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我们仨》
![]() |
说来倒也惭愧,今年的目标是看完20本书,迄今完全看完了的寥寥不过几本。
除了先前写过的萧红《呼兰河传》,按照完成顺序依次是:
安妮宝贝《且以永日》;(她现在已经更名为“庆山”)
众经济学家《小趋势2015经济新常态》;
克里希那穆提《心灵日记》;
汤姆.齐格弗里德《纳什均衡与博弈论》;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杨绛《我们仨》(之前断续看了前面一部分)。
2016年即将走过一半了,看完这屈指可数的几本书,倒也生了些感慨,在自己反复挣扎以后,还是决定要写点什么,尤其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杨绛老先生的《我们仨》,顿时潸然泪下。杨绛老先生对钱钟书先生和女儿的一本回忆录,篇幅不算是太长,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写到钱老和女儿的去世。最近的时间放到了最前面的篇幅,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是杨绛老先生精妙的设计,我糊里糊涂的,倒也还真信了,古驿道是否真实存在呢?这些倒也不必追究罢了。
杨绛先生二十四岁同钱钟书先生结婚,婚后便开始在牛津大学的生活,杨绛先生没有在牛津大学读书,她是个“陪读生”,她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大量的阅读书籍,后来便有了女儿圆圆——钱瑗,钱瑗老师给POP和MOM的信落款都是OXFORD,大抵是因为出生在牛津大学吧。
随后他们又辗转去了法国的巴黎大学,后来因为国内的抗日战争爆发便回了国,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从1940开始到1980年,这四十年时间里一家人一直过得分分离离,直到搬进了三里河的居所,钱老夫妻的住所才算定了下来。这一生走了三分之二,才算是有了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家。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作为学者、知识分子,这一生都在阅读和学习的路上,记得钱老在编写《宋词选注》时,原本非国学科班出生他,竟然阅览了所有的宋词。那个时代似乎有种特别力量,他们是真正沉得住气的做学问,没有丝毫的浮躁之气。我们现在的人,可真是相形见绌。
我一直很羡慕像钱老二位那样的婚姻,这是两个极富有默契的灵魂,记得书中有一段:
“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早饭后,我们得出门散散步,让老金妻女收拾房间。晚饭前,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这是他们来英国第一年,也就是婚后一年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一持续就是一辈子,到最后,生命的最后时期,他们也依旧在践行他们这个好习惯。散步虽然是很简单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又何尝不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还有一段让我感动不已,他们在英国的时候,从前房东老金家办了出来住进了大一些的房子,有了做饭的条件,钱钟书先生便开始了为他的妻子做早饭,文中的描述如下:
“我们入住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个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接短刀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的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这是一段多么有爱的描写啊!居然在杨绛先生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记得那顿‘这么香的早饭’!可见是多么让人印象深刻,大学者钱老先生的另一面,这么居家,这么温馨。
尔后的六十年里,钱老也在竭尽全力的为妻子做着早餐吧,毕竟在六十年后的早上,他们早餐的餐桌上,依旧是:
“我们的早饭总是钟书做的。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我们吃牛奶红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 一生不变的散步和早餐,这大概就是爱最好的表现了。
动荡的中国让一家人一直颠沛流离。在最动荡最艰难的那个年代,她这样写道:
“沦陷区生活艰苦,但我们总能自给自足。能自己自足,就是胜利。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 不再生离’。”所以一家人到最后,即便是父女都重病在身,三颗心也一直未曾分离,相守相助,不忘初心。
有如此一生,经历了磨难与分别,经历了相聚相失,何尝不是圆满的?不遇别离不知相守之珍贵,还是那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
女儿走了,钱老走了,二十年后,杨老先生也走了。他们又一次回家“团圆了”。
所以年轻人不怕,一辈子长的很,什么磨难和坎坷不会有呢,只要有了那颗坚定的心,此心不移的走下去罢,如果能够遇到那个执子之手的人,固然是更好了。当然在这样一个时代若是遇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一个人也好好地走罢。最后总会殊途同归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