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 安魂
迎着微亮的晨光,我独自一人去寻访乌镇。过去的一年我走得有些艰难,每每伤心难过,沮丧无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乌镇,想起临水而居的小楼。“我要回乌镇,我要回西栅。”这个念头如春天的野草在我心头深深地扎根,疯狂地滋长,一日强似一日。仿佛只要回到那里,我便能得到心灵的抚慰;也只有回到那里,我的灵魂才能得到安宁。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时隔八个寒暑,终于又一次漫步在古镇小巷间。
其实今天是到乌镇的第二天。前一天下午刚到时,站在广场上,我被眼前黑压压的人潮惊住了。四周除了人声就是车鸣,除了嘈杂就是熙攘。我疑惑了,它还是我心心念念的乌镇吗?它还是我在梦回处寻访过无数次的那个安魂之所吗?
吃罢晚饭,我不死心,一定要走进去看看。随着如织的游人,脚尖紧跟脚跟,肩膀摩擦着肩膀,挤进塞满了吆喝声、呼唤声的狭长小巷。阁楼上的灯光摇曳,麻石街道依旧沉默,只是乌镇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了。我很失落,也很失望。那一刻,我真有种想要马上离去的冲动。可是我淹没在人群中无法抽身,无法转头,只有往前挪。
当人潮裹挟着我来到一座小桥上,缓慢挪动间,我的脸无意地朝河道扭转,一股湿润,柔软的河风挟带着丝丝凉意向我奔来,它亲吻我的脸庞,撩拨我的发丝,像一位多情的女子难抑心头的欢意,热情地迎接多年未见的老友。飞扬的发丝迷离了我的眼睛,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当年那个夏夜的河道。惊慌中,我扶栏站定,眯眼探寻。黝黑的河道里浮荡着两岸木楼和灯光的倒影。当有船划过,水波推挤荡漾,摇碎了楼影与光影。船移,水漾,影在晃,一切都和当年一样。抬头仰望,深蓝的天幕上星光依旧。我的心为之一颤,再使劲望去,就连那轮巨大的圆月也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离我还是那样近,好像我一伸手便可将它碰触。我痴痴地望着愈来愈近的明月,心头一酸,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知道了,乌镇还是那个乌镇,和当年一样,再多的游人又如何。人群来了又走,一拨一拨,只有乌镇从未变过。河风仍柔柔地抚摸着我,好似安慰我,让我心安。
今早有雾,乳白色的雾气将乌镇整个浸在其中,幽深的小巷藏在雨雾里,隐隐约约。此时的乌镇,比晴日里的更多了几分婉约,几分娴静。麻石小道引着我走进古镇,一个人漫游在街巷间,寻访与小桥流水上,不敢惊醒沉睡中的古镇。 我驻足在桥头,凝视着对岸的那座小小院落。她还和当年一模一样,空荡荡的庭院寻不到半点人迹,唯有院角的那两株樟树依旧苍翠。是谁如此粗心竟将这样雅致的家园遗忘?我久久地凝视着她,比上次更渴望亲近她。若在樟树下置一秋千,孩子们应该是欢喜的。再在傍桥的一角疏疏地种上一丛瘦竹。午后,太阳斜照,竹影正好落在窗前,屋里的人抬眼可见翠色,也是欢喜的。廊下放一茶桌,简简单单,只是水常热,茶总香,这样往来的友人也是欢喜的。而临水的院墙上,一定要摆满盆栽,高高低低,品种不重要,只要能开花就好,一年四季花不断,春夏秋冬花不同,这样每个站在对岸眺望的人定也是欢喜的。最妙的是临水而居,河道将一切嘈杂喧嚣隔绝在水的那一边,院中人自得一份安宁与逍遥。如此美满家园让人怎舍离去。轻轻一声叹息,摇头微微一笑,我继续往前走去。
