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歌、1
1、
老胡凌晨两点过出海,渔港码头上热闹一片。
各式渔船都打开了灯,高倍数的白炽灯安装在船篷,船头,船身上,几十条船一起开灯,不大的渔港码头照的跟白昼一样。这其中好些渔船已经发动了马达,“突突”响声几十米外都能听到,穿插其间的渔夫们说话要比往常高好几个分贝,像年轻人在夜店狂野的音乐声中声嘶力竭喊话的场景。
有在船上住的船老大,扯起嗓子喊赶过来的伙计快些上船,一天的捕鱼准备出海了。末了嘴里总少不了几句骂骂咧咧。也有刚从家里赶来,操起这南方城市拗口的方言跟周围熟识的人悠然打趣几句的,他们不慌忙,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节奏早已习惯,船在这里,海在那里,没什么值得慌张。
老胡的船在这几十条渔船里差不多算最小的,长不过七八米,铁皮,马达在船身最前端,船尾堆了几个老旧的铁皮鱼桶,船上没有控制室,船身中央容得几个成年人站直身子捕鱼作业。一旁还有一个装满了几十斤淡水的白色塑料桶,一只铁锅,煤气罐和小火炉。偶尔他们回不去,将就新捞上来的海鲜在船上解决一顿,只是从不在这小船上过夜。渔工按工时向老胡收工钱,捞的多了老胡也奖励他们一些,因此这几个年轻小伙子最喜欢春天,春天能捞到海胆,新鲜的撬开壳,在老渔民嘴前停不过一秒钟就能把淡黄色的海胆肉吸入喉咙,不需要牙齿咀嚼,甘甜的滋味从口腔直接滑到胃里。
今天两个渔工请假,只有年纪最小的一个来了,老胡叫他阿超。南方这座城市的人总习惯把熟识的人叫做“阿X”,阿超是今年才来做工的,他父母原先跟老胡认识,后来从小镇上搬到城郊做小生意,阿超成年不愿意去城里打工,又不甘待在小镇里,征的父母同意就跟着讨海来了。反正老胡是一个人的营生,多少几个人影响都不大。
老胡一屁股坐定在船头电动马达的前面,阿超也在船中央靠着白色塑料桶坐下来,二人没有说话,老胡做了个手势,示意出海了。随即点燃电动马达,柴油燃烧冒气黑烟,一股烧焦的爆米花味道从发动机里冒出来,船身开始左右摇晃,二人都早已习惯,抓紧船沿,船轰隆隆的驶向大海深处。
离开渔港码头,行的愈远,码头上的灯火显得愈小。在一片巨大的黑雾中,岸上的种种都逐渐变得模糊,最终消失不见。前前后后驶出来的几十艘渔船越分越散,最终也都消失在远处深沉的黑屋里,之前轰隆的马达声现在只剩下自己,大海因此才显现出真实的样子,寂静,黑暗,无边无尽。
阿超俯下身,用海水冲刷了一把双臂,盛夏的南方,即便是半夜也是暑气蒸人。他初上船,一个大小伙子面对黑夜里的海水恐惧的不敢伸手,借着明晃晃的船灯,视力可及范围内的海水都呈现出墨汁般浓稠的黑,随着风或者渔船驶过荡起波浪,沉沉叠叠,周而复始。老胡嘲笑他,个屁娃,连海水都怕,还出来讨什么海。另外一个年级大些的船工则直接抓起阿超双手按进海水里,阿超大叫了一声,双手泡在海水里,除了冰凉,并没有其他不适,他这才慢慢习惯。
出海捕鱼凭的只有几十年的经验,没有任何坐标和地图,老胡凭直接,把船停下来,随着马达熄火,海水拍打船身的声音冒出来,四周什么也看不到。
老胡没急着扔网子,从上衣胸前口袋里摸出皱皱巴巴的烟,扔了一根给阿超。两人默契的点上烟,阿超问,老胡,你说这趟能捞点啥。
老胡抽了一大口烟回他,能捞啥捞啥,还有两个月要禁海了,这个时候就八爪最多。手指把烟夹起,弹了烟灰又接着说,你不爱八爪,不然试试生吃,那味道不比海胆哟。
阿超皱皱眉,到底是刚成年的年轻人,什么情绪也收不住,难以掩饰厌恶的表情说,那玩意儿我真不喜欢。
老胡哈哈笑,一把扔了烟头,一把将网子扔到海里,大声说,不喜欢求!出来讨海,只要是能吃能卖都是恩赐,都喜欢!
