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

文/南今 在大学里,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浪费时间,要多做对未来有用的事情”,因此我们选专业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发展潜力、工资水平等等,因为它要对以后的工作有用,选择一门选修课首先考虑的是它对以后的工作与发展有没有好处,读一本书之前先对它进行判定是否有利于我们的目标……似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标准—有用。 一个人在以选择有用论作为衡量标准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他又因此而丧失了什么呢? 我想,最大的损失就是我们被“有用”二字束缚,一切变得功利化,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放弃了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丢失了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人生的机会,从而与生命的千万种可能性永远错过。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依,从小就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她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乐器,弹得一手好琴,精通吉他的演奏。她的艺术细胞与生俱来,每每在她表演时就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作用,将跳动的乐章、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天籁传递给每个人的鼓膜,引起的振动久久回响。如此一个有天赋的女孩,没有在艺术的人生道路上继续舞蹈,而是参加高考之后报了热门的经济学,她的父母认为艺术总归是没有用的、不长久的,一个女孩,选择一门好就业的热门专业才是王道。在经济白热化的今天,选择未来的职业也被贴上有用的标签,只要对工作有用,即使不喜欢,也要头破血流地挤进去。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基本因素—兴趣,却被抛到九霄云外,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热情,没有了快乐,那样的有用到头来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呢? 我在一个理工科的大学读书,学校里开设的人文课程少之又少,习惯了数理化的心灵,在疲惫时也需要人文关怀,接受精神的洗礼。我想,不仅是我们的学校,似乎现在的很多大学都需要多设立一些人文学科,用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使之不被这个时代的浮躁洪流所淹没。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了听钱穆先生的一场历史学讲座,大家举着火把提前去占座位,而没有人计较这对以后的工作有没有用,唯有热爱,唯有坚信。人文课程看似无用,但可以培养我们审美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进入社会的素质和基本担当责任的精神,有了这些知识的滋养,我们的心灵才不会在利益化的时代变得麻木而迷失方向。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批判当代大学生,称他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这与我们过分追求有用密不可分。我们开始读一些模式化的书籍,这种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宣扬在它的方法论指导下,可以帮助你快速成功。我们太追求有用了,以至于来不及去辨别真真假假,就狂热地信以为真,慢慢地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变的僵化,逐渐失去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因此多读一些“无用”的书,它们就像是一壶醇香的酒,用酒香拂去喧哗,为我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里面有不一样的人生,有自由独立的思想,有桀骜不羁的灵魂,读这些书可以刺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愉悦我们的精神,从而解放心灵,享受生活。 有用无用,无非是我们的心与看法在作怪,学会拂去无用的面纱,看到其本真,也许才不会让有用左右我们的选择。无用之用的奥秘,值得我们细细体会。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
一只橘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3 22: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