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喜欢
作者:周苏婕 前言: 今天前言有点长,请谅解一个身处毕业季的话唠。 《所谓喜欢》是我大一在人人网上写的杂文,阐述了高中毕业时的一些爱情观。也不明白为什么,这篇文章曾经爆火,好友申请不断,手机震到发烫,甚至因此找到多年失散的同学。虽然如今回看,我都不忍直视混乱的逻辑和稚嫩的思想,但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毕竟大家都承认:「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个刚认识的朋友。他是西安某影城的老总,因为我的一篇小说而结交,相聊甚欢。相比起陪伴多年的朋友,他是以倒叙的方式看我的创作历程。我问你怎么看得下去,他说有意思得很啊。 这个「有意思」大概是指成长过程里种种复杂的情绪,不甘、狼狈、困顿、挣扎。那么多不完美的东西,也许和他曾经的经历不谋而合。 所以人和人之间,才有共鸣。 对我而言,四年的西北生活,是以强烈的挫败感作为底色的。就像边远地区的人,要不断和干旱、贫瘠、偏见抗争。同时我还强迫自己学会两件事,第一叫快速翻篇,第二叫保持沉默。 「快速翻篇」也叫放得下的能力,当梦想在即却功亏一篑,当悲剧来临却无力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反思和遗忘。现在的刻骨铭心,往往是未来的三言两语。而「保持沉默」是指用卑微的心情,做隐忍的事情。茫茫戈壁听不见一个濒死之人的呼喊,它看到的,只有不毛之地上的奇迹。至于过程多艰辛,没人会在乎。 这就是生活。 我也慢慢习惯了。 大西北给我的东西远不止这些。虽然要回到南方,但我隐约觉得,将来我会不断重返北方,找寻那些骨子里的野性和生猛,把北方视作灵感之地。这些天没有更新公号,也是因为在酝酿一篇关于西安的小说,吃了很多黄土,也走了很多真心。 今日推文是这篇《所谓喜欢》,没有任何改动,保留了当初的狭隘和自以为是。看过一笑就好,只当在前进的路上怀个旧。七月初推送的小说叫《我的西安男友》,希望你们喜欢。 1 十年前,上小学数学兴趣班。有一个外校的男生坐在我旁边,中间隔了一条走道。第一堂课,老师说回答问题最多的可以当下一堂课的班长,第二名可以当副班长。然后第二堂课,他当了班长,我当了副班长。后来期末考试的时候,无意间我转头,正好撞上他的目光。结果又恰巧被别人看到,他悄悄说,你们俩作弊! 我很清楚记得他从拐角处凑出身的样子,还有他的眼神。如果现在还想顺带意淫一下,可以去看《无间道2》电影海报上余文乐的样子。当时我真心觉得一模一样,典型的好身材,绝对的型男。 后来就没了他的音讯。尽管我知道他在什么小学哪个班,知道他和我同住在翠竹新村,但我从来没刻意去问过什么。小升初前,每天晚上我都幻想,我们可以在某个街道上偶然相撞,或者是意外发现进了初中的同一个班级,哪怕一个学校也好。初中进了常外后,再也看到他的身影,连他进了什么学校也不知道。初三直升考试前,每次做完卷子我都会想起他。我把他的名字偷偷写在课桌上,过两天就会擦掉,换一种字体换一个位置接着写,好像意味着进了高中我就能看见他。 到了省中,我还是没找到他。直到高三,我知道了他的状况,看到他的照片。其实和预想的一样,他没有我期望的那样优秀,也不是长大了的余文乐。不管从哪一方面,外貌,才识,能力,都没有吸引我的理由。 于是我松了一口气告诉自己,终于可以死心了。 2 我算了算,整整十年。他在我心里留下的这个念想,整整存在了十年。 大多数女生心里都曾经有一个公众情人:高高瘦瘦,锁骨鲜明,穿着白衬衫,嘴角有温暖明媚的笑容,是像风一样的少年。大概男生心中也有这样一个千年女神的存在。 如今当更多的人在鄙夷这种类似言情小说里的情感时,我却觉得它异常美好。并非赞成那种无止境的与高富帅的意淫,而是怀念这种最纯粹的最朦胧的情感。 于是我想重新探讨一下喜欢。 3 米兰昆德拉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有一章叫“不解之词”。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爱情。托马斯觉得他可以和很多女人做爱,但只会和特蕾莎同床共枕,他的灵魂属于她,他爱她。但特蕾莎觉得这不叫爱,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肉体和灵魂同属于她一个人。 哪一种理解更对一点呢? 