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禅与诗》有感 ——诗之道,重在妙悟
很久之前看过的一本书——《禅与诗》,刚看完总想写点什么,但不知道从何下手,现在忽然有了灵感,或许这就是一种妙悟。但不知道这种妙悟从何而来,恰好禅宗的妙悟就是不需要理由和言语。
禅宗,它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 。佛教来自印度,是外来文化,而禅宗则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就是说它是属于中国的佛教。禅宗否定语言,主张不立文字,但是他们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机缘语录”。禅宗思想的传播就主要靠这些机缘语录,但是机缘语录的传播不是“口口相传”,而是“以心印心“,讲究传道者与求道者啄啐相契。这也正是禅宗的精髓所在。
在禅宗发展成熟以后,禅师对学生入道的要求大大提升,要求学生的心入道,并达到明心见性的效果。禅师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入道的方法叫做“勘验”,同样一句话,从禅师口中说出就是对的,而从学生口中说出就是错的。因为学生只是在简单地重复着别人的语言,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感悟,由此就可以勘验出学生有没有见性,很多学生都会因此受到惩罚。禅宗认为真实本体的心性,根本就是脱离语言的,语言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就是“我”。一般情况下,禅僧真正悟道之后都会陷入沉默,因为他发现那个纯粹的自我什么都不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说明它,正如惠明和尚自述得道后的感受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诗与禅的相通之处也在于此,就是一个“悟”字。作者因有感一挥而就的诗句恐怕也无法全然道尽那一刻内心的感慨万千,同样读者也无法真正体会到诗句中所包含的悲喜。尽管会“知人论世”,但是读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感情和主观判断,同样的一首诗从作者笔下出来和从读者口中出来便也不再相同了。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把这种现象叫做“衍生义”,对于诗的感悟是止于心上的,它是保存在自我内心中的一种妙悟。
苏轼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堪称悼亡追忆作品中的绝唱,读者知道他写这首词是为了悼念已经离开人世十年的妻子王弗,知道他们曾经伉俪情深,也明白阴阳相隔、物是人非的痛楚。但这些了解都是抽象和浮于表面的,没有同样经历的读者知道苏轼想要表达这种感受,并且可以头头是道地向别人解释苏轼想要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种种。但如果是和苏轼有相似经历的读者读了之后大多会陷入良久的沉默,这种心酸和痛楚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想要说出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产生的这种共鸣也是来源于他自己的生命感悟,同样无法真正体悟到苏轼在写下这首词时的情思万千。
《宋诗精华录》中这样评价陆游的《钗头凤》和《沈园》系列诗:“无此绝等伤心事,亦无此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世人知道陆游和唐婉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都说那两首刻于沈园墙壁上的《钗头凤》凄婉哀艳,但是陆游多年后重游旧地发现心上人早已不在人世的心酸,又有多少人能懂得。旁人口中随意吟出的都是当事人的字字血泪。以前读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明白其中的心酸和无奈,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越来越多,可以倾诉心里话的朋友越来越少,再读时,心里早已是另一种感受。
“诗是没有禅语的禅,禅是没有诗句的禅”。在我看来,禅与诗最大的相通之处就是一个“悟”字吧!任何情感外化的文字形式,真正的“妙悟”最后都会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感悟。
禅宗,它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 。佛教来自印度,是外来文化,而禅宗则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就是说它是属于中国的佛教。禅宗否定语言,主张不立文字,但是他们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机缘语录”。禅宗思想的传播就主要靠这些机缘语录,但是机缘语录的传播不是“口口相传”,而是“以心印心“,讲究传道者与求道者啄啐相契。这也正是禅宗的精髓所在。
在禅宗发展成熟以后,禅师对学生入道的要求大大提升,要求学生的心入道,并达到明心见性的效果。禅师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入道的方法叫做“勘验”,同样一句话,从禅师口中说出就是对的,而从学生口中说出就是错的。因为学生只是在简单地重复着别人的语言,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感悟,由此就可以勘验出学生有没有见性,很多学生都会因此受到惩罚。禅宗认为真实本体的心性,根本就是脱离语言的,语言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就是“我”。一般情况下,禅僧真正悟道之后都会陷入沉默,因为他发现那个纯粹的自我什么都不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说明它,正如惠明和尚自述得道后的感受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诗与禅的相通之处也在于此,就是一个“悟”字。作者因有感一挥而就的诗句恐怕也无法全然道尽那一刻内心的感慨万千,同样读者也无法真正体会到诗句中所包含的悲喜。尽管会“知人论世”,但是读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感情和主观判断,同样的一首诗从作者笔下出来和从读者口中出来便也不再相同了。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把这种现象叫做“衍生义”,对于诗的感悟是止于心上的,它是保存在自我内心中的一种妙悟。
苏轼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堪称悼亡追忆作品中的绝唱,读者知道他写这首词是为了悼念已经离开人世十年的妻子王弗,知道他们曾经伉俪情深,也明白阴阳相隔、物是人非的痛楚。但这些了解都是抽象和浮于表面的,没有同样经历的读者知道苏轼想要表达这种感受,并且可以头头是道地向别人解释苏轼想要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种种。但如果是和苏轼有相似经历的读者读了之后大多会陷入良久的沉默,这种心酸和痛楚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想要说出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产生的这种共鸣也是来源于他自己的生命感悟,同样无法真正体悟到苏轼在写下这首词时的情思万千。
《宋诗精华录》中这样评价陆游的《钗头凤》和《沈园》系列诗:“无此绝等伤心事,亦无此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世人知道陆游和唐婉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都说那两首刻于沈园墙壁上的《钗头凤》凄婉哀艳,但是陆游多年后重游旧地发现心上人早已不在人世的心酸,又有多少人能懂得。旁人口中随意吟出的都是当事人的字字血泪。以前读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明白其中的心酸和无奈,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越来越多,可以倾诉心里话的朋友越来越少,再读时,心里早已是另一种感受。
“诗是没有禅语的禅,禅是没有诗句的禅”。在我看来,禅与诗最大的相通之处就是一个“悟”字吧!任何情感外化的文字形式,真正的“妙悟”最后都会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感悟。
-
《若你碰到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0 1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