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299@365 2016.6.1-12 杭州,成都->大理葭蓬村->沙溪->大理古城
291-292
在杭州参加培训,下课后赶快出来坐地铁,去北山路订新新饭店,一楼边看西湖边吃晚饭,饭后沿西湖从北山逛到断桥白堤,再逛回来走湖滨路到南山路,走到西湖博物馆打的回去。
294
上午飞成都,住在武侯祠对面的梦之旅青旅。没想到这家青旅那么糟糕,卫生间潮湿无通风、隔音效果差、青旅服务人员不热情。
中午去宽窄巷子,逛了俩圈,无好感。倒是旁边的泡桐树街在白天显得幽静干净,估计晚上酒吧开业时会吵闹起来。天热得厉害,于是在居民区入口通道里坐了好久,看着退了休的老人家在这通风阴凉处搓麻将,有个门房大婶敲废铁,敲着敲着被凉风吹得太舒服了就仰面打起呼噜了。
晚上见大学同学,之前豪车俱乐部,现在经营花店和花艺工作室。吃了成都的苍蝇馆。真的环境是一塌糊涂,而且还碰到水管爆裂,地上淹起来了,吃得不错,而且价格竟然不便宜。同学叫了自己的老公、老公的朋友、还有同学花店里的朋友兼花艺师。后来同学和花艺师聊起来最近的生意——花卉的价格、种类、刚请的Louis、花卉课程的推广……四川话听着听着倒能听懂一大半。同学的老公是军人,但他朋友听起来不像军人倒像是之前豪车俱乐部的技师。吃完,同学开着那猩红的大奔把我送回梦之旅——成都的路真堵。7年未见,好多事都变啦。
问同学成都有啥好玩的,她笑了说,那就那些景点呗——草堂啦、祠啦……都没兴趣,她说成都其实好玩的都在周边——难怪说成都车辆保有量全国名列前茅。同学说,要是我们待久些,她可以带我们去汶川看看。
我回去时,M不舒服,已经躺下了,我也收拾睡了,明早早起坐高铁去都江堰。结果半夜隔壁房间check in,半夜两点一直说话,电话前台无数次,无用,前台说对方是藏人比较难沟通,可鬼才信,我明明听到的都是带着京腔的普通话,还聊什么拉面火锅之类的,哪个藏族人之间会用普通话聊天?鉴于青旅门锁看起来不那么可靠,担心打击报复而不敢直接敲门投诉。和前台说到最后,都说到再不行就要110投诉扰民了。再也不能忍受差旅馆了,成都青旅真的比其他地方烂很多。
295
经过一夜折腾,早上果然没能早起,算了多睡会儿,不管那张票了,待会直接坐大巴去。也够折腾——打的去客运站,然后再买票坐大巴——其实武侯祠门口就有景区直达车可以到达都江堰,但这种只能来回都坐,没有单程。我想着其实可以退掉下午的高铁,这样来回都蛮方便,但也就自己心里想想,没和M建议。其实应该这么建议的。
都江堰让人又一次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发达,让我不禁又想问“十万个为什么”:究竟我们是如何变得像今天这样先进的呢?人类的各种知识、科学是怎么被发现的,演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呢?难道整个宇宙真的只有我们?还是外星球有已经经历过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更高阶的生物?如果有,我们已经能在电影、文学、想象中设想他们了——可既然他们更加先进,那么我们的设想对吗?
……下午回程,M还参加了一个con call,我劝她说信号不好连不上,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拨入了。对待工作的态度相当认真,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我最近觉得自己被懈怠感吞没了,没有目标没有精神。
下午回来去吃朋友推荐的爱妻牛排火锅。隐藏在川音的宿舍区里,没有招牌的一家小馆子,好些菜需要事先预定,幸好我们到的比较早,一切都还来得及。确实名不虚传。牛肚相当新鲜,多涮一秒,多晾一秒,就老了没法入口。秘制午餐肉吃了一块又一块。底汤少了伙计往锅里加茶水,十分独特。明白清油碟是什么了。
吃完在川音逛逛,刚好有学生在上晚课,阶梯教室前两排坐着合唱队的人,分各个声部在唱cappella。在教室外听见一个女生呼唤另一个朋友的名字,都是感觉是腹部发声的那种中气十足的美声叫法,美好的声音是他们的生活一部分吧。
巨大的"川音“两个字树立在30多层的大楼上,仿佛某专科医院或者待售楼盘迫不及待打广告招呼人光顾,好像与音乐本身那种高贵气质不搭,显得矛盾。不过,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现在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了吧。Justice里面有个问题,老师提问大家平日是愿意看辛普森一家还是选择莎士比亚剧集?大部分人当然是选择前者。于是老师又问,那么哪个更高级些?大部分人当然是选择了后者。那么既然大部分人觉得后者带来高级愉悦感,可为何不愿意平日里看呢?老师再问,如果去荒岛一年你愿意带辛普森还是带莎士比亚?大部分人选择了莎士比亚。严肃的高级的东西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是耐用品,而娱乐综艺是一次性消遣是快速消费品。但多数时候,快速消费品意味着它是生活必需品,日常离不开的东西,但耐用品却经常可有可无。所以矛盾又不矛盾吧。
成都街头广场舞基本没看见,不过跑步和交谊舞的很多。
296
