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记忆 写于2015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里关于也门的消息源源不断:亚丁机场关闭……沙特联合埃及、阿联酋、约旦、巴基斯坦等国对也门展开空袭……随着也门总统辗转到亚丁,继而从亚丁出逃,战火也开始蔓延到一向稳定的也门第二大城市亚丁。
透过电视屏幕看着佩腰刀的男人们带着一家老小逃离家园,平民闯进军火库抢走军火,心头拂过阵阵悲凉。不知道我所认识的那些热情善良的人们是否还能够感受每天太阳升起来时的光亮。
因为工作的关系,偶尔会有去也门的差旅。第一次是八年前,11月的一个中午,飞抵也门首都萨那。迪拜到萨那的那段飞行,看到了生平最棒的空中美景:波斯湾烈日下湛蓝的海湾和连绵起伏的戈壁山峦,至今刻在脑海。
而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从迪拜机场开始贯穿我整个也门行程的黑袍女子。说起来,我第一次见穿黑袍的穆斯林女人,却是在印度北部一个乡间小镇:三四个裹在黑袍里的女人挤坐一辆人力三轮车,只剩下眼睛处的一条缝隙,敏感的望着这个世界。那也是我在印度唯一一次见到蒙面纱的穆斯林女人。而在也门,这样的装束似乎很普遍,在这个几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男穿白,女穿黑”是为常态, 穆斯林女人出门必须穿上黑袍,除了家人以外没有人能看到她们的全貌。穿黑袍的女人全身上下裹得严实,只露眼睛,更甚者整个脸都蒙上黑纱。
一下飞机,我便收获了满满的注目礼,卡其色风衣,牛仔裤、高跟鞋,以及暴露在外的一头乌黑长发,在他们看来必定是个异类。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反观周围的黑袍女子,尽管只是简单的黑袍,设计、装饰却下足了工夫。很多黑袍在袖口、裙脚都有精美的刺绣和镶嵌装饰,素雅而不张扬,据说一套高级黑袍可以卖到上万美元。马路上一个个黑纱女子缓缓走过,裙摆摇曳,脚步未停,眼神却从未离开我这个异乡来客。没有言语,看不到表情,一切都在脉脉的眼神里,引起无尽的遐想。
取了行李出机场,迎接我的是身着传统服饰,蓄着胡须的也门朋友Samer,满脸的笑容犹如萨那热情的阳光。在也门,大街小巷,甚至汽车前后挡玻璃都贴满了萨利赫总统的头像,Samer的车上也是如此。萨利赫总统从二十多岁就开始担任也门总统,时至当时连任已二十年有余。在其执政期间,也门的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及外交关系等都有很大的改善,大多数也门人都非常爱戴萨利赫总统,认为他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也门总统。至于汽车身上的总统头像,Samer解释说和政治立场无关,仅仅只是大选期间的自我保护,防止受到支持派的暴力袭击。
入住的Taj酒店属于闹市区,隔着一条马路就是也门央行大楼,孤零零立在一片普通楼房中,放眼望去,周围住宅楼顶全是大大小小的圆形蓄水池。远处清真寺响起礼拜声,静谧中男子低沉的诵经声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神秘。如果说城市有颜色,萨那就是灰色,灰色的山坡,灰色的地,灰色的房子,灰色的马路,还有一座中国援建的灰色的友谊桥。
一个傍晚, Samer带着我们去了萨那老城。踏上萨那老城的石板路,恍惚间,有种回到丽江古城的感觉,这个有着和丽江古城相似微微拱起石板路的地面,以及鳞次栉比的各色店铺,像极了丽江。萨那老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是有着结实的城墙围绕。城内其实是个巨大的巴扎,虽夜幕降临,却热闹非常,艳丽的布料,头巾,腰刀,长袍,应有尽有,欣喜的我不断按下快门,留下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印记。走了好远,不记得走到哪里,Samer不好意思地叫住逛得意犹未尽的我,劝说该回去了,再往里走,怕是他自己都要迷路。虽不情愿,只得往回走。现在想来,我非常懊悔那天没有多在萨那老城里多逛逛,多走走,而今,萨那老城已在战火中失去了他原有的摸样,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是永别。
