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
11、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俞陛云先生言:诗为寻道士而作。开首即说到“寻”字,山径苔痕,遍留屐齿,非定是道士之屐痕,已将“寻”字写足。三句言溪涧无人,白云凝然,若为之依留不去。见渚之静也。四句言岩扉长闭,碧草当门,有“绿满窗前草不除”之意。五六句言其所居在水源尽处,随山曲折而前,松阴雨后,苍翠欲滴。此时已至道观矣。七句花与禅本不相涉,而连合言之,便有妙悟。第八句意谓朋友存临,尚须意会;溪花相对,莫逆于心,宁在辞费耶?
素闻按:愿离别都如相聚一般,洞然明白,历历在目,忘我忘言亦忘忧,则山花海树,云蒸霞蔚,尽与君同。
10、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俞陛云先生言:此诗与前所录二首,皆刘随州之作。一为登吴公台,临广武之战场,摩挲折戟;一为赠李中丞,惜蓝田之废将,太息藏弓;此则通首皆别友之意,觉离思深情,盎然纸上。同出一人手笔,各极其致。可见学诗者一题到手,必审题珠所在。非但各有面目,须各有精神,能发挥尽致,而藻不妄抒,方是佳构也。诗为别后所作。首句即言遥望行人,已在烟水空蒙之际。次句写别意。诗人送别,每用“泪”字。但知己之泪,未肯轻为人弹。此诗情谊深挚,挥手沾巾,当非泛语。三句言行人已至飞鸟没处,而犹为凝望,与东坡送子由诗“但见乌帽出复没”,同一至情。四句言别后更谁相伴,但有青山一抹,依依向人。由终人远,江上峰青,宜怀抱难堪矣。五六句言友所往,由江而湖,愈行愈远。未谓送君者尚临崖未返,秋水苹花,对芳洲而伫立,此时愁思,见者无人,惟有溯流风二独写耳。
素闻按:从此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云水浩渺,江湖辽阔,独立汀洲,目送飞鸿,烟霞无边,实不知何日再相见也。
9、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俞陛云先生言:此诗为老将写照。功成身退,绝无怨尤,真廉耻之将,惜未详其名也。起句以咏叹出之,言今日江头野老,即昔之领十万横磨剑,拜征南上将者。三四句言半生戎马,不解治生,至归途四壁,而恋阙之怀,老犹恳恳。五六句谓回首当年,曾雄镇三边,纤尘不动。以身许国之心,焉得逢人而语?惟龙泉知我耳。篇末言以锋镝之余生,向江潭而投劳,不作送别慰藉语,而为之慨叹,盖深惜其才也。
素闻按:知己相赏,仁心仁德。
8、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俞陛云先生言:首句言荒台凭眺,秋士多悲,叙明作诗本意。三句言野寺游踪罕至,佳处不在寺中,宜于远眺。四句乃赋远景,见隔岸云白峰青,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五句写怀古之意,残营废垒,凭吊无人,惟有一抹斜阳,依依留照。用一“依”字,觉无情而有情也。六句言平林叶脱,时闻磬声,用一“满"字,正以状秋林之空。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善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末句归到吊吴公战场。六代英雄,都被浪花淘尽,惟词客怜君耳。
素闻赞:俞先生仁心感通,既懂原诗的画面感,音乐感,还直接通于无常,懂得诗人之心。
7、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俞陛云先生言:起句飘空而来,非特得势,且情韵悠然,既以江风落木,写出早寒;三四句即说怀乡,随笔写来,自成对偶,句法生动。五六句言久在客中,望江上片帆,远入天际,是我还乡之路。与温飞卿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相似。同是临江怅望,一则羡他人之归帆,一则望来周二不至也。末句从早寒说到漫漫永夕,则竟日低徊不置,自在言外。
素闻按:此诗还是可作禅诗解,寓意于景,禅境通幽,游子在外,如放心奔驰,与本地清净国土相隔云端,孤帆远影,客中泪尽,归于何处?最后五字直指性海,水天漫漫。
6、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俞陛云先生言:此诗因仕宦未成,乃谋归计,临岐别友,不尽低徊。全首诗清空旋折,如闻长亭话别之声……五六句承上言之,京华冠盖,知我者惟有故人。结句谓归老田园,此后寂寥谁语,但有闭门,流水高山,牙琴罢鼓矣。襄阳怀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渊明之诗,则委心去留,绝无愤世语也。
素闻按:俞陛云先生如此解最后一句,深谙孟浩然之精神——无怨,此为老先生解此诗最动人之处。而素闻以为此诗句句契真如实相与现实世相,是绝妙的禅诗,味同赵州茶与云门饼,法味一如。