早上起来下雨,逛了逛不远的锦里,看到一家没有辣油的抄手,就坐下来吃了。当周围都是火辣辣的火锅、辣到胃缩起来的串串时,清汤白水确实让人心头一振——南方的胃着实受不住。
从成都飞大理,在M的强烈推荐下我俩在机场看了一半寻龙诀,我第一次、M则是重温好几遍,我俩都意犹未尽。到了慢屋接着看完,酣畅淋漓。我们在大理的头天住在海西临海——纵观全程,这里是整个旅程最接近我们的想法的一天了——就躺着看风景,无事看电视(小米电视真是好!)或出门散散步。尽管这里不靠近任何地方,出门没有车哪里也到不了,然而这里有山、有水、有花草、有便利不俗的旅店设施、还有大把时间——理想的度假方式。晚饭时间,就在旅店点了一些野菜家常菜,清新爽口。吃完出门走走逛逛。晚上洗完澡,看月亮升起,天上的星星也多起来,好像看见了勺子状的北斗七星了。好久没见过那么多星星了,尽管没有想象的多,但是我们这段旅程夜晚天气最好的一天了。
297
早上定了闹钟,起来看日出。本来迷迷糊糊了,但等着日出吹着晨风,一下子清醒了,于是穿好衣服不顾洗脸刷牙又出门沿海走了好远,走到了居民区。太阳终于跳出来了,苍山一下子被点亮了,山头无云,山上的植被被笼罩在金色中,隔着这么远那一丛丛的树也都尽收眼底。这也是这段旅程中天气最好的清晨了。
回来吃个早饭,旅店好像是被几个结伴出来旅行的家庭包了,小孩子很热闹,家长大概是大学老师,很注意孩子们的规矩。昨晚在院子里吃饭时,一个小男孩拿着pad过来搭讪,他指着pad上的数字问我们这是几,我们说了中文,他自己又回答了英文。他连续问了数字0、0、7,然后指着自己说,我就是007,zero zero seven。小伙子特别可爱,一会儿被爸爸领走去吃饭了。
享受下早上的灿烂阳光,收拾行李,去下关客运站坐车去剑川,然后转乡村公交去沙溪。如果从大理包车去的话,要600元,太贵。
我们路上花了大约3小时到了剑川,改换成7人座的小巴,其实含司机在内坐了9人——一路上担心超载会不会使得车子转弯不及时、坡陡爬不上。一路上盘山公路,连续转弯,司机在转弯处即便视线阻隔看不到是否有来车,也完全不鸣笛不减速。在狭窄的山路上与来车交汇——这时候真的体会到开车不能压道的重要性。终于1个小时之后到达沙溪——这个茶马古道上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古镇。
我大概是大学时不知在哪里看过一篇老外写的文章,专门介绍了石宝山和沙溪,当时还郑重其事地在纸条上记录下这俩个地名,预备某天去。后来觉得这个地方太遥远,于是某天整理杂物时就把纸条扔了。后来就没再想起来了。直到这次准备大理之行的住宿时,看到石榴婆推荐的旅店,然后订了沙溪岚生之后,走在路上突然醒悟过来——这名字似曾相识,原来就是之前想去的地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过这里好像和记忆中描述的那种陡峭惊险宁静古朴不太一致。
沙溪最早也是外籍游客挖掘出来的地方,就如阳朔的兴起历程,现在中国游客也多起来了。这个小镇其实只是建筑老,商业却一点也不含糊,小小的镇子上已经开了各种小店、餐馆、旅店,也都很小资了,价格也并不便宜(姜茶25元一杯、酸奶蛋糕35元一角)。以老戏台为中心的沙溪古镇保存完好,戏台对面是兴建于明代的兴教寺。四周是两层楼的木头老房子,将四方街广场围绕其中,广场中央有两棵大树——一棵槐树另一个不知道,石板路延伸至四面八方。四方街广场一圈的店都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可是里面都兜售的是西式餐饮——意面、披萨、芝士蛋糕、咖啡、莫吉托等等——也许是因为老外先发现了这里。我们在的这几天,每天路过兴教寺时,都会看见一对外国父子在寺门口席地而坐,背靠木头老房子,儿子看书,爸爸看手机。中国游客不会这样,基本都是站着举着大炮筒事无巨细地拍照,或者招呼伙伴为自己在某个老建筑前留影,变换着各种姿势、各种背景。
晚饭吃了店家推荐的一家当地馆子,点了招牌菜——土锅鸡,里面的山药口感独特,一开始觉得略硬略实,但吃着吃着就觉得有咬劲儿挺好吃。
晚上回来,在岚生休息,店家很细心温和,这种家庭式旅馆确实会更仔细地关照到住客。旅馆经过精心设计,由白族木制民居改建而成,房间几间——本来就是一户人家而已。晚上隔音不那么好,但是和店家说了之后,立马就能听见店家电话给隔壁提示,也能听见隔壁道歉。电话过后,四周自此变得寂静无声。
298
早上睡到自然醒,下楼吃早饭。正对落地大窗,庭院还有远处的云雾缭绕的山整个映入眼底。由于这几天一直下雨,太阳没有光明正大地露脸,所以远处的黑山白云和着近处的木头建筑、院外别家颓败的黄土墙,一切显得特别中式的严肃的世外之感。
吃完饭,我和M犹豫是否要去景点,抱着“来都来了”的想法,问店家这样的天是否要下雨、怎么去石宝山、有什么可看这些问题。店家当然笑着摇摇头,无法回答第一个问题——这里就是这样上一秒下雨下一秒天晴或者一边下一边日出。第二个问题简单,第三个问题的效果就是查询百度的结果。不过店家说,这时候下雨人不多,去的话会比较幽静。
我们收拾收拾就出发去了。公交小巴一人20块(送到剑川才13块)送到石宝山售票口。买了门票和往返观光车票——这真得买,山很大景点离得远(最后一个景点的石窟和另一个重要景点宝相寺中间隔着9公里的山路,比我家走到新街口的距离还远!)。
观光车绕了无数的山路,终于到达终点把我们放下来,站在牌坊口的亭子里,俯瞰一整片山谷间的乡村人家。很神奇,怎么会有人在如此偏远的地方驻扎下来了呢?第一个人是何时又如何来到这里的呢?