阿超没回话,扔了烟头也把脚下渔网一把撒出去,二人都不再说话,半夜的海风吹来,分不清方向,只有渔船左左右右摇曳不安。他们不断撒网拉网,船尾铁皮鱼桶越装越多,直到天边出现了 藏蓝色,凭经验老胡知道四点过了,他收起最后一网,大叫了一声,回了。
船开了将近一个小时回到渔港码头,天快亮,太阳光从云层里透下来,黑雾早已被驱散,天上云的轮廓被照的显现出来,各有各的姿态。
岸上的路灯还没熄,和凌晨两点钟一样,人群熙熙攘攘,马达声长久的在空气里轰鸣。此刻更多了前来买鱼的城市各个市场的鱼贩,路边多了好多货车等着拉最新鲜的海鲜到市场和酒店去。
老胡把船停好,和阿超合力把鱼桶抬下来,几个鱼贩立即围上来。他们之间交易自有规矩,各自都没有说话,纷纷拿出包里便利贴一样的小纸片,在上面写出自己要的鱼品种、数量和价格,然后交给老胡。老胡一一接过来,价高者得,这是这一行的规矩。末了老胡指了其中一个鱼贩,也是熟识,说了声,今天给你了,老白。其余鱼贩随即散去,老胡接着说,今天除了迪仔、沙尖,还有几条鲳鱼,一起给你了,要不要。老白点点头,说,要的要的,都要,卖不掉自家吃嘛。
阿超和老胡再次合力把桶子抬到老白的货车上,收了钱,老胡喘了口气。站在码头外海滨公路上,天已经完全亮了。人群在逐渐减少,但喧闹程度仍然不逊于城市里的海鲜市场。
仿佛一夜过去,身后的渔夫与鱼贩已经跟自己无关。他拍了拍衣服,自己早已习惯的闻不到鱼腥味,但知道她闻得到。想起她,老胡自顾地憨笑,又从上衣胸前口袋摸出皱巴巴的烟扔了一根给阿超,摸出两百块塞到他手里,二人抽完这根就此作别。
老胡凌晨两点过出海,渔港码头上热闹一片。
各式渔船都打开了灯,高倍数的白炽灯安装在船篷,船头,船身上,几十条船一起开灯,不大的渔港码头照的跟白昼一样。这其中好些渔船已经发动了马达,“突突”响声几十米外都能听到,穿插其间的渔夫们说话要比往常高好几个分贝,像年轻人在夜店狂野的音乐声中声嘶力竭喊话的场景。
有在船上住的船老大,扯起嗓子喊赶过来的伙计快些上船,一天的捕鱼准备出海了。末了嘴里总少不了几句骂骂咧咧。也有刚从家里赶来,操起这南方城市拗口的方言跟周围熟识的人悠然打趣几句的,他们不慌忙,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节奏早已习惯,船在这里,海在那里,没什么值得慌张。
老胡的船在这几十条渔船里差不多算最小的,长不过七八米,铁皮,马达在船身最前端,船尾堆了几个老旧的铁皮鱼桶,船上没有控制室,船身中央容得几个成年人站直身子捕鱼作业。一旁还有一个装满了几十斤淡水的白色塑料桶,一只铁锅,煤气罐和小火炉。偶尔他们回不去,将就新捞上来的海鲜在船上解决一顿,只是从不在这小船上过夜。渔工按工时向老胡收工钱,捞的多了老胡也奖励他们一些,因此这几个年轻小伙子最喜欢春天,春天能捞到海胆,新鲜的撬开壳,在老渔民嘴前停不过一秒钟就能把淡黄色的海胆肉吸入喉咙,不需要牙齿咀嚼,甘甜的滋味从口腔直接滑到胃里。
今天两个渔工请假,只有年纪最小的一个来了,老胡叫他阿超。南方这座城市的人总习惯把熟识的人叫做“阿X”,阿超是今年才来做工的,他父母原先跟老胡认识,后来从小镇上搬到城郊做小生意,阿超成年不愿意去城里打工,又不甘待在小镇里,征的父母同意就跟着讨海来了。反正老胡是一个人的营生,多少几个人影响都不大。
老胡一屁股坐定在船头电动马达的前面,阿超也在船中央靠着白色塑料桶坐下来,二人没有说话,老胡做了个手势,示意出海了。随即点燃电动马达,柴油燃烧冒气黑烟,一股烧焦的爆米花味道从发动机里冒出来,船身开始左右摇晃,二人都早已习惯,抓紧船沿,船轰隆隆的驶向大海深处。