走累了,随意在街边长廊的美人靠上坐会儿。雾气渐渐散去,街上的人声大起来了。隔着天南海北的声音,我静坐在一旁,看看水,看看桥,看看水中摇摇晃晃的船。不知道什么时候,细雨飘起来了,古镇真成了烟雨水乡。虽说早已立春,可新年刚过,寒意甚浓。临水而坐,丝丝凉意缠绕上身,风一吹几丝雨丝粘在脸上,一个激灵。但我并不想离开,我喜欢这恰到好处的凉,比盛夏的时候要好。夏天,蛙声蝉鸣还有燥热,反倒让人无法在此安坐。而今我就这样闲闲地坐着,慢慢地,就觉着头凉了,心凉了,整个人都凉透了。雨丝落在水面上激起浅浅的涟漪,那些圆圈忽大忽小,似乎暗藏着某种魔力,叫人看着看着,心头也漾起朵朵水花,柔柔的,软软的。水晕扩散,推及全身,人在水波的洗涤下,逐渐变得沉静,柔和。
我跳上一条乌篷船。划船的是一位中年船娘,不似文学作品里描述的江南女子那样秀美水灵,反因为常年在河道上划船,脸上的皮肤已呈暗红色。只见她有力的双手娴熟地摇着船橹,健壮的身体随着船身微微地前后摇晃,脚下却稳稳地站立着。我和她攀谈着,知道这是她家承包的游船,原本是她家当家的来划,可现在是吃饭时间,她便来顶替一段,好让她家男人可以安心的吃顿饭。我好奇江南小调请她唱一支,她倒也不推辞,爽快地答应了。吴侬软语,我是半句也没听懂,只是从她绯红的脸颊,含笑的眼睛猜出应该是首情歌。一曲唱罢,她告诉我,刚刚唱的小曲叫“盼情郎”。她见我独自游河,便送我这支曲子。而我只是微微一笑并未解释。是呀,当年那个在船边喝茶写信的白衣女子早就不在了,而今的我早已失去了写信的心境,也没了可以写信的人。那时候虽是孤单一人,但心中到底有所盼有所思,而今一切已成定局,我也失去了思念的资格。想想,未免又心生几分惆怅。
迎着细细的雨丝,我缓缓地走出古镇,一路上不时驻足回望,心里有个心心念念的地方是好的。现在好了,这次走了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来。亦或下一次觉得伤心难过的时候,我又该去哪儿呢?
其实今天是到乌镇的第二天。前一天下午刚到时,站在广场上,我被眼前黑压压的人潮惊住了。四周除了人声就是车鸣,除了嘈杂就是熙攘。我疑惑了,它还是我心心念念的乌镇吗?它还是我在梦回处寻访过无数次的那个安魂之所吗?
吃罢晚饭,我不死心,一定要走进去看看。随着如织的游人,脚尖紧跟脚跟,肩膀摩擦着肩膀,挤进塞满了吆喝声、呼唤声的狭长小巷。阁楼上的灯光摇曳,麻石街道依旧沉默,只是乌镇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了。我很失落,也很失望。那一刻,我真有种想要马上离去的冲动。可是我淹没在人群中无法抽身,无法转头,只有往前挪。
当人潮裹挟着我来到一座小桥上,缓慢挪动间,我的脸无意地朝河道扭转,一股湿润,柔软的河风挟带着丝丝凉意向我奔来,它亲吻我的脸庞,撩拨我的发丝,像一位多情的女子难抑心头的欢意,热情地迎接多年未见的老友。飞扬的发丝迷离了我的眼睛,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当年那个夏夜的河道。惊慌中,我扶栏站定,眯眼探寻。黝黑的河道里浮荡着两岸木楼和灯光的倒影。当有船划过,水波推挤荡漾,摇碎了楼影与光影。船移,水漾,影在晃,一切都和当年一样。抬头仰望,深蓝的天幕上星光依旧。我的心为之一颤,再使劲望去,就连那轮巨大的圆月也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离我还是那样近,好像我一伸手便可将它碰触。我痴痴地望着愈来愈近的明月,心头一酸,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知道了,乌镇还是那个乌镇,和当年一样,再多的游人又如何。人群来了又走,一拨一拨,只有乌镇从未变过。河风仍柔柔地抚摸着我,好似安慰我,让我心安。