我和M向前走了很远,上上下下,之前和我们一起下车的大叔大妈旅行团已经消失在前面了,他们熙熙攘攘的欢笑声好像拉歌一样,从车里一直弥散在山林中,但此刻也匿声在层叠的丛林中了。顺着石阶路,终于一路往上,我们来到了石窟正门。仰望山门,右边立着的扁上写着“剑川县石钟山石窟文物保护管理”,字体是老派的竖排版书籍里的那种,让人觉得自从这里被现代人发现之后就有了这块牌子。古代的人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爬上了如此高的深山之中,凿出了这样的石窟?寄托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怀呢?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它们,还要感谢它们隐藏在这偏远的地方。可即便此处崇山峻岭人迹罕至,CR也还是波及到这里了,一些雕像被砍去了脑袋或手脚,但是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尤其是石窟最主要的观世音菩萨都完好无损,不禁让人疑惑为何会如此小心翼翼的选择性“破坏”?当年为了保护这些宝贝,有发生什么样的争斗吗?有人牺牲了吗?破坏者怎么被说服(或被打倒了?)了呢?放在今天,来参观的人们也许会边看边产生类似的疑惑,但是下山之后也都不再琢磨了吧——说到底,这里的故事只会留在这里了,只会留在以前那些未被记载的岁月中了。
石窟最后的一个造型赤裸裸反映了白族的女性崇拜,如此直白,我可是第一次见过——少数民族地区果然民风天然洒脱。也许是最后一个窟,因此大叔大妈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嬉笑了很久才轮到我和M上前一看。我俩看时,还有个阿姨在旁边拜了好一会儿。
我们乘观光车下山来到了宝相寺,一下车就有人向我们兜售喂食猴子的白色米果。这里是山猴子们的天下,见到有人来,猴子也大胆的从寺门跳到路边,等着人们的食物。这里的猴子对很多人类行为都形成条件反射了——红色塑料袋、蓝色塑料袋中有鼓鼓的物品的也算、白色圆果果、人们的开包行为、掏口袋的手势、背着手的动作……我感觉一不留神自己的某个动作就会被小猴子们误以为要喂食给他们了,所以完全不敢轻举妄动。M倒是很喜欢猴子,走得挺近。但当她看见厕所门口树上的猴子在屋顶与树之间蹦来蹦去、上蹿下跳的情形,还是放弃了去方便一下的念头。人拾阶而上,我们后面的几个年轻男女一人买了一袋喂食的米果,然而他们还没怎么上坡,就被猴群们盯上了,大猴子带着小猴子从我和M身边轻巧的窜过,奔下山去,树上的猴子在树与树之间荡着跳着碎步着——总之也朝着一个方向去了,猴群们上下齐动,向一个方向一齐进发,这阵势还怪吓人的。有个青年大概不想在山脚就把米果撒完,于是一路提着塑料袋,哪知,走到半山腰猴子“拦截”着他们,他刚防着左手边的猴子抢米果,还没回过神,右边潜伏的小猴子一个跳起,爪子“啪”一下打翻了那一袋米果——米果四溅,袋子通了,猴子们蜂拥上来,都去争抢那白色小球。小伙子和伙伴被吓了一跳,缓过神来后,也只好悻悻地甩开了还剩小半袋的米果,丢下了红色塑料袋在石阶上,紧走几步上山,又不甘心地回头望了望还在吃的猴群们。
宝相寺的猴比人多,修建在半山上的小桥瀑布小亭和菩萨,有些翻新了有些破败着,显得格外奇特。这里香客不多,又下着雨,好像是时光倒转到某个不知名的年代了。
从宝相寺出来,再坐观光车下山到山门。这里没有定点的公交车了,只好走下山,也不是没想过包车,结果那女人太黑要一人60块送到沙溪,我和M就自己慢慢沿路走下去了——就2公里路到路口,再等公交呗。沿路还看看这里的山上人家。走了一小半,一辆五菱从我们身边经过没多远,停了下来,司机探出身向我们招手,问我们要不要搭车——10元一人去沙溪,正好他要去那里办事。好便宜——但M有点疑虑。我们瞅瞅这车还挺新,车前镜子上别着一块牌子写着“生产队采购管理”,再看看这位大叔人长得不像坏心眼的人,再说这里又不是真的荒郊野岭,来往的车辆私家车其实还是蛮多的。于是愉快地捡了这个便宜。师傅一路上还和我们聊天,说马上要开高速了,来石宝山的人也会多起来的。我问那你希望人多还是人少啊,他说当然是人多好!发展和保护总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据说再次“发掘”了沙溪的瑞士人专门申请拨款来保护古镇不在新时代改革中被拆掉盖新房,这专款保护了古镇10年,然而现在10年刚过,已经有老楼拆了盖新楼了。
一路上,师傅也没什么特别的话,我们也有点累了,绕了好些山路后,终于到了沙溪镇。下午2点多,我们还没吃中饭,于是去了店家昨天还推荐的一家清真馆子——龙瑞英(大众点评里也评价颇高)。我俩坐在路边的广告伞棚下,老板娘的婆婆吧,拎着接线板(还是那种麻绳状的)上到这地势高的路边给我们准备火锅道具。一会儿,老板娘端上来一盆牛肉片,掂量下——实在的份量。我和M在路边呼哧呼哧地吃着牛肉火锅,看着老板娘在楼下为其他客人准备着饵丝、米线等等。老板娘一天要卖出多少碗呢?早起开张,晚上打烊,一年365天。她的妈妈也是这样过的呢?她的孩子呢?没见到——外地上学了吗?