5、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俞陛云先生:诗写田家闲适之境,诵之觉九衢车马,尘起污人矣。旧雨相招,鸡黍即田家之盛馔。通首皆纪实事,以韵语写其真趣。三四句言近树则四面合围,远岫则一行斜抱,乃庄外之景。余昔年行役数千里,每于平畴浩莽中,遥见绿树成丛,其中必有村屋,知三句“合”字之妙……先祖诗集首篇《兰陵菊花歌》有句云:“谁人解赏花真苗,此花不如城外好。”盖花人城中,栽以瓷盆,闭诸华屋,全失篱边之天趣矣。
素闻按:一是对于诗中用字的深深的体味;二是对于自家祖上的诗的记忆,容易使自家的读者有家族自豪感,而这就是家庭文化家族文化的归属。
4、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俞陛云先生道: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洵推杰作。刘长卿“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近人沈归愚“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留六代声”;高念东之“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带夕阳”,同一临江书感,孟诗尤百读不厌……洞庭浩瀚无涯,至冬而泛溢之水,悉归于槽,益见其深……
素闻按:绝妙之赏析!无常,无住,无主之本质皆在此往来之中,江山曾改,我辈何在?
3、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俞陛云先生云:此诗见摩诘之天怀淡逸,无往无沾,超然物外……选胜怡情,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心会其趣耳。五六句即言胜事自知,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结句言心本悠然,偶值邻翁,即流连忘返。如行云之在太虚,流水之无滞相也。
素闻按:最妙是最后一句,如行云之在太虚,流水之无滞相。无住的真意在生活中透脱出来,既有人情之冷暖,又有水边林下之风,出入自在,动静自在。
2、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陛云先生云:前半首颇易了解,言老去闭门,视万事如飘风过眼,不为世用,亦不为世争,既无长策,惟有归隐山林。四句纵笔直写,如闻挥麈高谈。五六句言松风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带弹琴,皆适意之事。得松风吹带,山月照琴,随地随事,咸生乐趣,想见其潇洒之致。末句酬张少甫,言穷达之理,只能默喻,君欲究问,无以奉答,试听浦上渔歌,则乐天知命,会心不远矣。
素闻按:文句与意境皆契古人之意,而王维的画面感更强,更自然,古月今尘,思古之幽情,乃在于今古相印,风月同天。
1、2016年6月20日读《诗境浅说》,俞陛云(俞樾之孙,俞平伯之父)著,中华书局出,刘树林老师编辑。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俞先生曰:前录李杜诗,有磊落英多之气。以下录王孟诗,皆清微淡远之音。天风海涛,一变而为吹花嚼蕊。作诗者心境不同,诗格随之而异,各臻其妙也。此诗写赴寺道中山景,在题前盘绕……三四句言此数里中,古木夹道,寂无人迹,惟闻钟声出林霭间,而不知闻根在何处,有天际清都之想。与常建之“惟闻钟磬音”,同一静趣。五句言山泉遇危石阻之,乃吞吐盘薄而下,以“咽”字状之。六句言烈日当空,而万松浓荫,但觉清凉,以“冷”字状之,言龙归潭静,见禅理高深也……
素闻按:昔日读《春在堂随笔》,知俞家妻儿皆好学,满堂书卷之气,融融和乐,俞樾曾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以“花落春常在”,为曾国藩所赏,入曾国藩幕下;苏州文庙尚有其手书“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尤惜福,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只看“春常在”即知其心内风光,确与常人不同,俞家文脉直到陛云先生这里,仍是字字珠玑,清雅淡远,诗心禅意,照之若镜,更添几份江南水乡的灵动飘逸……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俞陛云先生言:诗为寻道士而作。开首即说到“寻”字,山径苔痕,遍留屐齿,非定是道士之屐痕,已将“寻”字写足。三句言溪涧无人,白云凝然,若为之依留不去。见渚之静也。四句言岩扉长闭,碧草当门,有“绿满窗前草不除”之意。五六句言其所居在水源尽处,随山曲折而前,松阴雨后,苍翠欲滴。此时已至道观矣。七句花与禅本不相涉,而连合言之,便有妙悟。第八句意谓朋友存临,尚须意会;溪花相对,莫逆于心,宁在辞费耶?
