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贩文化给我的启示
![]() |
Cass 和Truly Test Kitchen的老板 |
似乎一直以来都被刻板印象禁锢,总认为白种人的确是更高人一等,就对工作的态度或是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认为他们优雅知进退,理性识大局。在连续2个月从工作到生活的深入接触之后,对他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事实证明,他们也并不见得能够周全于各种突发情况,不见得能细致体贴照顾到所有人。而华人(这里指中国人)更擅长周旋、更懂得察言观色、更能够做到全身而退。
在相继被CEO和上司放了鸽子之后,独自一人带着从新西兰来的Director走访了几个小贩中心的老师傅,这是为了给新加坡一家本地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做的一个节目的前期走访。说实话,我是有点生气的,在没有给我任何一个合理的解释之后就让我独自赴约,尽管V这么一直以来对我都还挺照顾,可是就这样被临危受命不给人选择和缓冲,我是接受不来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C,尽管参与了好几次电话会议,从没有机会能直接跟高层对上话,在得知被赶鸭子上架没有上司的陪同之后,我礼貌性地发了封邮件告诉她会在酒店大堂提前20分钟等她。可笑的是,我们都在等对方还是邻座,却谁也没认出谁。这又是一次刻板印象的范例,觉得她理应穿得端庄得体,理应干练有气场,没想到她却纹了花臂穿得十分随意还梳了一个中性风头型,着实让我心里一惊可怎么着都要表现得处变不惊的样子。
我是可以自然流畅地讲英语的,只要对象是不会讲中文的人,不会有被指正或是被评论的压力,自然放得开。这一整天下来,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Truly Test Kitchen的老板们。他们是一个3人团队,大多也就24 25岁左右,估计是Poly毕业自主创业吧。3年前从父辈手中白纸黑字接手过来一个小贩中心的摊位,由于地理位置受限于是搬到了一个工业大楼的7楼,租了3间商铺从咖喱饭开始一步一步拓展到有西餐、酿豆腐、手工鱼丸面、粥品等多种选择的一个food court。他们年轻热血,把生意当做实验,每一道菜全凭自己喜好,一次一次尝试。他们有值得被尊敬的梦想,像咱们所提倡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他们的心中小贩文化也是需要被重视的新加坡遗产,他们身体力行用行动参与到对社会的回馈,他们放低价格让其成为大家每一天都能吃得起的一个选择,他们作为年轻一代想要把文化传承。我很受感动。
长久以来,我对小贩中心的感受就是脏乱差,只当是一个随便吃一口饭的唯一选择,不曾站在另一个视角体悟它对于新加坡人的意义。政府也曾出台一些政策号召年轻人能够回归小贩中心,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对健康的重视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了,更愿意去餐厅cafe,这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危机吧。
![]() |
靠它起家的咖喱饭 |
![]() |
荣和福建炒下面 |
在走访的其他小贩中心之后,了解到他们有的凌晨4点起床准备鸡饭的材料一做就是几十年,小小的2间店铺招了10个工人,有年轻人有老人,年轻人因为热爱放弃了那些大多数人认为的好工作。有的从上海香格里拉退休,自己开了个卖粥的小店,同样的食材相差几十倍的价钱供应给普通百姓,全因为热爱和激情。有的炒了几十年的福建虾面,上过电视参加过比赛还有自己的Facebook Page。有的不会讲英文需要我的翻译对我特别感谢,他们渴望上电视渴望一个被倾听的机会,因为那会是又一次免费的宣传。
这是我在新加坡生活的第7年,可我鲜少接触当地人除了工作往来。我记得刚来新加坡的前两年,爸爸对我讲得最多的就是融入感,他期望我去结实新加坡人,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和视角,现在想来早就抛之脑后。我活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尽管我的周围全是新加坡人。也许我也在不知不觉成为一个香蕉人?我对它的排斥从不避讳,可是我又在这里享受着它所带来的便利。这种排斥来源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喜爱,这其中包括对正统中文,中国文学,中国习俗等,所以我其实是一个挺固守成规的人,我害怕不确定我不敢接受新事物,就像陈丹青之前来新加坡的演讲说到的母语与母国。
那么从现在起,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思维,挺难,那就边走边看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