吃完回岚生休息。直到晚上再出门,但下午吃得饱饱的,不想吃正餐。于是我们出门权当逛街,一下子就走到四方街,想到之前路过时看见有家店门口招牌上写着“招牌菌菇饭、招牌芝士蛋糕”,正好M想吃菌菇饭、我想吃甜品,于是走进了这家“叶子的店”。老板说按心情做甜点,今天只剩酸奶芝士了,推荐说也不错。这时旁边坐的一桌里的一个女生高声赞成了一声说,不会后悔哒,很好吃。我和M上了二楼,木楼梯很陡,走上去咯吱咯吱响。在靠窗处坐下,窗户是向外斜撑的,可以看见楼下四方街广场的一半,还有远处的山。这里也天黑得晚,所以现在还能看着天一点一点暗下去,颜色变化如渐渐浓稠的水墨。这里慢得好像明天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里的每一天都像是昨天。
299
早上起床后,走到玉津桥,远处的山脚下的村庄一览无余,隔在我们之间的是一整片绿油油的稻田。供游客骑行的马儿还没开工,此时还在路边吃着草,做生意的马夫在一旁聚在一起聊天,也许是在比较比较昨日的生意好坏,筹划筹划今天的打算安排吧。桥上还有几个市场调查员模样的男女,穿着藏青色制服,其中一个男人脖子还挂着一台单反相机,走走拍拍,旁边还有几个像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人陪着他们。不知道是公款消费呢,还是在考察沙溪这带开发情况的——这里确实越来越受关注了,是地区旅游业发展前的一派积极向前的景象(或者说是一种更替的感觉:探险的外国游客逐渐褪去,来这里领略古老风情的中国游客慢慢接手了),不然岚生也不会开在这里且价格不算便宜却仍旧客房如此紧张的。
中午回旅店退房后,在路上闲逛(幸好我们把行李寄存在大理的云理客栈了——就是我们从沙溪回去接下来几天预备住的地方),准备找个地方吃午饭,忽然被一个陌生男人喊住,他问我们要不要搭车去大理,80元一人直接到大理古城。我们将信将疑——这真是出乎意料的便宜。我们也很疑虑,这人是有什么企图吗?他指指自己的车——不远处停着的Lexus SUV,说他要去接朋友,不想空着车去,可以捎带我们一起。我和M看着他,觉得不像是说谎,说得也实在,但还是准备再想想是否答应,正好我们还要吃饭,所以先回复说,好,那我们还要先吃个饭。吃饭的时候,我俩就决定答应了,这里的民风还是淳朴的,没有那么多歪心眼。
吃完,就跟着司机师傅走了,半路上聊天得知他之前在昆明念书,毕业做了几年高速公路,不喜欢,于是回来开客栈——好像叫沙溪人家,记不清了,这次到大理接朋友。总之我们并不清楚他的身家是不是经营客栈而发达的大老板,但他看起来还是朴实的人。本路上接了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妇(所以我也没弄明白他当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接朋友送他们去大理),听着他们一路用方言拉家常,虽然听不懂,但他们之间朋友的轻松语调和笑声还是能感受到。由于有孩子在,且坐前排的我觉得冷,所以空调没有打很大的风,为了让车内空气流通,司机师傅还押了点车窗缝隙,疾驰而过的风漏过缝隙,发出连绵不断的呼声。车子开在平坦的高速上,迅速而稳当,不一会儿后座响起丈夫的鼾声,与风声掺和一起,介于听见和听不见之间。
果然很快,只大约花了去程时间的一半,我们就到达了大理古城。司机师傅心满意足地把我们放下,我们付钱话别,祝他们一路顺风。我和M走着找到云理,一进门还是那个不急不慢,说“我们这儿办事就简单点”的老板在看店。我们办了入住,临街,不过设施不错。我俩都不想折腾了,正好房间是乐视电视,于是开始看起最近特火的“好先生”。一看看到了接近晚饭的点儿。M说,这房间的味道实在有点大,想换换,我们出去和老板商量商量。于是老板带我们去楼上看了看,开了每个房间,都很重的装修味道,楼上的比楼下的还要严重。我俩心有点沉,于是说,先去古城吃饭,逛逛回来再看。
我俩就在人民路吃了西点88,然后商量了一下,接下来住那么久,不能这样讲究着味道,不行,得换地儿。于是我询问nana——斯儿的朋友,住大理7、8年了,请她推荐推荐,nana推荐了古榕、喜舍。我们刚刚路过喜舍,就进去看了看,精品客栈,不过双人床就只剩一楼了,而且窗外是高墙,一开门好像也是一股味道。于是我们接着去古榕会馆——这个看起来就是很高档,像是私家会所。我们询问前台的时候,还说有管家会带我们去看房间。我们看来几个觉得不错,这里环境也好,于是决定定他家了。只是云理那边如何处理,如何说服老板把钱退给我们呢?要是老板不愿意,我们最多赔他一晚房费。而且我们一个有喉炎、一个敏感性皮肤,没法住这种甲醛超标的房间的。各种说辞都一路上边走边想。哪知道,我们一路上想了那么多对策都没用——因为我们回去一说,老板就很淡然地同意了,刚好他在泡茶聊天,还在说话间就给我们斟上了茶,还用手机从携程上返了款。果然,像他说的那样“我们这儿办事就简单点”。
店里的小哥——一个老板夫妻的朋友,在丽江那儿的客栈工作,专门来大理玩的——热心地帮我们提行李,一路送我们去古榕客栈。对了,我们去沙溪之前还把行李寄存在云理了两天,下午还用了房间的拖鞋、洗手间、矿泉水、电视,结果老板一概没有要我们补偿——尽管要做开门生意的总是希望客人都能留个好评,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但这样子“简单办事”的老板确实出乎人意料。顿时让我和M好感倍增(人就是这么"势利眼”),还有件事很中我这个小文艺的下怀:客栈在巷口的招牌就是两朵白云,上面写着黑色的“雲理”二字,立在那些杂乱无章颜色五花八门的巨大招牌中,显得独立于世。老板说本意不想搞个招牌,太难看(看来老板是唯美主义的),但是因为实在得指个路,所以朋友帮忙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有点艺术的招牌了。