味觉,常常能牵出一段记忆,卡特的味道,我这辈子也忘不了。卡特,也门一种家喻户晓的植物,新鲜的卡特叶子经反复咀嚼具有轻微麻醉作用。当地男子倘若一天不嚼食卡特,生活便显得不完整。城市里有专门的卡特市场,可采购新鲜卡特叶,当然费用不菲,并非普通家庭能够人人消费。一般家庭每天上午采购好卡特树叶,放入冰箱冷藏,吃罢午饭开始拿出来一点点嚼。采购回来的卡特枝桠,并不全部拿来食用,入口部分仅为树枝上的一点点嫩芽,老的则扔掉。看他们嚼卡特的时候像一只只挑食的羊,一点点把嫩芽啃掉,接着在嘴里不断的嚼啊嚼,嚼完了不急吐出碎末,继续往嘴里添卡特,把越来越多的卡特碎末聚集在口腔一侧,撑得一侧腮帮鼓鼓。大概是因为常嚼卡特技术高超,满嘴的卡特从来不影响说话,只是鼓着个大腮帮一边说话一边露出牙缝和嘴角翠绿的卡特碎末,令人捧腹。Samer告诉我吃了卡特可以一天24小时保持清醒,一个劲称赞卡特是个好东西,还热心请我尝试,红光满面的告诉我:吃了它你就可以见到你在中国的家人。怕辜负了朋友一番好意,拿了一小片放入嘴里嚼了嚼,微微有些甜青椒的味道,嚼一会儿会有点回甜。也门人往往把家里最好的屋子设成卡特屋,作为嚼食卡特、会客之用。曾拜访过一个也门家庭,五层楼房。三楼的卡特屋足足有一百平米左右,地上铺着做工精良厚重的阿拉伯地毯,四周是同色系的窗帘和矮小沙发,每个沙发前都摆着一个放满点心的小桌,客人被奉上各种甜食和阿拉伯茶。我们从穆卡拉走陆路到亚丁,再从亚丁开车回萨那,沿途布满了关卡,每到一个关卡,我们车后排的扛枪大兵哥就得换一个。唯一相同的,就是每天下午拎着一个装满卡特塑料袋,腮帮鼓鼓背着枪晃悠嚼食卡特的样子。
每次出门的餐饮对于挑食的我充满了挑战,然而,在也门却是例外,这辈子最难忘的一餐饭就在也门的沙漠里。明明是沙漠,但凡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各色塑料袋堆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或挂在树上或飘过天空。在沙漠边沿一个路边小店,进了店先被领到一个水龙头前洗手,也门人一般用手佐餐。洗完手进一个十几平米的小隔间,说是隔间,也就有个三四十厘米高的隔断罢了,进来,脱鞋,地上铺了塑料地板,找了个稍微干净的角落盘腿坐下。两个中国人备受照顾,一人一小碟烤羊肉、米饭外加一瓶玻璃瓶百事可乐,米饭粒粒细长,还加了一些香料,可能顾及到我们是外国人,还给我们一人备了一个饭勺。羊肉味道可口,除了盐没加任何调味料,稍微有些老,据说是包上锡箔埋到地下烤用特殊烤法烹制。而五个也门人则围坐一大盘米饭周围,烤羊肉被一股脑倒在巨大的米饭盘上。吃法很特别,五人盘腿围做成一圈,中间是装满米饭和烤羊肉的大盘子,吃饭的时候右手伸到盘里,撕点肉,蘸满米饭,一起送入嘴里,吃法甚娴熟。
此外,关于也门的回忆,就只剩Samer那台彪悍的陆地巡洋舰和富人私宅。Samer在当地很有人脉,认识不少权贵。一天傍晚,陆地巡洋舰载着我们来到位于富人区的四层小楼前。进到院中,停了几辆车,车后是一段不高的台阶,通往一扇不大的门。台阶前铺了一地的各款男士凉鞋,心里暗道“不好,要脱鞋”,客随主便脱了鞋上台阶,进到门里,顺着狭窄而铺满地毯的楼梯拾级而上,到了二楼,径直进到一个大厅,半只脚丫刚踏进大厅,惊道“好软好厚的地毯”。从地毯就能看出主人不是一般人物,宽敞明亮的大厅地面、四周全是地毯装饰,靠墙铺了一溜的矮矮软垫和靠枕,前边一个个小桌子,摆满椰枣和甜腻的点心。在这里,阿拉伯人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让我们这些异乡来客喝下一杯杯甘甜如蜜的糖茶。恍惚间,听见窃窃私语和首饰微微碰撞的声音,抬头,刚好望见大厅旁微合的门缝里那一双明亮的眼眸。突然意识到自从进入主人家,未见女眷,我这唯一的女客,也和男人们一起盘腿坐在大厅厚厚的软垫上,喝着茶吃着点心。想来女眷们,应该正充满好奇地在门后观察着我这古怪女人在这里的一举一动。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双躲在门后的眼眸,正如我忘不了石头上的宫殿,嚼食卡特的男人,砂岩上的花朵,静静的港湾,沙漠小镇中的地炉烤羊肉、手抓饭,一路扛枪跟着我们的大兵和我这个餐馆中唯一的女客……
从我生命中走过的那些也门朋友,你们,还好吗?
