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丁丁的约旦日记
林丁丁的约旦日记
032016
因为一份联合国妇女署的顾问工作来阿曼两周,有机会第一次亲身感受中东的文化。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妇女署在约旦北部省份Mafraq开展的一个针对妇女的小额信贷项目进行评估。除了调查问卷收集数字化的信息以外,我们做得更多的和接受信贷的妇女交流,和她们单独做采访,也把她们分批集合起来做小组讨论,了解她们的现实生活、愿景、诉求、困难。除了和妇女交流,我们也奔波在阿曼的各个区,采访其它做小额信贷项目的非盈利组织以及营利机构,采访中央银行、政府、专家,以便掌握小额信贷行业在约旦的整体情况,学习好的项目经验,有助于我们向妇女署提交建议。
背景就是这样,第一次到中东地区来的我。有好奇、不安、有水土不服导致的便秘和青春痘,也有惊喜、感慨、成长。
我们的顾问团队都是女性,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街上、餐厅、咖啡厅,我们是唯一(几)的女性。约旦大多数穆斯林女性戴头巾,有的女性穿只露出眼睛的burka,我们的出现感觉是异类。另外偏远地区的人估计很少见到亚洲人,对我的出现也是很好奇。
“I don’t know how to hold a pen”
约旦国民整体的教育水平不低,妇女的识字率早已突破90%,在2011年达到巅峰99.25%。 同行的翻译告诉我们约旦人民对于文凭有近乎执念的追求,在教育上的投资不少。然而在一场与项目参与妇女的交流中,我发现有一位妇女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就让翻译告诉她如果她不会写字的话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画下来,翻译和她交流后告诉我,她说 I don’t know how to hold a pen. 我非常震惊,一时间说不出话来,面对这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尝试去想象她的生活,五味杂陈,我知道我不该高高在上去同情任何一个人,我也不能有把握地说一支笔就能改变她的人生,在一个女性的出行、工作、生活都收到限制的文化里,一支笔能作什么?
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大多数的女性表达起自己的观点来据理力争,手势丰富,眼神交流充分,气势十足,简直个个是presenter模板,让我佩服得默默怀疑她们之前是否有演练过。而 长在亚洲的我,对发表、演讲、感到有天生的弱点,不喜欢夸张直白的表露,讲话慢条斯理一板一眼毫无生趣。不知道同样的小组讨论的方法,用在东亚地区的偏远山村,是否会起到好的效果?
文化冲突中的自我认同
顾问同事中有一位美国姑娘,父母是利比亚人,但她生在长在美国。让我惊叹的是,在她身上伊斯兰文化和美国文化达到了神奇的融合,她既遵循着伊斯兰的家庭传统、佩戴着头巾,又有美国人的幽默、外向,在研究组里是气氛调节大师,只要有她在就笑声不断。
我问她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这两种文化身份会不会有很迷惑矛盾的时候,她说从小就开始在这两种身份间转换,需要很多的反思、好奇心和包容,才能慢慢地学会和两种文化都和平相处、也学会更好地接纳自己。
(拖了太久这篇,已经没心情写下去,就这么半截儿先搁着吧)
032016
因为一份联合国妇女署的顾问工作来阿曼两周,有机会第一次亲身感受中东的文化。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妇女署在约旦北部省份Mafraq开展的一个针对妇女的小额信贷项目进行评估。除了调查问卷收集数字化的信息以外,我们做得更多的和接受信贷的妇女交流,和她们单独做采访,也把她们分批集合起来做小组讨论,了解她们的现实生活、愿景、诉求、困难。除了和妇女交流,我们也奔波在阿曼的各个区,采访其它做小额信贷项目的非盈利组织以及营利机构,采访中央银行、政府、专家,以便掌握小额信贷行业在约旦的整体情况,学习好的项目经验,有助于我们向妇女署提交建议。
背景就是这样,第一次到中东地区来的我。有好奇、不安、有水土不服导致的便秘和青春痘,也有惊喜、感慨、成长。
我们的顾问团队都是女性,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街上、餐厅、咖啡厅,我们是唯一(几)的女性。约旦大多数穆斯林女性戴头巾,有的女性穿只露出眼睛的burka,我们的出现感觉是异类。另外偏远地区的人估计很少见到亚洲人,对我的出现也是很好奇。
“I don’t know how to hold a pen”
约旦国民整体的教育水平不低,妇女的识字率早已突破90%,在2011年达到巅峰99.25%。 同行的翻译告诉我们约旦人民对于文凭有近乎执念的追求,在教育上的投资不少。然而在一场与项目参与妇女的交流中,我发现有一位妇女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就让翻译告诉她如果她不会写字的话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画下来,翻译和她交流后告诉我,她说 I don’t know how to hold a pen. 我非常震惊,一时间说不出话来,面对这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尝试去想象她的生活,五味杂陈,我知道我不该高高在上去同情任何一个人,我也不能有把握地说一支笔就能改变她的人生,在一个女性的出行、工作、生活都收到限制的文化里,一支笔能作什么?
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大多数的女性表达起自己的观点来据理力争,手势丰富,眼神交流充分,气势十足,简直个个是presenter模板,让我佩服得默默怀疑她们之前是否有演练过。而 长在亚洲的我,对发表、演讲、感到有天生的弱点,不喜欢夸张直白的表露,讲话慢条斯理一板一眼毫无生趣。不知道同样的小组讨论的方法,用在东亚地区的偏远山村,是否会起到好的效果?
文化冲突中的自我认同
顾问同事中有一位美国姑娘,父母是利比亚人,但她生在长在美国。让我惊叹的是,在她身上伊斯兰文化和美国文化达到了神奇的融合,她既遵循着伊斯兰的家庭传统、佩戴着头巾,又有美国人的幽默、外向,在研究组里是气氛调节大师,只要有她在就笑声不断。
我问她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这两种文化身份会不会有很迷惑矛盾的时候,她说从小就开始在这两种身份间转换,需要很多的反思、好奇心和包容,才能慢慢地学会和两种文化都和平相处、也学会更好地接纳自己。
(拖了太久这篇,已经没心情写下去,就这么半截儿先搁着吧)
-
发条兔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6 19: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