Anyway,我们从云理挪到了对面的古榕会馆(我老是嘴漏说成会所,后来M查了下,其实这里以前还真是不开放给私人订房的类似招待性质的会所呢),房价比云理涨了40%左右,不过这里真不错。我们在二楼(这里的楼市平铺开来的,最高层就是二楼,不同的楼是不同片区,我们在秀烟楼),推开窗能看见苍山和楼下的庭院(小桥流水绿树杜鹃花),推开右面的窗能看见院子里的树和路。每天送水果(超甜),无限量供应矿泉水。房间有熨斗,第二天我们还发现酒店提供衣服烘干功能,还可以烘鞋(鉴于这里经常下雨)。早餐有冷牛奶,盛粥的勺不是耷拉在碟子里黏啦吧唧的,而是聪明地放在一个装了半碗水的碗里,下一个用勺的客人就可以用到清爽的勺子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隔音效果好到让人以为隔壁都不住人,这里的服务人员——管家热情,这样住店体验确实是旅途必备,不然可真是糟心。
大概今天坐着的时间太长,也可能是下午吃饭吃太多,总之消化不良,晚上只好站着默默运动好久,因为实在太晚了,所以也不敢一人在楼道里上下楼梯或者去外面跑步。
在杭州参加培训,下课后赶快出来坐地铁,去北山路订新新饭店,一楼边看西湖边吃晚饭,饭后沿西湖从北山逛到断桥白堤,再逛回来走湖滨路到南山路,走到西湖博物馆打的回去。
294
上午飞成都,住在武侯祠对面的梦之旅青旅。没想到这家青旅那么糟糕,卫生间潮湿无通风、隔音效果差、青旅服务人员不热情。
中午去宽窄巷子,逛了俩圈,无好感。倒是旁边的泡桐树街在白天显得幽静干净,估计晚上酒吧开业时会吵闹起来。天热得厉害,于是在居民区入口通道里坐了好久,看着退了休的老人家在这通风阴凉处搓麻将,有个门房大婶敲废铁,敲着敲着被凉风吹得太舒服了就仰面打起呼噜了。
晚上见大学同学,之前豪车俱乐部,现在经营花店和花艺工作室。吃了成都的苍蝇馆。真的环境是一塌糊涂,而且还碰到水管爆裂,地上淹起来了,吃得不错,而且价格竟然不便宜。同学叫了自己的老公、老公的朋友、还有同学花店里的朋友兼花艺师。后来同学和花艺师聊起来最近的生意——花卉的价格、种类、刚请的Louis、花卉课程的推广……四川话听着听着倒能听懂一大半。同学的老公是军人,但他朋友听起来不像军人倒像是之前豪车俱乐部的技师。吃完,同学开着那猩红的大奔把我送回梦之旅——成都的路真堵。7年未见,好多事都变啦。
问同学成都有啥好玩的,她笑了说,那就那些景点呗——草堂啦、祠啦……都没兴趣,她说成都其实好玩的都在周边——难怪说成都车辆保有量全国名列前茅。同学说,要是我们待久些,她可以带我们去汶川看看。
我回去时,M不舒服,已经躺下了,我也收拾睡了,明早早起坐高铁去都江堰。结果半夜隔壁房间check in,半夜两点一直说话,电话前台无数次,无用,前台说对方是藏人比较难沟通,可鬼才信,我明明听到的都是带着京腔的普通话,还聊什么拉面火锅之类的,哪个藏族人之间会用普通话聊天?鉴于青旅门锁看起来不那么可靠,担心打击报复而不敢直接敲门投诉。和前台说到最后,都说到再不行就要110投诉扰民了。再也不能忍受差旅馆了,成都青旅真的比其他地方烂很多。
295
经过一夜折腾,早上果然没能早起,算了多睡会儿,不管那张票了,待会直接坐大巴去。也够折腾——打的去客运站,然后再买票坐大巴——其实武侯祠门口就有景区直达车可以到达都江堰,但这种只能来回都坐,没有单程。我想着其实可以退掉下午的高铁,这样来回都蛮方便,但也就自己心里想想,没和M建议。其实应该这么建议的。
都江堰让人又一次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发达,让我不禁又想问“十万个为什么”:究竟我们是如何变得像今天这样先进的呢?人类的各种知识、科学是怎么被发现的,演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呢?难道整个宇宙真的只有我们?还是外星球有已经经历过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更高阶的生物?如果有,我们已经能在电影、文学、想象中设想他们了——可既然他们更加先进,那么我们的设想对吗?
……下午回程,M还参加了一个con call,我劝她说信号不好连不上,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拨入了。对待工作的态度相当认真,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我最近觉得自己被懈怠感吞没了,没有目标没有精神。
下午回来去吃朋友推荐的爱妻牛排火锅。隐藏在川音的宿舍区里,没有招牌的一家小馆子,好些菜需要事先预定,幸好我们到的比较早,一切都还来得及。确实名不虚传。牛肚相当新鲜,多涮一秒,多晾一秒,就老了没法入口。秘制午餐肉吃了一块又一块。底汤少了伙计往锅里加茶水,十分独特。明白清油碟是什么了。
吃完在川音逛逛,刚好有学生在上晚课,阶梯教室前两排坐着合唱队的人,分各个声部在唱cappella。在教室外听见一个女生呼唤另一个朋友的名字,都是感觉是腹部发声的那种中气十足的美声叫法,美好的声音是他们的生活一部分吧。
巨大的"川音“两个字树立在30多层的大楼上,仿佛某专科医院或者待售楼盘迫不及待打广告招呼人光顾,好像与音乐本身那种高贵气质不搭,显得矛盾。不过,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现在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了吧。Justice里面有个问题,老师提问大家平日是愿意看辛普森一家还是选择莎士比亚剧集?大部分人当然是选择前者。于是老师又问,那么哪个更高级些?大部分人当然是选择了后者。那么既然大部分人觉得后者带来高级愉悦感,可为何不愿意平日里看呢?老师再问,如果去荒岛一年你愿意带辛普森还是带莎士比亚?大部分人选择了莎士比亚。严肃的高级的东西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是耐用品,而娱乐综艺是一次性消遣是快速消费品。但多数时候,快速消费品意味着它是生活必需品,日常离不开的东西,但耐用品却经常可有可无。所以矛盾又不矛盾吧。
