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古希腊是个不断追求「彼岸世界」的民族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邓晓芒老师于2006年11月4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的演讲,慧田君刊载此文仅用做学习交流分享,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经典哲学公众号「zhexue-ht」。 我在古希腊神话中,曾听说过这么个故事,即一位国王在森林中打猎时抓获一头怪物,据说这怪物最有智慧,能预见未来,知生死。 于是国王问他:什么是最好的事?那怪物回答说:最好的事情就是不要生下来。国王又问:那次好是什么呢?回答:次好就是生下来以后尽早地死掉。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为什么不要生下来,或生下来就尽早死? 前提就是人生不幸,而人生应该是幸福的。如果人生没有幸福就不要生下来,不要在世界上活:后面隐藏着一个价值观,就是说只有幸福的生活才值得过。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正面的例子,比如说《荷马史诗》里讲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最有名的希腊英雄,他在参加特洛伊战争前,有神谕说他如果参加的话,那他必死无疑,但是特洛伊战争只有他去了才会赢。 于是阿喀琉斯在短命的辉煌生活跟长命的无聊生活之间选择了前者。他加入了特洛伊战争,去建立功勋。后来果然如此:战争打赢了,但阿喀琉斯因其脚后跟有一致命弱点,被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毒箭射中身亡。 死了以后,希腊另一位英雄奥德修斯到阴间去看他,发现他在阴间当冥王,羡慕地说:“你很划算啊,你在人间获得辉煌,你在阴间还是冥王啊!” 阿喀琉斯却说:“我宁可在人世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人世间多幸福啊,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我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阴风惨惨的,连光明都没有,所以他宁可在人世间当一个帮工。 这是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说他认为人世间是有幸福的,他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在人世间,哪怕他要战斗,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有各种困惑,他都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这跟刚才讲的怪物所说的话好像截然相反。但是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把人生当作一个追求幸福的场所。 如果你认为在人间追求不到幸福,那么你就不要生下来;如果你认为在人间能追求到幸福,那么再好的死亡也比不上在人间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把人生看作追求幸福,不幸福毋宁死」。 所以希腊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乐观开朗的。人们说希腊人是快乐主义者,他们成天都是不想未来,也不担心死亡,只追求现世的幸福,自由自在地寻欢作乐,以发展他们的个性作为生存目的。 他们对祖先不太尊重,对历史毫不关心,他们把全部的价值都放在了此生。 再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直到今天还在讨论的哲学话题。苏格拉底经常找人辩论,特别是年轻人。 他提高希腊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希腊人的理性,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就说他败坏青年人,不敬神明,于是就把他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他死刑。 当时他的学生求他逃走,说已经买通了监狱里面的看管人,外边有人接应,也很容易。但是他不逃跑。不逃跑的理由是什么呢?很怪。 他说我现在巳经七十岁了,正好是死的时候了。如果再过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舌头也笨了,思维也不灵活了,跟人家辩论也辩输了,那时候再死,有损于我的名誉!(笑声) 而且像他这样一个讲究理性的人,有义务以身作则服从法律的判决,以这样的方式从容就死,可以树立一个完美的人的形象。 虽然法律对他的判决不公,他仍然要服从法律,不要因为自己觉得这个法律判决不公,就以非法的途径逃避法律的惩罚。 所以他说,在我今天这样的成就下,正是结束生命的最好时候。对于个人来说就好像一场人生的戏剧,最后要落幕,要划上一个辉煌的句号。 他最后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到全雅典去问一问,有谁比我苏格拉底生活得更幸福!” 可见他是把他的死以及他一生当作一个艺术品在那里打造,在那里雕琢。应该怎么死?应该获得最高的荣誉而死。所以他的死有人说是以身殉道,有人说是大义凛然,但其实他跟我们中国人讲的那种仁人志士还有所不同。 「他是立足于个人幸福,只有这样的死法,才最符合自己的幸福观」。所以,他是个人主义的,虽然他对于国家法律抱着一种神圣的观念。 到罗马时代,情况有所变化。就是说人间的幸福,已经被压低到最起码的水平,人们对此已经不再抱很大的奢望了。 虽然罗马时代是一个奢侈享乐的时代,但是也是一个充满着危机的时代。那些帝王、贵族、大臣们,享尽了人世间的欢乐,但是说不定哪一天就成为阶下囚,甚至是掉脑袋。人人都觉得自己命运难保,生死未卜。 所以在罗马,诞生了三个不同的哲学流派,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精神上没有痛苦。这是当时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不动心”。 这三派,一个是斯多葛派,这一派的哲学家们主张一个哲人要做到“不动心”,怎么做到? 就是要用一种坚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的情欲,对于情感的生活表示蔑视,用理性、用逻辑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这种理性和逻辑他们认为是世界的命运,所以一个理智的人要按照宇宙的逻辑、宇宙的理性来生活。“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总而言之你得走。 所以不如愉快地走,按照必然性,按照命运的规律,去做我应当做的事,克制自己的感性的冲动,这样才能达到“不动心”。他们认为德行本身就是幸福。至于感官的幸福,他们认为那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这一派人被后人称之为禁欲主义,有点像中国人讲的“存天理,灭人欲”。