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日记》中的趣事儿
《鲁迅日记》开始于1912年5月,当时他刚从南京到北京教育部任职,结束于1936年,约24年间几乎没有间断,内容有多有少,有时只有几个字,如:“X日,晴,无事。”
虽然我还没有读完全部的《鲁迅日记》,但是从中已经发现一些有趣的记录。
先生在北京最爱去的地方莫过于琉璃厂了,几乎每周都要去逛上几圈,有时自己一个人去,有时和三五好友一起去,偶尔买纸和笔,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去买书、帖、拓本、古钱等,而且总是喜欢先去转一转那些摆在外面的地摊,常常花钱不多,东西买的却不少,少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回到家里就会在日记中记道:“......盘桓与火神庙及土地祠书摊间,价贵无一可买。”
先生的同学、好友兼同事陈师曾先生在当时书画印俱绝,陈师曾也是一代史学大家陈寅恪的哥哥。即使先生自己想求得一幅可能也是不易,否则就不会在日记中得意加窃喜地的记述:“ 陈师曾为作山水四小帧,又允为作花卉也。“,须知陈师曾先生最擅长的就是花鸟画了。陈先生为他的二弟也就是周作人先生刻了一方印,他又记下:”师曾为二弟刻名印一,放专文,酬二元。“不知道先生在写这段时,心里是怎样的想法,不过我发现他在某一天记道:”......车夫衣敝,与一元。“
先生也通人情世故,朋友同事凡有红白喜事等,他都一一前去道贺或者悼念,日记中有关这方面的记录不少,如:
”......吊其祖母丧,并賻四元。“
”......举子弥月,公贺之,人出一元。“
”......之长子结婚,送礼四元。”
先生当时的月薪是280元,应该还有稿费收入,因此对于他来说这样的份子钱可以算是 礼尚往来,可是曾经的无可厚非如今泛滥成了一种面子人情,甚至妨碍了我们的生活。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在日记中如何记述?
虽然我还没有读完全部的《鲁迅日记》,但是从中已经发现一些有趣的记录。
先生在北京最爱去的地方莫过于琉璃厂了,几乎每周都要去逛上几圈,有时自己一个人去,有时和三五好友一起去,偶尔买纸和笔,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去买书、帖、拓本、古钱等,而且总是喜欢先去转一转那些摆在外面的地摊,常常花钱不多,东西买的却不少,少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回到家里就会在日记中记道:“......盘桓与火神庙及土地祠书摊间,价贵无一可买。”
先生的同学、好友兼同事陈师曾先生在当时书画印俱绝,陈师曾也是一代史学大家陈寅恪的哥哥。即使先生自己想求得一幅可能也是不易,否则就不会在日记中得意加窃喜地的记述:“ 陈师曾为作山水四小帧,又允为作花卉也。“,须知陈师曾先生最擅长的就是花鸟画了。陈先生为他的二弟也就是周作人先生刻了一方印,他又记下:”师曾为二弟刻名印一,放专文,酬二元。“不知道先生在写这段时,心里是怎样的想法,不过我发现他在某一天记道:”......车夫衣敝,与一元。“
先生也通人情世故,朋友同事凡有红白喜事等,他都一一前去道贺或者悼念,日记中有关这方面的记录不少,如:
”......吊其祖母丧,并賻四元。“
”......举子弥月,公贺之,人出一元。“
”......之长子结婚,送礼四元。”
先生当时的月薪是280元,应该还有稿费收入,因此对于他来说这样的份子钱可以算是 礼尚往来,可是曾经的无可厚非如今泛滥成了一种面子人情,甚至妨碍了我们的生活。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在日记中如何记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