成都街头广场舞基本没看见,不过跑步和交谊舞的很多。
296
早上起来下雨,逛了逛不远的锦里,看到一家没有辣油的抄手,就坐下来吃了。当周围都是火辣辣的火锅、辣到胃缩起来的串串时,清汤白水确实让人心头一振——南方的胃着实受不住。
从成都飞大理,在M的强烈推荐下我俩在机场看了一半寻龙诀,我第一次、M则是重温好几遍,我俩都意犹未尽。到了慢屋接着看完,酣畅淋漓。我们在大理的头天住在海西临海——纵观全程,这里是整个旅程最接近我们的想法的一天了——就躺着看风景,无事看电视(小米电视真是好!)或出门散散步。尽管这里不靠近任何地方,出门没有车哪里也到不了,然而这里有山、有水、有花草、有便利不俗的旅店设施、还有大把时间——理想的度假方式。晚饭时间,就在旅店点了一些野菜家常菜,清新爽口。吃完出门走走逛逛。晚上洗完澡,看月亮升起,天上的星星也多起来,好像看见了勺子状的北斗七星了。好久没见过那么多星星了,尽管没有想象的多,但是我们这段旅程夜晚天气最好的一天了。
297
早上定了闹钟,起来看日出。本来迷迷糊糊了,但等着日出吹着晨风,一下子清醒了,于是穿好衣服不顾洗脸刷牙又出门沿海走了好远,走到了居民区。太阳终于跳出来了,苍山一下子被点亮了,山头无云,山上的植被被笼罩在金色中,隔着这么远那一丛丛的树也都尽收眼底。这也是这段旅程中天气最好的清晨了。
回来吃个早饭,旅店好像是被几个结伴出来旅行的家庭包了,小孩子很热闹,家长大概是大学老师,很注意孩子们的规矩。昨晚在院子里吃饭时,一个小男孩拿着pad过来搭讪,他指着pad上的数字问我们这是几,我们说了中文,他自己又回答了英文。他连续问了数字0、0、7,然后指着自己说,我就是007,zero zero seven。小伙子特别可爱,一会儿被爸爸领走去吃饭了。
享受下早上的灿烂阳光,收拾行李,去下关客运站坐车去剑川,然后转乡村公交去沙溪。如果从大理包车去的话,要600元,太贵。
我们路上花了大约3小时到了剑川,改换成7人座的小巴,其实含司机在内坐了9人——一路上担心超载会不会使得车子转弯不及时、坡陡爬不上。一路上盘山公路,连续转弯,司机在转弯处即便视线阻隔看不到是否有来车,也完全不鸣笛不减速。在狭窄的山路上与来车交汇——这时候真的体会到开车不能压道的重要性。终于1个小时之后到达沙溪——这个茶马古道上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古镇。
我大概是大学时不知在哪里看过一篇老外写的文章,专门介绍了石宝山和沙溪,当时还郑重其事地在纸条上记录下这俩个地名,预备某天去。后来觉得这个地方太遥远,于是某天整理杂物时就把纸条扔了。后来就没再想起来了。直到这次准备大理之行的住宿时,看到石榴婆推荐的旅店,然后订了沙溪岚生之后,走在路上突然醒悟过来——这名字似曾相识,原来就是之前想去的地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过这里好像和记忆中描述的那种陡峭惊险宁静古朴不太一致。
沙溪最早也是外籍游客挖掘出来的地方,就如阳朔的兴起历程,现在中国游客也多起来了。这个小镇其实只是建筑老,商业却一点也不含糊,小小的镇子上已经开了各种小店、餐馆、旅店,也都很小资了,价格也并不便宜(姜茶25元一杯、酸奶蛋糕35元一角)。以老戏台为中心的沙溪古镇保存完好,戏台对面是兴建于明代的兴教寺。四周是两层楼的木头老房子,将四方街广场围绕其中,广场中央有两棵大树——一棵槐树另一个不知道,石板路延伸至四面八方。四方街广场一圈的店都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可是里面都兜售的是西式餐饮——意面、披萨、芝士蛋糕、咖啡、莫吉托等等——也许是因为老外先发现了这里。我们在的这几天,每天路过兴教寺时,都会看见一对外国父子在寺门口席地而坐,背靠木头老房子,儿子看书,爸爸看手机。中国游客不会这样,基本都是站着举着大炮筒事无巨细地拍照,或者招呼伙伴为自己在某个老建筑前留影,变换着各种姿势、各种背景。
晚饭吃了店家推荐的一家当地馆子,点了招牌菜——土锅鸡,里面的山药口感独特,一开始觉得略硬略实,但吃着吃着就觉得有咬劲儿挺好吃。
晚上回来,在岚生休息,店家很细心温和,这种家庭式旅馆确实会更仔细地关照到住客。旅馆经过精心设计,由白族木制民居改建而成,房间几间——本来就是一户人家而已。晚上隔音不那么好,但是和店家说了之后,立马就能听见店家电话给隔壁提示,也能听见隔壁道歉。电话过后,四周自此变得寂静无声。
298
早上睡到自然醒,下楼吃早饭。正对落地大窗,庭院还有远处的云雾缭绕的山整个映入眼底。由于这几天一直下雨,太阳没有光明正大地露脸,所以远处的黑山白云和着近处的木头建筑、院外别家颓败的黄土墙,一切显得特别中式的严肃的世外之感。
吃完饭,我和M犹豫是否要去景点,抱着“来都来了”的想法,问店家这样的天是否要下雨、怎么去石宝山、有什么可看这些问题。店家当然笑着摇摇头,无法回答第一个问题——这里就是这样上一秒下雨下一秒天晴或者一边下一边日出。第二个问题简单,第三个问题的效果就是查询百度的结果。不过店家说,这时候下雨人不多,去的话会比较幽静。
我们收拾收拾就出发去了。公交小巴一人20块(送到剑川才13块)送到石宝山售票口。买了门票和往返观光车票——这真得买,山很大景点离得远(最后一个景点的石窟和另一个重要景点宝相寺中间隔着9公里的山路,比我家走到新街口的距离还远!)。
观光车绕了无数的山路,终于到达终点把我们放下来,站在牌坊口的亭子里,俯瞰一整片山谷间的乡村人家。很神奇,怎么会有人在如此偏远的地方驻扎下来了呢?第一个人是何时又如何来到这里的呢?