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一说。所以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如果要在一起,我们俩对大多数词语事物理解的意思必须相似,不能截然相反。你要知道人的本性难改,这种理解源于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牵扯到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和观念。如果两个人说的话始终不在一个系统,是不可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契合,更不用说理解。这样的情感必然破灭,所以就不必开始。 思想程度在一个层面上的人才会有保质的爱情。 再回头来说喜欢。 喜欢和理解、欣赏、爱这几个词难舍难分。你不能去定义解释清楚任何一种情感,因为它总是与其他情感有千丝万缕的勾连。 每个人对喜欢的定义都不同。有的人觉得喜欢就是爱的开始,一旦喜欢上一个人就不能再喜欢别人。有的人觉得喜欢很隐秘,是私人的不可言说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喜欢是一种很普遍的情感,当你爱着一个人时你依然可以喜欢别人,喜欢仅仅等于好感。有的人觉得喜欢别人必须很慎重,有的人却觉得可以很随意。 之前有一个极品男生,他有很多很多喜欢的女生。而且我发现,只要他处于一个新环境,身边有不同的异性,只要有一方面吸引他,或者长相或者才能,不管其他方面怎么样,他都会喜欢她,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种喜欢来得容易,消失得也特别快。 所以你必须分清个人不同理解中的喜欢,抛开所有的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分清这种喜欢仅仅是因为睾酮水平或者雌二醇水平过高,还是因为真的想和你在一起。 4 有天好哥们给我送东西,我到的时候,他早已站在校门口。他是很高的肌肉男,整个人也很光明磊落。当时阳光洒在他身上,微风吹着,瞬间能感觉到空气里的不同寻常的味道。平常我也没认真注意过他。可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有点喜欢他。但仅仅是那一刻。这种短暂的感觉和之前十年的情愫,本质上是一样的。 你会发现,好感的到来往往是没有缘由规律,而且痕迹很淡很轻。有时只是因为一篇文章就喜欢一个人,有时只是他不固定地来访你的空间,里面有一种特别不同于常人的气质。 我无法描述所有人对喜欢的理解,因为种类太多太多,我只能说清自己的理解。 一个已婚男人走在大街上,会被一个姿态优雅气质非凡的女人吸引;他爬上雪山,也会被白雪皑皑壮阔唯美的景色打动。前者和后者是没有区别的。 在我看来,喜欢不是狭隘单调的,它从宽广深厚的人性中延伸出来,源于人对美的本能的向往,是最古老而最纯粹的情感,来自心灵的本质。如果你能单纯地喜欢一个人,你也会喜欢一阵风,一首乐曲,一整个世界。喜欢恰恰印证了你还会被感动,你的心里还有美和爱的存在。 后来我发现,我喜欢了十年的不是一个人,是一种情感,一种最单纯的情感。它让你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脱身,让你置身于另一个广阔美好的维度,是一种不能用欲望不能用恶俗的东西来衡量的境界。这种情感可以超越种族,超越性别,甚至超越生死,超越时空。它是宇宙永恒的感性力量,足够与理性相抗衡。 可能上升的强烈一些,它便成了爱。 5 台湾导演侯孝贤在《最好的时光》里说道,你想和她上床,她也想和你上床,你们都知道总有一天你们会上床,但不知道你们会在哪一天上床,这就是最好的时光。 相较如胶似漆的热恋,有时我也会特别怀念那种处于朦胧状况的情感。它象征着对美好的向往,一种欲说还休的委婉羞涩,一种你进我退的心照不宣。 6 对我而言,如果你真正爱一个男人,你就必须接受他的全部,包括他的毛病缺陷,包括他心里的其他女人。 男人心里可以喜欢很多女人,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是一个人对美的憧憬的本质体现。但在他心里,我必须是第一位的。他的灵魂必须属于我,他只有与我才能产生最强烈独特的共鸣。 如果不是如此,宁愿选择单身一辈子,选择毁灭。 7 那年专家生日,他是一个强势的很有个性的男生,对爱情女人很有自己的看法。