透过电视屏幕看着佩腰刀的男人们带着一家老小逃离家园,平民闯进军火库抢走军火,心头拂过阵阵悲凉。不知道我所认识的那些热情善良的人们是否还能够感受每天太阳升起来时的光亮。
因为工作的关系,偶尔会有去也门的差旅。第一次是八年前,11月的一个中午,飞抵也门首都萨那。迪拜到萨那的那段飞行,看到了生平最棒的空中美景:波斯湾烈日下湛蓝的海湾和连绵起伏的戈壁山峦,至今刻在脑海。
而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从迪拜机场开始贯穿我整个也门行程的黑袍女子。说起来,我第一次见穿黑袍的穆斯林女人,却是在印度北部一个乡间小镇:三四个裹在黑袍里的女人挤坐一辆人力三轮车,只剩下眼睛处的一条缝隙,敏感的望着这个世界。那也是我在印度唯一一次见到蒙面纱的穆斯林女人。而在也门,这样的装束似乎很普遍,在这个几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男穿白,女穿黑”是为常态, 穆斯林女人出门必须穿上黑袍,除了家人以外没有人能看到她们的全貌。穿黑袍的女人全身上下裹得严实,只露眼睛,更甚者整个脸都蒙上黑纱。
一下飞机,我便收获了满满的注目礼,卡其色风衣,牛仔裤、高跟鞋,以及暴露在外的一头乌黑长发,在他们看来必定是个异类。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反观周围的黑袍女子,尽管只是简单的黑袍,设计、装饰却下足了工夫。很多黑袍在袖口、裙脚都有精美的刺绣和镶嵌装饰,素雅而不张扬,据说一套高级黑袍可以卖到上万美元。马路上一个个黑纱女子缓缓走过,裙摆摇曳,脚步未停,眼神却从未离开我这个异乡来客。没有言语,看不到表情,一切都在脉脉的眼神里,引起无尽的遐想。
取了行李出机场,迎接我的是身着传统服饰,蓄着胡须的也门朋友Samer,满脸的笑容犹如萨那热情的阳光。在也门,大街小巷,甚至汽车前后挡玻璃都贴满了萨利赫总统的头像,Samer的车上也是如此。萨利赫总统从二十多岁就开始担任也门总统,时至当时连任已二十年有余。在其执政期间,也门的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及外交关系等都有很大的改善,大多数也门人都非常爱戴萨利赫总统,认为他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也门总统。至于汽车身上的总统头像,Samer解释说和政治立场无关,仅仅只是大选期间的自我保护,防止受到支持派的暴力袭击。
入住的Taj酒店属于闹市区,隔着一条马路就是也门央行大楼,孤零零立在一片普通楼房中,放眼望去,周围住宅楼顶全是大大小小的圆形蓄水池。远处清真寺响起礼拜声,静谧中男子低沉的诵经声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神秘。如果说城市有颜色,萨那就是灰色,灰色的山坡,灰色的地,灰色的房子,灰色的马路,还有一座中国援建的灰色的友谊桥。
一个傍晚, Samer带着我们去了萨那老城。踏上萨那老城的石板路,恍惚间,有种回到丽江古城的感觉,这个有着和丽江古城相似微微拱起石板路的地面,以及鳞次栉比的各色店铺,像极了丽江。萨那老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是有着结实的城墙围绕。城内其实是个巨大的巴扎,虽夜幕降临,却热闹非常,艳丽的布料,头巾,腰刀,长袍,应有尽有,欣喜的我不断按下快门,留下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印记。走了好远,不记得走到哪里,Samer不好意思地叫住逛得意犹未尽的我,劝说该回去了,再往里走,怕是他自己都要迷路。虽不情愿,只得往回走。现在想来,我非常懊悔那天没有多在萨那老城里多逛逛,多走走,而今,萨那老城已在战火中失去了他原有的摸样,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是永别。