我和M向前走了很远,上上下下,之前和我们一起下车的大叔大妈旅行团已经消失在前面了,他们熙熙攘攘的欢笑声好像拉歌一样,从车里一直弥散在山林中,但此刻也匿声在层叠的丛林中了。顺着石阶路,终于一路往上,我们来到了石窟正门。仰望山门,右边立着的扁上写着“剑川县石钟山石窟文物保护管理”,字体是老派的竖排版书籍里的那种,让人觉得自从这里被现代人发现之后就有了这块牌子。古代的人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爬上了如此高的深山之中,凿出了这样的石窟?寄托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怀呢?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它们,还要感谢它们隐藏在这偏远的地方。可即便此处崇山峻岭人迹罕至,CR也还是波及到这里了,一些雕像被砍去了脑袋或手脚,但是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尤其是石窟最主要的观世音菩萨都完好无损,不禁让人疑惑为何会如此小心翼翼的选择性“破坏”?当年为了保护这些宝贝,有发生什么样的争斗吗?有人牺牲了吗?破坏者怎么被说服(或被打倒了?)了呢?放在今天,来参观的人们也许会边看边产生类似的疑惑,但是下山之后也都不再琢磨了吧——说到底,这里的故事只会留在这里了,只会留在以前那些未被记载的岁月中了。
石窟最后的一个造型赤裸裸反映了白族的女性崇拜,如此直白,我可是第一次见过——少数民族地区果然民风天然洒脱。也许是最后一个窟,因此大叔大妈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嬉笑了很久才轮到我和M上前一看。我俩看时,还有个阿姨在旁边拜了好一会儿。
我们乘观光车下山来到了宝相寺,一下车就有人向我们兜售喂食猴子的白色米果。这里是山猴子们的天下,见到有人来,猴子也大胆的从寺门跳到路边,等着人们的食物。这里的猴子对很多人类行为都形成条件反射了——红色塑料袋、蓝色塑料袋中有鼓鼓的物品的也算、白色圆果果、人们的开包行为、掏口袋的手势、背着手的动作……我感觉一不留神自己的某个动作就会被小猴子们误以为要喂食给他们了,所以完全不敢轻举妄动。M倒是很喜欢猴子,走得挺近。但当她看见厕所门口树上的猴子在屋顶与树之间蹦来蹦去、上蹿下跳的情形,还是放弃了去方便一下的念头。人拾阶而上,我们后面的几个年轻男女一人买了一袋喂食的米果,然而他们还没怎么上坡,就被猴群们盯上了,大猴子带着小猴子从我和M身边轻巧的窜过,奔下山去,树上的猴子在树与树之间荡着跳着碎步着——总之也朝着一个方向去了,猴群们上下齐动,向一个方向一齐进发,这阵势还怪吓人的。有个青年大概不想在山脚就把米果撒完,于是一路提着塑料袋,哪知,走到半山腰猴子“拦截”着他们,他刚防着左手边的猴子抢米果,还没回过神,右边潜伏的小猴子一个跳起,爪子“啪”一下打翻了那一袋米果——米果四溅,袋子通了,猴子们蜂拥上来,都去争抢那白色小球。小伙子和伙伴被吓了一跳,缓过神来后,也只好悻悻地甩开了还剩小半袋的米果,丢下了红色塑料袋在石阶上,紧走几步上山,又不甘心地回头望了望还在吃的猴群们。
宝相寺的猴比人多,修建在半山上的小桥瀑布小亭和菩萨,有些翻新了有些破败着,显得格外奇特。这里香客不多,又下着雨,好像是时光倒转到某个不知名的年代了。
从宝相寺出来,再坐观光车下山到山门。这里没有定点的公交车了,只好走下山,也不是没想过包车,结果那女人太黑要一人60块送到沙溪,我和M就自己慢慢沿路走下去了——就2公里路到路口,再等公交呗。沿路还看看这里的山上人家。走了一小半,一辆五菱从我们身边经过没多远,停了下来,司机探出身向我们招手,问我们要不要搭车——10元一人去沙溪,正好他要去那里办事。好便宜——但M有点疑虑。我们瞅瞅这车还挺新,车前镜子上别着一块牌子写着“生产队采购管理”,再看看这位大叔人长得不像坏心眼的人,再说这里又不是真的荒郊野岭,来往的车辆私家车其实还是蛮多的。于是愉快地捡了这个便宜。师傅一路上还和我们聊天,说马上要开高速了,来石宝山的人也会多起来的。我问那你希望人多还是人少啊,他说当然是人多好!发展和保护总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据说再次“发掘”了沙溪的瑞士人专门申请拨款来保护古镇不在新时代改革中被拆掉盖新房,这专款保护了古镇10年,然而现在10年刚过,已经有老楼拆了盖新楼了。
一路上,师傅也没什么特别的话,我们也有点累了,绕了好些山路后,终于到了沙溪镇。下午2点多,我们还没吃中饭,于是去了店家昨天还推荐的一家清真馆子——龙瑞英(大众点评里也评价颇高)。我俩坐在路边的广告伞棚下,老板娘的婆婆吧,拎着接线板(还是那种麻绳状的)上到这地势高的路边给我们准备火锅道具。一会儿,老板娘端上来一盆牛肉片,掂量下——实在的份量。我和M在路边呼哧呼哧地吃着牛肉火锅,看着老板娘在楼下为其他客人准备着饵丝、米线等等。老板娘一天要卖出多少碗呢?早起开张,晚上打烊,一年365天。她的妈妈也是这样过的呢?她的孩子呢?没见到——外地上学了吗?