素闻按:愿离别都如相聚一般,洞然明白,历历在目,忘我忘言亦忘忧,则山花海树,云蒸霞蔚,尽与君同。
10、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俞陛云先生言:此诗与前所录二首,皆刘随州之作。一为登吴公台,临广武之战场,摩挲折戟;一为赠李中丞,惜蓝田之废将,太息藏弓;此则通首皆别友之意,觉离思深情,盎然纸上。同出一人手笔,各极其致。可见学诗者一题到手,必审题珠所在。非但各有面目,须各有精神,能发挥尽致,而藻不妄抒,方是佳构也。诗为别后所作。首句即言遥望行人,已在烟水空蒙之际。次句写别意。诗人送别,每用“泪”字。但知己之泪,未肯轻为人弹。此诗情谊深挚,挥手沾巾,当非泛语。三句言行人已至飞鸟没处,而犹为凝望,与东坡送子由诗“但见乌帽出复没”,同一至情。四句言别后更谁相伴,但有青山一抹,依依向人。由终人远,江上峰青,宜怀抱难堪矣。五六句言友所往,由江而湖,愈行愈远。未谓送君者尚临崖未返,秋水苹花,对芳洲而伫立,此时愁思,见者无人,惟有溯流风二独写耳。
素闻按:从此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云水浩渺,江湖辽阔,独立汀洲,目送飞鸿,烟霞无边,实不知何日再相见也。
9、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俞陛云先生言:此诗为老将写照。功成身退,绝无怨尤,真廉耻之将,惜未详其名也。起句以咏叹出之,言今日江头野老,即昔之领十万横磨剑,拜征南上将者。三四句言半生戎马,不解治生,至归途四壁,而恋阙之怀,老犹恳恳。五六句谓回首当年,曾雄镇三边,纤尘不动。以身许国之心,焉得逢人而语?惟龙泉知我耳。篇末言以锋镝之余生,向江潭而投劳,不作送别慰藉语,而为之慨叹,盖深惜其才也。
素闻按:知己相赏,仁心仁德。
8、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俞陛云先生言:首句言荒台凭眺,秋士多悲,叙明作诗本意。三句言野寺游踪罕至,佳处不在寺中,宜于远眺。四句乃赋远景,见隔岸云白峰青,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五句写怀古之意,残营废垒,凭吊无人,惟有一抹斜阳,依依留照。用一“依”字,觉无情而有情也。六句言平林叶脱,时闻磬声,用一“满"字,正以状秋林之空。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善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末句归到吊吴公战场。六代英雄,都被浪花淘尽,惟词客怜君耳。
素闻赞:俞先生仁心感通,既懂原诗的画面感,音乐感,还直接通于无常,懂得诗人之心。
7、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俞陛云先生言:起句飘空而来,非特得势,且情韵悠然,既以江风落木,写出早寒;三四句即说怀乡,随笔写来,自成对偶,句法生动。五六句言久在客中,望江上片帆,远入天际,是我还乡之路。与温飞卿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相似。同是临江怅望,一则羡他人之归帆,一则望来周二不至也。末句从早寒说到漫漫永夕,则竟日低徊不置,自在言外。
素闻按:此诗还是可作禅诗解,寓意于景,禅境通幽,游子在外,如放心奔驰,与本地清净国土相隔云端,孤帆远影,客中泪尽,归于何处?最后五字直指性海,水天漫漫。
6、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俞陛云先生言:此诗因仕宦未成,乃谋归计,临岐别友,不尽低徊。全首诗清空旋折,如闻长亭话别之声……五六句承上言之,京华冠盖,知我者惟有故人。结句谓归老田园,此后寂寥谁语,但有闭门,流水高山,牙琴罢鼓矣。襄阳怀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渊明之诗,则委心去留,绝无愤世语也。
素闻按:俞陛云先生如此解最后一句,深谙孟浩然之精神——无怨,此为老先生解此诗最动人之处。而素闻以为此诗句句契真如实相与现实世相,是绝妙的禅诗,味同赵州茶与云门饼,法味一如。