离开渔港码头,行的愈远,码头上的灯火显得愈小。在一片巨大的黑雾中,岸上的种种都逐渐变得模糊,最终消失不见。前前后后驶出来的几十艘渔船越分越散,最终也都消失在远处深沉的黑屋里,之前轰隆的马达声现在只剩下自己,大海因此才显现出真实的样子,寂静,黑暗,无边无尽。
阿超俯下身,用海水冲刷了一把双臂,盛夏的南方,即便是半夜也是暑气蒸人。他初上船,一个大小伙子面对黑夜里的海水恐惧的不敢伸手,借着明晃晃的船灯,视力可及范围内的海水都呈现出墨汁般浓稠的黑,随着风或者渔船驶过荡起波浪,沉沉叠叠,周而复始。老胡嘲笑他,个屁娃,连海水都怕,还出来讨什么海。另外一个年级大些的船工则直接抓起阿超双手按进海水里,阿超大叫了一声,双手泡在海水里,除了冰凉,并没有其他不适,他这才慢慢习惯。
出海捕鱼凭的只有几十年的经验,没有任何坐标和地图,老胡凭直接,把船停下来,随着马达熄火,海水拍打船身的声音冒出来,四周什么也看不到。
老胡没急着扔网子,从上衣胸前口袋里摸出皱皱巴巴的烟,扔了一根给阿超。两人默契的点上烟,阿超问,老胡,你说这趟能捞点啥。
老胡抽了一大口烟回他,能捞啥捞啥,还有两个月要禁海了,这个时候就八爪最多。手指把烟夹起,弹了烟灰又接着说,你不爱八爪,不然试试生吃,那味道不比海胆哟。
阿超皱皱眉,到底是刚成年的年轻人,什么情绪也收不住,难以掩饰厌恶的表情说,那玩意儿我真不喜欢。
老胡哈哈笑,一把扔了烟头,一把将网子扔到海里,大声说,不喜欢求!出来讨海,只要是能吃能卖都是恩赐,都喜欢!
阿超没回话,扔了烟头也把脚下渔网一把撒出去,二人都不再说话,半夜的海风吹来,分不清方向,只有渔船左左右右摇曳不安。他们不断撒网拉网,船尾铁皮鱼桶越装越多,直到天边出现了 藏蓝色,凭经验老胡知道四点过了,他收起最后一网,大叫了一声,回了。
船开了将近一个小时回到渔港码头,天快亮,太阳光从云层里透下来,黑雾早已被驱散,天上云的轮廓被照的显现出来,各有各的姿态。
岸上的路灯还没熄,和凌晨两点钟一样,人群熙熙攘攘,马达声长久的在空气里轰鸣。此刻更多了前来买鱼的城市各个市场的鱼贩,路边多了好多货车等着拉最新鲜的海鲜到市场和酒店去。
老胡把船停好,和阿超合力把鱼桶抬下来,几个鱼贩立即围上来。他们之间交易自有规矩,各自都没有说话,纷纷拿出包里便利贴一样的小纸片,在上面写出自己要的鱼品种、数量和价格,然后交给老胡。老胡一一接过来,价高者得,这是这一行的规矩。末了老胡指了其中一个鱼贩,也是熟识,说了声,今天给你了,老白。其余鱼贩随即散去,老胡接着说,今天除了迪仔、沙尖,还有几条鲳鱼,一起给你了,要不要。老白点点头,说,要的要的,都要,卖不掉自家吃嘛。
阿超和老胡再次合力把桶子抬到老白的货车上,收了钱,老胡喘了口气。站在码头外海滨公路上,天已经完全亮了。人群在逐渐减少,但喧闹程度仍然不逊于城市里的海鲜市场。
仿佛一夜过去,身后的渔夫与鱼贩已经跟自己无关。他拍了拍衣服,自己早已习惯的闻不到鱼腥味,但知道她闻得到。想起她,老胡自顾地憨笑,又从上衣胸前口袋摸出皱巴巴的烟扔了一根给阿超,摸出两百块塞到他手里,二人抽完这根就此作别。
-
樹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6 18: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