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首李宗盛(下)
论及李宗盛与New Balance的合作,早在《每一步都算数》之前,两者就曾合作过一支时长3分30秒的广告片《致匠心》。不知你是否和我有过相同的体会,优质的广告片,是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怀,轻轻抛出来,于流动的画面中,或有一个点,触动眼前的你,使你开始反思。而这个时候,张力就来了,你在反思的时候,又有一个想法在作祟:这只是广告啊,是假的、骗人的、不真实的。
但是,无可否认,那一瞬,你的感觉是真的。
小说、电影、音乐等亦是如此。
【善】
“人生很有事情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
——李宗盛
30年,不到300首歌,对一个音乐人来说,算不得高产。
然而,当我们提及“李宗盛”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定会联想到,这不到300首歌中的某一首。在上篇,我用一个“真”字来概括李宗盛的音乐之路,走过的每一步,至近至远,所见所得,成为融入歌曲血液中的真诚,这才是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而这里,我用“善”字来感谢李宗盛,谢谢你没有把人生的药方直接开出。
黄伟文的善,是狠,亲手撕碎十年梦的残忍;林夕的善,是禅,痛苦加诸于身,体悟而寻超脱;周耀辉的善,是灵,剑走偏锋,富有诗书气息;潘源良的善,是柔,尝尽百味,生发感慨;林振强的善,是空,大梦一场,来去如风;黄霑的善,是侠,快意恩仇,拿得起放得下;林敏骢的善,是暖,最是深情……
我所理解的,李宗盛的“善”,是境,困在天地之间,为凡人唱作。
《凡人歌》的最后唱到:
“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人生中的爱情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若假设,得到心尖爱的人,就算拥有春天,可惜春光太短,拥有意味着失去,年复年,春又春,得与失交错。有人说,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我承认,恰如春天不是一年的全部,可是,你忘了,还有一句话——
一年之计在于春,又该如何解释?
思考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醒各位,请注意我的大前提,只是一个善意的假设,不要陷入我叙述的圈套里。要知道,现实,远比我这复杂得多。不管思想能走多远,现实是此在,处天地之间,食烟火,喊你我一声:凡人。
也许我们该换一个比喻,李宗盛写的《给自己的歌》中有句:
“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最近在循环Sara Lov的《My Body is a Cage》,我翻译为“身如囹圄”,喜欢其中的两句歌词:
I'm living in an age That calls darkness light
(我生于晦明交织的时代)
Though my language is dead Still the shapes fill my head
(语言已死,图象仍充斥于脑海)
话非话,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那些汇聚在脑海里的想法,犹如水一般无形,当你说出来,就将其倒进杯子中,有了形状。这是凡人的又一烦恼,表达的局限和无人懂的悲伤。
说到“凡人”,不由想起Juno(麦浚龙)演唱,Wyman(黄伟文)作词的《吃鲸鱼的人》中的一句:
“无奈你是人你是人你是凡人,捕与猎大概是求生本能,无奈你是人你是人你是凡人你就是吃掉鲸鱼的人”。
欲望,是不被满足的;被满足的,不是欲望,是本能。读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的时候,就能清楚看到人类,从动物到上帝,靠着强大本能,自我封神,人类中心主义的诞生,汲取着万物,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现实是,很少有人在吃掉鲸鱼的时候,会想到当初Ta为何甘心上钩?
最害怕的答案是:理所当然。
凡人呵,最是残忍,于己于他人。
想起一首古风歌《浮生辞》中有句:“又道缘生缘死,无愧此身谢微尘,心性最很为世人”
但是,无可否认,那一瞬,你的感觉是真的。
小说、电影、音乐等亦是如此。
![]() |
【善】
“人生很有事情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
——李宗盛
30年,不到300首歌,对一个音乐人来说,算不得高产。
然而,当我们提及“李宗盛”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定会联想到,这不到300首歌中的某一首。在上篇,我用一个“真”字来概括李宗盛的音乐之路,走过的每一步,至近至远,所见所得,成为融入歌曲血液中的真诚,这才是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而这里,我用“善”字来感谢李宗盛,谢谢你没有把人生的药方直接开出。
黄伟文的善,是狠,亲手撕碎十年梦的残忍;林夕的善,是禅,痛苦加诸于身,体悟而寻超脱;周耀辉的善,是灵,剑走偏锋,富有诗书气息;潘源良的善,是柔,尝尽百味,生发感慨;林振强的善,是空,大梦一场,来去如风;黄霑的善,是侠,快意恩仇,拿得起放得下;林敏骢的善,是暖,最是深情……
我所理解的,李宗盛的“善”,是境,困在天地之间,为凡人唱作。
《凡人歌》的最后唱到:
“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人生中的爱情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若假设,得到心尖爱的人,就算拥有春天,可惜春光太短,拥有意味着失去,年复年,春又春,得与失交错。有人说,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我承认,恰如春天不是一年的全部,可是,你忘了,还有一句话——
一年之计在于春,又该如何解释?
思考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醒各位,请注意我的大前提,只是一个善意的假设,不要陷入我叙述的圈套里。要知道,现实,远比我这复杂得多。不管思想能走多远,现实是此在,处天地之间,食烟火,喊你我一声:凡人。
也许我们该换一个比喻,李宗盛写的《给自己的歌》中有句:
“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最近在循环Sara Lov的《My Body is a Cage》,我翻译为“身如囹圄”,喜欢其中的两句歌词:
I'm living in an age That calls darkness light
(我生于晦明交织的时代)
Though my language is dead Still the shapes fill my head
(语言已死,图象仍充斥于脑海)
话非话,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那些汇聚在脑海里的想法,犹如水一般无形,当你说出来,就将其倒进杯子中,有了形状。这是凡人的又一烦恼,表达的局限和无人懂的悲伤。
说到“凡人”,不由想起Juno(麦浚龙)演唱,Wyman(黄伟文)作词的《吃鲸鱼的人》中的一句:
“无奈你是人你是人你是凡人,捕与猎大概是求生本能,无奈你是人你是人你是凡人你就是吃掉鲸鱼的人”。
欲望,是不被满足的;被满足的,不是欲望,是本能。读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的时候,就能清楚看到人类,从动物到上帝,靠着强大本能,自我封神,人类中心主义的诞生,汲取着万物,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现实是,很少有人在吃掉鲸鱼的时候,会想到当初Ta为何甘心上钩?
最害怕的答案是:理所当然。
凡人呵,最是残忍,于己于他人。
想起一首古风歌《浮生辞》中有句:“又道缘生缘死,无愧此身谢微尘,心性最很为世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