今早有雾,乳白色的雾气将乌镇整个浸在其中,幽深的小巷藏在雨雾里,隐隐约约。此时的乌镇,比晴日里的更多了几分婉约,几分娴静。麻石小道引着我走进古镇,一个人漫游在街巷间,寻访与小桥流水上,不敢惊醒沉睡中的古镇。 我驻足在桥头,凝视着对岸的那座小小院落。她还和当年一模一样,空荡荡的庭院寻不到半点人迹,唯有院角的那两株樟树依旧苍翠。是谁如此粗心竟将这样雅致的家园遗忘?我久久地凝视着她,比上次更渴望亲近她。若在樟树下置一秋千,孩子们应该是欢喜的。再在傍桥的一角疏疏地种上一丛瘦竹。午后,太阳斜照,竹影正好落在窗前,屋里的人抬眼可见翠色,也是欢喜的。廊下放一茶桌,简简单单,只是水常热,茶总香,这样往来的友人也是欢喜的。而临水的院墙上,一定要摆满盆栽,高高低低,品种不重要,只要能开花就好,一年四季花不断,春夏秋冬花不同,这样每个站在对岸眺望的人定也是欢喜的。最妙的是临水而居,河道将一切嘈杂喧嚣隔绝在水的那一边,院中人自得一份安宁与逍遥。如此美满家园让人怎舍离去。轻轻一声叹息,摇头微微一笑,我继续往前走去。
走累了,随意在街边长廊的美人靠上坐会儿。雾气渐渐散去,街上的人声大起来了。隔着天南海北的声音,我静坐在一旁,看看水,看看桥,看看水中摇摇晃晃的船。不知道什么时候,细雨飘起来了,古镇真成了烟雨水乡。虽说早已立春,可新年刚过,寒意甚浓。临水而坐,丝丝凉意缠绕上身,风一吹几丝雨丝粘在脸上,一个激灵。但我并不想离开,我喜欢这恰到好处的凉,比盛夏的时候要好。夏天,蛙声蝉鸣还有燥热,反倒让人无法在此安坐。而今我就这样闲闲地坐着,慢慢地,就觉着头凉了,心凉了,整个人都凉透了。雨丝落在水面上激起浅浅的涟漪,那些圆圈忽大忽小,似乎暗藏着某种魔力,叫人看着看着,心头也漾起朵朵水花,柔柔的,软软的。水晕扩散,推及全身,人在水波的洗涤下,逐渐变得沉静,柔和。
我跳上一条乌篷船。划船的是一位中年船娘,不似文学作品里描述的江南女子那样秀美水灵,反因为常年在河道上划船,脸上的皮肤已呈暗红色。只见她有力的双手娴熟地摇着船橹,健壮的身体随着船身微微地前后摇晃,脚下却稳稳地站立着。我和她攀谈着,知道这是她家承包的游船,原本是她家当家的来划,可现在是吃饭时间,她便来顶替一段,好让她家男人可以安心的吃顿饭。我好奇江南小调请她唱一支,她倒也不推辞,爽快地答应了。吴侬软语,我是半句也没听懂,只是从她绯红的脸颊,含笑的眼睛猜出应该是首情歌。一曲唱罢,她告诉我,刚刚唱的小曲叫“盼情郎”。她见我独自游河,便送我这支曲子。而我只是微微一笑并未解释。是呀,当年那个在船边喝茶写信的白衣女子早就不在了,而今的我早已失去了写信的心境,也没了可以写信的人。那时候虽是孤单一人,但心中到底有所盼有所思,而今一切已成定局,我也失去了思念的资格。想想,未免又心生几分惆怅。
迎着细细的雨丝,我缓缓地走出古镇,一路上不时驻足回望,心里有个心心念念的地方是好的。现在好了,这次走了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来。亦或下一次觉得伤心难过的时候,我又该去哪儿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