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场,阵痛难免
▼/ 透特小商品 / 前世今生特辑 /▼
电商,B2B,B2C,微商,互联网+等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不仅催生了新一轮的商业革命,对传统市场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如今,传统的集贸市场可谓是在痛苦的挣扎之中,部分商户因知识面缺乏和对前途的迷茫,已经远远超过其所能负荷的范围,在这个群雄逐鹿狼烟四起的时代,不仅节节后退,并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透明化已无可避免。市场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需求量少的产品可能会在店面订购,但量一旦大,几乎是直奔工厂。市场商户一般都是贸易商,夹在客户和厂家很尴尬,客户要么是为了可以欠账,要么是量小找厂家怕麻烦才在市场下单。很显然,市场商家作为信息不对称掌握者的中间商地位越来越低。
市场商户被非议所困扰也非一时,身上的标签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暴发户、没文化,还有什么产业链最低端,销售假冒伪劣等等。运作正常还好,一旦出现任何状况,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无限放大。
尽管某些舆论助长了义乌市场确实是在走下坡路的观点,但从纵向来看,义乌市场目前正从初级阶段逐步迈向高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阵痛也确实是难免了。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1982年9月)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
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1984年底)
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
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1986年9月)
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经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
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1992年)
同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义乌第五代市场宾王市场和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完成了美丽的蜕变 。 但市场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水平,都不具备特别的思维深度,很容易模仿。随着各地市场和各种商业平台的出现,昔日可观的利润慢慢地被蚕食。
真正能让义乌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需政府、商户、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市场发展面临以下四大问题:
一是商业文明的缺失。有些商户为了多接单子,拼命压低自己的报价,而最终在牺牲自己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获得补偿。
本来销售的产品已经是中低端了,再偷工减料,产品怎么可能受到市场的青睐?这使得劣币驱逐良币,大家只能随大流打价格战,使提升产品性价比无从谈起。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还需继续加大力度。市场销售商品要提升创新氛围,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可能的。
一个发明或一个创新都是极不容易的,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如果马上被别人抄袭过去,而且还无法处理,那么必定会极大的削弱创新能力。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客观而言,市场商户的知识结构还是偏低的,如何从中间商变为服务商是当前的重点。单纯的从厂家发货转手卖给客户的模式虽然简单方便省事,但地位越来越低。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客户的服务能力,提高在客户和厂家中间的话语权已经迫在眉睫。
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这一特殊的市场窗口地位,决定市场商户对各类小商品的流行趋势预判能力是比较强的,需要在这个特色基础上加大对制造产业链的各环节配合能力,比如在产品的设计,模具的开发,原材料的选择和研制,制造工艺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植入等方面下力气,那就会极大的提升商品的性价比。
四是产学研如何有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市场转型和升级提供帮助。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一边让高校加大对小商品创新学科的设立,据经营户反映,小商品设计人员非常难找,原材料研发,工艺技术研发等方面人员更是稀缺。另一边政府给市场商户更多的扶持创新政策,帮助经营户完成产品升级的转变,毕竟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都是比较高。
义乌市场当前正处于痛苦的重构阶段,就是从过去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过去的倒手中间商转向全要素服务商。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涮洗之后,才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市场服务商,新一代以科技、人文、服务小商品制造产业链为核心的市场,需经历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
电商,B2B,B2C,微商,互联网+等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不仅催生了新一轮的商业革命,对传统市场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如今,传统的集贸市场可谓是在痛苦的挣扎之中,部分商户因知识面缺乏和对前途的迷茫,已经远远超过其所能负荷的范围,在这个群雄逐鹿狼烟四起的时代,不仅节节后退,并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透明化已无可避免。市场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需求量少的产品可能会在店面订购,但量一旦大,几乎是直奔工厂。市场商户一般都是贸易商,夹在客户和厂家很尴尬,客户要么是为了可以欠账,要么是量小找厂家怕麻烦才在市场下单。很显然,市场商家作为信息不对称掌握者的中间商地位越来越低。
市场商户被非议所困扰也非一时,身上的标签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暴发户、没文化,还有什么产业链最低端,销售假冒伪劣等等。运作正常还好,一旦出现任何状况,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无限放大。
![]() |
尽管某些舆论助长了义乌市场确实是在走下坡路的观点,但从纵向来看,义乌市场目前正从初级阶段逐步迈向高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阵痛也确实是难免了。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1982年9月)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
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1984年底)
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
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1986年9月)
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经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
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1992年)
同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义乌第五代市场宾王市场和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完成了美丽的蜕变 。 但市场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水平,都不具备特别的思维深度,很容易模仿。随着各地市场和各种商业平台的出现,昔日可观的利润慢慢地被蚕食。
真正能让义乌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需政府、商户、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市场发展面临以下四大问题:
一是商业文明的缺失。有些商户为了多接单子,拼命压低自己的报价,而最终在牺牲自己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获得补偿。
本来销售的产品已经是中低端了,再偷工减料,产品怎么可能受到市场的青睐?这使得劣币驱逐良币,大家只能随大流打价格战,使提升产品性价比无从谈起。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还需继续加大力度。市场销售商品要提升创新氛围,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可能的。
一个发明或一个创新都是极不容易的,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如果马上被别人抄袭过去,而且还无法处理,那么必定会极大的削弱创新能力。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客观而言,市场商户的知识结构还是偏低的,如何从中间商变为服务商是当前的重点。单纯的从厂家发货转手卖给客户的模式虽然简单方便省事,但地位越来越低。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客户的服务能力,提高在客户和厂家中间的话语权已经迫在眉睫。
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这一特殊的市场窗口地位,决定市场商户对各类小商品的流行趋势预判能力是比较强的,需要在这个特色基础上加大对制造产业链的各环节配合能力,比如在产品的设计,模具的开发,原材料的选择和研制,制造工艺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植入等方面下力气,那就会极大的提升商品的性价比。
四是产学研如何有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市场转型和升级提供帮助。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一边让高校加大对小商品创新学科的设立,据经营户反映,小商品设计人员非常难找,原材料研发,工艺技术研发等方面人员更是稀缺。另一边政府给市场商户更多的扶持创新政策,帮助经营户完成产品升级的转变,毕竟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都是比较高。
![]() |
义乌市场当前正处于痛苦的重构阶段,就是从过去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过去的倒手中间商转向全要素服务商。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涮洗之后,才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市场服务商,新一代以科技、人文、服务小商品制造产业链为核心的市场,需经历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