但是这种禁欲主义还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幸福主义。他们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这种对幸福的理解跟古希腊人不一样。 和它相对立的一派就是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是一个感觉论者,他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感官的幸福。 后来人把这派称为幸福主义或者享乐主义,他要追求感官的享乐,但是他的幸福仍然主要是精神上的,肉体上当然也要没有痛苦,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没有纷扰,不动心。 伊壁鸠鲁本人是享乐主义者,但不是纵欲主义者。他认为「纵欲并不是享乐,纵欲会带来痛苦」。 真正的享乐主义就是适当地享乐,要适中,要有一点节制。当然不像斯多葛派所讲的那种节制,节制到没有任何感性的享乐。他主张适度地节制,以便更多地享乐。 那么这两派在人生观方面,用同一个“不动心”升华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他们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斯多葛派的创始人芝诺,据说他活了七十二岁,最后是上吊死的。他有个弟子,比他活得还久,活了九十八岁,最后是绝食而亡(笑声)。也是自杀。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整个世界是由逻辑、由“逻各斯”控制的,这被称之为命运。整个世界是逻辑构成的,那就很简单了! 我们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现象,在斯多葛派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唯有现象后面的那些逻辑才是真理。而逻辑翻来覆去变不出什么花样来,不过就那几套规律,所以他们有一句名言叫做“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 后来基督教也吸收了这样的说法。为什么没有新东西呢?看起来好像是新的,外表很时髦,冲击着人的感觉,但实际上背后是千篇一律。 所以他们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其实活到七八十岁啊,就够了,你已经把逻辑理解透了,那你活了一辈子就相当于活了好几辈子,就相当于永恒了。 这个世界没有新东西嘛,永远都是这样周而复始,按照逻辑的程序,不断地重复,所以你活到了七八十岁,也应该活腻了,没有什么新东西,那还不如死掉。所以他们的自杀,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也不能说完全是失常。 与此相反,伊壁鸠鲁就是另外一套风格,伊壁鸠鲁虽然主张享乐主义,但是由于他一生贫穷,所以他也享受不到什么东西。 据说他死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差不多要死了,叫他的仆人来,放了一浴缸温水,坐在澡盆里面,要他的仆人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 把那杯葡萄酒喝了以后就非常平静地死掉了。这是另外一种风格,他认为他这一辈子很划得来,该享受到的,都享受到了。这是他们这两派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第三派就是所谓的怀疑派。怀疑派既不赞成斯多葛派的理性,也不赞成伊壁鸠鲁的感觉,他们认为理性和感觉都不足以把握真理。那么有没有真理呢? 他们认为真正的真理就是不要对任何东西发表任何意见。你如果想保持你的真理的话,不要做任何判断,你就能保持你的“不动心”的状态。感觉的东西动摇不了你,理性的逻各斯也吓唬不了你,你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皮浪。这个人是一个很怪的人,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不信邪”,什么都不信。你讲的道理他一概不信。他活到九十岁了,人家认为他应该休息了,但是他还去参军!(笑声) 跟随亚历山大去远征波斯,远征波斯的途中又不安分,他还去刺杀一个州长(笑声)。结果被逮住,就是这样被处死了。 这个人确实是不信邪,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说他跟弟子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突然就用自己的头照着墙壁撞上去,被他弟子拉住了。他就不相信这个墙能撞死人(笑声),他就要试试看! 还有一次,他站在车道上,马车奔驰而来,他就站在那里不动,看这个马车能不能把他压死(笑声)。但也是被他的同伴拉开了。 有一次在海上航行的时候遇到风浪,很多人都很惊慌,“这个船要沉啦!怎么办?”皮浪若无其事地看着船上一头猪在那里安静地吃食。他说,哲人就应该像这头猪一样,(笑声)不为所动,这才是哲人的境界。 所以这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但他这个不信邪好像看起来非常冒失,好像很惨烈,要以性命相拼。拼什么呢?要证明他的怀疑,要证实他的“不动心”。 他的“不动心”实际上还是这个心在动,他总是在求知,他这种怀疑实际上是一种求知的态度,要证实自己的怀疑,你们如果不信我就去试一下。 所以尽管不动心,但他内心有一种想要超越现实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寻找真理的冲动。 因此在怀疑派这里开始有一种西方精神的分裂,「就是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开始拉开距离」。黑格尔把它称之为“苦恼意识”,就是开始有了灵肉相分。 现实世界是一个世俗世界,而彼岸世界是一个信仰的世界,是不可以用任何现实的东西来加以理解的。 今日「慧田哲学人公号」的题图为:「马泰拉古城」。意大利是个神奇的地方,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绵绵不断高潮迭起,也总能让人惊喜,比如这座历史古城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山上,整个城市都是石灰岩山岗,随处可见的古老洞穴,当地居民便以此地貌为基础,打造出非常具有特色的居住房屋。 小编寄语:秉承超越性、批判性、趣味性的“人文精神”三原则(嘿嘿),把近10年来,我所能看到的有关「德国哲学」的话题,熔于一炉。集合成939篇文章,供看官们便捷查阅。分别是康德(122篇)、黑格尔(179篇)、叔本华(69篇)、马克思(75篇)、尼采(124篇)、胡塞尔(77篇)、海德格尔(111篇)、其他[与德国哲学相关的古希腊哲学、理性、自由、形而上学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所有的人文科学](182篇)。阅读还是老办法,进入慧田哲学公众号「zhexue-ht」,回复“德国哲学”即可。本集合将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