子,用心去体验一些以前无心体验的事情,着实幸运!
本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把蒙族的知识体系完善一下,再挖掘有趣的点以及个人思考,在同朋友撸串时分享给他们,可是几杯马奶酒下肚就再也控制不住压抑已经的情绪,索性趁着酒劲儿,把酒言欢!
虽然还不是一个通透的人,不过这几天风雨兼程却越来越明白了,慢慢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自己又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够得到什么。以前不得不通过满足世俗价值观甚至取悦社会来获取认同,经过这次之后,我更有底气的相信,一个人绽放灵性,用智慧和历练活出真我,活的通透洒脱畅快淋漓,才是对世界,对生活最好的回报。
我们每个人都在世俗堆里打转,往往一开始我们看不起俗人,最后我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把自己变成一个俗人以求自保。却又在心里愤愤不平,网上一度很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最终把自己变成曾经最憎恨的那种人,世俗的生活,世俗的爱恨情仇。其实现在看来大可不必,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俗人,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在没有将所谓的“情怀”物化出之前,形成自己的作品,比如小到一套理论,大到一种生活世界观。我们凭什么去要求别人成为自己世界的奴隶?所以索性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成一个俗人,然后慢慢试着出离,再去寻找一些不朽的东西,这个寻找的过程,或许会让我们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不至于面目全非,理想抽离!当然这应该也是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练武,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能修的绝世武功!所以,人生要勇敢出离,豁出去追求一些真正向往的东西,可以让本来就庸俗的人生变得不朽。
蒙古族正是这样一种神秘的民族,值得去探索,值得去解密,值得去出离放纵,我愿抛洒豪情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愿在蓝天白云中洗涤我那小小凡心!此时列车想起草原爱情歌曲,一样的豪迈畅快,让听者酣畅淋漓!踏着夕阳,伴着“向往”一往无前
——写于无名铁路
网络上有一首特喜欢的诗:以前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要是想你了,就得翻几座山,趟几条河,再走几里路去看你。
现在爱一个人特别简单,电话微信各种工具大大缩短两个人的距离。却再也难得时间很慢期间的美丽爱情,也成为一种向往!
利用申请休假期间去了趟云贵川,一路上疲惫不堪,几千公里昼夜奔波,也不知道终点是哪儿,终于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没有意义,只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不论时间怎么变,就当是圆了当初的承诺!关于旅行的意义我觉得我是有资格品头论足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游,时间上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发前,不光是做出行的相关物质准备,自驾游的话比如加油卡,石油石化各种卡片,比如现金,各种医药,洗涤用品,通讯设备,相机,帐篷等一些列有可能用到的东西,对于陌生的地方有必要对旅行目的地的知识储备,人文历史,地理地貌,民风民俗等。第二部分是旅行中,那是一个实修过程,需要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包括饮食,服饰,宗教,甚至意识形态,进行大量的对话去体会别人口中得不到的灵感。最后是回到出发地,从新整理旅行中的点点滴滴,把旅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整理成问题库,然后通过书籍,网络以及各种途径去了解,去思辨,补充,去重构,最终形成一套完成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这些看似独立的知识体系会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所谓的世界观,并最终内化为一种文化修养,或者说一种气质。
在很早以前就和人论证过旅行的价值。旅行和电影一样,不是济世良药,要我说顶多是阿司匹林。可以止痛但是不能治痛,病根还在那,非增不减。任何把旅行上升到灵魂救赎,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都是耍流氓。如果一次旅行真的改变一个人,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出发之前内心就已经改变了,旅行不过是一次验证的过程;二是旅途中发生意料未及的重大事情,比如遇到意外,山崩海啸绝处逢生的那种。但是这种概率说真的不高!
所以,我们无法旅行时,与其嘟囔着“哎呀,又去不了”倒不如回到生活本身,比如清晨去公园遛弯,和快成仙的老大爷斗斗嘴,去彻底接受本地拥有的世俗生活!
最近在天山,有机会去蒙古包,去酣畅淋漓的喝了马奶酒,大口大口吃手把羊肉,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能够拥有一段激情未消,同时又可以伶仃大醉的日子,用心去体验一些以前无心体验的事情,着实幸运!
本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把蒙族的知识体系完善一下,再挖掘有趣的点以及个人思考,在同朋友撸串时分享给他们,可是几杯马奶酒下肚就再也控制不住压抑已经的情绪,索性趁着酒劲儿,把酒言欢!
虽然还不是一个通透的人,不过这几天风雨兼程却越来越明白了,慢慢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自己又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够得到什么。以前不得不通过满足世俗价值观甚至取悦社会来获取认同,经过这次之后,我更有底气的相信,一个人绽放灵性,用智慧和历练活出真我,活的通透洒脱畅快淋漓,才是对世界,对生活最好的回报。
我们每个人都在世俗堆里打转,往往一开始我们看不起俗人,最后我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把自己变成一个俗人以求自保。却又在心里愤愤不平,网上一度很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最终把自己变成曾经最憎恨的那种人,世俗的生活,世俗的爱恨情仇。其实现在看来大可不必,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俗人,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在没有将所谓的“情怀”物化出之前,形成自己的作品,比如小到一套理论,大到一种生活世界观。我们凭什么去要求别人成为自己世界的奴隶?所以索性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成一个俗人,然后慢慢试着出离,再去寻找一些不朽的东西,这个寻找的过程,或许会让我们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不至于面目全非,理想抽离!当然这应该也是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练武,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能修的绝世武功!所以,人生要勇敢出离,豁出去追求一些真正向往的东西,可以让本来就庸俗的人生变得不朽。
蒙古族正是这样一种神秘的民族,值得去探索,值得去解密,值得去出离放纵,我愿抛洒豪情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愿在蓝天白云中洗涤我那小小凡心!此时列车想起草原爱情歌曲,一样的豪迈畅快,让听者酣畅淋漓!踏着夕阳,伴着“向往”一往无前
——写于无名铁路
![]() |
![]() |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