我本来想买渡边淳一的《失乐园》给他,后来换成了岩井俊二的《情书》。 我和他说,要相信纯爱。 昨天我们还在说这个事的时候,他说他相信,但是物以稀为贵,这个比较贵。 我们自己可以没有,但是不能不相信。 8 一个人只有卸下盔甲,敞开所有,才能去坦然大度地面对自己的喜欢,才能与美好的世界拥抱。 而且我意外发现这种能力,或者说这种天真幼稚的性格,是不是与生理有关系。 对于气质人可以分为四种。冲动外向的胆汁质,安静慢性的抑郁质,稳定耐心的粘液质,热忱感性的多血质。我是典型的第四种,天生情感充沛,容易热血沸腾。 而且有着超干敏感性皮肤。高中的时候各种过敏,花粉、柳絮、尘埃,还对阳光过敏,有一年的冬天我几乎没跑过操没晒过太阳,喝了很长时间的中药。医生说我皮肤的角质层特别薄,对冷热灰尘的刺激特别敏感。 其实我整个人也很敏感,对外在事物的一丝一毫体察细致,情绪波动幅度很大,情感也很强烈鲜明,爱就是爱,恨就是恨,有时候很极端。 这种性格的人对待世界的时候,是用心里深处柔软的地方,就像用最里面的一层皮肤触碰空气。不管外在怎样变化,不伪装不说谎,不会卸掉所谓清高的架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因为直接,所以有机会获得最好的东西,能感受到真正的喜欢和爱,一种常人不能体会到的肉灵合一的快感。但结果往往是鲜血淋漓,因为尖利冰冷的器物太多。 可性格是改不了的。一辈子也改不来的。只能试图去缓和。 9 《新周刊》2013.2.1的专题是《爱过……》。它说,爱情是个梦,而我睡过了头。 里面有篇文章分析很透彻,让我慢慢理解了一个人的情感溯源,标题是《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妈》。开头是这么说的:“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停留在恋母期。男人找老婆就是在找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就一定被收服了。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宽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后来文章用这个原理解释了小三、同性恋、乱伦之类的问题。 有一句让我笑了。“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少年老成、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想,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看来这个文章是关于爱情的,和喜欢没什么太大关系。 但我想说的是,你以为所谓的喜欢,所谓的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真的是没有缘由太过偶然的吗?错!如果追根溯源,如果你彻底地了解自己,深刻思考你童年长大的整个家庭社会环境,你就能发现之间很隐秘的联系与因果逻辑。 我父亲小时候从来没管过我,直到高三。他高三一年和我说的话,比之前十几年加起来还要多。我才明白,他的思维和常人是有多么不一样,我身上的个性是从何而来。但童年里的冷漠父爱是不可能抹去的,影响了我整体的情感取向。 我喜欢的所有男生,看起来都能给我强大的安全感。 10 基耶斯洛夫斯基有部电视剧叫《十诫》,一共有十集,每集都讲述了一个个人处于情感困惑的故事。而且这种矛盾无论怎样选择,都是艰难痛苦,却又不可避免。 于是在自由主义社会,对于个人幸福和个人情感,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说的四个字便是: 不可轻浮 ——————很少有人能够玩得起感情。

人通常只会被两种情绪打败:委屈和嫉妒。琢磨“为什么不是我”会让自己抑郁、消沉、自轻自贱甚至自残自虐以求关注;而质问“凭什么会是ta”则会让自己愤怒、怨忿,然后不停地讽刺诅咒又停不下来对ta关注。所以人成长的修炼,就是要反复提醒自己:你活在你此刻拥有的一切里,而不是活在你的想当然里。
你活在你此刻拥有的一切里,而不是活在你的想当然里。
-
随遇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0 10: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