5、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俞陛云先生:诗写田家闲适之境,诵之觉九衢车马,尘起污人矣。旧雨相招,鸡黍即田家之盛馔。通首皆纪实事,以韵语写其真趣。三四句言近树则四面合围,远岫则一行斜抱,乃庄外之景。余昔年行役数千里,每于平畴浩莽中,遥见绿树成丛,其中必有村屋,知三句“合”字之妙……先祖诗集首篇《兰陵菊花歌》有句云:“谁人解赏花真苗,此花不如城外好。”盖花人城中,栽以瓷盆,闭诸华屋,全失篱边之天趣矣。
素闻按:一是对于诗中用字的深深的体味;二是对于自家祖上的诗的记忆,容易使自家的读者有家族自豪感,而这就是家庭文化家族文化的归属。
4、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俞陛云先生道: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洵推杰作。刘长卿“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近人沈归愚“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留六代声”;高念东之“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带夕阳”,同一临江书感,孟诗尤百读不厌……洞庭浩瀚无涯,至冬而泛溢之水,悉归于槽,益见其深……
素闻按:绝妙之赏析!无常,无住,无主之本质皆在此往来之中,江山曾改,我辈何在?
3、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俞陛云先生云:此诗见摩诘之天怀淡逸,无往无沾,超然物外……选胜怡情,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心会其趣耳。五六句即言胜事自知,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结句言心本悠然,偶值邻翁,即流连忘返。如行云之在太虚,流水之无滞相也。
素闻按:最妙是最后一句,如行云之在太虚,流水之无滞相。无住的真意在生活中透脱出来,既有人情之冷暖,又有水边林下之风,出入自在,动静自在。
2、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陛云先生云:前半首颇易了解,言老去闭门,视万事如飘风过眼,不为世用,亦不为世争,既无长策,惟有归隐山林。四句纵笔直写,如闻挥麈高谈。五六句言松风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带弹琴,皆适意之事。得松风吹带,山月照琴,随地随事,咸生乐趣,想见其潇洒之致。末句酬张少甫,言穷达之理,只能默喻,君欲究问,无以奉答,试听浦上渔歌,则乐天知命,会心不远矣。
素闻按:文句与意境皆契古人之意,而王维的画面感更强,更自然,古月今尘,思古之幽情,乃在于今古相印,风月同天。
1、2016年6月20日读《诗境浅说》,俞陛云(俞樾之孙,俞平伯之父)著,中华书局出,刘树林老师编辑。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俞先生曰:前录李杜诗,有磊落英多之气。以下录王孟诗,皆清微淡远之音。天风海涛,一变而为吹花嚼蕊。作诗者心境不同,诗格随之而异,各臻其妙也。此诗写赴寺道中山景,在题前盘绕……三四句言此数里中,古木夹道,寂无人迹,惟闻钟声出林霭间,而不知闻根在何处,有天际清都之想。与常建之“惟闻钟磬音”,同一静趣。五句言山泉遇危石阻之,乃吞吐盘薄而下,以“咽”字状之。六句言烈日当空,而万松浓荫,但觉清凉,以“冷”字状之,言龙归潭静,见禅理高深也……
素闻按:昔日读《春在堂随笔》,知俞家妻儿皆好学,满堂书卷之气,融融和乐,俞樾曾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以“花落春常在”,为曾国藩所赏,入曾国藩幕下;苏州文庙尚有其手书“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尤惜福,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只看“春常在”即知其心内风光,确与常人不同,俞家文脉直到陛云先生这里,仍是字字珠玑,清雅淡远,诗心禅意,照之若镜,更添几份江南水乡的灵动飘逸……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