味觉,常常能牵出一段记忆,卡特的味道,我这辈子也忘不了。卡特,也门一种家喻户晓的植物,新鲜的卡特叶子经反复咀嚼具有轻微麻醉作用。当地男子倘若一天不嚼食卡特,生活便显得不完整。城市里有专门的卡特市场,可采购新鲜卡特叶,当然费用不菲,并非普通家庭能够人人消费。一般家庭每天上午采购好卡特树叶,放入冰箱冷藏,吃罢午饭开始拿出来一点点嚼。采购回来的卡特枝桠,并不全部拿来食用,入口部分仅为树枝上的一点点嫩芽,老的则扔掉。看他们嚼卡特的时候像一只只挑食的羊,一点点把嫩芽啃掉,接着在嘴里不断的嚼啊嚼,嚼完了不急吐出碎末,继续往嘴里添卡特,把越来越多的卡特碎末聚集在口腔一侧,撑得一侧腮帮鼓鼓。大概是因为常嚼卡特技术高超,满嘴的卡特从来不影响说话,只是鼓着个大腮帮一边说话一边露出牙缝和嘴角翠绿的卡特碎末,令人捧腹。Samer告诉我吃了卡特可以一天24小时保持清醒,一个劲称赞卡特是个好东西,还热心请我尝试,红光满面的告诉我:吃了它你就可以见到你在中国的家人。怕辜负了朋友一番好意,拿了一小片放入嘴里嚼了嚼,微微有些甜青椒的味道,嚼一会儿会有点回甜。也门人往往把家里最好的屋子设成卡特屋,作为嚼食卡特、会客之用。曾拜访过一个也门家庭,五层楼房。三楼的卡特屋足足有一百平米左右,地上铺着做工精良厚重的阿拉伯地毯,四周是同色系的窗帘和矮小沙发,每个沙发前都摆着一个放满点心的小桌,客人被奉上各种甜食和阿拉伯茶。我们从穆卡拉走陆路到亚丁,再从亚丁开车回萨那,沿途布满了关卡,每到一个关卡,我们车后排的扛枪大兵哥就得换一个。唯一相同的,就是每天下午拎着一个装满卡特塑料袋,腮帮鼓鼓背着枪晃悠嚼食卡特的样子。
每次出门的餐饮对于挑食的我充满了挑战,然而,在也门却是例外,这辈子最难忘的一餐饭就在也门的沙漠里。明明是沙漠,但凡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各色塑料袋堆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或挂在树上或飘过天空。在沙漠边沿一个路边小店,进了店先被领到一个水龙头前洗手,也门人一般用手佐餐。洗完手进一个十几平米的小隔间,说是隔间,也就有个三四十厘米高的隔断罢了,进来,脱鞋,地上铺了塑料地板,找了个稍微干净的角落盘腿坐下。两个中国人备受照顾,一人一小碟烤羊肉、米饭外加一瓶玻璃瓶百事可乐,米饭粒粒细长,还加了一些香料,可能顾及到我们是外国人,还给我们一人备了一个饭勺。羊肉味道可口,除了盐没加任何调味料,稍微有些老,据说是包上锡箔埋到地下烤用特殊烤法烹制。而五个也门人则围坐一大盘米饭周围,烤羊肉被一股脑倒在巨大的米饭盘上。吃法很特别,五人盘腿围做成一圈,中间是装满米饭和烤羊肉的大盘子,吃饭的时候右手伸到盘里,撕点肉,蘸满米饭,一起送入嘴里,吃法甚娴熟。
此外,关于也门的回忆,就只剩Samer那台彪悍的陆地巡洋舰和富人私宅。Samer在当地很有人脉,认识不少权贵。一天傍晚,陆地巡洋舰载着我们来到位于富人区的四层小楼前。进到院中,停了几辆车,车后是一段不高的台阶,通往一扇不大的门。台阶前铺了一地的各款男士凉鞋,心里暗道“不好,要脱鞋”,客随主便脱了鞋上台阶,进到门里,顺着狭窄而铺满地毯的楼梯拾级而上,到了二楼,径直进到一个大厅,半只脚丫刚踏进大厅,惊道“好软好厚的地毯”。从地毯就能看出主人不是一般人物,宽敞明亮的大厅地面、四周全是地毯装饰,靠墙铺了一溜的矮矮软垫和靠枕,前边一个个小桌子,摆满椰枣和甜腻的点心。在这里,阿拉伯人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让我们这些异乡来客喝下一杯杯甘甜如蜜的糖茶。恍惚间,听见窃窃私语和首饰微微碰撞的声音,抬头,刚好望见大厅旁微合的门缝里那一双明亮的眼眸。突然意识到自从进入主人家,未见女眷,我这唯一的女客,也和男人们一起盘腿坐在大厅厚厚的软垫上,喝着茶吃着点心。想来女眷们,应该正充满好奇地在门后观察着我这古怪女人在这里的一举一动。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双躲在门后的眼眸,正如我忘不了石头上的宫殿,嚼食卡特的男人,砂岩上的花朵,静静的港湾,沙漠小镇中的地炉烤羊肉、手抓饭,一路扛枪跟着我们的大兵和我这个餐馆中唯一的女客……
从我生命中走过的那些也门朋友,你们,还好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