吃完回岚生休息。直到晚上再出门,但下午吃得饱饱的,不想吃正餐。于是我们出门权当逛街,一下子就走到四方街,想到之前路过时看见有家店门口招牌上写着“招牌菌菇饭、招牌芝士蛋糕”,正好M想吃菌菇饭、我想吃甜品,于是走进了这家“叶子的店”。老板说按心情做甜点,今天只剩酸奶芝士了,推荐说也不错。这时旁边坐的一桌里的一个女生高声赞成了一声说,不会后悔哒,很好吃。我和M上了二楼,木楼梯很陡,走上去咯吱咯吱响。在靠窗处坐下,窗户是向外斜撑的,可以看见楼下四方街广场的一半,还有远处的山。这里也天黑得晚,所以现在还能看着天一点一点暗下去,颜色变化如渐渐浓稠的水墨。这里慢得好像明天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里的每一天都像是昨天。
299
早上起床后,走到玉津桥,远处的山脚下的村庄一览无余,隔在我们之间的是一整片绿油油的稻田。供游客骑行的马儿还没开工,此时还在路边吃着草,做生意的马夫在一旁聚在一起聊天,也许是在比较比较昨日的生意好坏,筹划筹划今天的打算安排吧。桥上还有几个市场调查员模样的男女,穿着藏青色制服,其中一个男人脖子还挂着一台单反相机,走走拍拍,旁边还有几个像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人陪着他们。不知道是公款消费呢,还是在考察沙溪这带开发情况的——这里确实越来越受关注了,是地区旅游业发展前的一派积极向前的景象(或者说是一种更替的感觉:探险的外国游客逐渐褪去,来这里领略古老风情的中国游客慢慢接手了),不然岚生也不会开在这里且价格不算便宜却仍旧客房如此紧张的。
中午回旅店退房后,在路上闲逛(幸好我们把行李寄存在大理的云理客栈了——就是我们从沙溪回去接下来几天预备住的地方),准备找个地方吃午饭,忽然被一个陌生男人喊住,他问我们要不要搭车去大理,80元一人直接到大理古城。我们将信将疑——这真是出乎意料的便宜。我们也很疑虑,这人是有什么企图吗?他指指自己的车——不远处停着的Lexus SUV,说他要去接朋友,不想空着车去,可以捎带我们一起。我和M看着他,觉得不像是说谎,说得也实在,但还是准备再想想是否答应,正好我们还要吃饭,所以先回复说,好,那我们还要先吃个饭。吃饭的时候,我俩就决定答应了,这里的民风还是淳朴的,没有那么多歪心眼。
吃完,就跟着司机师傅走了,半路上聊天得知他之前在昆明念书,毕业做了几年高速公路,不喜欢,于是回来开客栈——好像叫沙溪人家,记不清了,这次到大理接朋友。总之我们并不清楚他的身家是不是经营客栈而发达的大老板,但他看起来还是朴实的人。本路上接了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妇(所以我也没弄明白他当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接朋友送他们去大理),听着他们一路用方言拉家常,虽然听不懂,但他们之间朋友的轻松语调和笑声还是能感受到。由于有孩子在,且坐前排的我觉得冷,所以空调没有打很大的风,为了让车内空气流通,司机师傅还押了点车窗缝隙,疾驰而过的风漏过缝隙,发出连绵不断的呼声。车子开在平坦的高速上,迅速而稳当,不一会儿后座响起丈夫的鼾声,与风声掺和一起,介于听见和听不见之间。
果然很快,只大约花了去程时间的一半,我们就到达了大理古城。司机师傅心满意足地把我们放下,我们付钱话别,祝他们一路顺风。我和M走着找到云理,一进门还是那个不急不慢,说“我们这儿办事就简单点”的老板在看店。我们办了入住,临街,不过设施不错。我俩都不想折腾了,正好房间是乐视电视,于是开始看起最近特火的“好先生”。一看看到了接近晚饭的点儿。M说,这房间的味道实在有点大,想换换,我们出去和老板商量商量。于是老板带我们去楼上看了看,开了每个房间,都很重的装修味道,楼上的比楼下的还要严重。我俩心有点沉,于是说,先去古城吃饭,逛逛回来再看。
我俩就在人民路吃了西点88,然后商量了一下,接下来住那么久,不能这样讲究着味道,不行,得换地儿。于是我询问nana——斯儿的朋友,住大理7、8年了,请她推荐推荐,nana推荐了古榕、喜舍。我们刚刚路过喜舍,就进去看了看,精品客栈,不过双人床就只剩一楼了,而且窗外是高墙,一开门好像也是一股味道。于是我们接着去古榕会馆——这个看起来就是很高档,像是私家会所。我们询问前台的时候,还说有管家会带我们去看房间。我们看来几个觉得不错,这里环境也好,于是决定定他家了。只是云理那边如何处理,如何说服老板把钱退给我们呢?要是老板不愿意,我们最多赔他一晚房费。而且我们一个有喉炎、一个敏感性皮肤,没法住这种甲醛超标的房间的。各种说辞都一路上边走边想。哪知道,我们一路上想了那么多对策都没用——因为我们回去一说,老板就很淡然地同意了,刚好他在泡茶聊天,还在说话间就给我们斟上了茶,还用手机从携程上返了款。果然,像他说的那样“我们这儿办事就简单点”。
店里的小哥——一个老板夫妻的朋友,在丽江那儿的客栈工作,专门来大理玩的——热心地帮我们提行李,一路送我们去古榕客栈。对了,我们去沙溪之前还把行李寄存在云理了两天,下午还用了房间的拖鞋、洗手间、矿泉水、电视,结果老板一概没有要我们补偿——尽管要做开门生意的总是希望客人都能留个好评,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但这样子“简单办事”的老板确实出乎人意料。顿时让我和M好感倍增(人就是这么"势利眼”),还有件事很中我这个小文艺的下怀:客栈在巷口的招牌就是两朵白云,上面写着黑色的“雲理”二字,立在那些杂乱无章颜色五花八门的巨大招牌中,显得独立于世。老板说本意不想搞个招牌,太难看(看来老板是唯美主义的),但是因为实在得指个路,所以朋友帮忙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有点艺术的招牌了。
Anyway,我们从云理挪到了对面的古榕会馆(我老是嘴漏说成会所,后来M查了下,其实这里以前还真是不开放给私人订房的类似招待性质的会所呢),房价比云理涨了40%左右,不过这里真不错。我们在二楼(这里的楼市平铺开来的,最高层就是二楼,不同的楼是不同片区,我们在秀烟楼),推开窗能看见苍山和楼下的庭院(小桥流水绿树杜鹃花),推开右面的窗能看见院子里的树和路。每天送水果(超甜),无限量供应矿泉水。房间有熨斗,第二天我们还发现酒店提供衣服烘干功能,还可以烘鞋(鉴于这里经常下雨)。早餐有冷牛奶,盛粥的勺不是耷拉在碟子里黏啦吧唧的,而是聪明地放在一个装了半碗水的碗里,下一个用勺的客人就可以用到清爽的勺子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隔音效果好到让人以为隔壁都不住人,这里的服务人员——管家热情,这样住店体验确实是旅途必备,不然可真是糟心。
大概今天坐着的时间太长,也可能是下午吃饭吃太多,总之消化不良,晚上只好站着默默运动好久,因为实在太晚了,所以也不敢一人在楼道里上下楼梯或者去外面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